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9)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
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
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
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这是亲友或病
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
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
的是“急公好义”。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
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
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王淡人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
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
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
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
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
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
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
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去年县里闹
了一次大水。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
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
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
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
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
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
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
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
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
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
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
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
说:“你不用走了!”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
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
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白吃,白喝,白治病。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
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
满架秋风。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淡人家通道里挂着的匾交待了他家世代行医,也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为下文叙
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B.王淡人医德高尚,善良淳朴,淡泊名利。不管是落魄的老友,还是贫困的病人,他都会尽力
相救,得到了他们的尊重。
C.“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一细节描写,自然朴实,简练传神,
平淡之中带有诗意。
D.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呼应了前文王淡人医室的对联,也表现了他洒脱淡泊,甘于
清贫,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2.小说花费较多的笔墨去写王淡人的“钓鱼”,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总是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请从作品
的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探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伯乐(节选)
萧红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
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
大概这船,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
嘟嘟着。
有的说:“这样的船,就不该载客。”
有的说:“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
另一个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
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
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船老板就把头从舱底的小扶梯间探了出来。开初他静静听
了一会,而后他发表了一篇演说:“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
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
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
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
船老板的演说,演完了,把头缩回去了,刚刚下到了舱底。
刚睡醒的马伯乐瞪着通红的眼睛问着:“什么事?”
船老板把两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子尖上,笑得端着肩膀缩着脖,说:“我两千块钱兑过
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
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
船老板还在马伯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马伯乐本来要骂一声“真他妈的中国人”,但经过一拍,他觉得老板是非常看得起他,
于是他觉得船老板这人是多么坦白呀!是一个非常正大光明的敢做敢为的有什么就说什
么的一个天真的人。于是马伯乐就问:“是哪一家保险公司呢?像这样的船,保险公司肯保
吗?”
“通融啦!中国的事,一通融还有不行的吗?”船老板说得高兴了,于是又拍着马伯乐
的肩膀,甜蜜蜜地自信地说:“中国无论什么事,一通融是没有不行的哪,老弟!”
正说得热闹之间,马伯乐太太来了,她抱着小雅格,牵着约瑟,从小扶梯上扑扑腾腾地
走下来了。走下来一听,他们正谈着这船的问题。
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
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向马伯乐说:“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
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
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
太太说:“什么良心问题?”
马伯乐说:“船翻了不淹死人吗?”太太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
船老板在一边溜着缝说:“说得对呀,买一只船做做好事,多救几条命也是应该的。”
马伯乐转转通红的眼睛说:“也是!”
这时候在甲板上又有些人在骂着,在说着疙疸话。船老板越听越不入耳,又从扶梯上
去,又要发表谈话。
这时候有几位伤兵弟兄,就首先招呼着说:“听老板发表演说啦!”
于是果然展开了一个很肃静的场面。老板第一句就说:“我为的什么?”而后很沉静
他说了第二句,“诸位是为的逃难,是想要从危险的地方逃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我呢,南京
一趟,汉口一趟,我是为的什么?我是为的诸位呀!换句话说,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
若不然,我们何必非干这行子不可呢?就说我这只船吧,载点别的什么货物不行吗?难道不
载客人就烂到家里了吗?不过就是这样,在国难的时候,有一分力量就要尽一分力量,有枪
的上前线,没枪的在后方工作。大家在逃难的时候,忍耐着一点,也就过去了,说三道四,于
事无补,白起摩擦,那是汉奸行为。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
船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脯,凛然一股正气,把船上所有的人都说服了,说得个个
目瞪口呆,有的感动得悲从中来,含着两泡眼泪,说:“中国亡不了……”
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
“慢”, 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从正面望
去,这江也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地方也是一样起着白烟,那白色的烟雾,也是沉默不语的。
它已经拟定了,假若来了“难船”,它非吞没了它不可。
1941 年 1 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场景描写,生动直接,既让读者可以快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之中,也表
现了船上旅客的辛苦和不满。
B."良心"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有的是本心流露,有的虛情假意,其中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属于前者。
C.小说节选部分将主要情节安排在一艘逃难的破船上,情节紧凑集中,一波三折,随着矛
盾的缓和活画出一幅众生相。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有象征意味,"它非吞没了它不可"暗含绝
望,暗示人们的不幸命运。
2.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弹道无痕(节选)
徐贵祥
推算起来,该是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
向北,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
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壳。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
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
著名的老兵油子,稀拉①,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
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
正忙乱间一阵冷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
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头不顾腚。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
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
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
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
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
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
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
过来。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得首先爱惜它。你别
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
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
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
拆开捣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
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架上了。老班长说:
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都扔了
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
人的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
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
打出去……随着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
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
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锤敲,明白就好,……
当然不能有意见。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
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搞训练,搞内务
评比,咱们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的山水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
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
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
觉得疼,只是睡觉焐暖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
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
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长也太轻
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么,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
