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散文阅读(高三下)-三年模拟(2018-2020年)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07 散文阅读(高三下)-三年模拟(2018-2020年)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ID:456067

大小:130.83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一:试题部分 海淀区 2019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1 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 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 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 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 “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 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 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 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 50 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 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 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 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 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 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 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 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 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 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 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 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 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 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吃,也可以站在树梢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 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 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 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 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 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 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 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 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 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 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 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 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 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 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12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 2 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7.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占有 掉落 显摆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19.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6 分) 20.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6 分) 21.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的命运,请联系现 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6 分) 西城区 2019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3 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 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 9 卷至 21 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 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 10 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 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迭、信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 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 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 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 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 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 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 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 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 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3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 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 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 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 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 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 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 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 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 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 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 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 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 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 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 “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2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4 分)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① 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22.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6 分) 23.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这样 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的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 有现今作用的原因。(5 分) 东城区 201904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 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 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 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 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 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 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 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 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 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 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 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 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 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 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 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 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 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5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 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 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 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 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 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 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 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 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 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 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 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 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 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 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 17 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 州大云寺。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B. 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 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 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 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5 分) 21.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 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 意图是什么?(6 分) 2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6 分) 朝阳区 20190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 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 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 8O00 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 8000 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 8000 年岁月洗礼的 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 发现的粟米早 2000 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 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 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 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 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 6 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 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 在天地之间屹立了 8000 年。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 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 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 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 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 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 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 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 神奇的土地啊!8000 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 年过去了,这片土地 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 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 8000 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 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 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 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 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 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 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 “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 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 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 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 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 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 8000 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C.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20.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 分) 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 分)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 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7 22.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 分) 丰台区 2019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人在山水间 一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 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 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 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 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 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 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 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 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 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 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 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 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 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 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 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 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 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 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 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 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 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 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 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 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 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 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 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 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 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 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 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 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 8 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 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 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 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 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 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 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 憬悟:憧憬,向往。