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8月段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8月段考)语文试题

ID:456069

大小:41.2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1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一次模拟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 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 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 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 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 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 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 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 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 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 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 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 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 徙、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 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 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 “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 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 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 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 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 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 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 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 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2 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 “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 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 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 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 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 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 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 为富贵!” (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 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 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 儒家。 C.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 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 的。 D.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 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 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 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史。 B.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 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 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点的。 D.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 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 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3 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 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 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 倡“性善”。 C.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 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 恶”的遏制。 D.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 的必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 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 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 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 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 20 年 20 部”的《诛仙》是 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 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 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 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 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 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 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 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 脉”》)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4 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 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 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 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 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 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 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 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 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 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 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 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 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 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 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 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 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 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 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 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 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 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 力作》)5 材料三: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 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 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 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 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 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 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 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 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 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 《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 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 文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 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 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 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 入其中,对传统文化作出了新的阐释。6 B.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 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 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 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6.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 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 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 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 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 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 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 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 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 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 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 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 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 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 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 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 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 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7 55 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 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 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 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 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 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 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 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 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 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 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 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 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 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 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 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 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 75 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 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 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 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 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 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 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 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 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的遇险物品难以计数。 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 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8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 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 年第 8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 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 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 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 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8.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义无反顾”表 现在哪些事情上并相应地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6 分) 9.“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 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 也。”时瑞应沓至,曾尝入对,帝语及之。曾奏曰:“此诚国家承平所致,然 愿推而弗居,异日或有灾沴,则免舆议。”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 下莫敢言者,曾陈五害以谏。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 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 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真宗崩,内外汹汹,曾正色独立,朝廷倚 以为重。仁宗立,迁礼部尚书。群臣议太后临朝仪,曾请如东汉故事,太后坐 帝右,垂帘奏事,丁谓独欲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 令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曾曰:“两宫异处,而柄归宦官,祸 端兆矣。”谓不听。既而允恭坐诛,谓亦得罪。自是两宫垂帘,辅臣奏事如曾 议。曾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曹利 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 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 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始,太后受册,将御大安殿, 曾执以为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止共张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 裁抑,太后滋不悦。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9 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 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 言。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 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节选自《宋史•王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 勿以我为慢也 B.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 卿勿以我为慢也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 卿勿以我为慢也 D.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 卿勿以我为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廷对, 科举时代皇帝举行殿试。后也称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 B.符命,帝王受天命的象征。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证治理国 家。 C.朔望,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而以“晦”表示每月 三十。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此外,“崩”在古代专指帝王或王后 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曾精于学问,得到诸人夸赞。王曾虽然少年失亲,但在叔父和乡人的培 育下,在文辞方面钻研较深,在后来的乡贡试中都名列第一。 B.王曾关心国事,敢于直谏陈事。皇帝接受符命,大兴土木以建宫室,其他 臣子都不敢劝谏,只有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C.王曾严肃庄重,处事遵照法度。真宗因身体不适让太子听事,但政事上都 由皇后决定。仁宗立,王曾上奏请求遵循东汉的礼仪,太后垂帘奏事。 