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时量: 150 分满分: 150 分
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审定:徐朝阳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
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
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
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报告提出,有研究预测,2021 年之前数字教育市场
将每年增长 5%;2017-2021 年,人工智能市场将增长 50%。虽然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公共政策的发展尚处于起
步阶段,但这一领域很可能在未来 10 年呈指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适应由私人市场推动的技术
变革速度?教育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学习成果?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数据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该报告表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在知识、创新、商
业和新法规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工作,国家政策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以产生解决方案和法规,并创建
或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将人工智能的机会带入教育领域。正如报告中所说,“双教师模式”包括教师和虚
拟教学助理,“助理”可接管教师的日常任务,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对学生的指导和一对一的交流。
总之,“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说,一个人通过
教育提高了生存能力,使他能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
“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是说,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他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为社会、为
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 1972 年
发布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 年发布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后,于 2015 年发布
的又一纲领性文件,旨在向各国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倡导“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说的,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
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有学者认为,未来学校要变为学习中心。
但学习中心如果没有教师的话,那只能说是自学,不是教育。教育必须具备学生和教师两个主要要素。
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帮助。人只能由
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技术替代不了老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教师永远是学生成长的引路
人。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是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顾明远《“人工智能+”正引起一场教育革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
B. 以前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C. 如果没有出现“人工智能+教育”,就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发生变化。
D. 科技无论怎样发达,都不可能替代教师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教育,人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由人工智能的优势谈到教育的本质,逐步推进,层次清晰,论证有理有据。
B. 文章进行辩证分析,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利与弊。
C. 文章第三段运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领域中可能会快速增长。
D. 为了论述教育的本质,作者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报告的主要内容来佐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 有着很大的技术优势,在未来教学中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B. 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技术手段在不断改变,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会改变,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也不会改
变。
C. 通过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和能力。
D. 教师将来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大数据来解决自己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
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 项,“首要问题”偷换概念。原文说“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重要挑战”不等于“首要问题”。
B 项,“以前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主观臆测。原文说“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并未说原来的教学方式就不科学、
不合理。
C 项,“就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发生变化”与原文矛盾。原文说“但是教育的本质
不会变,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利与弊”错误。文中只论述“人工智能+教育”在未来教育中利,并未涉及“弊”的问题。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
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无中生有。原文说“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
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这里的“解决困难”是
教学中的困难,并未提及生活中的困难。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行动:
——2013 年,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2018 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 490 门国家精品慕课。
——2019 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 801 门国家精品慕课。
——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 门慕课上线,超过 2 亿人次在校
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幕课,6500 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
