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唐都长安。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②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4.学法指导: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隋比较加深对盛世经济的理解。从而明确经济的繁盛固然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②通过对长安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梨。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材分析1.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讲述的是唐朝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情况。本部分内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①水稻等栽培方法的进步:讲明二年三熟制在地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讲明水稻的育秧移植和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的技术。②经济作物中讲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到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风靡全国。被誉为丝国的蚕桑生产自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得到巨大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要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认识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水利事业需要讲明唐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水利,修建水利工程200多处。最后小结:由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荒地垦辟,府库丰盈,人口增加的盛世景象。3.“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一目,叙述唐朝手工业发展情况。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本目从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三方面说明这个问题。①丝织业以绫、绢、锦为代表说明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丝织技术的高超和色彩的丰富。②陶瓷业以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说明陶瓷技术的进步。③金属铸造业以长安大雁塔的铁钟、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为例,说明铸造工艺的进步。4.“长安百万家”一目,讲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向学生讲明四个问题:①规模的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②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③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④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同学们了解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一、“稻米流脂粟米白”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2.茶叶与蚕桑生产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东晋时招待客人用茶果。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以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逐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当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茶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渐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到唐朝后期,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我国是大麻和苧麻的原产地。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3.生产工具的改进一曲辕犁、筒车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应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师:汉代的生产工具有何重大改进?生:牛耕,马耕的广泛应用,在普及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播种使用耧车。师:大家把汉代牛耕图和唐敦煌壁画中的曲辕犁比较一下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讲述)不同有二:一为辕的长短不一,曲辕犁的辕呈曲线型,便于操作灵活,其结构简单灵巧。二为可调节犁地的深浅度。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机设备产生之前,曲辕犁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耕地工具了。师:前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有什么?生: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师:唐有了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筒车。两者相比哪一个更先进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得出结论:筒车更先进一些,因为它是以水为动力,自动灌溉田地,而翻车是以人为动力。)4.水利事业的发达师:战国、秦、汉时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生: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灵渠 西汉——六辅渠、白渠。师: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唐时在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为了加强对水的充分利用还专门颁布了“水法”。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1.丝织业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絁等。(教师可简单介绍各种丝织品的特点。)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蕃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各种色彩达24种之多。2.陶瓷业师:我国陶器产生于何时?生: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师: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水平。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已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开始出现了制瓷名窟。有人形容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五(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唐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陶器——唐三彩,它是一种铅釉陶器。先以陶土制成陶胚窑内素烧,然后再上釉进行釉烧。由于窑内高温使铅釉熔化相互渗透,形成以白、黄、绿、褐、蓝等色为主的工艺品,其造型生动,色彩斑斓。金属铸造技术在唐代有很大进步,扬州的江心镜是世所闻名的,唐朝以来一直是贡品。近代考古发掘出唐代铜镜不少,制作确实精致美观。出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焊接技巧纯熟,焊口平直,焊缝不易发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碗等器 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螺纹清晰,起刀和落点显著,有的小金盒,螺纹的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说明当时已使用简单车床,其动力仍是手摇足踩,但它是近代机床的雏型。这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是一个较重要的发明。由于经济的发展,唐时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三、“长安百万家”1.城市布局师:显示唐都长安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其布局特点。生:(回答)师: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长安城的布局特色有四:①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署。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②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③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④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市、坊分开,即百姓居住区与商品贸易区分开。东、西两市面积并不小,各有店铺数千家,但是买卖有时间限制,长安是实行宵禁的。2.人口和商业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可达百万。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民族融洽,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数字十分可观。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会聚长安,使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长安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很多阿拉伯人、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侣到我国贸易、居住。总结:唐前期社会的安定和统治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后经济的发达又巩固了唐的政权,使其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推动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盛世物质基础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