的行为了。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
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
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呵,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么?”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口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
我们家的菜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看重友情,你对
我真心实意,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
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
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
一项重要决定。
注释:①稀拉:散漫。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
体不适做铺垫。
B.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
的优秀领导者。
C.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既为了体现老班长与小钢炮的深厚感情,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
技术无人能及。
D.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
丰富的内在情感。
2.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划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
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
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
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
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
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
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
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
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
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
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
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
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
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
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
快转移。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
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
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
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
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
“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
一个 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
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
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
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
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
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
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
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
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同时
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
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
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
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2.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着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的多重好处,请结合文
章分析。
3.本文意蕴丰富,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
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
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
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
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
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
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
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
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
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
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
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
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
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
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
准备旅行、发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
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
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
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
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
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
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
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
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
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
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
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
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
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
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
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
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
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
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
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
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
——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
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
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
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
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
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
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
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
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2.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
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
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寻找恩人
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歉。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
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那天上午,事情太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
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
在车子要撞上她的刹那间,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
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
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没事了!”中年男人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
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
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这样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
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別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
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
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多年寻找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像眉心间有黑闪闪的
痣。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画到后来,建涛
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
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
刑的公公。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在哪?”
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公公眉心间
就长着那颗我永远忘不了的黑痣!”“……”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 15 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
儿有点灰心。“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
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儿也不像,但一见面,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
玻璃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 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
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
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
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说“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斗寒图
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
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项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
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
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
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
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
膀抖动-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