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 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 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 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 史。 20.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6 分) 21.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2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6 分) 石景山 20190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 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 800 年历史。 20 世纪 60 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 9 天 16 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 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 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 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 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 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 30 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 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 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 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 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 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 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 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 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 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 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 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 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 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 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 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 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 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 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 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 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 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 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 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 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 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 10 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 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 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 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 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第⑳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20.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⑱段画线句的含义。(4 分) 21.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 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6 分) 22.第⑬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 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 分) 门头沟 20190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① 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来历的。 11 ② 那天到得早,大明湖也许刚醒来,朦胧中水波不兴。沿湖走几步,却似听到了话语声,瞻顾去找,四周无 人,湖面如镜,枝叶低垂,只有那些仿佛从水底发出的微细声音跳进耳里,鱼贯而入。 ③ 济南是鼎鼎大名的泉城,水源众多,耳熟能详的有趵突泉、黑虎泉、大明湖,似乎每一位到济南的人都不 愿错过。水邀请我们作想象的旅行。700 多处天然泉,潜伏地下,阡陌纵横,想象中那应该是中国的“地下威尼 斯水城”。我在两年前的夏秋之交来过,像是赴一场水的约会。地下那么多的水,从何奔流而来,又在召唤什么, 人们并不去探究,只愿欣赏水所带来的陪伴和惊奇。我多年生活在洞庭湖畔,也见识过不少江河湖泊,睁眼闭眼 都可触摸到水的身影。我深深地懂得,水流动在一座城市里,就是对古老记忆的唤醒,对生活在此的人的内心烛 照。 ④ 济南是古城,齐鲁大地的中心。“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随便翻开历史的一页,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就 让人对这片土地心生钦敬。诞生于此的有秦琼、李清照、辛弃疾,到此游历生活工作过的有李白、杜甫、曾巩, 小说家刘鹗,现代文学家老舍等等。这里的水,印鉴过他们的面容,涤荡过他们的身体,也守护过祖辈灼热的灵 魂。 ⑤ 水,像时间里的淘洗器,在覆遮中显影那些珍贵的过往。 ⑥ 曾巩整饬过济南的水。济南的地势从古至今都是南高北低,济南城的北边老城区,地势低洼,水最喜欢朝 这里奔涌聚集。原先安静清澈的水,却成了人们心头的隐忧。宋熙宁四年,52 岁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州地方长官。 入夏到来的他,横亘眼前的不仅有风景,也有积水顽症。宋代文人多为务实的改革家,曾巩“无忘夙夜,勉尽疲 驽”,大刀阔斧地在北城大规模地修堤筑堰、疏水浚道、挖渠建闸。一番疏堵,水的格局悄然变化。全城地下泉水 的流积之处聚为大明湖。曾巩深谋远虑的是水的平衡,他主持在大明湖上修筑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百花堤”,大堤 将湖分成东西两半,从南岸登临北岸北渚亭,大堤可行吟可驻足。后人感念,称此为“曾堤”。来过济南两次,沿 曾堤欣赏过大明湖风光的苏轼,治理西湖的方法也就是受此启发。 ⑦ 到济南的当晚,我在泉城广场遇到一位老人,他提笔习书,精神灼灼,在大石板上写着米芾,内容是曾巩 咏大明湖盛夏风光《西湖纳凉》中的“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地上水迹未干,他又接着写《趵突泉》 一诗中的“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他重复着写,站在一旁欣赏的人跟着念读,很快也就熟记了这两 句。老人说,曾巩老先生说出的是水的来处。来处一词突然让我心里一震,曾巩的济南政绩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消 弭了水患,他不只是给水找到了去处? ⑧ 缠绕这座城市的水都是有名字的。老人如数家珍,除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十大泉群,济南境内的 水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以及济水、护城河、玉符河等河流。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济南的泉涌中是 一个复杂的布局。泉水的喷涌,让时间凝练,也让时间延宕。许多人多把近水楼台的济水归为泉水之源,但曾巩 是位有实证主义精神的人,他前往南部山区实地勘查。山南水北,是典型的济南地理特征。诸多水流,就是沿山 脉由高往低延绵而至。时光迢远的地质变迁,百泉争涌的地底下,自然有着奇妙的构造。复杂而不可掌控的水的 流向,在曾巩的勘查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玉符河水自渴马崖潜伏地中 50 里,复出而有趵突泉,他又根据济南 泉水同色同味,作出“泉皆泺水之旁出者”的论断。 ⑨ 有名有姓的 733 个天然泉,把济南变成了一座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从大明湖出来往南,经曲水亭芙蓉街 到泉城路,没多远就到了趵突泉东门。假山乱石,泉水汩动有声,行人的脚步与声语混迹此间,编排成了一支变 奏曲,须凝神细听,才能隐约听到泉水演奏的主旋律。若是拍一张卫星俯瞰图,大大小小的水,点缀、坐落、环 绕、圈囿、流动在城市的身体里,有关济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想象就被水布局、打开。水,成了这座城市的锦 上添花之物。从地下冒出来的泉水,流成了济南的掌纹。掌纹里有时间,也有情感记忆;有遐想,也有俗世生活; 有安宁,也有热烈美好。 ⑩ 次日,天微明,我走在空旷的街巷,昨日的攒动和热闹,像是被水冲走。济南日夜坐卧在水流之上,有着 属于她的妙不可言。济南人世代也就在这蛛网状的水路上走来走去。我特意寻到“他”的跟前,突然明白所谓的 与水的约会,其实也是对一个人的瞻仰。后世济南人念念不忘,为他立祠。入祠,有比我到得更早的人,有比我 仰头读得更认真的人。我双手燃点三炷香,烟雾瞬间袅娜,仿佛又听到了水的声音。我恍然,那些高低长短的声 音就来自一个人的吟咏。水的盛衰,城市的变迁,风景的变与不变,人的今生来世,都被这声音记录、铭刻。 ⑪ 水,让济南日新月异又亘古不变。水,也成了我对济南的印象中最柔软也最刚硬的部分。 ⑫ 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对生活在此的人的内心烛照 烛照:洞悉,明察 B. 也让时间延宕 延宕:延展,延长 C. 大大小小的水,点缀、坐落、环绕、圈囿、流动在城市的身体里 圈囿:局限,限制 D. 我双手燃点三炷香,烟雾瞬间袅娜 袅娜:细柔,摇曳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2 A. 第②段写水细微的声音鱼贯入耳,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济南泉水的灵性和神秘。 B. 第⑥段中“无忘夙夜,勉尽疲驽”,体现出曾巩以驽钝之力勤奋工作的实证主义精神。 C. 第⑦段“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体现了曾巩对水的喜爱和整饬济南水的缘由。 D. 第⑩段“都被这声音记录、铭刻”中的“这声音”指的是世世代代民众的心声。 20. 文章第⑧段写济南周边水系和曾巩勘察泉水的来源,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 分) 21. 