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散文阅读(高三上)-三年模拟(2018-2020年)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06 散文阅读(高三上)-三年模拟(2018-2020年)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ID:456066

大小:118.41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一:试题部分 海淀区 2018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1 题。 那些不死的魂灵啊 ①俄罗斯的国土太辽阔了,它有荒漠、苔原,也有无边的森林和草原。它有光明不眨眼的灿烂白夜,也有光 明打盹的漫漫黑夜。穿行于这种地貌中的河流,性格也是多样的,有的沉郁忧伤,有的明朗奔放。俄罗斯的文学, 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 ②屠格涅夫的作品宛如敲窗的春风,恬适而优美。它的《猎人日记》和《木木》,使十七八岁的我对文学满 怀憧憬,能被这样的春风接引着开始文学之旅,是一种福气啊。 ③二十岁之后,我开始读普希金、蒲宁、艾特玛托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比较偏爱艾 特玛托夫的作品,他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这期间,有两部苏联的伟大作品让我视为神灯:一盏是阿 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另一盏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同样具有神灯气质的还有阿尔谢尼耶夫的《在 乌苏里莽林中》,其中的德尔苏·乌扎拉是 20 世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④三十岁后,我重点读了契诃夫、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开始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对人 类灵魂拷问到极致的文学大师,使增加了一些阅历的我满怀敬畏,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无疑是 19 世纪文学星空中最夺目的星辰。 ⑤不仅是在中国,在俄罗斯,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欢也是日盛一日,这使托尔斯泰的光芒相应黯淡了 一些。前些年,我又重读托翁的作品,也许《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还能让一些挑剔的文学史家找出 种种不和谐之处,但我觉得《复活》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史诗作品,托尔斯泰实际上是为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唱了 一曲挽歌。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正是造成托尔斯泰晚年悲凉出走的原因。也许是托尔斯泰生前获得了太多的 荣誉,人们才容易对饱尝人世辛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更大的同情,情感天平的倾斜左右了人们对艺术价值的 判断。但我觉得他们之间不分高下,同样伟大。托翁能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出走,是不想让那座富庶的庄园成为自 己的埋葬之地!他把衰老的躯壳最后交付给了明月清风、草原溪流。交付给了它们,就等于交付给了自由! ⑥契诃夫也是我喜爱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他的《第六病室》和《萨哈林旅行记》是杰作。 能够把小人物的命运写得那么光彩勃发、感人至深,大概只有契诃夫可为。我甚至想,如果上苍不让契诃夫在四 十四岁离世,他再多活十年二十年,其文学成就可能会远远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去萨哈林岛采 访苦役犯人之前,曾对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喜爱有加。然而三个月的萨哈林岛采访经历,面对着排山倒海般 扑面而来的苦难,他的艺术观发生了裂变,远行归来,他觉得《克莱采奏鸣曲》有点可笑。他说:“要么是我在 旅行中长大了,要么是我发了疯。”毫无疑问,契诃夫没有发疯,他在萨哈林岛,看到了生活和艺术的真相。可 惜上苍留给他揭示这一个个真相的时间微乎其微了。 ⑦俄罗斯有两个人格高贵的诗人,其命运是那么的相似,都是死于决斗中: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这也是我最 喜爱的两个俄罗斯诗人。爱好文学的人,谁没有读过普希金的诗歌呢!听吧:“我的竖琴质朴而高尚,从不曾将 世间的神赞颂。我以自由而无比骄傲,从不肯对权贵巴结逢迎。”再听:“有两种爱对我们无限亲切,我们的心 从中得以滋养,一是爱我们的可爱的家乡,二是爱我们祖宗的坟墓!”这是何等铿锵的男儿誓言,这是多么具有 民族气节的英雄气概!难怪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都对普希金的作品无限尊崇。而年 轻的莱蒙托夫则在《我爱那层峦叠嶂的青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仍是这片草原,这轮明月,月儿向我垂下 了目光,好像责备我这样的夜晚,一个人竟敢骑一匹骏马,同它争夺草原上的霸权!”这股青春的豪情是多么动 人啊。 ⑧俄罗斯的文学,根植于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被细雨和飞雪萦绕,朴素、深沉、静美。今年 6 月我在俄罗斯 旅行,有天清晨在慢行列车上看到窗外被白雾笼罩的森林时,心中涌起了浓浓的伤感。那曼妙的轻雾多么像灵魂 的舞蹈啊。俄罗斯的作家,无不热爱着这片温热而寒冷的土地,他们以深切的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把所经历的 时代的种种苦难和不平、把人性中的肮脏和残忍深刻地揭示出来。他们还以忧愁的情怀,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 人性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正是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的作家身上所欠缺的。我在哈尔滨见过俄罗斯当代最具 代表性的作家拉斯普京先生,他在评述马尔克斯描写妓女生活的新作时是那么愤懑:“我简直不能相信这出自《百 年孤独》的作者之手!”我想只有在俄罗斯这片土壤成长起来的作家,才具有这种抗腐蚀的能力。难怪他在《伊 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中译本序言的结尾中说:“恶是强大的,但爱和美更强大。” ⑨果戈理的不朽作品是《死魂灵》。在我眼中,我景仰的这些俄罗斯的文学大师们,他们的魂灵就是不死的。 那些不死的魂灵啊,是从祭坛洒向这个龌龊的文学时代的最纯净的露滴,是我在俄罗斯的森林中望见的、能让我 眼睛一湿的缕缕晨雾! (有删改) 17.根据文章内容和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 分) 2 A.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它们通过日常生活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变色 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B. 果戈理小说《狂人日记》,构思独特、形式荒诞,表现了腐朽社会对人的迫害。鲁迅同名小说深受其影响, 借助狂人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C. 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了许多史诗般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人物众多、结构宏大。 D.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诗作充满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对民族的挚爱,因而受 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无限尊崇。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题目寓意深刻,既指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不朽、精神不死,也蕴含着作者对“那些不死的魂灵”的 崇敬与赞美之情。 B.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与第⑧段中的相关议论、抒情彼此呼应,突出了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根植于广袤土地和 苦难时代的特征。 C. 对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作者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既有憧憬、偏爱、迷恋,也有赞美和景仰,更饱 含着浓浓的伤感。 D. 作者通过叙写自己的俄罗斯“文学之旅”,表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及作品的魅力,又表达了自己对文坛现 状和作家责任的思考。 19.作者说:“俄罗斯的文学,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在凛冽中焕发着 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 请根据文意概括俄罗斯文学所具有的“经典的品质”。(6 分) 20.文中的比喻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内容,恰切而形象。请从文章两处画波浪线的句中任选其一,对这一特 色加以赏析。(5 分) 21.作者从十七八岁起阅读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大量经典作品,开启了她的俄罗斯“文学之旅”。从作者的“文 学 之 旅 ” 中 , 你 可 以 汲 取 哪 些 阅 读 经 验 ? 请 简 要 作 答 。 ( 6 分 ) 3 朝阳区 2018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3 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 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 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 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 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 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 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 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 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 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 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 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 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 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 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 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 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 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 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 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 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 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 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 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 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 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 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 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 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 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 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 /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 4 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 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 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 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恣肆:茂盛的样子 B.