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56338

大小:90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四中 2021 届高三摸底试题 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1. 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 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 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B. 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C. 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 D. 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可以看出文字承 载的更多是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事情,故 C 项正确;当时不是封建社会,排除 A;功用没有重大变化,排除 B;D 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2. 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领袖的描述,这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领袖的文化素养高 B.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 C. 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 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部分少数民族领袖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据此可知,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 击。故答案为 C 项;材料呈现 是局部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领袖文化素养高,排除 A 项;材料仅仅涉 及少数民族领袖的爱好,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措施,排除 B 项;材料仅仅涉及少数民族领袖喜 欢儒学,没有涉及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排除 D 项。 3. 《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 青海乐都)贸易,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A. 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 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 C. 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 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的【详解】根据材料“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高昌……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西域 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故答案为 B 项; 战乱会阻碍,而非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青藏地区政局信息,无法得出 C 项 说法,排除;材料仅仅涉及西域诸国积极联系宋朝,没有涉及宋朝对西域诸国态度的信息,排除 D 项。 4. 如表是 16—17 世纪中外金与银价格比较表,这一现象 A. 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为欧洲资本积累提供了商机 C. 表明欧洲经济落后于中国的状况 D.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 1580 年中国银价高、金价低,但到 17 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再联 系所学知识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 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这为欧洲资本积累提供了商机,故 B 正确;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并没 有加速发展,排除 A;从材料中看不出欧洲与中国经济的好坏,排除 C;D 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D。 5.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 出现,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据此推知这一现象 A. 使清末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 B.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 推动了商会联动机制的政治化 D. 导致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出 现,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国内工 商业的发展,例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际关系,无法得出国家民族 意识增强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型商会政治化的信息,排除 C 项;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是渐进的,并非是由《商律》一蹴而就的,排除 D 项。 6. 1916 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 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 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 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 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 认为民主政治实现的关键是民众觉悟,具有民主意识,故选 A;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 众的觉悟,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排除 C;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7. 20 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 30 年代中后期,一次是 60 年代后。这 两次 A. 都受到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 B. 都伴随着教育中心的转移 C. 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 D. 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的沿海工业内迁是受到日本侵华的影响,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 工业内迁是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因此这两次受到外交环境的变化影响,A 正确;B 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但是并非合理,C 排除;D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 A。 8. 1952 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 生工作四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 A. 导致医疗卫生领域出现“左”倾 B. 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 快速发展 C. 确立了医疗卫生的统一管理制度 D. 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卫生工作四项原则中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提出主要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有关, 需要发动群众运动配合,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D 正确;左倾体现的是脱离国情,不顾实际, 而材料中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的提出是符合国情的,A 排除;B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9. 希腊人认为,他的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地位。……问 题不在于为一个人挣得他的权利,而是保证他处于他有资格所处的地位。这表明古希腊人 A. 强调公民应无私奉献 B. 聚焦个体与城邦的关系 C. 重视民主政治的繁荣 D. 肯定公民群体利益至上 【答案】B 【解析】 的【详解】材料“他的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地位”体现的是希 腊人用个人和家庭关系来形容个体与城邦之间的紧密关系,B 正确;A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希腊 是城邦利益至上,D 排除。故选 B。 10. 1815 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 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 盟”;1846 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 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 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 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 议会 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 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废除了《谷物法》,3 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结合所学可知, 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 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力, 要求调整政策,确立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选 D;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议会是英国的立法机 构,掌握立法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民众的抵制议会的立法权,排除 C。 【点睛】 11. 1959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美苏两国领导人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以下部分节 选),这一辩论反映出当时 A. 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B. 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 C. 军备竞赛影响民众生活 D. 意识形态对立异常激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指出美国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先进的厨房设备,而苏联所有家庭都可以有 这些先进厨房设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攻击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贫富不均;尼克松的意思是 美国人不希望一切都由政府官员包办,攻击苏联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美苏两位领导人的“辩 论”,表明两国领导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抨击对方的不足,表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立异常激烈,故选 D;1959 年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不是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经 的济发展落后于美国,B 错误;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 麦当劳自 1955 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 121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 力。进入 21 世纪后,麦当劳不仅保留经典款食品,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 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上述现象说明 A. 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 B. 各国家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 C. 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D. 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载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麦当劳……分布于全球 121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力。” 和“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可知,全球 化与多样性相辅相成。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间的发展差距问题,排除 B 项;C 项说法不准确, 材料主旨涉及全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排除;材料仅仅涉及麦当劳个案信息,D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探险队掀起对我国西北考察的热潮。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 1906—1908 年考察了甘肃长城,尤其是敦煌长城,其重点考察了敦煌境内两汉烽火台及其周边遗址、环境,指出汉武 帝修筑长城改变了秦始皇时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功能,成为汉朝大规模进攻西域的工具,是汉族、游牧民 族之间的界限。通过将两汉修筑长城得以保障政权,而罗马帝国则被西进的匈奴灭亡两相对比,可以看出 长城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此外,斯坦因还发现长城周边有大量中国丝绸、中亚古物,以及周边宗教设施 深染中亚风格的特征。 