——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 400 余门精品慕课,供 8900 多万党员干部选学。
——中国慕课为中央军委军职在线提供 700 多门精品慕课,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中国慕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慕课行动宣言》,2019 年 4 月 9 日中国慕课大会)
材料二: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
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
从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看,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是伴随着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知识
的爆炸式更新、教育形态与资源的极大创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打破了
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校的边界。通过慕课的线上平台,知识可以跨山越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 6 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数量上来说,上线慕课数量由 2017 年的 3200 门增加到 12500 门,增加近 3 倍;学习人数由 5500 万人次
到 2 亿多人次,增加近 3 倍;从结构上来说,从面广量大的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如今,我国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于世界第一。
一些地方涌现出这样的经验:贫因地区的学生通过直播与城市的重点中学保持同步学习,升学率得到
了显著提升。“跨越时空”的慕课,带来无数块改变命运的屏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
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通过技术赋能,慕课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作为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
等教育强国的一个平台,想要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慕课发展还需要有更大提开。
(摘编自张烁《中国慕课,促进“互联网+救育公平”》,《人民日报》2019 年 4 月 22 日)
材料三: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英国新媒体联盟 2018 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未来 5 年及更长时间,使用尖
端技术,如混合现实以及在机构间共享数字课件和其他资源,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优先任务。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今天的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只是解决了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空
延传等问题,但是离课堂教学,离面对面的启发式教学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未来最根本的,是要用人工
智能的技术推动慕课新一轮的发展。应该在技术层面把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到慕课设计、开发、应用服务的过程当中。慕课未来能不能真正被社会认可,关键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社会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
网易高级副总裁、网易有道 CEO 周枫:我们尝试去定义一下,如果现有的产品是中国慕课 1.0 的活,
未来 2.0 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三点比校重要,第一个是慕课+直播,第二是慕课+A1(人工智能),
第三是慕课+仿真。
(摘编自杜冰、邓辉《未来的慕课将为你呈现知识森林》,《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17 日)
材料四:
清华大学发布首批两个在线认证证书项目,分别以公共管理认证和数据科学认证为题,并在“学堂在
线"慕课平台证书频道上线。学习者可付费学习系列线上课程、在线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后将获得清华大学
在线教育办公室及相关院系联合认定的证书。据悉,获得认证证书项目的学习者,在申请相关专业的研究
生及入学后的培养过程中,将可能具有一定优势。未来如考入清华读研,还将有望抵扣部分学分。
未来,清华还将陆续推出金融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等认证证书项目,进一步探索在线课程与校内
课程的学分转换,不断扩大认证证书的社会认可度。
(摘编自邓辉《清华大学发布首批在线认证证书项目》,《光明日报》 2018 年 6 月 21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中国慕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中国慕课提供了众多
精品慕课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并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B. 中国慕课现在发展迅速,上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都大幅增加, 课程数量和应用规模现在都位居世界第
一,但是在课程的完成率方面还有待提高。
C. 通过慕课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校的边界。贫困地区的学生只要通过直播与城市的重点中学保持
同步学习,升学率就能得到显著提升。
D. 中国慕课现已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慕课已成为我国共享优质
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5.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新媒体联盟 2018 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未来混合现实以及在机构间共享数字课件和其他资源,将
成为高等教育的优先任务。
B. 清华大学首批在线认证证书项目在“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线。获得认证证书项目的学习者,在申请相
关专业的研究生及入学后的培养过程中,将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C. 有的学者认为:相对于慕课而言,传统课堂的优点在于师生间能够有温度地面对面交流,教师在传统课
堂中能够通过引导、提问等方式抛出知识点,适时地启发学生思考。
D.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已解决了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时空延伸等问题。6. 更好地推动中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国家层面(以教育部为代表)需要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慕课发展;②要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推动
慕课新一轮的发展;③慕课要进一步探索在线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学分转换,不断扩大认证证书的社会认可
度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
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
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 项,“因为中国慕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中国慕课提供
了众多精品慕课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并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说法错误。选项强加因果,