惊骇:受到极大震撼 C.休戚与共:幸福和祸患共同承受 D.砭骨入髓:深刻的自我反思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5 分) 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 22.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23.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6 分) 海淀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1 题。 秋的文章 刘成章 ① 秋风起了的时候,燠热的酷暑隐退,黄土高原的广阔天空清清爽爽。碧蓝的天上, 七八片白云悠悠。像有什么东西在远天闪现,先是缥缥缈缈,不可捉摸;接着有了影子,有了起伏,有了节奏, 一声一声地明朗起来清晰起来——那是大雁的歌。呵,高高的天空,大雁飞过,“一”字“人”字飞过。 ② “一”是汉字,“人”也是汉字,那是仓颉创造的字,那是我们辈辈先人用过的字, 那是我们字典里总是印着的字,那是连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认会写的字。 “一”和“人”,那两个饱含沧桑的字, 擦着蓝天,唱着高亢明快的歌,在白云里向南方飞去。 ③“一”是什么?“一”是地平线,“一”是大地,“一”是一切物事的初始,有“一”才会有五洲万象。 “人”呢,有灵魂,有意志,你看他,总是张腿站立,目光炯炯,神情专注,世世代代地为了生存为了幸福迎接 挑战。 ④字形忽然变幻起来,那是书圣王羲之在运笔,底气浮漾,力道遒劲。笔锋上是大雁的翅羽挟着风声,墨迹 5 渗着大自然的风韵。王羲之的笔下,是蓝天,是白云,是生命如歌似梦的演绎。 ⑤天空是简洁洗练的,可天空下的茫茫大地就很不一样了。秋的黄土高原脉络纵横,纷乱复杂。赤橙黄绿青 蓝紫,软硬香辣横竖斜,各种颜色、各种味道、各种气韵、各种声息、各种姿态和各种果实,都经过了一春一夏 的成长和韬晦,现在都不甘寂寞了,都显示出了强烈的表现欲。它们都想说些什么,唱些什么,争论些什么,压 倒些什么,夸耀些什么,畅想些什么。它们都是有实力的角色,都有点君临天下的气度。 ⑥面对这一切,闭着眼睛默默想,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写在地上的,但地上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了,还有怀 素的,颜真卿的,柳公权的,黄庭坚的,于右任的,鲁迅的,舒同的,赵朴初的,欧阳中石的,但书法上的字掉 下来到处游移,它们混在一起,叠压在一起,千笔万画有如密林里树枝的交错,乱人眼目,无从赏鉴。 ⑦咳,是乱了。 ⑧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忙果欲落,闲枝想舞,玉 米棒子没有牙刷也想刷刷它着实可观的牙,显摆显摆,一只红狐跳了两跳,枯黄的向日葵回忆着青春。有人在石 头边给收割机加油,婆姨爬上断墙不知在摘啥。还有些牵牛花刚刚钻出土来,它们误以为现在还是春天,兴高采 烈地努力生长,准备开上几个月的鲜艳花朵。挑水的汉子忙里偷闲地往那里瞅了几眼,好像在嘲笑,又好像在品 味。芝麻地里蝴蝶喝露水,露水珠里有它的影子。好多庄稼都低垂着头颅,似乎在请罪。错矣!它们籽粒又多又 饱满的低头姿态,是大丰收的表现!老了的韭菜连驴也不理,好不哀伤。北漂回来的青年不太会干农活,穿着雪 白的衬衣,鞋是名牌,说要去买些扎捆谷物的绳子。他边走边看手机,不料,被割下的几捆子荞麦绊得跌到一汪 牲口尿里了。唉!白衬衣弄得臊气难闻,怎么上街?唉唉唉! ⑨有的成熟,有的颓败;有的高挺,有的倒下;有的还在,有的却不见了。 ⑩面貌乱了,色彩乱了,序列乱了。 ⑪眼前的景象乱哄哄的,很有点_______! ⑫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它立意高远, 内容青翠;行文上,谷子一层,糜子一层,玉米一层,高粱一层,向日葵一层,而且谷子糜子玉米高粱向日葵内 部还分着细微的层次,豆类花生就是标点符号。真是有条不紊,眉目清楚,读起来非常舒服。可是现在,这文章 就像在电脑上出现乱码了,无法卒读。 ⑬哎哟,的确很乱很乱了。 ⑭太阳的热汗有时还在冒,风的赤膊却穿上了衫子,说凉了凉了都加点衣服吧。土里的洋芋如一窝汉字拱破 地皮,怕大家说它们出来得太早了,慌里慌张,前言不搭后语,而左近却无人,一个都没有,只飞过一些想偷吃 的麻雀。谷子糜子玉米向日葵们都熟成了金子。一亩大白菜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地不肯脱下白绿搭配的长裙,声 言春天还在身边。高粱地最是引人瞩目,几万面红旗飘飘,秋日照射下,竟像火般漫延,火焰都快把地皮把稿纸 烧着了。突然间,文章中糜子那节被割倒一片,一行一行飘香的字词都被放在地上,扎成了捆子。字词的茬子带 着残留的丝丝干叶,缩在巨大的壑口里,白得刺眼。谷子的段落也被一句一句地放倒了,形成了空缺、少行、断 片,谷地变得壑壑牙牙,少东没西。路上,一个牵驴的姑娘边走边望,对这样的残缺那样的破损露出了笑容,颇 为欣赏。 ⑮那边厢,男童似的,女童似的,一亩黄豆喊叫着它们也熟了,真的熟了,南瓜也帮腔说很熟很熟异常地熟, 豆豆们就更加自信了,有的喊着喊着就从豆荚里蹦出来了,不懂什么叫作沉稳,这些碎怂娃娃们!下沟里有人急 急蹚河,水声哗里哗啦的。羊在两块石头前吃草。山畔上的好枣子打下一摊,美死了甜死了那山畔上的一切。林 带的背后老一声,少一声,蛐蛐五声牛两声,众声喧啸纷杂。运送谷物的汽车有好几辆,一个车轱辘不幸爆裂了, 看起来很有几分悲壮;崖底,有人从红火尚存的灰烬里拿出烤红薯,那红薯热气袅袅,俨然炫耀着它的二次成熟。 ⑯这是秋的文章吗? ⑰当然是,是黄土高原上的秋的文章。 ⑱短短几天,成熟了的庄稼地不再规整,而是色彩驳杂,结构松散,缺三少四,参差不齐,犬牙交错,横七 竖八,乱得一塌糊涂。这情状就像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批评的那样,“黄钟与瓦釜并陈,春秾与秋枯并出,杂乱无 章,刺眯人目者,非文也”。 ⑲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变化的季节,流转的季节,眼花缭乱的季节,秋的文章愈 乱愈好!秋的文章总在删节着,斧削着,大剪大裁,成亩成亩地往下割刈,也在不断地追求着精美。 ⑳秋的文章可上典籍。 ○21秋的文章总能让人欢喜,也总能让人激动得落泪。 (有删改) 17.下列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 分) A.天空是简洁洗练的,可天空下的茫茫大地就很不一样了。 B.野藤如怀素的笔墨趴于槐树梢,老鹰像于右任的手迹琢磨着崖畔上的羊蹄印儿。 C.高原的大地原先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原先不但像一场隆重的书法展览,而且像一篇好文章。 6 D.不对!谁说这不是好文章! 18.下列对本文语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用黄土高原上一组组物象景观、一连串事态人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收获季节的大地风貌和人们的喜悦之 情。这种铺排手法在《木兰诗》中也有使用。 B.作者描写天空中的雁阵、田野里的庄稼以及辛勤劳作的汉子、手忙脚乱的小伙儿,不惜笔墨,细致入微;议论、 抒情则惜墨如金,画龙点睛。 C.作者将秋天黄土高原的大地比成一篇立意高远、内容青翠、有条不紊、眉目清楚的好文章,形象地描绘出田野 上一派喧啸纷杂、欣欣向荣的景象。 D.作者运用生动鲜活的口语和饱含生活气息的方言,表现了富有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景象,语言和内容相得益彰, 文质兼美,独具韵味。 19. 本文用语讲究,用词精妙。请根据文意,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入文中第⑪段横线处,并说明 理由。(4 分) ①五彩斑斓 ②光怪陆离 ③零乱不堪 20.文章开篇多次写到“一”字“人”字,绘形传神,请根据文章内容解说“一”字“人”字所传之“神”。(6 分) 21.黄土高原“秋的文章”杂乱无章,作者却说“秋的文章可上典籍”,请根据文章内容 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 分) 西城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汗漫 ⑴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 寐开阔。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灯火浩瀚,力量四溢。 ⑵我所在的药物研究院地处静安区。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是“寺 安静”。之所以强调“安”“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喧嚣。 ⑶以香樟树为主体构成的药物研究院的浓荫深处,时时可闻鸟鸣。鸟鸣心更幽,令偶尔独自值夜班的我惊喜。 倘若在周末加班,还可以看到一群鸟把翅膀收敛身后,在办公楼或实验楼的台阶上散步,像把手背在身后谋划未 来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像我院那些被研究生们昵称为“老板”的导师——他们也的确是大大小小的老板了,以 课题组为财务结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一群鸟一样的老板,或者说一群老板一样的鸟,在泥土,在市 场,寻找着草粒和水。 ⑷我的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小楼内。来来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 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件、报表,来来往往的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尤其是沪语……作为这家拥有上 市公司的药物研究院的核心,这里繁忙,芜杂。所有的善良、邪恶、阴郁、明媚,小楼与我都无所不有。作为一 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和性质的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气候催发。因 此,我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对这座小楼内的黯淡保持警省。 ⑸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通知,条例,合同,协议,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会议上的 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从空白中涌现,我必须在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地穿行、观 察、请示、聆听,将领导意图落实于自身行动,用以下与写字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⑹——头发理短。九年前,我从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面试。人事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 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把我逼进理发店。