结合上下文,赏析本文第⑨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6 分) 22. 本文题目“所有的水都是你的纪念碑”,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请谈谈这个题目 给你的启示。(6 分) 房山区 201904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 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 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 “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 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姚鼐 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 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 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 更是从读书里出的。“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 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 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耄,未尝废学。”这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虽学术 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者,见之必亲,读书 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不有积学,安 有真传?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 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 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源律师①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②曰:“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 13 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梁 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 《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 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 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 是市井语;《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 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 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 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 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 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 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也定有没发掘的, 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 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彼好 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乐趣便 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 2019 年 01 月 05 日《人民日报》) 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 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同邑方苞名重一时 名重:zhònɡ B.与人言终日不忤 不忤:wǔ C.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 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 D.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形容书的内容引人入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段以文理兼至,中国古文第一的姚鼐起笔,用意之一是肯定其在清代文坛上的成就。 B.第⑤段“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意为以平常自在心对待一切事物,修佛如此,读书亦然。 C.第⑥段中鲁迅、梁启超、胡适等人都给读者开过书单,作者意在倡导读大家所开的奇书。 D.作者认为书是富矿,没有读尽的时候,要有一颗敢思善思之心,“常读书,读常书”。 20.第③段中“这就是读书的好种子”,“这”指代哪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5 分) 21.作者对读“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6 分) 22.第⑦段中写道:“《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 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 分) 14 大兴区 20190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8-22 小题。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丽 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 山书》。这册课本编于 1918 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 使用,直至上世纪 50 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 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 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 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 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书 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 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 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 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篛/霜结五更水流山坑……” 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琅琅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 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 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 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 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召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 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 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已 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 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 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 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 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 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 5000 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 100 多人,且多是 老人。这也使得自 1912 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 2004 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 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 “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他 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 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 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 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 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 茔……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 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她一样的 15 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 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⑪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 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 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 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⑫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 1947 年的清华园。 ⑬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的宿命除了成为全 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 711 期)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继承。 B.耄耋:形容七八十岁的人老态龙钟的样子。 C.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D.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1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少数老人。 