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54142

大小:87.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二 7 月期末联 考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 1-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X 外国小说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风是映照人格的镜子,亦是作风的源头活水。以涵养家风助力作风建设,能让好家风与好作风相得 益彰、相互促进。我们只有以德治家、从严管家、廉洁齐家,才能涵养家风,使好家风薪火相传。 以德治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事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得到了深刻启示。作为家庭的顶 梁柱,一家之长的作风会影响家风的形成。人品好,家风就好,家庭就和睦,子孙多贤达;反之,如果律 已不严,教子无方,就会导致家风败坏,让家人蒙羞。 从严管家。家风反映一个家庭奉行的立身做人原则,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缩影。时下,虽 然不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但治家之道,不可失之于宽,对家庭成员必须严格教育管理。 家风正,则政风清。 廉洁齐家。周恩来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革命前辈严格的家规、 纯正的家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风范,为我们立起了标杆。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好家风带动好作风。 (摘编自罗建刚《把准家风的时代脉搏》 材料二: 家风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有效的德育方式,对提高国 民道德意识、内化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德育功能,在涵养个体人格、稳定家庭方面彰显了重大德育价值。 家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高度概括、深度凝练将其抽象内容具象化,在“实”字上聚焦,有助于把握 家风的核心和实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好家风的思想根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好家风的价值导向,社会的道德规 范和价值观念既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又通过家风传承发挥着教化、规范人们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作用。 优秀家风以实现人和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因此,在处理家庭内外部关系时要秉持孝亲爱幼、兄友弟恭、琴瑟和鸣、睦邻友好的和谐友好家庭观;在子孙后代的培养教育方面,要践行博学笃志、 谦和好礼、团结友善、明礼诚信、敬业爱国的进德修业家庭观;在家庭生活治理方面,要践行勤俭节约、 力戒骄奢、遵守家规的勤勉持家观,从理论和实践上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风。总体来说,优良家风 的内容体现在孝悌之道、勤俭之道、重品崇德、诚实守信、和合之道以及家国情怀这六个层面。 古往今来建设和传承家风的普遍载体是家训、家规和家书以及家谱等。优良家风可以通过家庭中长辈 的口耳相传、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传递给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优良家风的书籍和典故作为中华民族悠久 历史和强烈家国情怀的承载方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含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 以律已,宽以待人”“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等传统,家训向后代传播做人的基本道理,这 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在特定节日,家长可在祠堂、家庙等场合,向家庭成员宣读家训,使大家对家 训产生一种崇敬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从而营造良好家风。 良好家风的培育,需要内化与外化相兼顾。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只关注子女 的学业成绩,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家庭道德教育。有些家庭虽重视家风教育,但仅限于从表 面上使家庭成员严守基础道德底线,实际上未能传承优良家风,家庭德育功能严重弱化。因此,每个家庭 的长辈特别是为人父母者,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的家风家训,在无形中引导和教育家庭成员。一是通 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假日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注重思亲报本、鼓励艰苦奋斗、积极传递家 风正能量、提升责任感。二是开展如感恩、责任、诚信、环保等家风主题日,以不同主题来实践优良家风, 将优良家风观念融入个体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师晓娟、万红艳《新时代我国家风建设的三个维度》) 材料三: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则,家风是家族子孙体现出来的处事风范。家训,是 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多年过滤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 个家族成员的精神源泉。家训是融化在人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人们骨髓里的品格,是人们立世做人、 工作生活的格调。 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实 际就是良好家训,诚信礼义、克已利人。以此为教,家门和睦,子孙昌盛。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 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曾文正公家书》与《朱子家训》一样,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 当官发财之私念。这些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 们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摘编自江忠宝《传承良好家训培育美好家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家之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品,以身作则,只有以德治家,才 能涵养家风,传承好的家风。 B. 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有效的德育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提高国民道德意识、内 化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C. 材料二认为家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而材料三则认为,这种影响是直 接的,是每个家族成员的精神源泉。 D. 