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届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2020-08-28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 分)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褶皱(zh?) . B. 眼拙(zuō) . C. 狡黠(xié .) D. 戳穿(cuō)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 、形异音同(或音异) 、多音多义的 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B 项,zuō 应为 zhuō,“振”应为“震”; C 项,xié应为 xiá ; D 项,cuō 应为 chuō,“事”应为“世”。 故选 A。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羁绊 搭讪 嗤笑 撺掇 n) 残垣断壁(yuá . 淹淹一息(yǎn) .. ) 重蹈覆辙(fù . u) 一?g黄土(pó . )
戛然而止 振耳欲聋 开卷有益 人情事故
A. 沈星舍己救人的高风亮节,既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 B. 近阶段,毒生姜、铬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 C. 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十分关注灾情,全力援助灾区,众志成城,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 .... 的凝聚力。 D. 磁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 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A 项,高风亮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结合“沈星舍己救人”分析,使用正确。 B 项,雨后春笋:意思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
地涌现出来。形容“毒生姜、铬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用对象不当,使用错误。 C 项,众志成城:指万众一心,一起面对困难。意思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 一致,就能克服困难。结合“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分析,使用正确。 D 项,心旷神怡:意思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语境讲磁湖景色带给人的感受,使用正确。 故选 B。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 为贯彻实施《教师法》 ,万寿县于三八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 C. 木材加工厂的厂长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发动职工努力学习新设备的使用 方法,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D. 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为环保作出了贡献”的应当是“交通研究所”,可 将“研制的”改为“研制出”。 B 项,语序不当,“所有”放到“教师”的后面 。 C 项,成分残缺,“汇报”缺宾语,可“使用方法”后面加上“的做法”。 故选 D。 4. 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恰当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恰当的一组是”,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另外,还 要注意内在的句子的联系,音韵的和谐等。 具体分析,①②句选择的关键在于“俯瞰”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而原文横线以后的句子均是“俯瞰”的 宾语,选择②句即可形成都是整齐的四字句,音节和谐;③④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原文第一句“远眺群 山环抱”,接着向远处眺望,④由层林写到白云,比较顺畅;同时,④句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 都处于句末,同一韵部的字相押,读来上口。故应选④。 故选 D。 5. 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 ①借喻 B. ①借喻 C. ①借代 D. ①借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 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组”。本题主要考 查了比喻和借代修辞,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①句,用“风流”来比喻“英雄人物”,只 出现了喻体,是借喻;②句,把“他”比作“蛹”,本体、喻体、比喻词都有,是明喻;③用“墨水”代 指“知识”,是借代;④把“剥削阶级”说成“毒蛇猛兽”,没出现比喻词,“剥削阶级”是本体,“毒 蛇猛兽”是喻体,此句是暗喻。D 项的判断是正确的。 故选 D。 ②明喻 ②拟人 ②拟人 ②明喻 ③借代 ③借喻 ③借代 ③借代 ④借喻 ④借代 ④借代 ④暗喻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 分) (一)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后 游①
[唐]杜 甫
寺忆曾 游处,桥怜 再渡时。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⑤薄,沙暄⑥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⑦? 注释:①后游:这里指重游修觉寺。②曾:一作“新”,一作“重”。③怜:爱。④有待:有所期待。⑤ 烟光:云?\雾气。⑥暄:暖。⑦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6.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②
③
④
A. 首联写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B. 颔联则转人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C. 颈联诗人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 D. 尾联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7.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 最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重游时感情上的深进。 B. 领联是很含蓄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 是无情的、偏私的。 C. 本诗采用散文句式,极为平顺自然。这一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D. 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 【答案】6. C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并翻译诗歌,结合重点字、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结 合意象意境和关键句子,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C 项,“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错误,“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意思是: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 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可见,是描绘了早景和晚 景。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 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错误,“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 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