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课《故乡》
作者
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 5 月,
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
等。
课
前
预
习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 1919 年 12 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
1919 年 8 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 11 号的住宅,结束
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 12 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
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
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
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
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
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
了这篇小说。文体
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读准
字音
阴晦(huì) 心绪(xù) 寓所(yù) 猹(chá) 獾(huān)
五行缺土(xínɡ) 祭祀(sì)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间(bì) 愕然(è)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深黛(dài) 惘然(wǎnɡ) 隔膜(mó)
恣睢(zì suī) 瓦楞(lénɡ) 伶仃(dīnɡ) 萧索(suǒ)
秕谷(bǐ) 鹁鸪(bó ɡū) 苛税(kē) 潺潺(chán) 寒噤(jì
n)
理解
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缺乏生机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复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鄙夷:看不起。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
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新
课
导
入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
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
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5):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第一部分(开
头到“急速地跑下山来”):第一个场景。写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纵
情歌唱,快乐游玩。这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
【品味亮点词语】
1.文章第段中“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
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的戴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
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
什么?
不矛盾。“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
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
“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
“我”感到“悲哀”。
3.文章第段中三个“辛苦”各指哪类?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是怎
样的?
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
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感悟精彩句子】
1.“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
走去……”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语言描写,有声有色,有物有人,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
境的感觉。
2.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
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
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
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
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3.文章结尾两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
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何深刻含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生动,充满哲理,它告
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
为此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
跑,就会迎来新的生活。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
【分析主体形象】
1.分析闰土的形象。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
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
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
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
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
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
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动作、
语言、
神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
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
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
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
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
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
“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
“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
的态度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
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
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
托在神灵身上。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
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
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
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
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外貌 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
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动作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
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
到的”(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
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
来,就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
私、尖刻、贪婪。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
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
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
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
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
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
尖酸刻薄。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
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
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
对“我”
的态度
着。”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
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
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杨二
嫂尖刻、势利。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
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
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
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故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
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
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精神、内心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
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
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
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闰土、杨二嫂对
于“我”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
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即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
千百年的传统观念的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
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
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
人物对比中又具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
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
和闰土少年的友谊与中年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关系的
“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这样多方面的对比,都有力地突
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一主题。
2.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的肖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
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淡淡几笔就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
年的特征描绘出来了。中年闰土的肖像是: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树皮”;脸“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
像一般”;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
典型形象特征。
杨二嫂的肖像则是素描式的勾勒。“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
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正是一副乡村泼辣妇女的神气。
3.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的碧绿的西瓜……”这幅“神异的图画”烘托了“我”对闰土的喜爱;这一
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
望”。此外,“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
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
起。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写出一段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失望、沮丧的心情。(100 字左右)
方法指导:
辨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1.熟记描写方法的名称。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描写等。
2.掌握描写方法的作用。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
题思想服务的。
3.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联系文章写作背
景、主旨等因素,分析题中描写方法的具体作用。
素材积累:鲁迅最早的师父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
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 8 月 3 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
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胞质地薄,俗称“蓑衣胞”。老人们都认为这样
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
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之所以这样,是因
为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
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
扰了。不仅如此,在不到 1 岁时,家里人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
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
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他既不教鲁迅念经,也不
教鲁迅佛门规矩。鲁迅从龙师父那里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
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示例二:
玛丽亚可以做修女。品行的优劣、对主虔诚与否是能否成为修女的决定
性因素,至于性格,是可以慢慢熏陶的。玛丽亚品质纯良友善,内心满
怀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修女。另外,修道院的
生活可以帮助她修身养性,而她的存在也可以为单调枯燥的修道院生活
增添一抹亮色,二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