材料三第二段引用《三字经》和《曾氏家训》中的内容,并列举很多前贤的例子,论证传统文化历来重 视家训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风是一个家庭奉行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所以作为一家之长,对家庭成员,尤 其是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必须严格管理。 B. 优秀的家风以实现和谐统一为目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包含孝悌之道、勤俭之道、重品崇德、 诚实守信、和合之道以及家国情怀。 C. 家风是作风的源头活水,是提高国民道德意识、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德育方式。进入新时代,更要注 重家风建设,以好家风带动好作风。 D. 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家庭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弱化了家庭道德教育。这就要求一家之长身体力行,言 传身教,将优良家风观念融于日常生活。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病重时,对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 或美术家。” B. 诸葛亮告诫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战国时期,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母亲为了教育孩子,煞费苦心,多次迁居。 D. 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教育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推动家风建设,应怎样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先总说,从家风的重要性说起,提出问题,然后从“实”的角度切入。②后分说,第二段到第四段采 用并列式分论点,从“内容”“载体”“行动”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脉络清晰。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 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 5. ①要有实在的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家风的内容。②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对传统的家训、家规和家书以及家谱等进行挖掘研究为今天所用。③要有实 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的家风家训,在无形中引导和教育家庭成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一家之长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必须具备良好的人品,以身作则”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作 为家庭的顶梁柱,一家之长的作风会影响家风的形成。人品好,家风就好,家庭就和睦,子孙多贤达;反 之,如果律已不严,教子无方,就会导致家风败坏,让家人蒙羞。” B 项,“家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有效的德育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分析错误,把“家 风”与“伦理道德”等同起来了,原文的表述是“家风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 富的德育资源,是有效的德育方式”。 C 项,“材料三则认为,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分析错误,材料三没有说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原文的表述是“是 每个家族成员的精神源泉”“是融化在人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人们骨髓里的品格,是人们立世做人、 工作生活的格调”,这些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直接的。 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 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所以作为一家之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必须严格管理”强加因果,“家 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与“必须严格管理孩子”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家风正,则政风清。 严格管理孩子,培养良好家风,最终会使政风清。选项的观点是因果倒置。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一的观点之一是从严管家,严格管理孩子。C 项的孟母三迁,是为了给找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避免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不能作为“从严管家,严格管理孩子”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 C。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分析论证特点一般要从论证思路、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开头把 家风的重要性上升到国民道德教育的高度,再指出家风需要从“实”处建设。然后具体从“内容”“载 体”“内化于外化”“行动”等角度进行阐述,脉络清晰。整个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结构,论证部 分是并列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上尊老、下爱幼、 和邻里、亲家人”,这是引用论证;又如“通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假日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 注重思亲报本、鼓励艰苦奋斗、积极传递家风正能量、提升责任感”这是举例论证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 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家风建设需要落到实处,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下: 第二段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好家风的思想根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好家风的价值导向,社会 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既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又通过家风传承发挥着教化、规范人们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 的作用。”分析可知,家风建设需要有实在的内容,即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 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家风的内容。 第三段中,“古往今来建设和传承家风的普遍载体是家训、家规和家书以及家谱等”,分析可知,家风建设 需要有合适的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家训、家规、家书、家谱等。 