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解题归纳(附:答题模板及典型分析)
地 理 过 程 是 指 地 理 事 物 和 现 象 发 生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分 为 自 然 地 理
过 程 和 人 文 地 理 过 程 。 自 然 地 理 过 程 主 要 指 地 球 表 层 各 自 然 地 理 系 统 和 其
他 组 成 部 分 的 形 成 与 演 变 , 如 大 气 的 受 热 过 程 、 水 循 环 过 程 、 地 壳 物 质 循
环 过 程 等 。 人 文 地 理 过 程 是 随 着 人 类 活 动 而 不 断 变 化 的 , 如 人 口 的 增 长 、
城 市 化 发 展 、 工 业 的 集 聚 和 扩 散 等 。 地 理 学 研 究 的 目 标 不 仅 在 于 解 释 过 去 ,
更 重 要 的 在 于 服 务 现 在 、 预 测 未 来 。
依 据 地 理 过 程 的 时 空 尺 度 将 其 分 为 四 类:地 理 循 环 过 程 、地理 演 变 过 程 、
地 理 波 动 性 过 程 和 地 理 扩 散 过 程 。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
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
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
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
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
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
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
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
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
(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
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
(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
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
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
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
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
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
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
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
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
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
程:a→b→c→d,不能写成 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2)因果性:地理事
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
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
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
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
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 a→c→d。(4)精细
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
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模板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
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例题】(2014·北京卷)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
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
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 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北京晨报 2019
年 10 月 7 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
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解析】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
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答案】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
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
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
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题】(2019·攀枝花市 12 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
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
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材料二 图 1 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
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 2 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图 1
图 2
(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
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解析】(1)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
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答案】(1)石
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
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举一反三】(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冰雹是强对流天气
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
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
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
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 5 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 5 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
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 5 月多发的原因。
【解析】(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
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
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 5 月多发的原因。【答案】(1)大
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
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2)5 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
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
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 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
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
形成雨滴或消失。
【模板三】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暖锋天气 冷锋天气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
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例题】(2019·合肥一模)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 A 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 A 城的天气变化过程。【解
析】从台风的影响角度分析。【答案】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
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 A 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
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举一反三】(2018·新课标卷 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解析】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答案】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
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
制,晴朗,气温较低。
【模板四】水循环的过程【例题】(2019·江苏常州模拟)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
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
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 20 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
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析】从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
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
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
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
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举一反三】(2015·广东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
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
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 6 中 A、B 分别示意该
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读图 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解析】该问主要考查陆地水循环。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山
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
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
水源。
【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
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模板五】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
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
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
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
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地上河”。世界最著名的
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
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
岸地面 4~5 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例题】(2017·湖北模拟)图 1 所示地区在 20 世纪 90 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
完成下列要求。“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 C 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
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
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 240 公
里的堤岸其实只有 80 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 16 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
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
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答案】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区域河段穿越二、三级
阶梯交汇处(或长江出巫山山口),长江出巫山山口,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宽,
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举一反三】
(2018·西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害在
下游”。长 760 多千米的下游形成了宽 3-20 千米的地上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
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有人建议在下游将河床往下挖 60 多米,以彻底清理
黄河沉积的泥沙。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1)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地上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原因。(2)分
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的形成原因。(3)有人反对通过深挖河床的方式改变地上河,
请简述理由。
【解析】(1)抓住沙源;(2)地上河+无支流;(3)难度大,效率低,无法根
治。
【答案】(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崎岖,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加
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为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
的沙源。(2)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束水,形成地
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3)土石方挖掘工程量大,投资大;挖沙量大,
堆放困难;新泥沙沉积量大,清理效率低,见效慢;改变地上河的根本是治理中游地区
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模板六】盐碱化土
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
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
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
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
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示意图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
积约 1 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
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例题】(2018·盐城模拟)图示的平原地区在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
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在开垦的
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解析】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集。【答案】影响:导致
土壤盐碱化。发生过程: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
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举一反三】(2019·宁夏银川模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盐渍化
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壤盐
渍化的形成过程。(l)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解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等
原因,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
聚,形成土壤盐渍化。(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从对土壤、
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
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灌溉或
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还可以种植耐
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等。【答案】(1)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势较低,地下水位
高。(2)加剧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水盐碱度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
成活;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3)合理灌溉,实施喷灌、
滴灌;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覆盖地膜减少蒸发的影响;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
被覆盖率。
【模板七】湖泊的演变过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
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②
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
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
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例题】(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
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
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
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
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
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
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
条件。
【解析】(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
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
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
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3)一是要说
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
以通过蒸发而排出。(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
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
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
湖泊。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
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
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
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举一反三】
(2019·舒城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
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
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终成荒芜
的干谷。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
【解析】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四个环节。湖泊逐渐
干涸,要从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来分析: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主要
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的补给量小;该地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支出多,因此常年
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答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
后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
成干谷。
【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1.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
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
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③波浪和潮流的
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
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
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
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
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
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
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
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
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
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
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
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
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
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7.石蛋和石环形成石蛋:
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
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
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
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
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
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
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
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
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
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
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
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
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9.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 分),受河谷
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 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2 分)
10.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
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
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1.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
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
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
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
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
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2.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
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
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
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
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
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
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
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3.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
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
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例题】(2009·安徽卷)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 3000 平方千米,100 多年
前尚存 500 多平方千米,1972 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 世
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 200 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 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
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
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
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举一反三】(2019·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
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
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 年科研人员调查
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
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
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
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
河岸就成为陡坎。
【模板九】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
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
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
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
为 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②北极点夏至
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 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
“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
太阳高度为 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0°,极夜。③冬至
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 46°52′,太阳
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66°34′,
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90°,南回归线正午太
阳高度为 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③冬至日,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为 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
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 H1=90°;②夏至日
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 H2=66°34′;③冬至日时,太阳从
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 H3=66°34′。
例题: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
上图为较上游观测点一,下图为较下游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
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 1~3 题。
观测点一
观测点二
1. 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A.上游大坝开闸泄流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强降雨致
山洪暴发 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3. 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
河段下游地区应 A.迁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答
案:1.B、2.D、3.A
例题:(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
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
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
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514mm,主要集中在5-9月份,
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示意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6 分)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6 分)(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
(6 分)(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4 分)
参考答案(1)河漫滩(2 分)。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2 分),沙丘物质与附近河
漫滩相似(2 分)。(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2 分);为
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2分);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
供科研依据(2 分)。(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
(2 分)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2 分) 人类活动破坏
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2 分)(4)甲:设置挡沙墙(防沙
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2 分)乙: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
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