结合材料一分析可知,选项中所列举的各项成效是“我们的行动”的具体内容,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
关系。
C 项,“贫困地区的学生只要通过直播与城市的重点中学保持同步学习,升学率就能得到显著提升”错,
结合材料二“一些地方涌现出这样的经验:贫因地区的学生通过直播与城市的重点中学保持同步学习,升
学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选项太过绝对。
D 项,“慕课已成为我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重要途径”错,原文的表述是“慕课为促进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
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 项,“美国新媒体联盟 2018 版《地平线报告》指出”错,原文是“英国新媒体联盟 2018 版《地平线报
告》指出”,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
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
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
的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
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更好地推动中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答本题时要注意,文中如从正面涉及题干中的问题,那么只
需找到答题区间,进行筛选概括;如没有证明涉及,需要从存在的问题中寻找答题的角度,进行“反向逆
推”。结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作为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平台,想要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弯道超车,慕课发展还需要有更大提升”分析可
知,国家层面(以教育部为代表)需要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慕课发展。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郑庆华:今天的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只是解决了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时空延传等问题,但是离课堂
教学,离面对面的启发式教学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未来最根本的,是要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推动慕课新一
轮的发展”分析可知,要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推动慕课新一轮的发展。结合“未来,清华还将陆续推出金融
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等认证证书项目,进一步探索在线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学分转换,不断扩大认证证
书的社会认可度”分析可知,要进一步探索在线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学分转换,不断扩大认证证书的社会认
可度。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
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
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
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
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
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
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
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
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
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
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
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
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
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
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
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
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
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
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
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
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
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
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划线段落是精彩的场面描写,描写了一幅师生同乐的幸福画面,生动而充满感染力渲染了和谐喜悦
的氛围,同时为下文的师生分离作铺垫。
B.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
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C.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治、老师
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D.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 “缠在”“蘸上” “涂抹”,描写细
致真切;老师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8.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蒋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从学生的
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蒋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
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9. 情节上,三十多年后相逢,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或遗憾有个交代,小说情节更完整。人物塑造上,表现
了在蒋老师的巨大影响下,“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证明蒋老师是位优秀老师。主题上,表现了尊
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
判断。
D 项,“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曲解文意。文中说“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
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可见蒋老师并不是真心想走,“提起”“背上”这两个动作有不舍之意,也
有无可奈何之意,并不是“斩截,毫无留恋”。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
是作者的叙述视;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
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
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
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本题要求答出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