第四段中,“良好家风的培育,需要内化与外化相兼顾。”分析可知,家风建设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 严守基础道德底线,又要传播正能量、提升责任感,培养感恩、责任、诚信、环保等意思,在日常生活中 践行优秀的家风家训。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 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 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用一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 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 兴。她不仅仅不高兴,竟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认 为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 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持着,不许自己死。她要看病,主动吃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我出生后,当奶奶 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 肉,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母亲的第一个儿子,母亲对 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 零件是什么呢?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肉瘤子还比较长,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 不好看,两头粗,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 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 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 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 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 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把我在被窝几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 母亲明明觉出我在尿床,她并不叫醒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 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 ,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母亲,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 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 集中在吃奶上,才把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肉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 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 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 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 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剪子和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 着整个做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多次 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 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 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 的解释呢?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 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 我敢大胆 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 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 塑造。母亲去世十多年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 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对每个孩子都喜欢,但亲疏有别,她很看重“我”,发现“我”耳边多了两个肉瘤,可能会影响“我” 的形象。 B. 文章提到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母亲对医院的不放心,也跟县医院距离“我” 家太远有关。 C. 文章善于在矛盾中表现人物,如“我”的奶奶和母亲的矛盾,母亲疼爱“我”和去掉“我”的肉瘤子之 间的矛盾心理。 D. 母亲用一根头发去掉“我”的一个肉瘤子,尽量不使“我”感到疼痛,而“我”也没有留下那时疼痛的 记忆。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好奇心。 B. 第二段用风趣幽默、略带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传统思想观念浓厚、有重男轻女倾向的奶奶的形象。 C. 文中“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我”这一细节,小中见大,衬托了母亲对“我”有点过分 的疼爱。 D. 母亲多次讲过如何去掉肉瘤子,却没说过为何要去掉肉瘤子,体现了一个母亲的无奈与痛苦,语言意味 深长。 8. 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答案】6. C 7. D 8. ①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文中所写的事例都是“我”的亲历,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感,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抒发对母爱 的理解,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9. 示例一:不能删。①结构上,“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紧承上段内容“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结构 严谨;“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照应文章开头的“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 的效果”,使文章首尾呼应,起到总结全文和点题的作用。②内容上,这一段中“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 在塑造我的内心”“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表现作者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是对感情的升华,丰 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①内容上,上一段“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 人”已经表达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最后一段是重复。