短发,伪装了 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取心的错觉。显然,头发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 诗意盎然。倘若让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其必头发张扬如同疯子,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 发一次。 ⑺——西装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令人形成“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 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牌附近稍低 的价位上购置一套西服,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 口而出。院长看着面目一新的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他是一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 得比较从容的人。 ⑻——注意平衡。比如,对同事,敲门的力度和节奏要一视同仁并注意音响效果。某君曾愤愤:“余,你敲 我的门是嗵嗵嗵,敲院长的门是嗒嗒嗒……温柔极了。”我惭愧,认真研究了这两扇门。同样的力度和节奏,敲出 7 的声音果然迥异,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我请他谅解。之后,尽量降低敲击其门扉的次数和力度。 从此,对敲开所有人的心扉不再抱以期望。 ⑼诗人、作家聚会,我常常被视为一个“小经理”;同事聚会,我又往往被呼为“诗人”“作家”——一个总 是出现在客场的队员。在“诗人”“作家”被注入复杂意味的实用主义上海,直觉告诉我:应当将“汗漫”这一笔 名造成的倒影,移植到白昼生活以外的夜晚书房里去;让“余秘书”与“汗漫”相互尊重、审视、滋养,而非相 互鄙夷、排斥。这是一个理想,何其困难。 ⑽研究院内小花园旁耸立着三座铜像,纪念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 ⑾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先后从美、英、日归来,成为我国现代药物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分别担任过中国工 程院院士或我院的院长、名誉院长。同事、后辈一概尊称他们为“先生”。有谁敢把他们喊为“老板”?中国的第 一支贵似黄金的青霉素,根治血吸虫病的呋喃丙胺,出于其手,惠及国人。除了三座铜像,他们似乎没有留下多 少资产。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⑿每天黄昏,一对来自安徽的清洁工小夫妻在清洗这三座铜像时,都放弃通常用的冲刷地面的软皮水管,而 是站在凳子上,用干净毛巾蘸水,细心擦去铜像上的浮尘、鸟粪。他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让女儿考咱院的研究 生咋样?在这大楼里做实验,再成为那三个老先生一样的人,研究药,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多好!” ⒀这一场景,终于让我和若干老板感动。 ⒁目前,我还残存一丝被感动的能力。这说明,一个虚幻浮泛、模棱两可的家伙并非无药可救。作为一个在 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⒂我喜欢米沃什的名诗《礼物》: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经历过的一切邪恶,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羞愧。 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⒃假若我在研究院内直起身来,需要沿北京西路朝东走四公里,到达外白渡桥;再乘船越过黄浦江二十公里 的浩荡江声,才能看见船帆和大海——这是我和一位伟大波兰诗人之间目前的差距。 ⒄但毕竟生活在一座以大海为名的城市内,所以,我有希望实现自己后半生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一直 身,就能看见船帆和大海……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 镌刻:juān kè B.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 薄弱:这里指“不厚实” C.应当将“汗漫”这一笔名造成的倒影 倒影:这里指“影响” D.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扼要:é yào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第(2)段相对比,第⑴段中“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形象地写出了上海的繁 华喧嚣与活力四射。 B.文章第(4)段中“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暗含了“我”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做人原则不被环 境影响。 C.作者非常向往那种“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的自在生活,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从现实 中抽身而出。 D. 文章第⑹段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钉子”一词给人一种“坚定有力度”之感,与作者的原有情形 构成反差。 20.第(11)段画线句子中,为什么称“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为“先生”而不是“老板”?请结合文章内 容,概括作答。(6 分) 8 21. 本文题目“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有着怎样丰富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何效果?(6 分) 22.第(11)段中写道“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如果从下面列举的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使其穿越到现在,你认为他(她)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哪种社会现象 时,会目光显得忧伤呢?(8 分) (1)孔子(《论语》) (2)翠翠(《边城》) (3)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4)桑提亚哥(《老人与海》) (5)人力车夫(《呐喊·一件小事》) 要求:①符合原著中人物的特点。②能针对某一种社会现象进行阐发。 东城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小说的丛林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 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 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 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 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 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 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 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 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 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 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 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 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 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 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 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 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 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 9 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 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 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 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 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 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 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 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 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 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 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 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 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 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 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 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 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 窸窣:形容树枝与树叶细小的摩擦声音。 B. 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 姹紫嫣红:形容花枝招展的样子。 C. 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 妖娆:形容鲜艳美丽。 D. 孜孜以求的探索 孜孜:形容勤勉努力的样子。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小镇的路上遇到陌生人,会有微微的紧张 感,只有在幽深的林中才觉得自在。 B.文章第③段中“照亮我们的梦”一句中的“梦”,与第⑥段“也装点我儿时的梦”一句中的“梦”含义相同, 都指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C.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 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⑩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 反省,这些是作家创作的活的源泉。 20.文章⑤⑥⑦三个自然段都运用排比的手法叙写了“我”的生活。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5 分) 10 21.纵观全文,作者笔下的“小说的丛林”具有哪些特点?(6 分) 22. 作者说:“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小说的读者也会 拥有从“小说的丛林”穿行到“现实的丛林”——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生活。