有什么好处,解答这在题目,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情节,然后结合原文,从第一人称的作用、人物形
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一般来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可以起到增加故事真实性、提高故事的可信性等作用,本文也如此。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本
文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师,“我”是这位老师的学生,小说通过写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养蚕,突出了蒋老师
和蔼可亲的特点,也通过“我”的叙述表明蒋老师是一位优秀老师,因此从“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
利于突出蒋老师的形象特点,有利于表现学生心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本文表
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之感和崇敬之情,“我”是蒋老师当年的学生,也是文中故事的亲历者,“我”对
蒋老师的情感具有代表性,所以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更能够突出学生对老师的情感,突
出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
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
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有哪些作用,考生需
要仔细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然后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主体部分写了三十年前“我”作蒋老师学生时的养蚕经历,并写了蒋老师没
有等到丝片儿网成就被调走了,结尾部分写了三十多年后的重逢,“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
片”,蒋老师感动落泪,这一结尾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个交代,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
上来看,结尾写到“我”回到母校当老师,并且保留了蒋老师的做法,“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
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表明蒋老师对“我”影响巨大,他对“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
一位优秀的老师。从主题表达方面来看,“我”一直记着蒋老师带学生养蚕的事,三十年后见到蒋老师之
后给蒋老师看丝片,蒋老师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尊重老师、感恩老师的主题。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
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小说阅读中的选择题一般具有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
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
思想主旨;(3)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
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方兴,字浡然,汉军镶白旗人,初为广宁诸生。天命七年,太祖取广宁,方兴来归。太宗命直内院,
与修太祖实录。崇德元年,试中举人,授牛录额真衔,擢内秘书院学士。性嗜酒,尝醉后犯跸,论死,上
贳之,命断酒。
顺治元年,从入关。七月,授河道总督。李自成决河灌开封,其后屡决屡塞,贼势浸张,土寇群起,
两岸防守久废。伏秋汛发,北岸小宋口、曾家寨堤溃,河水漫曹、单、金乡、鱼台四县,自兰阳入运河,
田产尽没。方兴至官,遣兵捕治土寇,扫穴擒渠,乃疏请修筑。二年七月,河决流通集,分两道入运河,
运河受河水淀浊淤塞,下流徐、邳、淮、扬亦多冲决。方兴以防护无功自劾,上谕以殚力河防,不必引咎。
旋疏荐补管河道方大猷等。四年,流通集决口将合,河下注湍激,又决汶上入独山湖。方兴请修筑通济闸
上下堤岸,并淮安东北苏淤、马罗等堤,又筑江都、高邮诸石堤,流通集合口。进兵部尚书衔。
给事中许作梅,御史杨世学、陈棐交章请勘九河故道,导河北流入海。方兴言:“河古今同患,而治
河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北。元、明迄我清,东南漕运,自清口迄董家口二百
馀里,藉河为转输,河可南必不可北。若欲寻禹旧迹,导河北行,无论漕运不通,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可收拾。势须别筑数千里长堤,较之增卑培薄,难易显然。且河挟沙以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
则水缓沙壅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臣愚以为河不能无决,决而不筑,司河者之罪;河不能无淤,淤而
不濬,亦司河者之罪。若欲保其不决不淤,谁敢任之?请敕下廷议,定画一之规,屏二三之说,俾有所遵
守。”疏入,上嘉纳焉。
十年,河决大王庙,距殊源寨口不远。给事中周体观劾方兴治河罔效,方兴疏辨,因请罢斥,温诏慰
留。十一年,给事中林起龙复劾方兴侵蚀工需,累民捐费至六十馀万;并劾大猷等奸贪不法。上解方兴任,
命入都质对,起龙以诬谴,方兴复任。
十四年,乞休,上念其劳,以原官加太子太保致仕。方兴还京师,所居仅蔽风雨,布衣蔬食,四壁萧
然。康熙四年,卒,赐祭葬。
(节选自《清史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河挟沙/以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则水缓沙壅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
B. 且河挟沙以/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则水缓/沙壅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
C. 且河挟沙以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则水缓沙壅/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
D. 且河挟沙/以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则水缓沙壅/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的重要制度,以旗号颜色样式为名,比如镶白旗的旗色为白色镶红。
并非所有的旗人都是满洲人。
B.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及地方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称诸生,生员有各种形式比如增生、例生、附生
等,“诸生”有时也泛指读书人。
C. “关”本意是要塞关隘,但不同时期会用来指代某地,比如秦汉用“关中”来指代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文中“入关”则指清军从山海关进入中原。
D. 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朝廷将官粮经水路运往京师或者其他指定地点,以供宫
廷消费和百官俸禄等用途,称为“漕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方兴归附太祖以后,太祖十分信任他,命他当值内院,不仅与他一起修编实录,他醉酒冒犯的时侯也
原谅赦免了他。
B. 杨方兴出任河道总管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派兵清扫土寇,上书奏请修筑堤防等,但黄河还是
发生了决口。
C. 关于黄河治理,许作梅等官员的意见是导河水北流入海,但杨方兴认为无论是从漕运的角度还是从工程
难易的角度均不可行。D. 给事中林起龙上奏称杨方兴侵吞工程款,耗费百姓捐税,但对质以后,证明他的说法纯属诬陷,杨方兴
最终官复原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兴以防护无功自劾,上谕以殚力河防,不必引咎。旋疏荐补管河道方大猷等。
(2)给事中周体观劾方兴治河罔效,方兴疏辨,因请罢斥,温诏慰留。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杨方兴因为防护没有功效而弹劾自己,皇帝告诉他要尽力进行河防,不必把过失归于自己。不久
他上疏推荐补管河道的方大猷等。