C.第⑫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自救。 20.第④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6 分) 21.请简要赏析第⑨段划线的语句。(6 分) 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22.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目,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6 分) 顺义区 20190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0—24 题。 羊皮扇鼓 崔子美 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节,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底因之而 强烈地嘭嘭作响。 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 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婉地响了起来,恍若 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羔羊,哗的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 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踏起来、歌吟 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密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 16 暗,羊皮扇鼓的群体舞蹈灿亮如焰。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 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 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 扬臂,阴柔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宛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 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 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 ③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而且让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 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梁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无论是巫师手中 曾经挥舞过的羊皮扇鼓,还是人员众多的群舞,都能压人心魂。在我童年的山村长夜里,时不时地听到阵阵古奥 凄怆的鼓声,鬼魅一般久久飘浮,冷森森地怵人心胆。那天,我跟大人们看了巫师“跳神”,满脸胡茬的汉子,裸 着上身,一手执了羊皮蒙制的扇形手鼓,一手使劲而优美地敲打。随着鼓点身不由己地舞蹈吟唱,他在努力拯救 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巫师时而如虎如豹,飞跳扑闪;时而癫狂如痴,浪移醉步;时而吼喊如雷,跺脚有声;时 而哀歌不止,一唱三叹。我看见头蒙红布的女人,端坐在小方桌上,痉挛哭泣。巫师的歌唱是那样的悲伤,那么 的感人—— 半崖上开花半崖崖红,你为什么半路上惹闪人?扯不长的荞面剁不断的水,你为甚绝情坏良心?为你的 爹娘为你的儿,吃苦受罪奴家无怨意。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你为什么还要嫌弃人…… ④这是为一个人的生命做法事,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 回生活的正道。当然,这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在晃动的灯影下,众人肃立不 语,木然观看,巫师操纵着神灵去按人的意志泯灭鬼怪。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 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不管后事怎样,都对生活充满了清醒而热烈的爱。 ⑤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 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亮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 系上铁环,铮铮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变为 消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⑥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广场舞蹈时,它便更突显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 生存的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蹩鼓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 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 不服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 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⑦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 (取材于崔子美同题散文)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雪匝地 匝地:砸在地上。匝,同“砸” B.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累:读 lěi,牵累 C.粗犷古朴 粗犷:粗率豪放。犷,读 guǎng D.慰藉心灵 慰藉:安慰、抚慰。藉,读 jiè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语言质朴而有气势,感情奔放、强烈,颇具感染力。 B.作者自幼就对以羊皮扇鼓来驱邪、治病的迷信感到怀疑。 C.羊皮扇鼓产生于游牧民族,经不断融合才成今天的形式。 D.作为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今日的艺术内涵更加明晰。 22.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群舞表演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内涵?(5 分) 23.在文章第③④段中,作者认为巫师的“跳神”对患者有哪些作用?(5 分) 24.文章结尾说羊皮扇鼓“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生活中,能“打到人心里去”的“羊皮扇鼓”还有很 多。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你联想到什么?请写出其特点以及对你的心灵的打动。(6 分) 17 东城区 20190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 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 城。那年他 20 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 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 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 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 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 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 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 1981 年 5 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 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 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 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 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 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 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 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 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 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 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 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 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 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 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 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 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 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 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 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 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 1938 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 18 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 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 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 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 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 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 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 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衷”解释为“发自肺腑的”,表现了沈从文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对美的深刻认识。 B.“贸然”解释为“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写出了作者拜访沈从文时的莽撞与无礼。 C.