请结合一部小说,谈谈阅读之 后,你面对现实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要求:结合阅读对象的具体内容。(6 分) 朝阳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3 题。 秋风穿过老戏台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 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 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 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 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 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 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 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 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 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 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 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 11 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 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 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 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 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 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 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 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 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 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 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 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 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 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 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 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 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 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 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 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 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 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 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B.囫囵:含糊地解释。 C.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 D.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 B.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 C.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 D.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 20.请把文中戏台边的对联补充完整。(3 分) 上联: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 下联: 2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②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4 分) 12 22.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6 分)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 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 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 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23.文章第⑨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 理由。(6 分) 丰台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长毋相忘 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 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 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 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 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 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 13 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 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 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 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 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 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 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 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 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 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 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 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 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 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 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 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 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 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 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 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 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 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 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 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 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 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 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 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 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 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 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 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 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 的名字。 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 长毋相忘。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 荒疏:因缺乏练习而书写生疏。 B. 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 频仍:频繁,连续不断。 C. 睥睨古典 睥睨:斜眼看,厌恶。 D. 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 湮没:沉浸,浸润。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 童成长规律的现象。 B. 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 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C. 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 14 梳理、归位与找寻。 D. 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 呼应,浑然一体。 20. 请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5 分) 21. 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6 分) 22. 