②结构上,删去最后--段,文章在“我敢大 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 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 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 项,“‘我’的奶奶和母亲的矛盾”分析错误,奶奶希望有个孙子传宗接代,母亲也有这个思想,在这 方面她们的思想是统一的。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分析错误,文中通过“我”事后的分析,“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 算什么呢?……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 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这里体现的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爱。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人称的妙处。人称的使用更多的要立足于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 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 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 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 “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 容”“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 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 就是这么想的”“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 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的母亲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生活的 细节,叙述亲切自然,饱含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爱。据此,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分析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 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 要脱离作品的内涵而凭空想象。 本题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 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如认为可以删,主要结合上 一段“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 是这么想的”已经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全文有了收束,再加一段是画蛇添足。如认为不可以删,主要分析最 后一段“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 子”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呼应,“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 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 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 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 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 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 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 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 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正统初,历任江西按察使。三年,坐逸 的囚,降副使。璞善断疑狱。民娶妇,三日归宁,失之。妇翁讼婿杀女,诬服论死。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 童子窥门屏间。捕入,则道士徒也。叱曰:“尔师令尔侦事乎?”童子首实,果二道士匿妇槁麦中。立捕,论如 法。在江西数年,风纪整肃,虽妇竖无不知石宪使者。迁山西布政使。明年,以朝廷岁用物料,有司科派扰民, 请于折粮银内岁存千两,令官买办,庶官用可完,民亦不扰。从之。景帝嗣位,召还。论功,兼大理寺卿。寻出 募天下义勇,还朝。会中官金英下狱,法司劾璞尝赂英,遂并下璞狱,当斩,特宥之。河决沙湾,命治之。璞 以决口未易塞,别浚渠。自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艘,而决口如故。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于沙 湾筑石堤以御决河,开月河二,引水益运河以杀水势,决乃塞。璞还言:“京师盗贼多出军伍。间有获者,辄云 ‘粮饷亏减,妻孥饥冻故’。又闻两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 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 帝深纳其言。改兵部尚书,与于谦协理部事。明年,湖广苗乱,命璞总督军务,与南和伯方瑛讨之。天顺元年 以捷闻。召还,命致仕。既而论功,赐钞币。 四年冬用李贤荐,召为南京左都御史。时璞已老聩,不能任事。七年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门达所劾罢,归 卒。 (选自《明史·石璞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 足用之术 B. 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 足用之术 C. 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 足用之术 D. 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 足用之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学,文中指古代官学。官学有大学、国子监等,太学、国子监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B. 归宁,古代传统婚俗。文中指男女订婚后,男子备彩礼到女方的家里把女子接回来。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D. 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后兼管刑狱,负责巡察缉捕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璞善于断案政绩突出。有妇女失踪,案情复杂,石璞抓获一小孩,经审问查明案情,把罪犯法办;石璞 在江西整顿风纪,名声大噪。B. 石璞为政务实,关心百姓。朝廷每年耗费的物资,有关官员把它摊派给百姓,他上奏提出解决办法,使得官 府财政不会有压力,百姓也不受困扰。 C.石璞修治河道,富有成效。他修治黄河决口,命令黎贤、彭谊等人一同帮助自己完成,他们筑堤阻挡决日 河水,开河引流,堵住了决口。 D. 石璞平定叛乱受到赏赐。他担任兵部尚书,奉命总管军队事务,率众前去平定苗人叛乱,取得胜利,后论功 行赏,被朝廷赏赐钱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明,械囚趣行刑。未出,一童子窥门屏间。 (2)会中官金英下狱,法司劾璞尝赂英,遂并下璞狱,当斩,特宥之。 