清末民初,随着众多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考察西北边疆与长城,国人开始受其触动。1918 年,孙中 山高度赞扬了长城。“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 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 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其初能保 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天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20 世纪 30 年代,伴随日本逐步加紧侵 略中国,中国军民抗战情绪日益高昂,长城的形象已基本完全转向正面。钱穆《国史大纲》称:“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毁内地长城,筑北边长城,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 良有大功也,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也广泛流行。——摘编自赵现海《二十世纪前期长城研究范式变迁与时代思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斯坦因与孙中山对长城所起的历史作用的看法,并分析清末西欧 掀起对我国西北考察热潮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近代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斯坦因: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有效保护了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维 护国家的统一稳定;促进陆上丝绸之路兴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孙中山: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交融、维护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内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的进步。 (2)内涵: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保家卫国精神的 象征。 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将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政治整合意义相结 合,激发国人的抗争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指出汉武帝修筑长城改变了秦始皇时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功能,成为汉朝大规模进攻西 域的工具,是汉族、游牧民族之间的界限”、“斯坦因还发现长城周边有大量中国丝绸、中亚古物,以及周边 宗教设施深染中亚风格的特征”可知斯坦因认为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有效保护了内地的农业 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促进陆上丝绸之路兴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倘无长 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可知孙中山认为长城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促进民族交融、维护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西欧掀起对我国西北考察热潮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内地和近 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的进步。 (2)根据“筑北边长城,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并结 合所学可知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保家卫国精神的 象征。 形成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和近代列强入侵,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有关,将长城的 文化象征意义与政治整合意义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国人的抗争精神。 14. 材料一 明清藏于宫内的朱元璋画像 的材料二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 13 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 的面貌: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来自明代官方史料。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 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来自明代民间传闻和清宫南熏殿。 ——摘编自言久林《短史记》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对上述的朱元璋长相你有什么看法?并分析朱元璋的长相出现两种截然不 同的面貌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我认为以上描述中朱元璋的长相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出入。 朱元璋的长相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的原因:1.时代背景:靖难之役后朱棣为巩固统治地位,通过美化 朱元璋来美化自己的政治需要;2.明代无拍照留影技术,对文献记载的理解和真实样貌存在一定出入,与 画家的绘画水平也有一定影响;3.受天人感应学说影响,民间神话和异化朱元璋长相,并不断传播;4.清 朝对前朝的了解不足,不能拿到第一手的客观史料,也有丑化前朝开国皇帝来体现本朝英明神武之可能。 所以考证朱元璋的长相还要进一步掌握更多的一手客观史料。 【解析】 【详解】根据两幅画像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朱元璋的长相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出入。原因:根 据所学可从时代背景、留影技术、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认识不足、丑化目的等方面概括。 15. 材料 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 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 人员的设置,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 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曾诏令御医张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 风气诸方”,共得“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唐玄宗时期更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 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疗制度建设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原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统治者重视;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2)特点: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有利于强化 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可知,其原因是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 根据材料“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武则天……唐玄宗……”可知,其原因是统治者重视; 根据材料“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唐代针对医疗事 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可知,其原因是唐代医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力、选 官制度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来补充其原因。即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 (2)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可知, 其特点是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根据材料“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 医疾令……医药律令。……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可知, 其特点是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根据材料“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唐玄宗时期……以体恤民疾, 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可知,其特点是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根据材料“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 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 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根据材料“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增强民众体 质;根据材料“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唐代针对医 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 定(维护统治)。 16. 材料 至于苏日声明互不侵犯满洲与外蒙,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所谓满洲国者,早为日本用 为扰乱苏联与外蒙边疆的工具,张高峰、诺蒙坎两次战争,便是明证,苏联既与日本订立和平中立条约, 就不能不把这一问题同时加以解决。在苏联,根据其和平中立政策,无论与日本订约与否,都是不准备侵 入东四省的,而日本却屡图侵犯外蒙,而外蒙是与苏联订了互助条约的,现在苏日声明,却保证了外蒙不 受侵犯,这不但对外蒙有利,即对全中国争取解放也是有利的。说到东四省的收复,原是我们自己的事, 绝不能象有些投机家,总是希望苏联同日本打起来,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及见苏联声明不打满洲,他就认 为苏联不对,这种人至少也是毫无志气的家伙。我们必须收复全国一切失地,必须打到鸭绿江边,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是中国全民族的神圣事业,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必是赞助我们这种事业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苏日中立条约发表意见》的意义。 【答案】(1)抗战处在相持阶段;亲日派大肆散布抗日必亡谬论;国民党借助群众对苏联的不满情绪削弱 中共群众基础;国民党借助舆论限制中共势力;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唤起民众对苏友好感情,维护中苏联盟关系;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满蒙 问题正面回应,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解析】 【详解】(1)根据“一九四一年四月十六日”得出抗战处在相持阶段;根据“在苏联,根据其和平中立政策, 无论与日本订约与否,都是不准备侵入东四省的,而日本却屡图侵犯外蒙……”并结合所学可从亲日派大肆 散布抗日必亡谬论、国民党借助群众对苏联的不满情绪削弱中共群众基础、国民党借助舆论限制中共势力、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唤起民众对苏友好感情,维护中苏联盟关系、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维护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满蒙问题正面回应,激发民众抗战热情等方面分析。 17. 材料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叶桂出身医学世家,祖父、父亲“皆精医”。叶桂年十四丧父, “从学於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於时。”给人问诊“如见五藏”,他治方不出成见,曾说 “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 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其为人内外修备、 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忌,其勤学和为人的修养是很高的。叶桂留下的著作不多, 有些古医书的注本,还有一些是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其中,《温热论》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 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叶桂还培养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他的学说在 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 置。 ——摘编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桂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叶桂身上体现 医者的职业精神。 【答案】(1)贡献:精研古籍,传承医术;温病学成就突出;培养大批医学人才;对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 (2)职业精神: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精细严谨,认真负责;执着追求,谦恭好学;不守成见,独辟蹊径。 的【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得出精研古籍,传承医术;根据“《温热论》是叶氏口 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得出温病学成就突出;根据 “叶桂还培养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得出培养大批医学人才;根据“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得 出对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结合材料信息可从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精细严谨,认真负责;执着追求,谦恭好学;不守成见,独 辟蹊径等角度概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