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 石景山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 15 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 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 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 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 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 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 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 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 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⑥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 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 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 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⑧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 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 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 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 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 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 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 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 始吹奏。 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 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 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 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 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 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 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 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⑮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 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⑯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 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 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16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丢三落四:丢这忘那 B.审美移情的自恋 移情:把主观情感移到客观对象上 C.编织着他的内心 编织:组织、构建 D.删繁就简的秋天 删繁就简:去掉繁杂,趋于简明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为了表达对疏离乡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⑥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程,启人思考。 20.第⑤段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5 分) 21.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 分) 22.根据文意,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6 分) 17 昌平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3 题。 鹰 笛   ①那时侯,我还是个少年。有一年天旱游牧时,在尧熬尔草原的黑河岸边,我遇见了年迈的索拉。   ②索拉原本魁梧的身体已经像风干牛肉般缩水了,紫铜色的脸上爬满岁月留下的皱纹,他的十根指头一攥, 活像一对风干了的雪鸡爪子。他手里一根半尺长已经磨得发亮的鹰骨头做的笛子,从他嘴上不断发出一种能把人 的骨头都揉碎的声音。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草地上随处可见的东西,居然能发出金属一样让人颤抖的声音。我被 老人的笛声莫名其妙地感动,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好像你的笛子在对我说着什么。”   ③索拉老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说:“是的,它是在说着什么,它已经说了快四十年了,它说的是一个没有说 出来的爱情故事。”   ④我听他缓慢地讲:那时侯我还很年轻,这片草原就是我们部落的夏场,我每天来这里放羊吹笛,我的羊在 我的笛声里欢快地吃草。有一天我坐在这里吹笛子的时候,河对岸走来一个姑娘。我知道一定是我的笛声吸引了 她,哦,不,肯定是山神把她送来的。她汲了一桶水却并不急着走,顺着笛声她向我这边张望,我看到她张望就 站起来,把笛子吹得更加响亮。从那一天起,我的笛声一响,她就从远处的帐篷里走出来,背着笨重的木桶来河 边汲水。   ⑤那个夏天河水格外大,河面格外宽,隔着河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心里知道她一定是这草原上最美的姑娘。 我忍不住向河对岸喊了一声,声音传不到对岸就被涛声淹没了,只有这鹰笛的声音能够穿过巨大的水声。羊在草 滩上吃草的时候,我们就隔着河相互对望。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上,没游出十米就被水 冲走,她在对岸尖声呼叫着顺河往下跑,冲了一里多,我挣扎着抱住一条岸边的树根爬上岸。那时侯再听她的声 音已经哑了。我告诉她,到了冬天河水封冻的时候,我一定过河去找她。她向我挥动着红头巾,把我的眼睛都绕 花了。   ⑥我们就那样苦熬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天到来时,我们部落就要转入冬场了。那天牦牛驮着帐篷启程时,我 发现对岸她们部落的帐篷已在前一个夜里悄悄地搬走了。   ⑦那个冬天,我常常骑马从冬窝子来到这里,然后踩着河面上的冰到河对岸草滩上去,可我没有找到她。我 等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和那风中挥动的红头巾。第二年开春时,我骑着马早早来到这里,怕她 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笛声,就用石头垒了个高高的石堆。我每天坐在石堆上吹这支鹰笛。   ⑧春天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也紧挨着过去了,我再没有看见她来河边汲水,再也没有看见她的羊群和那 顶白色的小帐篷。   ⑨我一直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后来,我等来的却是一个故事。那一年冬天,黑河上游一户牧民家 17 岁的姑 娘银杏,为逃避与大头目儿子的婚事,在新婚前的雪夜里出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在黑河中心一个塌陷的冰洞里 找到了她足迹的终点……   ⑩说完这些的时候,我面前的索拉老人已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的头发像冬天山坡上风吹乱的荒草,杂 乱无章。神情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无奈地等待厄运出现。深洞洞的眼窝里淌出血样黏稠的泪水。坐在石堆上, 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天地和牛羊。很久很久之后,索拉才慢慢恢复了思想,望着黑河长长出了一口气。那沉重 的一幕却永远装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⑪很长时间我也不敢去见索拉,但又渴望见到他,他身上有着一种很深的很坚硬的东西吸引着我,也令我万 分恐惧和紧张,是什么东西我又说不出来。   ⑫我在渐渐长大,索拉老人在这个石头堆上吹了四十年的鹰笛。四十年的时光被岁月凝固在这支能发出金属 一样声音的鹰笛里。   ⑬后来,当我在爱情的漩涡里被击得头破血流彻夜难眠时,我才懂得了爱情,懂得了索拉的爱是多么厚重真 诚!我又来到索拉坚守了四十年爱情的石堆上,石堆还在,只是不见了索拉老人。石堆中间竖着一根高高的松木杆, 杆顶上挂着那支我熟悉的鹰笛,风吹过时,它发出悠长而悲切的声音。   ⑭我从附近牧民那里听到了索拉后来的故事:前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索拉老人身着裕固族男人婚礼 的盛装,款款走下了汹涌的冰河……   ⑮我站在石堆上向着远方的天空、大地和河流歌唱,大滴大滴泪水顺着滚滚河流向前流去。这时,我似乎听 到索拉的笛声从空中飘来,看见他和银杏相拥着走在草地上…… (取材于阿拉旦•淖尔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中的“名”与“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 A.闻名遐迩 B.名副其实 C.不可名状 D.一文不名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第⑤段中,索拉看不清银杏的脸,但却认定她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姑娘,表现了他对银杏的爱慕之情。 18 B.第⑥段中“悄悄地搬走了”暗示银杏和索拉的事情已经被发现,部落这样做是为了斩断他们的联系。 C.第⑧段中两次写“过去了”表明索拉一直在等待银杏;两次写“再也没有看见”暗示她已不在人世。 D.得知银杏不在人世的消息后,索拉就身着裕固族婚礼盛装,款款走入冰河,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21.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 分) 22. 作为本文的线索,“鹰笛”是如何贯穿全文的?(6 分) 23.本文在讲述索拉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的见闻与感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5 分) 房山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①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 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 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②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 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屑掩 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③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藉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 作湖湘第一位狂士。如此攀附先古颇有些牵强,听凭冬烘先生们笑骂去。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 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位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 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④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 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 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 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 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 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用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 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⑤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闿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 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闿运身上。