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
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 19 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于 1880 年完成了《羊
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10 年间他写了 300 多部短篇小说和 6
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俊
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写作
背景
这篇课文是根据几种译本改写的。其创作是源于当时的法国,资产
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
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
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
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
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读准
字音
蚝(háo) 拮据(jié) 栈桥(zhàn) 煞白(shà) 糟蹋(tà)
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撬开(qiào) 赔偿(chánɡ) 诧异(chà)
赚钱(zhuàn)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永不变更(ɡēnɡ)
课
前
预
习
理解
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
糟蹋:这里是随意浪费的意思。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褴褛:(衣服)破烂。端详:仔细地看。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犹豫,不能做出决断。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恭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新
课
导
入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
无几。19 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
生写了约 300 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 1883 年
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
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色和魅力。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涉及哪些人?
故事涉及“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
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
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
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5-19):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
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20-47):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48、49):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
局。
2.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1-4)盼于勒
发展:(5-19)赞于勒
高潮:(20-47)遇(惧)于勒
结局(48、49)躲于勒
【感悟精彩句子】
1.“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话中“竟”和“惊
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父亲对于勒望眼
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2.“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句话表现了菲利普怎样的性格特征?
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3.“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应怎样理解这句话?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
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4.“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体现
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分析主体形象】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
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
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
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
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
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莫泊桑是法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
短篇小说。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
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
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
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
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
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
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
的“小插曲”描绘并嘲讽菲利普的附庸风雅和母亲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
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弟弟并惊
恐地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
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
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者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
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菲利普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
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
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
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
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
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在一环环的悬念中,故事情节巧妙展开,人物形象展露无遗。
3.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人物性格鲜明。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
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写出了菲利普
内心的紧张和惶恐。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仔细观察父亲的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