2021新高三假日语文强化练习01(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新高三假日语文强化练习01(解析版)

ID:453129

大小:61.3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新高三假日语文强化练习 01(解析版) 轻松假期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 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________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    )。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 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 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 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 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磨灭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 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________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 “我”为中心的“人情旋涡”,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 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 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________,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画出一条线, 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 丧大操大办。“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 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________,在新时代的风尚中无拘 无束地健步前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方兴未艾  变化  寡淡  束缚 B.方兴未艾  变味  淡薄  困扰 C.愈演愈烈  变化  淡薄  困扰 D.愈演愈烈  变味  寡淡  束缚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 B.弥足珍贵的人情味,是甜的 C.甜的是人情味,弥足珍贵 D.人情味弥足珍贵,更是甜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 人情往来。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 人情往来的佳话。 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 人情往来的故事。 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 人情往来的佳话。 【答案】 (1)D  (2)A  (3)D 【解释】 (1)愈演愈烈:(事情 、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 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第一处用“愈演愈烈”恰当。变味:事物原有的 意义发生变化(多指变坏)。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语境是 说“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确定人情交往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第二处用“变味” 恰当。寡淡:指没有趣味;缺少情趣。淡薄:(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印象模糊。整个语境谈的都是“人情味”,第三处用“寡淡”恰当。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困扰:围困并搅扰;使处于困境而难 以摆脱。语境说“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故下文说“摆脱人情债的束缚”是 为了承接照应,第四处用“束缚”恰当。 (2)作答此题,需联系上下文。 根据上文“人情礼”“发人深省”,可知此处 用“人情味”作句子的开头,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根据 下文“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可知此处应先说“人情味” 的味道,再道其“弥足珍贵”,可使上下文表述更整齐。故选 A 项。 (3)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介词“在”应放在主语“陆凯”后;二 是搭配不当。“成就”与“故事”不能搭配,可将“故事”改为“佳话”。据此 分析可知,故选 D 项。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为什么大多数纸质书是长方形?你____①____以为是出于人类工程学的原 因——这样比较便于手持、携带和存放。____②____,按照《书》的作者基思·休 斯敦的看法,采用这种形状是____③____奶牛、山羊和绵羊是长方形的。2000 年前,当现今属于土耳其西部的帕加马的抄写员不再用莎草纸书写,____④____ 开始使用羊皮纸时,他们____⑤____创造了一种出版模式——一种可怕的模式, 因为“羊皮纸以一头小牛、一只羊羔或者一个孩子的死亡为起点,是一个血腥、 漫长、有形的过程的最终产品”。《书》以埃及人 5 000 年前发明莎草纸为开端, 追溯了这种圣物的历史,____⑥____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了大量类似的生动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可能 而且 因为 而 还 然而 B 肯定 但是 进而 和 / 可能 C 必然 然而 / 和 就 / D 可能 但是 因为 而 就 并且 【答案】D  【解析】根据语意,①处应填表推测语气的词语,因此排除 B、C 两项。②空前后,所提 问题的答案不同,可知②空应用转折连词。③空后是原因,应用“因为”。根据前 文的“不再”,④空应用表转折关系的“而”。⑤空根据前文“2000 年前”,此处可用 “就”表示时间早。⑥空前后文是并列关系,应用“并且”。故选 D 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最新研究表明,汉语是一种音调语言,能够让人更富乐感。在音调语言中, 一 个 字 的 音 调 不 仅 能 够 传 达 出 不 同 的 强 调 内 容 和 情 感 内 容 , 而 且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取决于说话者的音调,汉 语音节“ma”可以表示“妈妈”“马”“大 麻 ” 或 “ 责 骂 ” 等 意 思 。 汉 语 学 习 者 很 快 就 能 学 会 辨 识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而 英语中的 ma 仅能代表一个意思,即“妈妈”。正是这种对音调的语言学关注令 说汉语的孩子能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占据优势。 【答案】 ①能够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②音调的细微差别 ③在感知音乐的音调 【解析】 第①空后举出的例子是讲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的意思;第②空后文是“表达自己 想要表达的意思”,且前面的谓语是“辨识”,可知“辨识”后应填写“音调的 细微差别”这类意思的句子;解答第③空可依据段落开头的中心句“让人更富乐 感”,此句可填“在感知音乐的音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 花卉、禽鸟、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 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鸟兽、虫鱼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玉 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 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 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自由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 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 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 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的变化规律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 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 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 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 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 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 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 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 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 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 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 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 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 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 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 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 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 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特色、具 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 新、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 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 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显 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 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 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 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文章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 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 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 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B.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 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足够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 其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答案】 (1)B (2)C (3)B 【解释】 (1)认真阅读选项,再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较,分析其异同。B.偷 换概念。“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错误,原文第 2 段说的是“花鸟画的题材起 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并非是“花鸟画”。故选 B 项。 (2)答题时,先切分选项内容,根据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分析, 然后判定选项的正误。C.曲解文意。“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 变情况”错误,文中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具体分析;“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 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有当我们……才能对世界艺 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可知。故选 C 项。 (3)回答此类问题,注重把握选项的表述内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对比过程中 注意分析选项中“只要……就……”“只有……才……”“可见”“还应该”等 词语体现的逻辑推断意义。B.条件不充分。原文第 4 段说“徐渭、八大山人等将 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 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其中“将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对应“雅” 的一面,“书画市场”和“大众的审美需要”对应“俗”的一面,选项只谈了后 两点,“雅俗共赏”的条件不充分。故选 B 项。 提升假期练习 1.阅读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 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 50 个字。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为漫画拟一个简明的题目。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只写有“呵护”的大手,如天宇一般罩住了一棵无法伸直腰身、 只能“卑躬屈膝”寻找阳光的稚嫩的小树苗。 (2)(示例)“爱”与“碍”  【解析】(1)解答时要根据漫画展开合理想象,注意场景和主题的要求,必须按要 求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只写有“呵护” 的大手,罩住了一棵无法伸直腰身的稚嫩的小树苗。 (2)漫画标题要浓缩画面意思,因此必须要简洁、确切、醒目,且标题一 般为短句。