D.王曾端厚持重,且勇于担当。王曾身居相位时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范仲淹 对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十分钦佩,但也委婉地提出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2)会玉清昭应宫灾,乃出知青州,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戏答元珍①10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 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 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 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 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 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 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 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 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 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 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 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 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 中 与 之 运 用 相 同 手 法 表 现 演 奏 技 巧 高 超 的 是 “ , ”两句。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 ”两 句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保卫边防。 (3)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为反例,它虽有六跪和二螯,然“ ,11 ”, 来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18 年 10 月 28 日,重庆万州发生了一起公交车坠江事件,15 条鲜活生命 瞬间消逝。如此极端恶性的案件并非个例,类似的摩擦 :高 铁霸座,因航班延误而大闹机场,因诊疗分歧痛殴甚至砍杀医生……剧情之夸 张,烈度之大,总会让人 。四十年来,( )有网友 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 所言极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方式增强规则意识,增 进法制思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 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 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 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的国家,其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蜕 变,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恐怕比 GDP 的增长更为困难。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 学者英格尔斯的一本书在中国 ,书名就是“人的现代化”。 今天,在“仓廪实”之后,我们或许尤其需要思考“人的现代化”这一课题, 以一场文明的革命,构建起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大国身 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需要通过以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的方式增强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 维,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B.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增强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 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C.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增强规则意识,增进法治思维,让这个 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D.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增强规则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让这个社会 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物质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 间。 B.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的精神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C.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水平却依然有提升空 间。 D.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国人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12 A.屡见不鲜 大跌眼镜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B.层出不穷 大跌眼镜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C.屡见不鲜 叹为观止 一日千里 风行一时 D.层出无穷 叹为观止 日新月异 盛极一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有科学家指出:“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人们不健康的饮食和长时间缺 乏锻炼会使他们面临罹患Ⅱ型糖尿病的严重风险,而Ⅱ型糖尿病会导致 ① 。”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脑功能退化与罹患Ⅱ型糖尿病有关。科 学家们调查发现,多数人 60 岁后オ会获得有关如何降低脑部疾病风险的建议, 但② 。 他强调,人过中年后所遭受的健康损害几乎不可逆转,所以避免脑部健康出问 题的最佳方式是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不超过 60 个字。(5 分) 2019 年第 1~3 季度,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 益上发挥显著作用。在汛期,三峡水库累计拦洪 93 亿立方米,共拦蓄两次超过 40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为长江中游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实施了一次防洪补偿 调度,成功应对了“长江 1 号洪水”。目前,三峡水库已于 5 月下旬开始实施 生态调度试验,调度期间鱼类产卵总规模超过 90 亿粒,其中四大家鱼繁殖总规 模达 30 亿粒。调查数据显示,此次产卵规模已与 20 世纪 90 年代荆江产卵规模 相当,生态调度效果显著。 四、作文(60 分)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是古罗 马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名言。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写一篇 演讲稿,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1314 2021 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第一次模拟测试答 案 1.D【解析】原文是“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 只是假设,不是事实,更不能绝对化。 2.C【解析】引用黄仁宇的话不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 是持‘人性恶’的观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 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 3.B【解析】A“否则”太绝对;C“主要是因为‘性恶’论的理论缺陷” 错,其消弭于无形并非因为有“理论缺陷”,而“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 要受到‘性恶’的遏制”也不是其理论缺陷;D“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 存在的必要性”错,属无中生有。 4.C【解析】 “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 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 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5.A【解析】B“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 5 段说“网络文学 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 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 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将不会”错,太绝 对。D“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 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 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 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 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 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 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 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 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两点以内,每点 1 分;三点 4 分; 四点 6 分) 7.D【解析】“表现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错误,因为有关他的事迹报 道并不一定是他所提供的素材,从文中看,他对于别人的诬陷并不太在意。15 8.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时,面对同事及家人的骂,他 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工作尽职尽责,不因困难而放弃的性格;辞去股长, 申请驻守航标站时,面对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他 义无反顾,表现了他为了事业,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急水湾 漂流点出了事故,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对他的诬告,他义无 反顾,重新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共 6 分,每点 2 分) 9.从情节上看,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 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因 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经历;从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变化引 起的一系列事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承包漂流的老板唯利是图,漠 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一心为公、甘于 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从主题上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背 景下李松对职责和担当的坚守,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 (共 6 分,每点 2 分) 10.C(“召对久之”是说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应该单独成句;“甚” 表示“思卿”的程度;“故不及朝服见卿”说明对王曾的信任和重视。) 11.C(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12.D(“举荐贤能而不声张”表述不完整,“委婉地提出批评”与原文不 符。) 13.(1)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到曹利用因 事受到牵连而被判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恶”“班” “坐事”各 1 分,句子通顺 2 分) (2)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 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会” “乐”“祠”各 1 分,句子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 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 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 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16 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宗接受 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 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 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 为我慢待你。” 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 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 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 大臣加以依靠。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 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 却想皇帝只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 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计策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 “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 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 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 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 厌恶侥幸受宠之人。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不服气而不高兴。 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 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 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 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开始,太 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 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 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 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 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 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 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 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宝元元年(1038)冬天,大星坠落在王 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 一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14.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 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项“中间两联 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17 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 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 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5.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夜闻归雁,顿生思乡之愁(2 分),病入新年,感叹时光 易逝,人生短暂(2 分);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 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 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 无奈和凄凉)(2 分)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五、六句,诗人抒写 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 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思乡之情在所难免,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 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第七、八句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 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含蓄地 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乐观信念。(有不同解读,能自 圆其说者,也可给分) 16.(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每空 1 分) 17.B【解析】A 项句式杂糅且“增进思维”搭配不当;C 搭配不当;D“通 过……等”缺少宾语中心词。 18.B【解析】根据前后文内容来看,应把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的素养并举, 把陈述的对象由国家过渡到国民,使下文的重点落在国民的素养提高上。 19.A【解析】屡见不鲜,强调并不少见。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 有穷尽。大跌眼镜: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一日千里和日新月异一个强调快 一个强调新。风行一时:象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 行。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 20.示例:①大脑功能退化②通常为时已晚③(从年轻时就)健康饮食并坚持运动 (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21.关键信息:2019 年第 1~3 季度;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显著;成功应对“长江 1 号 洪水”;5 月下旬实施生态调度试验;生态调度效果显著。(每点 1 分)18 22.写作(参照 2020 年全国卷评分标准)(60 分) 写作提示 写作时,需审清题意:①要求写一篇演讲稿:②演讲稿内容是关于“无 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句名言的“感悟”; ③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中国现实。 参考立意: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生而不凡,敢于挑战;我命由我不由天;主 宰自己的人生;学会在风雨中跳舞等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