(2)给事中周体观弹劾杨方兴治理黄河没有效果,杨方兴上辩白的奏疏,于是自请罢免,皇帝词情恳切地
下诏安慰留任。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而且黄河挟带泥沙而流,把它归于一处就会水流湍急,泥沙流走。把它分成九股,就会水流柔
缓,泥沙沉淀,几年后,黄河仍旧向别处迁徙,又用什么来协助漕运呢?
“以行”的“以”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即“挟沙”是“行”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束之为一”
与“播之为九”是明显的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 AB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C 项,“秦汉用‘关中’来指代函谷关以东的地方”错误,秦汉时关中应该是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
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不仅与他一起修编实录”错误,原文“太宗命直内院,与修太祖实录”的“与”不是与他一起,
而是让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的工作。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为:
(1)以:因为;自劾:弹劾自己;谕:告诉;殚力:尽力;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旋:不久。
(2)劾:弹劾;罔效:没有成效;疏辨:“辨”通“辩”,指上疏分辩;因:于是;罢斥:罢免斥退;温
诏:言辞恳切的诏书;慰留:安慰留任。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
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
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
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
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
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杨方兴,字浡然,是汉军镶白旗人,最初是广宁诸生。天命七年,清太祖攻取广宁,杨方兴来归顺。
太宗任命他供职直内院,参与修太祖实录。崇德元年,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授予牛录额真的官衔,提拔为
内秘书院学士。本性嗜酒,曾在醉后冲犯皇帝的车驾,按罪当判处死刑,论死,皇帝赦免他,命他从此戒
酒。
顺治元年,跟从皇帝入关。七月,授官河道总督。李自成开掘河堤水灌开封,这之后黄河多次决堤又
多次堵塞,贼人的势力渐渐嚣张,地方贼寇蜂拥而起,黄河两岸的防守长久废弛。伏秋时潮汛爆发,北岸
小宋口、曾家寨河堤溃败,河水漫灌曹、单、金乡、鱼台四县,从兰阳流入运河,田产全都被淹没。杨方
兴到任,派遣士兵追捕整治地方贼寇,清扫巢穴,擒拿贼首,于是上疏请求修筑河堤。二年七月,黄河在
流通集决堤,分成两条河道流入运河,运河被黄河沉淀下的浑浊淤泥阻塞,下游徐、邳、淮、扬也有多处
被冲决堤。杨方兴因防护无功自我弹劾,皇帝告诉他要尽力进行河防,不必怪罪自己。不久上疏推荐补管河道的方大猷等。四年,流通集的决口将要合龙,黄河向下流注入得过于湍急,又在汶上决口流入独山湖。
杨方兴请求修筑通济闸上下堤岸,与淮安东北苏淤、马罗等堤,又修筑江都、高邮多个石堤,流通集合口,
进朝被授予兵部尚书衔。
给事中许作梅,御史杨世学、陈桨接连上书请求勘察九河旧河道,引导黄河向北流入海中。杨方兴说:
“黄河古今都有同样的忧患, 而治理黄河古今应该用不一样的方法。宋代以前治理黄河,只要让黄河有河
道流入海中,可以向南流也可以向北流;元、明直到我清朝,东南的漕运,从清口到董家口二百多里,全
都凭借黄河来运输,黄河可以向南流但一定不能向北流。如果想要寻访大禹时代的旧踪迹,引导黄河向北
流,不管漕运是否通畅,恐怕决堤流出的水更是向东向西奔流不息,不可收拾。按照那种情势一定要另外
修筑几千里的长堤,比起增加低矮、薄弱的堤坝,谁难谁易显而易见。而且黄河挟带泥沙而流,把它归于
一处就会水流湍急,泥沙流走。把它分成九股,就会水流柔缓,泥沙沉淀,几年后,黄河仍旧向别处迁徙,
又用什么来协助漕运呢?我私下认为黄河不可能不决堤,决堤而不修筑河堤,就是管理黄河的官吏的罪过;
黄河不可能没有淤泥,有了淤泥而不疏浚,也是管理黄河者的罪过。如果想要保证它既不决堤又不淤塞,
谁敢担当这个责任?请求朝廷下令,定下一个固定的计划,摈弃纷乱的说法,使他们能有遵循的规则。”
奏疏入朝,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年,黄河在大王庙决堤,距离殊源寨口不远。给事中周体观弹劾杨方兴治理黄河没有效果,杨方兴
上辩白的奏疏,于是自请罢免,皇帝词情恳切地下诏安慰留任。十一年,给事中林起龙又一次弹劾杨方兴
侵吞工程所需财物,累积耗费百姓捐款达六十多万;同时弹劾方大猷等人奸邪贪婪不贪不遵守法律。皇帝
解除杨方兴的职务,命令他入京对峙,林起龙因为诬告被谴责,杨方兴又官复原职。
十四年,请求退休,皇上顾念他劳苦,凭借原官再加封太子太保退休。杨方兴回到京师,所住的房屋
仅能遮蔽风雨,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家徒四壁。康熙四年,去世,皇帝赐钱祭祀埋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荆门浮舟望蜀江
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注释]①诗人在长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遇故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
(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 名作。②月峡:即四川巴县的明月峡,峡上石壁有孔,形如满
月,故称。③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也称“府内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三、四句虚写诗人去途中的桃花流水,蕴含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
B. 五、六句写出了长江的明丽和浩淼,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
C. 中间六句运用蒙太奇手法,绘出一副绚丽明媚的画卷,引人入胜。
D. 最后四句,画面动态感十分强烈。结尾极有余味,给人以广阔的想象天地。
15. 李白曾以如椽大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画卷,再
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请你从全
诗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14. A 15. ①从艺术构思看,诗人抓住江中行舟这一特点,顺序写来,“如展图画”。②从结构
上看,诗人从白昼直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③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表现
自然美的各种原始材料,诸如色彩、声音、形状、香气、光线、运动等,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
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并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使语言艺术的诗,有着形象艺术的效果。④从
诗篇的意境上看,诗人融情于景,把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绘中,情景交融,塑造
了迥远奔放、明丽雄浑的艺术意境,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
A 项,“诗的三、四句虚写诗人去途中的桃花流水”错误,“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两句,承接上文“浮
舟望安极”,描写的是诗人在船上极目远望的长江桃花流水的景象,这让诗人联想到故乡的锦江,但并非虚
写,而是实写。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作答时可从结构构思、艺术手法、情
景关系考虑,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
的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从构思上看,全诗紧扣“浮舟望蜀江”的标题,以“浮舟”所望来安排诗歌内容,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
长江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中间六句写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最