“侃侃而谈”解释为“从容不迫地说话”,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 D.“悄然”解释为“寂静无声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文坛巨匠离世的怜惜与哀痛。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20.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 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5 分) 21.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6 分) 22.作者评价沈从文的小说有“很浓的诗意”。你如何理解小说的“诗意”?请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或其他作家 的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 分) 朝阳区 20190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先生们 ①多年以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陈继会先生当时看向我的那个又深又长的眼神。那是 2000 年的深秋,在郑州 大学的南北大道上,一边是苍苍如盖的雪松,一边是整饬干净的草坪,我刚把硕士论文的初稿递到陈先生手里, 就脱口而出:“我想考博!”陈先生盯着我看了良久,然后爽利地答道:“好啊,我支持!”有一年到深圳去看 望陈先生,我忍不住问起那个有意味的眼神,他说:“那不是怀疑,是惊喜!”陈先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专家, 我最初报的选题却离“乡土”十万八千里,他反复读了读题目,笑着说:“你宏大的学术构想值得肯定,不过, 这个题目够你写一本大书的,现在做有点浪费了,先放一放。”待我后来再回头看那个题目,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 么幼稚多么不懂得天高地厚。生性敏感如我,假如在问师之初就遭逢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或许早就退却了。是谦 和儒雅的陈先生,在我学术的起步期,以风和日丽的方式,开导我这个初出茅庐、不谙治学之道的后生,以耐心 厚道的言行引领我读书、作文,把我引向学问之途。 ②待我到山东大学读博,导师是孔范今先生。刚上了几次课,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 19 而他一再强调的“读原典”的“原典”,很多我也未曾认真读过。我内心开始长草。为了节省时间,我有时就在宿 舍备些干粮,闷在屋里几天不下楼。孔先生听说后,每每在校园里碰到我同屋,都一再嘱托人家下楼时要叫上我。 ③博士论文选题时,我选定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角度来写“苏曼殊文学论”。我惴惴不安地把提纲 呈给孔先生。他看完,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的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操着一 口曲阜普通话说:“你喜欢苏曼殊的诗文,关注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文人的文化求索,又有了相对扎实的理论准 备,能写好。”先生顿了顿,接着说:“读书就像撒网,要撒得开,也要能收得住。现在你不要急于发文章,‘博 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孔先生引领弟子治学既厚爱又严苛,能够得到他的肯定,我自信了许多;而其“重积 淀、厚基础”的严谨学风也培养了我们这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史料的重视。 ④在我心中,孔先生一直都是不言自威的,但毕业后我越来越发现他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一面。2011 年, 我们在郑州大学相聚,孔先生在宾馆里给在场的三个弟子谈了一天学问,并指导我们“如今,该读哪些书”,还一 再告诫我“不要长年熬夜”。至今想起来那一幕都无比温暖。2015 年我去看望孔先生。老先生让茶递烟,嘘寒问 暖,那样的开心。次日,孔先生请我到一家酒楼重聚。我到时,老先生已先到了,他欣然拉着我翻看菜单,说这 个好吃那个好吃,我说,哪能点那么多!他说:“我说了算,都要!”然后嘿嘿一笑:“上次施战军回来就没好 好吃顿饭!”那一刻,我看见先生的目光瞬间暗淡下来,夹着香烟的手有些颤抖——他又想念远方的弟子了…… ⑤我在南京大学的博士后生涯是从参加丁帆先生的一个项目开始的。我主笔的“新世纪乡土生态小说研究” 部分,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丁先生一向推崇思想自由、学术独立,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研究 推进的每一步,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或一处表达,我都与丁先生交换意见。遇到双方各持一端时,丁先生会呵呵 一笑:“那,咱们再想想吧!”至今,丁先生修改的书稿还摆在我案头,那上边有红笔、黑笔还有铅笔写下的批 语,既有击节叫好的褒扬,也有犀利明快的批评,条条直言不讳。丁先生为师的格局和风度,激发了我学术探索 的极大热望,也作用到我的执教理念。 ⑥丁先生是有多重“身份”的人,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分身有术、游刃有余。会议上,火车上,刚刚还听到他 振聋发聩的发言,转眼他已打开笔记本沉入写作,其不竭的学术激情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许多年轻人也难以望其 项背。其实,多年来丁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和耳闷,甚至一度面瘫,但似乎疾病也奈何不了他。他将内在的悲凉 与悲悯化作启蒙理性的坚守和文化批判的哲思,其勇猛精进,像是传奇。 ⑦“拼命三郎”是孔先生和丁先生常对我的戏称。我有一个偏执的想法: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年轻时就要不 知疲倦。但近年来我却突如其来地陷入迷茫:所有的尘埃终将会被风雨拍在泥中,所有的事儿也都不再是事儿。 我放任了自己一年:睡懒觉,听音乐,看闲书,游游逛逛。但我心里空落落的,混沌中“不知道风在向哪一个方 向吹”…… ⑧今年 5 月底的一天,在我工作的校园,偶遇我校著名学者陈飞先生,我本科时的古代文学老师。他问询了 我的健康状况后,缓缓地说:“我正想找你谈谈呢。你呢,休整了一年,做了许多你多年来都舍不得浪费时间去 做的事,这其实很难得。但我们这类人,仨俩月不读不写可以,时间久了就丢魂落魄。这和进取和名利都无关, 就是活不舒服……”他又说:“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管不了的,包括生老病死,随它去吧。但 我们是自己的凯撒,是可以管一管的。找准自己的‘事’,专注去做,就好,就是生命的享受和活着的价值。”一 位大先生,对着“奔五”的老学生,道出了他的期待,还有忧虑。能听到如此开诚布公的教勉,我很感恩。回想 起来,从本科到现在,好像每次走到“十字路口”,陈先生都会适时地“冒出来”,哪怕五六年未通音讯,但是一 见面,他总能“一语道破天机”,给我以当头棒喝! ⑨这些名满士林的先生们扮演着各有风采的师长角色,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 之道。 ⑩特以此文向先生们致敬。 (取材于黄轶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风和日丽的方式 风和日丽:形容平和、亲切。 B. 我就被他博古通今、纵横捭阖的讲授震住了 纵横捭阖:思路开阔、贯通诸多领域。 C. 我内心开始长草 长草:无法安心做事。 D. 叠印在我岁月的底板上 叠印:交错重叠留下深刻印记。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继会先生听说我要考博时,看向我的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饱含着一位师长得知弟子有更高学术追求时的惊 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B. “喝一口酽茶,掐灭手中 烟蒂,又慢慢点上一支,然后用右手轻轻地敲击着桌角”,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孔范 今先生给学生建议时的慎重。 C. 多年来丁帆先生患有严重的失眠、耳闷等疾病,但生命的磨难并没有削弱他的学术激情和生命活力,他在学术 之路上反而更加勇猛精进。 D. 孔先生和丁先生戏称我为“拼命三郎”,既包含对我不知疲倦地博览群书、执着求学的认可、赞许,又包含对 的 20 我的想法过于偏执的批评。 20. 本文描写了陈继会、孔范今和丁帆三位先生对我说话时的“笑”,请简要分析这些“笑”的含义。 21. 作者回忆了自己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阶段的四位老师,为什么把本科时的老师陈飞先生放在最后写?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2. 作者说先生们“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为学为师之道”。先生们在“为学”和“为师”之道上,给了我哪些启发?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昌平区 20190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3 题。 土地的密码 ①一块土地在那儿,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春种秋收,老了一代又一代人,四季轮回中, 它依旧认真地供种子萌芽、生长,让庄稼结出一茬又一茬的果实。 ②一片泥土被利器撕裂时,意味着又一场播种开始了。耕牛拉着木犁不停地奔走,大地被犁铧一梗一梗地翻 起,阳光像母亲温暖的手掌,抚摸着大地被弄伤的肌肤,把和煦的晨风吹拂在伤口上,让鸟儿为大地的阵痛歌唱。 ③敬畏生命般我敬畏所有的土地。家里曾有一份地契,早已发黄变朽,是从前我们家购买土地的契据。买的 这块土地是板结的褐土,属于三类田,可就是这么一个被村民称为“鸭子屎”的土地,竟在地契上堂皇地写上了 一级黄土。是卖地人的瞒骗,还是父亲的疏忽?要么是卖家与证人合伙欺骗父亲?后来我听母亲说,从前买卖土 地都是这么写,不管是一级地二级地还是三级烂田,一律写成一级黄土,一是为了将来传给子孙时,显得上辈人 有面子,家业殷实;二是为将来出卖土地留下好处,遇到不懂土地的,能多卖几个钱。听了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 21 ④从此,再到这块田里收种,心里便生出许多不舒服的感觉。村里曾有几户人家放弃了在这里种粮食,只培 育花椒树和杨树苗,收歉随天罢了。有一年,我在这里栽种了黄烟,没想到烤出的烟叶全是二级以上的金黄色的 叶片,因为黄烟不喜大肥大水,越是旱田薄地长出的叶子才水分少、色发黄。这一年收获颇丰,让全村人羡慕眼 红。我想,父辈们根本没必要装成财大气粗的模样哄骗后人,那究竟不是点石成金的幻术。说到底,他们还是没 有读懂土地。 ⑤土地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神秘而又充满力量。村里最懂得土地的要数郭其文,“种地首先要学会养地”,这 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每到冬季,河里的水下去了,郭其文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到河里挖河泥。稀薄的 河泥被他们一筐筐抬到岸上,散发出一种烂鱼糟虾的腥臭。大约半个冬天的时间,别人不是打牌喝酒,就是赶集 听戏,郭其文一家人就在河里抬河泥。直到河里完全结了冰,他们才结束。 ⑥郭其文家翻地从来不像其他人家那样使用耕牛,他认为只有让人的汗水掺进泥土里,庄稼才会长得茁壮。 他经常说,种地不能图省事,没有汗水的土地还叫土地?春天刚到,郭其文就让家人用铁锨把土地翻起来。铲起 来的泥土也不敲碎,就一锨一锨地排在那里,远看非常壮观,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然后,他们就把铲碎 的河泥撒在翻起的土地上。直到大地回暖,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这时他们全家上阵,如同船夫背起纤绳,拉 起一个大耙,从这头拉到那头,几个来回,把整个土地耙平了。整平的土地喧乎乎的,像发面馒头。他们这才开 始整畦播种。