说的是王闿运曾去江浙讲 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闿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逸,对他 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闿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 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咸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 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 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闿运仍耻 于出仕,傲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闿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 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 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 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 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⑥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 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 19 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 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谟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 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 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 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⑦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薄的联语,也更有 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致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 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选自王跃文散文集《拍手笑沙鸥》,有删改) 18.下列词语在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踌躇满志: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指从岳麓书院学成后胸怀大志 的样子。 B.青云之志:语出《滕王阁序》,指远大的志向。文中指狂士们不甘于隐居,以解救国家的危难为远大志向。 C.薪火相承:语出《庄子·养生主》,也作“薪尽火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文中指岳麓书院建筑与 格局至今保存完整。 D.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文中指狂狷湘人既有隐居生活 的准备,更有为国家赴难的行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 看出了湘人不加掩饰的狂傲。 B.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冢大墓,赞颂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 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 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 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20.文章第⑤段描写了王闿运的轶闻趣事,这些轶闻趣事写出了王闿运哪些特点?写这些轶闻趣事的作用是什么? (6 分) 21.试分析画线句“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4 分) 2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以“从自卑亭往上走”为题。(6 分) 20 通州区 20190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梅开庾岭为香国 ①2012 年 1 月下旬,我们全家决定到南雄梅岭去赏梅花。 ②梅岭,又称大庾岭,岭南岭北遍布梅花树,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 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闻名于世。 ③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还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 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古道开通以后,南北交通大为 改观,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 率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 3 年的游击战争。 ④历代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 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花诗作,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我们在此处驻足 良久,细细品味,似乎有股高洁清新的芬芳扑鼻而来。我最感兴趣的是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一种舍生取义的凜然正气油然而生,梅岭也似乎变得更加神圣高洁! ⑤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宽的水泥路徒步上山。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 梅花!”我们顺着声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朵朵 在枝头凌风绽放。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申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 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 “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 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难怪有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 ⑥女婿让我给他讲讲古道历史,于是我信口开河,讲起了古道的点点滴滴。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 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古道最初设关始于秦朝,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唐朝时候,宰相张九龄路过此地, 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由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 因工程浩大,张九龄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当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成 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功绩,在道旁建有“张公祠”和“夫人庙”。 ⑦夫人庙内供奉的这位夫人就是张九龄的侍妾威宜芬。传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梅关古道,连开七七四十九 天,工程毫无进展,白天凿开的石头,晚上又自然合拢。一白发老翁告知他是山神在阻挠,需以孕妇之血祭祀。 戚宜芬见丈夫愁眉不展,问知缘由,当日深夜,她披衣起床,冒着凛冽寒风,走到梅岭山巅的巨石旁,手提长剑, 撩衣袒胸,口中叨念:“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侍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道开凿月余毫无进展,若皇天布灾, 愿将妾命献祭皇天。”遂举剑剖腹而死。从那天起,凿开的石头再也不会合拢了。经过两年的努力,梅关古道终于 开通了。为纪念戚宜芬的献身精神,人们在南山脚下建起了夫人庙,感戴成夫人的功德。 ⑧我们继续前行,离山顶不远,有一株青枫树,树下立一石待,上书“东坡树”三字。传说苏轼因新党重新 执政被贬惠州,途经梅岭,回首北望,不觉悲从中来,便在关楼大树下的茶亭歇息。卖茶老翁见苏轼愁眉不展, 便询问原委。苏轼据实相告。老人指着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树说:“苏大人不必忧伤,您看,这棵松树是我 20 岁时 种的,被雷劈过几次,它还是那么粗壮!”又说:“苏大人光临岭南,是岭南的福气啊,以大人高才,在岭南云 游些日子,再回江南,一定鹏程万里!”苏轼听罢摇手,并给老人写《赠岭上老人》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合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谁知老翁亦通文墨,立即和诗一首:“岭头卢老一炉灰, 长短根茎各自栽。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 ⑨苏轼揖别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龙泉寺,心中怏怏,复又作诗《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 21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⑩离开梅岭七年后,苏轼获救北归。他二上梅岭,来到青枫树前,只见茶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泪纵横, 吩咐随从拿出笔墨,将《赠岭上老人》写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题上《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 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题罢,神情庄重地向青枫树长鞠一躬,喊了一声“归去来 兮!”便举步北上。后人便把这棵青枫称为“东坡树”。 ⑪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但见阡陌田畴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 峦叠嶂,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那么生机勃勃。 ⑫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的艰辛!如今,高速公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 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天堑变通途”啊!想到此,我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 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苍松叹东坡。 