后四句是随着浮舟而时序流转,日暮月升的景象。按照行舟顺序,同时也是按照时间线索推移,从白昼写
到日暮夜晚,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地描写;;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人采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第五句以浓丽的色彩加以点染。江水深绿,碧波
荡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辉映,显得异常明净。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动态。滚滚东流的江水,
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是诗人远望时的深切感受,形诸于诗,不仅使人感到真实,而且觉得生动传
神。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烟波浩淼的雄姿。这一画面,
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中间六句描写连绵的巴山,逐渐消失;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舒卷变化,
摇曳多姿;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开,飞出山谷的黄莺,在花丛中穿飞;
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和煦的春风,送来扑鼻芳香,但转瞬即过,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
翠繁茂的林木。诗人所描画的不是一幅停滞静止的写生画,而是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电影镜头。最
后四句写日落西山,夜幕已降,远望江边,暮霭沉沉;东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遥望江陵,灯火点点,
闪烁不定,著名的渚宫城,应该就在这灯火之中。这也是由几个“镜头”组成的画面,动态感也十分强烈。
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写诗人放眼四看,从三峡奔腾而来的江水,虽值桃花
盛开的春汛时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锦江。这是实写,却含蕴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中间六句不仅绘
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美好的春光之中。
【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
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三)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的观点是
相同的。
(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
子 (5). 吾视其辙乱 (6). 望其旗靡【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
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
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
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酹、辙、
望、旗、靡。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
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
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盲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日前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六届墨西哥电视节,来自___17___个国家和地区的___18___余家机构参
加,由 5 家影视机构组成的中国联合展台亮相本届电视节,推介多种类型___19___的优秀中国影视作品。
“( 20 )。(B)不仅观众能够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C)
电视节总监图沙尔表示,中国联合展台为中国与拉美及全球影视机构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希望看到更
多优秀中国影视作品来到拉美。
(D)本届电视节的重要环节,中国联合展台与电视节组委会共同举办了“视听中国”赏映交流会。中
外嘉宾观看了中国影视作品片花集锦。如通过讲述不同行业中国民众的故事,___21___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
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生日庆典》等。
中国联合展台各参展机构与超过 150 家意向合作机构进行一对一___22___,与多国机构就影视剧、动
漫、纪录片等节目的发行与播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计划就译制和排播等细节近一步____23____。
17. 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电视节迎来了中国影视作品这一道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景线。
B. 中国影枧作品为墨西哥电视节带来了一道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景线。
C. 一道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景线出现在电视节上。
D. 电视节上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景线就是中国影视作品。
18.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题材 反映 洽谈 勾通B. 体裁 反映 交谈 勾通
C. 体裁 反应 交谈 沟通
D. 题材 反映 洽谈 沟通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日前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六届墨西哥电视节,来自 47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余家机构参加。
B. 不仅观众能够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
C. 电视节总监图沙尔表示,中国联合展台为中国与拉美及全球影视机构提供了便利 交流平台,希望看到
更多优秀中国影视作品来到拉美。
D. 本届电视节的重要环节,中国联合展台与电视节组委会共同举办了“视听中国”赏映交流会。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
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具体而言,所要补写的文句属于第二段落的句首,故在内容上应是关键句,或引起话题,或是文段的中心
句,在结构上,应承上段,又要领起第二段。依据第一段结尾句“推介多种类型题材秀中国影视作品”和
第二段最后文句“球影视机构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希望看到更多优秀中国影视作品来到拉美”可知,
此文段是围绕“中国影视作品”为话题展开论述的,此段的中心意思是说“中国影枧作品为墨西哥电视节
带来了一道独特的东方文化风景线”。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
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
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题材:文学、艺术创作用语。指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亦特指作家用以表现作品主题思
想的素材,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的样式。
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此题根据所填词语的后面“推介多种类型 的优秀中国影
视作品”中“中国影视作品”可知,所填词语和“文学作品的类别无关”,而和“表现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
素材”有关,故此处应填“题材”。据此可排除BC 两项。
②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反映”常和“反映情况”、“反映问
题”、“群众的反映”等搭配。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