村里人常谈论此事,怎么种个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你再有功夫,还能种出金子来?奇怪地是,他 家的地不光庄稼长得好,连野草也比别人家的壮实。他们家养了一群山羊,就用这草当饲料,个个膘肥体壮。结 果就是郭其文家成为村里最殷实的人家。 ⑦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长年陪伴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还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 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 株长在石缝中的高梁,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 界。老农被这株高梁惊呆了,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 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昭示,他快乐 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写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 缝中去寻找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要知道,庄 稼是泥土最诚实的子民,从不敢辜负大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只要有生的希望,就无所畏惧地生长,这也是泥土 赋予庄稼的品格。 ⑧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 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 那是泥土应该做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 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 ⑨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 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进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所知, 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这些泥土供养的 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 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找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 式来探望? ⑩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有人把土地比喻为庄稼人的命根子,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应该 说“泥土是人类的命根子”!没有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着的力量,如果一个人舍得花时间用心去理解土地的意 义,并深深地热爱土地,那么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取材于孙成凤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它不因主人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成色   成色:土地原有的特点 B.那些泥土被春阳晒酥了   晒酥:晒得松而易碎 C.他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   嶙峋:坚硬并且强壮 D.上不了台面的杂碎 杂碎:不受重视的泥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类田在地契上被写成一级田,买卖双方心照不宣,既为面子好看,又为今后出手方便。 B.“像张着翅膀就要起飞的大雁”既写出土地形状,还暗示其蕴蓄能量,为丰收做了铺垫。 C.村里的人感慨郭其文一家种地就像伺候老娘一样尽心尽力,觉得自己对待土地也应如此。 D.受长在石缝中高粱的启发,老农在砾石满地的地方播下种子,收获了粮食,度过了荒年。 21.第②段描写大地的语言十分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5 分) 22 22.第⑨段写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5 分) 23.本文题为“土地的密码”,文中通过多个事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这些密码不仅体现在土地上,也体现在我 们生活中。请解读文中的一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体会。要求:写出对密码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获得的体验和 感悟。(6 分) 第二:答案部分 海淀区 201904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7.(2 分)C 18.(3 分)B 19.(6 分)评分要点: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 分);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 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 分)。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 分)。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 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 分)。 20.(6 分)评分要点:语言特色 1 分,举例典型 1 分,赏析 4 分(赏析合理 2 分;情感韵味 2 分)。 21.(6 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 1 分,举例恰当 1 分,分析合理 3 分,语言表达 1 分。 西城区 201904 答案及评分标准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18.(3 分)【答案】C 19.(3 分)【答案】C 20.(3 分)【答案】A 21.(4 分)【答案示例】①捍卫和复兴儒学;培养优秀人才。 ②传承理学;尊师重道。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合计 4 分。 22. (6 分)【答案要点】 寓意:文章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 与“千年书香落闲花”意境相吻合;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 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者 看到了书院的落寞的一种伤感。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 以灵魂深处的震撼。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 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评分标准】寓意 4 分,每点 1 分;效果 2 分,每点 1 分。 23.(5 分)【答案示例】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 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 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 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 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羸弱就会被 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评分标准】列出已不具备原有功能的文化遗存 1 分,说出其历史功能 1 分, 从文化和审美角度分析其具有当今作用的原因 3 分。 23 东城区 201904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3 分)C 19.(3 分)D 20.(5 分)“一缕缕”突出寒气袭人,“一抹”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一两声”“一缕”写出人烟稀少, 描绘了边塞肃穆苍凉之景,(1 分)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1 分),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1 分), 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2 分)。 21.(6 分) 不矛盾(1 分)。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1 分),但是古凉州苍凉 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2 分)。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 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2 分)。 22.(6 分)答案要点: 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 (3 分)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 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 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 分) 朝阳区 2019.3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2 分)C 19.(3 分)C(“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有误) 20.(6 分)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表明了有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至今仍有 发达的农业,这与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农业种植历经 8000 年不衰, 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评分标准】迷路原因 2 分,对比手法分析 2 分,情感主旨 2 分。意思对即可。 21.(6 分)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毛驴缓慢、自在行走的样子,与疾驰而过的豪华汽车形成对比,二 者巨大的反差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出敖汉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肯定了敖汉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对传 统农业文化的坚守。 【评分标准】比拟手法分析 2 分,对比手法分析 2 分,含义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22.(6 分)【答案要点】①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 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是国家的象征。 【评分参考】每层 2 分。意思对即可。 丰台区 201904 答案及评分参考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3 分)D【醒悟】 19.