14. 石璞为什么认为“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等到天明,给死囚戴上刑具催促执行。还没出发,一个小孩在广]屏间偷看。 (2)恰逢宦官金英被关进监狱,司法官揭发石璞曾经贿赂金英,于是--同把石璞关进监狱,判处斩刑,皇帝特 地宽恕了他。 14. 京城的盗贼大都是军人出身,他们因军饷无法养活家人而犯罪。京郊、山东等地很多人因遭灾而作乱。 应及时给予安抚,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灾难。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关外的守军,夜晚行军白天躲起来,艰苦万状。现今边疆没有平定,应该增加粮饷以 鼓舞士气,却竟然反而减少军队每月的口粮,这实际上是助长盗贼危害国家的祸端,而不是节约钱财物资 的办法。” 句中“宜”是应该的意思,是下句“增饷”的状语,“宜”应与前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 BC 两项。 “启……之端”意思是助长了……的祸端。“之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 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 项,“男子备彩礼到女方的家里把女子接回来”解说错误,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故选 B。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 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 项,“命令黎贤、彭谊等人一同帮助自己完成”分析错误,不是石璞命令他们帮自己,而是皇上命令他 们帮石璞。原文的表述是“乃命内官黎贤等偕御史彭谊助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比,等到;械,给……戴上刑具;趣,催促 (2)会,恰逢;尝,曾经;赂,贿赂。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 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石璞向皇上进谏,认为“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如果)不趁现在安抚他们,恐怕将来的忧 患比边患更加严重。)理由是:“京师盗贼多出军伍。间有获者,辄云‘粮饷亏减,妻孥饥冻故’。又闻两 畿、山东、河南被灾穷民多事剽掠,不及今拊循,恐方来之忧甚于边患。口外守军,夜行昼伏,艰苦万状。 今边疆未靖,宜增饷以作士气,乃反减其月粮,此实启盗误国之端,非节财足用之术。”也就是说,要安 抚好受灾的百姓,更要保证军队的粮饷供应,否则这些军人因军饷无法养活家人而犯罪,如果不趁现在安 抚他们,将来的忧患比边患更加严重。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 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 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 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 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 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 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 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石璞,字仲玉,临漳人。永乐九年在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在朝廷)选拔中被授予御史的官职。正统 初年,担任江西按察使。正统三年因囚犯逃跑获罪,降职为按察副使。石璞善于判断疑难狱件。一个村民 娶媳妇,新媳妇婚后三天回娘家看望父母,失踪了。她的父亲状告女婿杀害了自己的女儿。那村民被诬告 (无法辩驳)只好服罪,(于是)被判处死刑。石璞向神祈祷,梦见神把“麦” 字给他看。石璞说:“麦 字,两人夹一人。”等到天明,(他命令)给死囚戴上刑具催促着去行刑。还没出门,见一个小童在门屏间 偷看。把他抓进来,(原来)是道士的徒弟。石璞呵斥着问他:“是你的师父让你来打探这件事吧?”小童 告发了事实真相,果然是两个道士把新媳妇藏在干枯的麦草堆中。(石璞下令)立即拘捕那两个道士,依法 判罪。(石璞)在江西任职数年,整治风纪,社会安宁,即使妇女儿童没有人不知道他这个石宪使(按察使) 的。正统七年,石璞升迁为山西布政使。第二年,因为朝廷每年用的许多物料,有司(把这些物料)摊派 给百姓,严重扰民,(石璞)向朝廷奏请:在朝廷所用的粮银中折算,每年存钱千两,令官府买办,(这些 钱)官府买办差不多就可完成,(这样)百姓也不会受到影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景帝继承皇位。 按石璞的功劳,让他兼任大理寺卿。不久(石璞)外出招募天下义勇之士,然后回朝。适逢中官金英被投 入监狱,法司弹劾石璞曾经贿赂金英,于是把他一块关进监狱,要判处斩刑,(朝廷)特赦,免除他的死罪。 黄河在沙湾决口,(朝廷)命(石璞)去治理水患。石璞认为决口不能轻易堵塞,应该另外疏浚河渠。从黑 洋山到徐州,疏通后可以用船只漕运,但沙湾仍像过去那样经常决口。(朝廷)于是命内官黎贤等和御史彭 谊一块去协助石璞。(石璞率众)在沙湾修筑石堤来防御黄河决口,并且开凿了两条运河,把黄河水引入运 河,增加运河的流量,以此来遏制黄河的水势,决口终于被堵塞了。璞回京对皇上说:“京师的盗贼大多 出自军人。间或有人被抓,他们就说‘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粮饷经常被亏减,老婆孩子挨饿受冻的缘故’。 我又听说两畿、山东、河南一带受灾的穷苦百姓大多干抢劫的事,(如果)不趁现在安抚他们,恐怕将来的 忧患比边患更加严重。关外的守军,夜晚行军白天躲起来,艰苦万状。现今边疆没有平定,应该增加粮饷 以鼓舞士气,却竟然反而减少军队每月的口粮,这实际上是助长盗贼危害国家的祸端,而不是节约钱财物 资的办法。”皇帝都采纳他的建议。沙湾又决口,石璞再次前往治理。因为母亲去世回家服丧归,(服丧期 满)朝廷重新起用他。景帝六年,(石璞)改任兵部尚书,与于谦一同协理兵部的政事。第二年,湖广的苗 的人作乱,石璞奉命总督军务,与方瑛前往征讨。天顺元年向朝廷报捷。朝廷召他回京,让他辞官回乡。不 久按他的功劳,赐给钞币。 天顺四年冬因为李贤的推荐,朝廷召他回京任南京左都御史。这时石璞已经年老糊涂,不能胜任职务, 回乡后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古代称帝王的妾。②没蕃: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5. 下列对这首诗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C. 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D. 白居易 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特点。 16. 诗的颈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前句通过写失宠的故姬遭受抛弃,流露出幽怨、孤独之情;②后句通过写在外征战 的老将中秋之夜登楼望月,表现了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及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之情;③颈联借这两幅场景反 映在中秋团圆夜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难以享受团圆的现实,表达无奈与愁苦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分析错误,颔联“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诗人在这 里举了两个中秋时失意的事例,意在佐证首联中“万里清光不可思”的说法,并没有特定的思念对象。 故选 B。 的 的【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句的能力。