的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比如,“他还没反应过来。” 从使用范围,“反映”使用大,“反
应”多用在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而“反映”除去“反应”所用的范围外,
都可应用。此题依据所填词语后面的文句“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大的生
日庆典》等”可知,所填词语和“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和化学反应方面”无关,而和“事物
的实质”有关,故应填“反映”。
③洽谈: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交谈:以谈话交换想法
或意见。此题依据所填词语前面的文句“中国联合展台各参展机构与超过 150 家意向合作机构进行一对一
___”可知,所填词语表达的意思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故应填“洽
谈”。
④沟通:中性词,多用褒义。原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后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交流彼此的意见;勾通:
是贬义词,指勾结串通,暗中串通,一般站在利益方面。从使用范围看,“勾通”只能用于人、组织、国
家之间;“沟通”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或其他事物。此处依据所填词语“并计划就译制和排播
等细节近一步 ”可知,此处语境是褒义,故应填“沟通”。
故应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
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
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此题题干要求“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项,“日前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六届墨西哥电视节,来自 47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余家机构参加”结构
混乱,正确的表述应是“第六届墨西哥电视节日前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来自 47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余家机构参加”。
B 项,“不仅观众能够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关联词位置不当,
此文句前后文句的主语都是“观众”,前后主语一致,故关联词“不仅”应放在“观众”后面。
D 项,此句的主干是“……重要环节举办了赏映交流会”,故主宾不搭配。可改为“作为本届电视节的重要
环节,中国联合展台与电视节组委会共同举办了……”,或是“本届电视节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联合展台与
电视节组委会共同举办了……”。
故选 C。
20.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
本报北京 11 月 23 日电 (记者贺勇、王昊男)记者日前从首届世界 5G 大会上获悉:在全球 5G 标准
必要专利声明中,来自我国企业的占 34%,居全球排行榜首位。据介绍,标准必要专利是指为实施技术标准而必须使用的专利,是对科技行业来说最核心的专利。据
北京市经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3 月,共有 25 家企业披露了 1.3 万多族 5G 标准必要专利,其中
来自华为的占 20%,位居全球企业第一位。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 5G 专利申请聚集地之一。截至
今年 9 月,在 5G 关键技术领域,全球范围内已公开专利申请总量为 7 万多项。其中,向我国提交的申请量
为 19334 项,约占总数的 27%。
【答案】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我国拥有量居全球首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
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概括新闻主要内容,首先看导语,导语基本已经包含整个新闻的主要内容,从中可提取最主要的关键信息;
再分析主体内容,看有无遗漏的重要信息可增添近来。
语段第二段的内容分别是解释“标准必要专利”是什么,企业标准必要专利的具体数据等,这些补充信息
都已经在导语中有体现,因此可不再添加。
导语“在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来自我国企业的占 34%,居全球排行榜首位”,提取关键信息“全
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来自我国企业的”可概括为我国拥有量,数据“34%”可直接由最后一句“居
全球排行榜首位”来概括。字数稍多,可酌情删减,概括为“5G 标准必要专利我国拥有量居全球首位”“全
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我国拥有量居全球首位”等均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
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
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
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
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
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21. 阅读加蒂斯·斯卢卡 漫画《空对空》,按要求完成题目。的(图中文字:气候变化会议)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40 个字。(3 分)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25 个字。(3 分)
【答案】(1)左侧是冒出浓烟的化工厂,右侧是一个人在“气候变化会议”上演讲,冒出空白对话框。
(2)讽刺了一些人空有豪言壮语,却没有实际行动的现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本题是漫画;然后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描述画面并解释寓意;第一问要认真观察整幅漫画和所给的文字提示,尤其是细节,说明漫画内
容,描述要注意先后顺序。第二问要分析漫画寓意,抓住漫画的主体,分析其象征意义。
(1)观察画面,左侧是密密麻麻的高大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右侧是一个在“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言的人,
从他的嘴里冒出的对话框形如云朵,与左侧浓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空白的对话框仿佛预示着他的话是空
话;两组“烟云”都飘向空中,让标题《空对空》一语双关,既指画面,也指画中人物的“空话”。
(2)概括寓意,首先看标题《空对空》,意思是以空头对付空头,形容空虚不实。画面中,左侧化工厂浓
烟滚滚,对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右侧中,参加“气候变化会议”的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想办法减少化
工厂,恢复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然而他却无视左侧的化工厂,只从嘴里冒出一连串空白对话框,这组对
话框与左侧浓烟一样飘上天空,不但没减少浓烟排放量,反而增加了空中的“烟雾”;寓意某些人以空话来
代替行动,实际上却并未对环境保护作出实际贡献。讽刺一些人光说空话,不干实事的情况。
【点睛】漫画类题目 解题思路: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
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
的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
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
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
面。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
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