(3 分)C【“柔美”错,应是“色彩”】 20.(6 分)答案示例: 山:①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 的。②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 后感悟到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 的身心。 水:先是认识到,水美和水的魂灵在于多元形态(多样态),如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 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这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后醒悟到被忽略或漠视的单一的 “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这种美往往深深地影响人的灵魂。 【评分标准:6 分,山、水各占 3 分;意思符合即可】 24 21.(4 分)答案示例: 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在山水间,“我”的灵魂 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评分标准:4 分,每答出一点得 1 分】 22.(6 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②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 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 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③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 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 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评分标准:6 分。每条 2 分;意思符合即可】 石景山区 201904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8.C 19.B 20.答案要点: 很多人来赏梅是被梅花节的热闹活动吸引而来,他们关注的是梅花的颜色、气味等自然属性,而忽 视了梅花高洁孤傲的文化品格、清逸深沉的审美意趣,忽视了梅花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 21.答案要点: 作者四次赏花,第一次因梅花经济效益不佳被砍伐而失望返回,第三次在梅花节看到的只是喧闹跟风的 人群和残败的梅花,第四次在公园看到的是色彩浓艳、造型夸张的春花;只有第二次,由于梅谢人散,作者 得以在宁静舒缓的氛围中领略到梅清逸深沉的独特美感,获得了精神享受。标题点出“赏梅”主题及“花谢” 背景,不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营造出一种宁静氛围,意在启发读者体察、对比第二次赏花与其他 三次赏花经历的不同之处,感受、关注梅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审美意趣,进而领会作者对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 和艳俗夸饰的审美趣味的忧虑与批评,对高洁、沉静、含蓄等人文品格的期待与呼唤,暗示、烘托了主旨。 22.略 门头沟区 201904 答案及评分参考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C(3 分) 19、D(3 分) 20(5 分) (1)结构上:前后照应,呼应上文提到的济南水来处的内容,也为后文写人们对他的感念作铺垫。(2 分) (2)内容上:突出济南城市特色,凸显曾巩认真负责、造福百姓的个性形象及对济南的贡献。(2 分) (3)主旨上:表达作者对曾巩的敬佩之意。(1 分) 21.(6 分)运用比喻修辞(1 分),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济南水系复杂(1 分),水源众多(1 分)的特点。赞 颂(1 分)水是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者(1 分),是美好生活的守护者(1 分)。 22.(6 分) 寓意:赞扬了曾巩对济南这座城市的贡献和为官兢兢业业、造福百姓的精神。(2 分) 启示:为民角度:实实在在做事;懂得感恩;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为后人谋福利。 为官角度:尽职尽责,实实在在做事;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有所作为;造福百姓。 (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启示 4 分,一点 1 分) 大兴区 201904 答案 四、5 小题,共 24 分 18.B 19.B 因果关系勉强 20.参考答案:①编排形式不是单个汉字开始,而是四言至七言的韵文形式;②内容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 儿童式语言,而是涉及各种日常生活常识和道德教化;③全书不是以普通话而是以温州方言押韵,兼有文言的典 雅和方言的通俗亲切。 21.作者将把李山村的老人比作老兵,把故乡李山比作誓死守护阵地(2 分),充分表现出老人对故乡的深厚 感情和悲壮的责任感使命感(2 分),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们守护故乡的敬意(2 分)。 25 22.寓意:以李山村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1 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1 分),逐渐走 向萎缩(1 分),像背影一样即将消失(1 分)。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1 分),表达了作者的哀惋与无奈之情 (1 分)。或以小见大(1 分),表达了作者呼吁关注乡村建设的急迫之情(1 分)。 顺义区 201904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20.(3 分)A 21.(3 分)B 22.(5 分)参考答案:要表现对天地的敬畏、感激(1 分);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1 分);对人的 力量和心灵的歌颂(鞭策心灵。1 分),藐视权贵与功名利禄(1 分),对生活的坚定(1 分),在逆境中的奋争(1 分)。合乎文意,答出五点即可。酌情给分。 23.(5 分)参考答案:压人心魄(1 分)。巫师用歌舞驱赶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 拉回生活的正道(2 分);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2 分)。合乎文意,可酌情给分。 24.(6 分)答案示例:在我看来,中国的书法(2 分),正如“羊皮扇鼓”,行笔的一提一顿,纸上的一点一 画,或攲或正,或曲或直(2 分),都体现着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在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给人带来无穷的 艺术享受(2 分)。 东城区 201905 答案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8.(3 分)B 19.(3 分)A 20.(5 分)答案要点: (1)感人:①沈从文敏感于生活细节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1 分);②沈从文的赤子之心(1 分); (2)自然:①自然之景(1 分);②白描手法,语言风格不饰雕琢(1 分); (3)结合第⑨段内容,具体、恰当。(1 分) 21.(6 分)答案要点: 沈从文的精神和人格魅力(1 分):①关怀年轻人(1 分);②心地宽宏,性格温和,默默承受人生挫折(1 分);③对“美”和“人性”有着执着追求(1 分);④对自然和人有着敏感和感动(1 分);⑤对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责 任感(1 分)。 22.(6 分)答案要点: ①对“诗意”的理解(2 分):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可以从“真”“善”“美”中的任意一 个角度解读。如真实、真诚、自然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性的善与高尚,运用某些艺术手法创设美的氛围等。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皆可) ②结合《边城》(或其他小说作品)具体内容(2 分)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诗意”的(2 分)。 朝阳区 201905 答案 【答案】18. C 19. D 20. 陈继会先生的“笑”包含着对我的包容和委婉的提示:我的选题既不是先生专长的领域,设想又过于宏 大,是我当时能力所不及的,要重新考虑;孔范今先生的“嘿嘿一笑”包含着老师对弟子的爱与关心:与弟子相 聚时感到格外喜悦,想起前次与弟子相聚时留下遗憾要尽力补偿,表达对弟子的思念;丁帆先生的“呵呵一笑” 包含着对我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的肯定,也有对不同意见的包容,以及让我继续思考的鼓励。 21. (1)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写的。 (2)写前三位先生侧重对我学术方面的指点,写陈飞先生侧重表现他为我人生解惑。 (3)陈先生对我的关怀从本科至今,对我的影响最为持久而深远。 22. 为学: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重视基础和积淀,严谨治学;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学术研究要专注并 持之以恒; 为师:以和缓温和的态度、耐心厚道的言行引导学生;关心弟子的生活,真诚地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树 立信心;与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地批评和教勉学生,指导学生走出迷途。 26 昌平区 201905 答案及评分标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19.(3 分)C(嶙峋:瘦削) 20.(3 分)C 21.(5 分)【参考答案】“撕裂”“弄伤的肌肤”运用拟人的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了大地被木犁翻起后的状 态(1 分),由完整的一体变成一垄一垄(1 分),“阵痛”“伤口”写出了大地为孕育庄稼所承担的巨大痛苦和无私 付出(1 分),人们要对大地心存敬畏和感恩。(1 分)(意思对即可) 22.(5 分)【参考答案】哪怕是集聚来的点滴的泥土都能够孕育出花香,以此体现了泥土的力量。(2 分)城 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用芳香装点生活,不仅融入了对泥土的情思,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 可见,因泥土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泥土是全人类的命根子。(3 分) 23.(6 分)【参考答案】①“我”在三类田里种烟收入颇丰,说明各类土地都有其价值,只有了解它的特点, 因地制宜,才能有成效。(可以联想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不同的人各有优势,要因势利导)② 郭其文家冬天挖 河泥,春天翻地全用人工,说明要善待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联想付出和回报的关系)③ 傍山而居的 农夫在灾年依靠石缝里的泥土收获了粮食,度过了灾荒。城市里,人们收集泥土种花植草,为生活带来芳香。说 明看似不起眼的泥土也有巨大的力量,要敬畏并珍视所有的土地和泥土。(可以联想不受重视的人或物也有其价值) (写出密码内涵 2 分,体验和感悟合理 4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