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表 1 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表 1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
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
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
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25.西汉桑弘羊谈及盐铁专卖时说:“非独为利人也,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
之路也”这一观点认为盐铁专卖
A.事关国家经济命脉 B.利于巩固农业根本
C.利于建立公序良俗 D.利于国家有效管理
26.虽然宋儒对节义之说多有提倡,但民间改嫁之风司空见惯,如四川妇人刘娥,本是银匠
龚美之妻,因嫌弃夫贫而改嫁襄王赵元侃。后襄王当上皇帝,是为宋真宗,刘氏则被册封
为皇后,时人不以为怪。这表明
A.皇帝有意打击儒家学说 B.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力
C.理学思想尚未成为主流 D.经济发展导致道德堕落
27.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
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28.图 1 是 1907 年 7 月 10 日《时报》登载的一幅漫画——《立宪何尚紧闭》。漫画中有土匪、
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此漫画意在
图 1
A.提示社会动荡危害民生 B.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C.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 D.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
29.图 2 是 1937 年 8 月至 1940 年八路军进军路线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八路军
图 2A.成为抵抗日军的主要力量 B.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C.解放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D.取得百团大战的辉煌胜利
30.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D.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 年,地质部提
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1956 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
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建国初期重视地质工作
A.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32.《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侵害行为之构成,不仅由于拳头或棍杖殴打,而且由于当众污蔑,
如诬赖他人是债务人而占有他人的财产,而行为人明知他人对他不负任何债务。”该规定
A.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B.旨在保护债务人
C.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注重保护人格权
33.19 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
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同 D.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34.1917 年,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在党内外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提纲“没有马克思主义气
味”,并提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列宁则强
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俄国已经“有充分可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据此可知
A.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紧迫性 B.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C.列宁依据实践发展了革命理论 D.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
35.表 2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表
1990 年 2003 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美元)
就业人数
(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
(亿美元)
就业人数
(万人)
美国 54 896 11 879 109 486 13 774
日本 30 397 6 249 43 009 6 316
英国 9 755 2 693 17 849 2 782
德国 15 015 3 494 24 032 3 617
据表 2 可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A.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配置趋向合理 B.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巨大
C.就业人数增加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提高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
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
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
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
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
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
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
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
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
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
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土地,然后
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 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及意义。(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
原因。(12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主编《中外历史纲要》等
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不同视角下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自拟一个
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作为 20 世纪上半叶较新制定的一部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在 1924 至 1942 年之间进
行的法典编纂工作还受到了欧洲多部法典的影响。下表以编为单位列出当时欧洲的几部主要
民法典的结构:
1942 年意大
利民法典
1804 年拿破仑
法典
1811 年奥地
利普通民法典
1907 年瑞士民
法典
1896 年德国
民法典
第一编 人与家庭 人 人 人 总则
第二编 继承 财产及对所有
权的各种限制
财产法 家庭 债务关系
第三编 所有权 取得财产的各
种方式
人法和财产法
的共同规定
继承 物权
第四编 债 物权 亲属
第五编 劳动 债 继承
第六编 权利的保护
(注:第五编劳动由 11 题组成,分别为: ( 1) 职业活动规则、( 2) 企业劳动、( 3) 自由职业、
( 4)特殊关系中的从属性劳动、( 5) 公司、( 6) 合作社和相互保险社、( 7) 参股、( 8) 企业、( 9)
智力作品权和工业发明权、( 10) 竞争规则和联合体、( 11) 对公司与联合体的处罚。)
——摘编自《论我国民法典体例结构的完善——基于 1942 年经验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意大利民法典》结构体例对欧洲其他民法典有哪些继承
和发展。(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意大利民法典》结构调整的原因。(9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1942 年 7 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9 月,德第 6 集团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 62
集团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在城区,曾任驻华武官的苏第 62 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将军根据中国
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巷战经验,决定在斯大林格勒因地制宜予以运用。他琢磨出一套轻便灵
活的强击队战术,然后将部队分散到每一个街区,每一-座楼房,每一个楼层,甚至每一个房
间里,为“一块砖一寸土而激战”。巷战期间,苏军还通过渗透行动和发动夜袭战频繁偷袭、增
援、调动,占据战场主动性。德军空地步坦火炮的立体化协同作战优势逐渐丧失,只能依靠
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称、以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德国将
军保卢斯所率领的第 6 集团军精锐,就这样被巷战绊住了腿脚,最终走向覆灭。此战为后来
的城市防御作战,在扬地利之长、避实力之短,开展不对称作战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6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李大钊(1889—1927 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16 年学成回国后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1917 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证实西方
文明存在严重缺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俄罗斯文明则可“当媒介中西之
任”,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间他在《新青年》等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高度赞
扬,认为它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进而指出中国革命必须“适
应世界的新潮流”。
——摘编自李喜所等著《中国近代史:危机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大钊在 1917 年前后思想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李大钊的思想转变。(6 分)高三校测文综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24.B 25.D 26.C 27.A 28.B 29.B 30.A 31.B 32.D 33.D 34.C 35.B
41.(25 分)
(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
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意义: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
进儒学的传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 点 2 分,3 点 5 分,共 5 分)
(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
治理进行新的尝试。(6 分)。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力量薄弱;受西方民主政
治影响,政党政治兴起。(6 分)
42.示例一 :论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
分)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中国送来了新的救国方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运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8 分)
总之,马克思主义指明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我们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2 分)
示例二 :论题: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2 分)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对外输出商
品和资本,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亚非拉人民纷纷掀起反抗资本主义侵略的
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打击了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统
治。(8 分)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2 分)
45.(1)继承: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或结构上人法在前,物法在后)。(2 分)
发展:编目结构数目增多;所有权( 或物权) 在民法典中的比重下降;注重对企业的规范
和劳动力权利的保护。(4 分)
(2)(两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的变革需求,对经济活动要素企业与劳动力进行规范,以
服务于国家促进国民生产的目的;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劳工问题的剧增;社会思想
(社会团结观念,国家干预等)的进步。(9 分)
46.(1)特点:(9 分)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遭遇战);作战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市区
进行逐巷逐楼反复争夺的巷战;苏军因地制宜实施轻便灵活的战术;渗透战术和发动夜袭战;
战争惨烈,城市破坏性大,军民伤亡大;以拉锯战形式为主;双方寸土必争,苏军取得最后
胜利。
(2)意义:(6 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为二战期间和战后其他城市的巷战
提供借鉴经验。
47.(1)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在国内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3
分)
原因:一战暴露西方文明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解决民族独立问题,俄国干月革命的
道路为中国提供了借鉴。(6 分)
(2)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作为民主主义者,提倡打倒孔家店,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
播和民众的思想解放。(2 分)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李大钊顺应历史发展
的潮流,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在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参
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