意的金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
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
达的寓意所在。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之音。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2.透过现象看
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综合四幅漫画的内容,确定立意,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们一生之中有很多的老师,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阿姨是我们的老师;上小学后又有语文老师、数学
老师、英语老师;当你工作了你周围的同事是你的老师甚至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有人说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幼儿园的阿姨们;也有人说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们;但是我说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是我们的父母。
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天空的宽阔;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地的宽厚;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
了山峰的雄伟……
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他们出面给我们解决;当我们在睡觉、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在钻研如何去
正确地教育我们;当我们流泪的时候,他们也在偷偷为我们流泪。
我曾会被作家龙应台那种细腻而不失率性的感觉而吸引,尤其是她的母爱使其作品中无处不散发着春
季的气息,正如《孩子你慢慢来》。当我捧着这本书,独自细细品味着母爱的伟大,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多
么的渺小,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帆船,然而内心深处却感到多么的幸福。回忆着童年时光的温馨而柔软,
这时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即便已经是大三的人了,即便离家只有四个小时的车程,“家”所给
的那份温暖是永远都无可比拟的。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
蝴蝶结扎好。”这个妈妈拥有独特细腻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力。在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作为旁观者,我惊讶地发觉,原来这对母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许多私密的问题都被或严肃或活泼地提出
和解决。我相信,其中必蕴含了最大程度的沟通和理解,最广角度的亲密和融合,最强力度的爱意和希冀。
彼此之间一切的画面无不暗示着这样的心语:很爱很爱你。
扪心自问,假如作为家长,我们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我越来越觉得做家长,尤其是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其他任何一
种的角色!有多少家长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孩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
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或许待人处事从容文雅……
人生的路远比那些稚嫩的小脑袋所想象的长,当孩子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这些大人牵着他们,
慢慢地让他们领略风景的美好,慢慢地让他们懂得挫折也是一种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
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本题是漫画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漫
画寓意的理解。
【审题】本题给了四幅漫画材料,要逐一分析,明确内涵。第一幅漫画:教育就是给他时间,“胡思乱
想”。胡思乱想加引号,说明不同于胡思乱想之本意。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为家长不要限制汉字的想
象。第二幅漫画,教育就是你的每一次放手,她的每一次进步。孩子最终都会离开我们,我们在孩子的成
长过程中应该尝试放手,从孩子的哇哇啼哭到蹒跚走路,再到长大成人,每一次的放手就是她的每一点进
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第三幅漫画,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主角。最终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们只能做引导者、陪伴者。但是成为主角并不是溺爱。第四副漫画,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方式
发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还发光,让他(她)找到自我,找到自己最擅
长的事情。中学小学李希贵直言:我们一直在被木桶效应捆绑,人应该靠长处生活!多则材料
审题立意方法:有交集的写作时旨向交集,无交集的就采用平行并列式。这四则漫画,从四个方面阐释了
教育的真谛,引人深思。怎样正确地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
育资源,这些都可以在行文中涉及。考生据此可立意,以阐明如何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
【立意】1.以身为范,言传身教;
2.身教重于言教;
3.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4.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5.尊重孩子的想法;
6.沟通与鼓励,家庭之良药;
7.陪伴孩子,尊重孩子;
8.智力重要,但德体美劳一样重要。
【素材】1.记得小时候每天依偎在父母的怀抱每天在他们大手的牵引与庇护下奔跑,那时侯的我多么高兴多
么快活啊!我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只小鸟,飞啊飞啊……飞过一朵朵洁白的云彩,可以永远在自己的小小
世界里放声歌唱。可是长大了才知道,我最终要自己独自飞翔于自己的世界,不再有他们大手的牵引与庇
佑。我想说,爱孩子,就趁早多给他飞翔和磨砺的机会。
2.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我拥有青春期独特的叛逆。我想追求自己的个性想拥有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独特味道。
但这一切只能是泡影,因为我爸妈望子成龙的心让我不得不每天在书海中苦苦遨游,我也想做自己喜欢的
事,可惜没时间。爸爸总说“束缚!是为了飞得更高!”可他们不知道,我不想成为书呆子,我想玩我想
笑我想自由!我想洒脱奔放地自主选择人生!
3.我还依旧记得,中央电视台某次播放的“法制在线”,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少管所采访了那些少年犯,他
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说:父母忙,不管他们,所以想到外面玩,就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其中有一位少年犯
让我记忆最深,那位少年犯因喝酒斗殴而被拘留,他告诉记者,从前,他吸烟、喝酒,什么事都做。记者
看着这样一位年仅 15 岁的男孩,觉得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男孩会做如此多的不良行为?男孩说:他
的父亲与母亲离异后,把他带在身边,而父亲喝酒、吸烟成性,久而久之,他便学会了。
【结构】考生可用总分总的形式建构全文,中间可用并列式论证。文章可先提出中心论点:父母是孩子最
好的老师。然后分论点可用孟子、龙应台等人物事例。最后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
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
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
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