诗歌通过特定的意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情感,读诗就要从意象入手, 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答题时,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 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诗歌颈联“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前句通过写失宠的故姬遭受抛弃,流露出幽怨、孤独之 情;后句通过写在外征战的老将中秋之夜登楼望月,表现了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及年老不能归家的怨恨之情。 诗人在这一联中举的两个事例较为特殊,不是一般的人群;这样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便加强了说服力。 在号称团圆节的中秋节,的的确确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团圆,他们是怀着离愁别恨,无限悲伤地面对中秋 的圆月的。 【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 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 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 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 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 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 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诗歌赏析: 这首题为“中秋月”的七律,从团圆节想到许多不能团圆的人,同情他们的不幸,分担他们的悲伤, 表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宏大愿望。 首联诗人便以过来人的姿态,给人们泼点冷水,告诫人们,在中秋节来临的时候,不要面对明亮的圆 月胡思乱想,团圆啦,欢聚啦,该尽情乐一乐啦,这样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愁恨来。由此开头, 不难看出,诗人的这首写中秋的诗,不是写团圆欢庆的,而是一反常态,另辟蹊径,专写失意不愉快的。 颔联诗人在这里举了两个中秋时失意的事例:一个是在边塞之外防守边塞的离人,他们长期戍守边疆, 难得与家人在一起,不要说中秋时节不能欢聚,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一定能跟家人欢聚一次,这是久 别的事例;另一个是新别离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有典型意义,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也就是具有普遍性。 诗人并不就此搁笔,再举些失意的特殊事例。 颈联诗人在这一联中举的两个事例较为特殊,不是一般的人群;这样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便加强了 说服力。在号称团圆节的中秋节,的的确确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团圆,他们是怀着离愁别恨,无限悲伤地 面对中秋的圆月的。尾联两句不仅点明题旨,令人感到中秋明月,毫无欢乐意趣,反而令人感到一片惨淡;这不是一般诗 人所能想到的,这是诗人立意高明之处。 全诗的结构很是紧凑:首联告诫人们“万里清光不可思”,颔联和颈联举四种失意的事例,佐证首联的 说法,尾联总结全诗,亮出主旨,一气呵成,真乃天衣无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 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作者写作《师说》的缘由。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作《师说》以贻之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 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 有:砺、嘉、贻、佛、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济南有三大名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泉和山、湖比起来,虽不起眼,但济南 ① 。刘鹗 写《老残游记》时,尚未见到“泉城”的称呼,留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泉城”已是( ) 了。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 ② 。也怪,不管有名的没名的,泉水到了济南 格外恣肆,大泉小泉自由自在流淌,成群结队,走街串巷,闪过树丛,溜进人家……济南城啊,坐落在澄 明清泠的泉群中间,分明是个幸运的婴儿,在泉水的簇拥( )下慢慢长大。济南人最感念泉水的好, 泉城,泉城,泉和城在了一起,不就是泉和人在一起嘛。三五之夜,万籁俱寂,波光粼粼的泉池中,趵突 泉三朵泉头齐齐涌起,在空中翻卷成巨大的水轮,落下,涌起,落下,涌起……轻轻地,缓缓地, ( )。 人们看到喷涌而出的泉花,赞美泉水的高洁,可曾知道在人所不见的地方,泉水有过怎样的 隐忍、( )? 先哲有言:“上善若水。”善有上下,水岂能无?雨雪泉瀑,水有百态;江河湖海,水 有百性。济南的泉,夏盈不滋,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上善若水, 上水唯泉。”济南的泉水,当得这八个字。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呼之欲出 庇护 泰然自若 委曲 B. 呼之欲出 呵护 从容不迫 委曲 C. 水落石出 呵护 泰然自若 委屈 D. 水落石出 庇护 从容不迫 委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济南夏盈不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的泉水,堪称水的上 上之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B 19. ①原文定语后置句式比陈述句更富有变化,突出了泉水的品质;②原文反问句式,比 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 20. ①还是叫“泉城”②没名的更不计其数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 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 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空:呼之欲出,意思是叫一声就像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十分逼真。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 显露出来。语境指泉在济南,能给人突出的印象,应选“呼之欲出”。 第二空:呵护,形容很用心地照顾、保护。庇护,袒护,掩护。语境中,济南城在群泉中间,是个幸运的 婴儿,在群泉的照顾、保护下慢慢长大。因而,应选“呵护”。 第三空: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 容镇定。语境中描写趵突泉三朵泉水反复地涌起又落下,不慌不忙,这里没有“紧急情况”这一前提,应 选“从容不迫”。 第四空:委曲,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语境中指泉水曾 经经历的曲折,应选“委曲”。 分析可知,B 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 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把“济南的泉”放在句首,突出了陈述的对象,同时又把语意上的定语“夏盈不 溢、冬瘦不枯、动静有度、冷暖怡人”后置,作为陈述“主语”的语句,打破原来陈述句的结构,突出了 泉水的品质。原句“不正是水的上上之品吗?”是反问句式,修改后为“堪称水的上上之品”这是陈述句, 原句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更利于表现“我”对济南泉水的赞叹之情。