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 (取材于蓝诗传同名散文,有删改) 1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暗香浮动”源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梅花神清骨秀的气韵。 B.“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 C.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北宋陆游的同名作品异曲同工,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D.苏轼,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毛泽东、何香凝的咏梅诗真切地赞美了梅花的品质,因此有人主张定梅花为国花。 B.梅关古道于秦代开始设关,唐代进行拓展开凿,现代开通高速公路,天堑变通途。 C.戚夫人以身献祭皇天的传说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献身精神。 D.苏轼途经梅岭的前后两首赠诗,内容和心境大不相同,由懊丧消沉变为旷达乐观。 20.下列为“梅关古道”写的三副对联,你认为哪一副最好?请结合原文和对联的知识,说明选择理由。(5 分) ①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 ②梅展古今文化兴盛 关通南北繁荣经济回面不 ③梅香百里,花拒左迁客 关锁千崖,风迎开路人 21.本文题目“梅开庾岭为香国”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认为其中有哪些含义?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 分) 22.文中苏轼赋诗道:“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请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或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诗的认 识。(6 分) 第二:答案部分 海淀区 201811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7.(3 分)C 18.(3 分)C 19.(6 分)要点:①创作根植于民族土壤,②富有时代性(揭示时代的苦难和不平),③具有批判精神 (作品拷问人类的灵魂,挖掘人性的肮脏与残忍),④追求和向往人性之美(对自由、青春的追求向往),⑤ 富有人道关怀(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寄予深切同情),⑥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⑦富有艺术感染力 22 (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命运感人至深,内容精致),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朴素、深沉、静美),⑨提升人 的文学素养及精神气质。 (每点 1 分,答出任意 6 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5 分) (1)第一个比喻句,作者将屠格涅夫的作品比作“敲窗的春风”(1 分),形象地写出了屠格涅夫作 品恬适优美的风格给作者如春风一般的感染(2 分),唤起作者对文学的憧憬,接引作者开始了文学之旅 (2 分)。 (2)第二个比喻句,作者将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比作一首“挽歌”(1 分),形象表现出《复活》 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腐朽黑暗时代的灭亡(2 分),也寄寓了托尔斯泰对那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的悲悼之情 (2 分)。 21.(6 分) 示例: 内容:(1)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经典作品阅读。 (2)阅读经典要自觉从中汲取文学艺术和精神的营养。 (3)让经典作品陪伴自己成长,经典作品要常读常新。 方式:(1)阅读经典作品要知人论世,通过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2)有关联地阅读经典作品(如不同作家的关联、作品与当下社会的关联、作品与读者的关联等) (3)根据兴趣对经典作品进行专题式分类(按文体、作家、国别)阅读。 (4)经典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式阅读。 (5)阅读经典要有批判精神,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思考、认识。 评分要求:汲取的经验要有文本依据,言之成理即可。答出 1 点得 1 分,2 点得 3 分,3 点得 5 分, 4 点得满分。 朝阳区 20181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9.(2 分)D(文中形容感受深重) 20.(3 分)D(“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有误) 21.(5 分)用比喻(通感)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片荒漠中突然出现一望无际的向日葵,壮阔 的气势,明艳的色彩,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及心灵的震撼,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评分标准】手法 1 分,结合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2 分,情感主旨 2 分。意思对即可。 22.(6 分)(1)①-⑤段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 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2)第⑥段从“我”的这些经历得出思 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通过人 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 的深度。 【评分参考】每一层解释 2 分。意思对即可。 23.(6 分)①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②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 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③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 爱永不停息。 【评分参考】每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海淀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7.(3 分)B 18.(3 分)C 19.(4 分)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2 分)。这一成语准确形象地概括了黄土高原丰收季节的奇 异景象:既体现出黄土高原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繁杂色彩,又表现出其参差错落、杂乱无章的风貌(2 分)。 评分说明:选择其它成语,如果结合内容说明理由合理,可酌情给分,最高得 3 分。 20.(6 分)①“一”字“人”字描写大雁在天空中向前飞翔、奋进高歌的姿态,表现出大雁虽饱尝艰辛却奋 力追求幸福的品格(2 分)。②“一”字“人”字是汉字中最古老、最常见、最常用的字,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世 代相传的创造力,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2 分)。③“一”字像地平线(像大地),是一切物事的初始,“人” 有灵魂、有意志、顶天立地,它们共同体现了人在大地上迎接挑战、创造幸福生活的执着顽强、坚定乐观的精神 23 (2 分)。(意思对即可) 21.(6 分)① “秋的文章”表现了大地丰收的景象,展现了人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图景(1 分)。②“秋的文 章”由辛勤耕耘的劳动者创作,蕴含着劳动者的创造智慧(2 分)③“秋的文章”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迎接 挑战,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精神(2 分)。④“秋的文章”具有激励、鼓舞人心的力量,值得被记载传承(1 分)。 (意思对即可) 西城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18.(3 分)【答案】D(应为“è yào”) 19.(3 分)【答案】C(文章第(14)段写道:“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 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20.(6 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点】“先生”是所有同事、后辈对三位老科学家的尊称,充满了对他 们所代表的精神的崇敬与感佩。(1 分)“老板”是研究所里的研究生们对自己导师的昵称。(1 分)三位 老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药,是研究领域的拓荒者(1 分),他们似乎没有为自己留下多少资产,而是以其 成果惠及国人(1 分)。“老板”以课题组为财务结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1 分);在作者看来, “老板”中的一些人把实验室当作了名利场和提款机(1 分)。 21.(6 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点】 ①“船帆和大海”则指自由、理想等美好的信念或事物(1 分)。“直起身来”比喻对现实生活某种 形式或程度的抽离,(1 分),能保持对美好信念或事物的坚守与期待,不被现实完全淹没和捆绑,摆脱 繁忙芜杂的生活的束缚(1 分)。对“我”而言,指在繁忙、芜杂的生活中坚持写作,在善良、邪恶、 阴郁、明媚等品性中保持警醒(或: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感动和快乐的能力)(1 分)。 ②表达效果:揭示了文章主旨(1 分);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富,激发读者想象力(或: 吸引读者兴趣)(1 分)。 22.(8 分)【答案】略 【评分要求】①0-3 分:不符合原著人物特征或与原著人物特征有出入,没有写出“忧伤”与现实 情形的因果关系。②4-6 分:比较符合原著人物特征,“忧伤”与现实情形能构成因果关系,对现实情 形的叙述较准确,认识较深入。③7-8 分:符合原著人物特征,“忧伤”与现实情形能构成因果关系, 对现实情形的叙述准确,认识深入。 东城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3 分)B 19.(3 分)D 20.(5 分)答案要点: ①多角度、生动地再现了“我”少年时期的生活。 ②说明了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和宝库。正是各种动物的命运、田园劳作的收获、身边人们 的苦难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带给“我”思考,使“我”的作品有了悲悯的情怀、苍凉的底色。 (第①点 2 分,第②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21.(6 分)答案要点: ①带有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 ②体现出作者心灵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③广大,永远有可以开掘的空间。 (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2.(6 分)答案示例: 阅读《老人与海》,读到桑迪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最终带着伤痕、疲惫,拖着仅剩骨架的大马哈鱼返 回海岸。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没有得到大鱼;他也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被打败,捍卫了人的尊严。