漫画中的大手,名为“呵护”,实际已经妨碍了小树的生长。可拟题为: “爱”与“碍”。 2.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 20 字)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 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 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 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 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 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援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法律规定严明;避让方法合理;驾车行为文明。  【解析】这段文字开头就强调“德国交通法规定”,可见其法规严明;在规定中, 各种特殊情况都有避让的方式方法;此外,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 不抢行”,可知其文明程度很高。将以上信息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3.某中学集体出行,到某市长途汽车总站看到下面的这则告示,发现其中 格式和用语上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予以修改。 告  示 各位旅客您好:因清明假期旅客激增,A 市至 B 市 4 月 3 日~5 日的车票已经告罄,本站将 调拨客车增开加班车,请旅客及时查看本站公布的临时行车信息。由于该站扩建, 北门暂时封锁,请旅客听从本站人员的引导,从南门出入。不便之处,敬请各位 旅客谅解。 2019 年 3 月 12 日 A 市长途汽车总站 ①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各位旅客您好 各位旅客 ②告罄 售完 ③该站扩建 本站扩建 ④封 锁 封闭 ⑤2019 年 3 月 12 日/A 市长途汽车总站 A 市长途汽车总站/2019 年 3 月 12 日  【解析】①称呼里的“您好”不合告示格式,应去掉;②“告罄”不够通俗,应将“告 罄”改为“售完”;③“由于该站扩建”中的“该”是指示代词,不够明确,改为“本”;④ “封锁”指(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不合语境,应将“封锁”改为“封闭”;⑤ 格式不规范,署名和日期位置应互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三 峡 》 开 篇 写 到 三 峡 两 岸 连 绵 的 山 峰 遮 蔽 了 天 空 , 又 通 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突出了山峰之高。 (2)岳阳楼上有一副长联,其中有“范希文两字关情”,这两字出自《岳阳楼记》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答案】(1)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 维 天官②动将星③,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 即拈得青字韵。 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 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 ③〔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 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 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震天军声,“万里” 二字极写唐军阵势浩大。 C.颈联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无论 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D.这首诗与王维诗中常见的淡远、清新、自然的风格不同,呈现出笔力雄 健、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1)B  (2)①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暗示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 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 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 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情怀。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 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解释】 (1)“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不正确,颔联两句应是想象赵都督的军队行进中 的浩大气势。故选 B 项。 (2)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先弄清诗句的含意,再作梳理归纳。如本诗首联“柳 条青”点出了送别之情。颈联写赵都督“忘身”“报国”表达了对其的赞美之情。 尾联的反问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隐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八 千 粟 孙桂芳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 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诗经·小 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榖?” 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 8000 年。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 8000 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 粟”,一个经过 8000 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 米早 2000 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 中国北方。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 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 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 的孤独席卷而来。8000 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 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 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 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辽远!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 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 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 8000 年。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 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 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 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 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 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 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 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 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 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 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 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 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 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 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 8000 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 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 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 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 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 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 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 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 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 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 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 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 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 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 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 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 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 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 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2)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C  (2)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表明了有近 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与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农业种植历经 8000 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 延续至今。  (3)①粟米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②粟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 人,至今仍延续文明;③粟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 是国家的象征。  【解析】 (1)“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 感”理解有误,原文第⑤段是说“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 啊”,从中体会到小小的粟米使得村庄生命得到延续,表达了作者感叹之情。 (2)解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写作者迷路的经历的作 用。从原文“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 人多高的庄稼地里”,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 同时也表明有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茂密的庄稼地与第 ④段作者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作者的感慨,作 者感慨中华大地的神奇,农业种植历经 8000 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3)原文第④段说“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 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 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 8000 年”,从中可知粟米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原 文第⑤段说“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 命延续了 8000 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从中可知粟米养育了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原文第⑨段说“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 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 忍耐、包容”,从中可知粟米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 是国家的象征。 【阅读导引】这是一篇情感浓烈、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多次引用 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由“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 充满了哲思。 这一特点通过粟米的悠久历史,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通过赞美敖汉的粟米傲然天地间 8000 年,赞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 强盛与伟大,敖汉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仍保留的古老的农耕模式,使敖汉成为了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候选地。 文章最后以今天敖汉谷穗的饱满垂穗的谦恭来象征中华民族谦逊、忍耐、包 容,揭示了中华民族气脉经久不衰的原因,从而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