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 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处横线,从上文看,泉与山、湖比起来不起眼,不突出,后面有一个转折“但”,下文直接提到“泉 城”,这中间必须有一个过渡,因而此处应填写:还是叫“泉城”,与“但济南”连起来,构成连贯的一句 话。 第二处横线,从上文“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下文应该还有“没名字的泉”,因而应填写“没名的更不 计其数”。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 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 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 严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②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③规范考核管理制度,④激励 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扶贫”实践中。⑤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跑项目、促合作、找资金,⑥ 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鼓励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⑧目前当务 之急,驻村干部只有真抓实干,才能真正打好打贏脱贫攻坚战。 【答案】示例:(1)语句②,修改:“求真务实”后面加“的精神”。 (2)语句⑤,修改:“跑项目、促合作、找资金”改为“找资金、跑项目、促合作”。 (3)语句⑦,修改:“鼓励”改为“激发”。 (4)语句⑧,修改:去掉“目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 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1)语句②,缺少宾语中心语,“求真务实”后面加“的精神”。 (2)语句⑤,语序不当,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先要“找资金”,再“跑项目”,最后“促合作”。把“跑 项目、促合作、找资金”改为“找资金、跑项目、促合作”。 (3)语句⑦,“鼓励”与“积极性、主动性”搭配不当,把“鼓励”改为“激发”。 (4)语句⑧,语意重复,“当务之急”包含有“目前”的意思,应删除“目前”。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 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 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2.把下面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 (1)2019 年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因同名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而畅销。 (2)刘慈欣是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作者。 (3)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是《流浪地球》讲述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2019 年因同名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而畅销的《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创作的以讲述逃离太阳 系,前往新家园为主要内容的科幻小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把下面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这属于短句变长句。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首先要快速锁定长句的句子主干。 解答本题需要先确定主干句,再利用其他句子进行补充。先把第一句改为主干句:《流浪地球》是科幻小 说。第一次补充为:2019 年因同名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而畅销的《流浪地球》科幻小说。第二次补充为:2019 年因同名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而畅销的《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创作的以讲述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为主 要内容的科幻小说。 【点睛】1.变换句式的原则 (1)不能改变原意。 变换句式,除了根据需要对个别文字进行调整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 所以试题一般规定“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等。即使题干不明确给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改变原意,因为这是题目的隐含要求。 (2)要同语境协调。 有的变换句式题要求考生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而考生在解题时一定要 注意上下文连贯,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2.变换句式题答题技巧归纳 (1)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中各分句间的关系等,为组织答案打下基础。 (3)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要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 (4)对变换后的句子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规范,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边常有这样一群人——地铁里,他们扶老携幼、维护秩序;公园里,他们指路答疑,清扫垃圾;小 区内,他们举办义诊,送去健康;他们去西南地区支教;他们在灾区救灾战疫;他们在博览馆担任义务讲 解员,传播文明;他们在河边保护环境……他们就是志愿者。 目前,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近 3000 万。 中国是这样给志愿者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 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 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1)给志愿者写一封致敬信。 (2)如果你是志愿者,写一篇当志愿者经历的记叙文或当志愿者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亲爱的志愿者朋友: 你们好! 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人惶恐。道无车舟,万巷空寂。亦有人无惧疫情,以无畏之姿,冲 锋在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此时,我,一介青年书生,唯以一文赠志愿者,敬您之勇毅!谢您之壮行! 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你们车舟前行,构交通网络。 “疫情不散,车队不撤。”面对各方交通限制,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更是被迫封城。口罩、食物、医疗用品的需求单凭武汉根本无法满足,而各方捐赠也因道路封堵而无法正常运输。