现 实生活中,我们也会身处困境。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有时我们胜算在握,有时则明知不敌。但是心中有英雄 24 桑迪亚哥,我们就会奋力一搏,即使一无所获,起码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和恐惧。从小说的丛林归来,我获得了 面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朝阳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18.(2 分)A 19.(3 分)C(“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有误) 20.(3 分)【评分标准】平仄 1 分,对仗 1 分,内容 1 分。 21.(4 分)【示例】文中将老戏台拟写为一位回忆着过往动人之处的老人,形象地表现出时代变迁中老戏台 的衰败,以及老戏台所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评分标准】结合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2 分,情感主旨 2 分。意思对即可。 22.(6 分)相同点:都有童年看戏的好奇,凑热闹的乐趣。 不同点:《社戏》中的我看不懂戏的内容,会无聊倦怠;本文中我懂得戏的内容,不仅让我紧张 害怕,还因此产生了敬畏心理,得到教益。 【评分参考】相同点 1 分,不同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23.(6 分)【示例 1】第一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是乡村才有的舞台,随乡村的没落失去了生存空间;现在人 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更丰富,不需要到老戏台去看戏了;老戏台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取代。 (结合现实,略) 【示例 2】第二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潜移默 化的教育功能;它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不能丢失,不能被现代或西方文化艺术取代。所以,应 该延续戏剧文化,给他寻找适合的环境。(结合现实,略) 【评分参考】每一点理由 2 分,结合现实 2 分。意思对即可。 丰台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C【斜眼看,傲视】 19.A【用意主要是批评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20.(5 分) 动词运用精妙。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 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评分标准:5 分,答出词语,2 分;答出效果,3 分】 21.(6 分) 第⑤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 命的自然律。 第⑦段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 与被贬的苏东坡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 守护精神家园。 【评分标准:6 分,各 3 分。答出“对比”“类比”各 1 分,内容各 2 分】 22.(6 分) ①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②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 ③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 ④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 ⑤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 【评分标准:6 分。每条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石景山区 201901 答案 18.A 19.B 20.答案示例一: 此段运用借代手法,以“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指代《诗经》中描写的诗意自然,以“唐朝的山水”“酒 25 香”“月光”指代唐诗中的诗意生活,以“李白们”代替唐代诗人群体,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诗歌世界的心 灵体验,阅读《诗经》、唐诗时的痴迷状态,具体可感,令人神往。 答案示例二: 此段化虚为实。无形的心魂可以有形地“龟裂”,生动描绘出缺少诗意滋润的心灵那种粗糙干涸状态; “清凉月光”可以携带,“清凉和皎洁”可以搁放,化抽象为具体,将唐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精神滋养、 与心灵愉悦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富有感染力。(5 分) 21.答案要点: 父亲的菜园中,蔬菜花草种类丰富,生机勃勃,富有乡野情趣、诗意美感;着意描写这一风光是为 突出这才是真正的诗意田园,自然引发下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意联想,为下文“我”的领悟作好 铺垫。而且这样的诗意田园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为结尾表达是“父亲们”在维护、“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 史”作了铺垫。(6 分) 22.答案要点: 含义:①父亲的菜园,真实的田园。②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们扎根乡土、辛勤劳作、营造美好田园 的质朴生活方式。③真正的田园诗意,延续千年的古国诗脉,国人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 好处:①形象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典,引发读者关于“东篱”意象的丰富联想,有文化意 味。③“东篱”意蕴丰富,“父亲”则限定、提示了“东篱”深层意蕴,虚实结合,暗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6 分) 昌平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9.(3 分)C(A 声名 B 声名 C 说出 D 占有) 20.(3 分)D 21.(5 分)(画线句中,索拉的“身体”“攥着的指头”“头发”“神情”分别被比喻成“风干牛肉”“雪鸡爪 子”“荒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十分具有草原的地域特色(2 分)。第②段画线句的比喻凸显出索拉的衰老、 瘦削和饱经风霜(1 分),第⑩段画线句的比喻更侧重表现索拉内心极度痛苦,对生活心灰意冷(1 分),说明银杏 命殒黑河对他打击很大,表现他对爱情的执着(1 分)。(意思对即可) 22.(6 分)由“我”被鹰笛声吸引引出故事;索拉银杏因鹰笛相识、相恋;银杏失联后,索拉用鹰笛声寻找; 银杏死后的四十年里,索拉用鹰笛声表达思念;索拉去世后,鹰笛挂在木杆上成为爱情的见证;“我”感动于他 们的爱情,在想象的鹰笛声中收束全文。(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3.(5 分)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进行叙述(1 分),借“我”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和索拉的交往及索拉的 爱情故事,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1 分),使故事真实可感,情感饱满(1 分)。通过写“我”在年少时听到 索拉爱情故事时的恐惧紧张到多年后经历爱情坎坷后对爱情认识的变化(1 分),写出索拉爱情的厚重和真诚(1 分)。(意思对即可) 房山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8.C(3 分) 19.D(3 分) 20.(6 分) 答案示例:在江浙讲学撰写对联写出了王闿运学问渊源深厚,并且自负;拒绝咸丰帝赏貂出仕,表现了王闿 运的傲骨;作对联讥讽袁世凯写出了王闿运敢作敢为、心鲁性直。写王闿运的轶闻趣事证明了岳麓书院“学统流 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 21.(4 分) 赏析示例:“累累”就是“众多”的意思,(1 分)这句话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墓葬”代指死去的湘人 们的英雄事迹,他们的事迹在近代史中有重大影响,构成了一部中国近代史。(2 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了 巨大牺牲,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赞美之情。(1 分) 26 22.(6 分) 答案示例 1:自卑亭处在登山要道,原来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1 分)文章以自卑亭为起点,叙述了攀登岳 麓山的过程,行文上起到了线索的作用。(1 分)而自卑则是“自下而上”的意思,(1 分)湘楚狂士学问高深、孤 高狂傲、敢作敢为、遇事不惧死,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2 分) 突出了全文的主旨。(1 分) 答案示例 2:这篇文章以攀登岳麓山为线索,(1 分)而自卑亭在岳麓山脚,处在登上要道,(1 分)经过自 卑亭方能到达岳麓书院,之后看到沿路的高冢大墓(1 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受岳麓书院影响的湘人怀揣 鸿鹄之志,积极入世,自负、性直、傲骨,为了国家危亡不顾个人生死的精神。(2 分)而要入岳麓书院深造, 必须先修身立德,以“自卑”入门径,这才是自我实现自我的起点。(1 分) 通州区 201901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C[应为“南宋”。] 19.A[结合文意可知没有因果关系。] 20.答案示例 选第一副。它符合对联写作的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上上联凸显了古道特点,即遍开梅花,梅花 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它的精神更激励人们不断前行;下联突出了梅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 是一道天然屏障。(或:否定二、三副亦可。第二副,在内容上虽然突出古道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古 道的作用,但不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另“文化兴盛”与“繁荣经济”对仗不工。第三副,“拒”字使用错误, 不合文意。) 【共 5 分。选第一副给 1 分;说理由时从对联格式角度正确解读给 1 分,从内容上正确赏析给 3 分。】 21.答案示例: 含义:①庾岭之上冬日遍开梅花,暗香浮动,不仅成为梅花的世界,一片芬芳,且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闻 名世界;②梅花具有高洁的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③辈辈与庾岭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华儿女身上所展 现出来的顽强不屈、勇于奉献、坚忍乐观的精神令人崇敬;④如今我们去赏梅,看到庾岭迎来它新的发展机遇, 感到振奋欣喜。 表达效果:以此为题统摄全篇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语言具有诗意,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梅开香国这 一动人景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共 6 分。含义和表达效果各占 3 分,含义答出其中三点给 3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答案略。 【共 6 分。诗句解释正确给 1 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能联系社会生活或阅读积累进行阐释论证给 3 分。言之 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