危难关头,无声无息之 间,突有无数“摆渡者”者出现,她们组建志愿车队,担任起运送医护人员、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等工作。 车队发起者张涛个人承担车队邮费 12 万元,而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道路之上,四方车舟,以龙腾虎啸 之姿,向武汉涌去,“中华危难,匹夫有责”! 你们深入疫区,共战疫魔。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不光有白衣天使,还有着一群为了让医生无后顾之忧而默默付出的人。“未惜头 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为使白衣倾心治疗,他们包干基层工作。“带饭哥”以披麻袋之姿,手提肩 挂 20 余袋盒饭;90 后志愿者喊话:“非典你们保护我们,现在 90 后保护你们”;带娃妇女20 余个微信群, 协调物资配送;飞行员霍晨飞拍摄纪录片《冬去春来》,歌颂武汉抗疫英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 星”,一个又一个志愿者前赴后继,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以别样的姿态奋斗在前线。 你们心怀志愿,筑大爱长城。 “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正是一位位志愿者不惧危难,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众志成城,用切 身行为,传递爱心,在阳春三月,温暖人间。你们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你们以萤烛之光,点燃希望和信 念的光芒。正因为有你们,所以柳岸必有花明,绝处必然逢生。因为有你们,所以凛冬已去,谷雨将至。 谢谢你们,可爱的志愿者们。 华夏腹背芒刺之时,心怀扛鼎逆行之志;中国煎熬患难之际,毅然奋勇请愿,此之谓“志愿”。望往日车 水马龙之城,今已人烟稀少,但幸有无数志愿者,以百姓之身,担难度险,尽展风华。 向你们致敬! 某中学一名高二学生 2020 年 6 月 20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 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 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先指出当今社会,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活跃着一种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一群人,他 们就是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能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地服务社会,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他们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本题写作有两个选择,一是“给志愿者写一封致敬信”,重在“致敬”, 表示敬意,不同于慰问信,感谢信。写作时,要罗列志愿者的具体行动,为“致敬”做好铺垫。二是“写 一篇当志愿者经历或感想”,如果做过志愿者,就把当志愿者经历中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或者写下你当志 愿者时的感想;没有没有做过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想象,把自己当做一个志愿者,写一段经历或感想。参考立意: 1.致敬志愿者; 2.让世间更美好; 3.我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4.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素材: 1.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词,我们应该思考的 不仅仅是这四个词语背后所富含的深刻意义,更应该深思如何更好的实现和发扬这种精神,挑起国家和时 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将志愿者精神付诸实践。 2.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实现精神层面及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只有我们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志 愿者精神的本质,才能够长久地做到无私奉献。毛泽东曾说过:“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我认为我们的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既是“无私的善”,也应是“持久的善”。 3.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他们身上都闪烁着“奉献、友爱、互 助、进步”的光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近 500 万的志愿者从四面 八方赶来为灾区提供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和志愿者的默默服务牢不可分。 4.志愿者精神的发扬需要无数志愿者默默地奉献,志愿者付出的是劳动,传播的是大爱,奉献的无私,收获 的和谐。对志愿者精神的践行我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对志愿者精神的发扬我们不是昙花一现, 而是芬芳永驻。 5.我认为要实践志愿者精神,心中必须要秉承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责任意识”。无私奉献,与人为善, 平等尊重,互相帮助,追求和谐社会之境界。我们除了要有无私奉献的心态,还要有虚幻若谷的胸襟以及 寄托天下的情怀。学会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美好,志愿者精神总是化于 这些“小善“之中,却恰似温暖的春风抚恤人间。 6.弘扬志愿者精神,传递人间真情。我们广大青年应将志愿者的责任意识渗透到自身的思维模式当中,用内 心的仁爱和真心去温暖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志愿者的行动去净化心灵,唤起身 边每个人的真心和爱心。让世界充满阳光般的温暖,让每个人都充满努力向上的动力。我认为成功的人生 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气量,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通达洒脱的心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 让我们一起领会生命的大美,提升生命的境界,让爱永驻人间! 行文结构: 例文选择了第一篇“给志愿者写一封致敬信”,首先要符合书信格式:对象是“志愿者”,写信者身份是高 中学生,内容,向志愿者表达敬意。注意要有称呼,问候语,结束要有祝福语。同时这也是考试作文,文 章也必须要有标题。正文部分,一开始叙述现实,表达自己的敬意,直亮观点之后从三个方面表达敬意:你们车舟前行,构交通网络;你们深入疫区,共战疫魔;你们心怀志愿,筑大爱长城。最后的祝福语扣题: 向你们致敬!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 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 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 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 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 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 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 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