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
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
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
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
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
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
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
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
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
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
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
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
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
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
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
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
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
种情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
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
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
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
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选自冯骥才的《斗寒图》,有删改)
【注】①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
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是同学,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为下文写我
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
B.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
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
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作者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
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2.小说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参考答案
1.答案:1.D; 2.①紧扣题目;一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设置了悬念,激发了阅读兴趣;
②写王淡人的“钓鱼”,展现了他自得其乐、闲适恬然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洒脱不拘的性
格;
③王淡人钓鱼时的闲散,与后面的“急公好义”的美德,形成对照,突出了他的独特个性,丰富
了人物形象。
3.①主题思想方面: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文中王
淡人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治病救人,急公好义,淡泊闲适,率性洒脱,情趣高雅,这些
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作者通过刻画王淡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
德的赞美;
②表现手法方面: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作品中寥寥数语就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小说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
的描写,自然朴实、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刻画了王淡人自得其乐、闲适洒
脱的特征。
解析:1.表述不全。结尾处“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既写出了王淡人清苦淳朴、恬淡自然
的乡村生活,又赞扬了王淡人作为医者对待生命、救济患者如春雨润物,宁愿满架秋风,一
生清贫,也不愿放弃内心坚守的高贵品质,语言含蓄深婉。故选:D。
2.题目是“钓鱼的医生”,开头即写“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是照应题目,也留下了悬念,激
发阅读兴趣;中间写“钓鱼”,表现人物形象特征,也和后面的情节形成对照。这里闲散,突出
人物的后面为救人做玩命的事儿,衬托出“急公好义”的又一方面的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从手法、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考虑作答即可。
3.有人评价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总是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首先要联
系作者创作风格,明白这一评价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是什么,然后从作品的主
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在王淡人的形象塑造上,怎么体现的这一点,需要思考表达。在表现手法上,作
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作品中寥寥数语就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采,这是
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手法,需具体结合情节来分析。2.答案:1.D; 2.①文章大量运用对话描写,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个性。②船老板
大段的演讲, 符合他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虚伪无耻的人物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③文中
语言描写大多具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如“听老板发表演说啦!”“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
的什么?";
3.①船老板:正气凛然的表演之下却是利欲熏心的猥琐,发国难财还要给自己戴一顶爱国
的“帽子”,表里不一,自私虚伪。马伯乐:遇事时在本能上有未泯的良知,但人云亦云,冷漠
逃避。马伯乐太太:凡事胆小但利益面前却冷漠贪婪,自私自利。乘船众人:面对恶劣的生
存环境会不满、抱怨,但极易被愚弄、蒙骗。
解析:1.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说法错误。“静寂”不恰当,结合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分析可知,小
说结尾的景物描写的是迷茫而又暗涛汹涌的画面。
2.结合“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一个说:‘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
喝了。’”分析可知,文章大量运用对话描写,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个性。结合“‘咱
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
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
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
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
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分析可知,船老板大段的演讲,符合他看似正义凛然,实则虚
伪无耻的人物特征,使其形象更鲜明。结合“听老板发表演说啦”“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
什么”分析可知,文中语言描写大多具有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3.可以先到文中找到丁向东的言行举止,再分析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点。本题题干“有人
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首先要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咱
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
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
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
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
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分析可知,船老板表里不一,自私虚伪,正气凛然的表演之下却是利欲熏心的猥琐,发国难财还要给自己戴一顶爱国的“帽子”。结合“‘保罗,你看看人
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
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分析可
知,马伯乐遇事时在本能上有未泯的良知,但人云亦云,冷漠逃避。结合“太太是很胆小的,
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
外了。她向马伯乐说:‘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
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分析可知,马伯乐太太凡事胆小但利益面前却冷漠贪婪,自私自利。结合“大概这船,用不
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嘟嘟着”“有的说:‘这
样的船,就不该载客。’有的说:‘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另一个接着
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
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
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分析可知,乘船众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会不满、抱怨,但极易被
愚弄、蒙骗。
3.答案:1.C; 2.粗犷:①踹石平阳一脚以示惩罚,行为粗野;②在炮场上脏话丑话连篇,语言
粗鲁。温情:①反复抹大炮上的铅笔线,爱惜大炮(内心细腻);②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
事,以情动人;③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关心战友;④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
石平阳,帮助战士(热心待人、提携后进)。
3.(1)运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李四虎的问题,令人回味;形象地表现了石平阳对于
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解。(2)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石平阳愿意接受磨练的坚毅和
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 (3)结构上照
应前文,与“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能理解李
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使情节更加严谨。 (4)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
不怕困难、艰苦磨练、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老班长的故事不属于插叙;“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错误,是为了表现老
班长的成功除了技术,更多的是热爱、执着和专注的精神。
4.答案:1.B; 2.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
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
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
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3.①讴歌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②赞扬以“我”
为代表的红孩子的坚韧顽强;③表现以“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及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
心呵护。
解析:1.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为了暗示父母作为地下工作者,在夜
里发电报,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不构成呼应,也不是为了表现
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2.孩子是一切的经历者,所以他能串联起全文情节;其次,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革命,能够
节省从大人角度必须交代的情节,显得简洁而真实。“我”的乖巧懂事,和对父母的思念,代
表了一代红孩子们的艰辛生活,以及顽强的性格,更从侧面反映出革命工作者伟大的牺牲
精神。
3.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为革命工作四处漂泊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讴歌他们牺牲小家为大
家的精神;“我”为了配合爸爸妈妈的工作,乖巧懂事,尽管渴望与孩子们玩,但体谅父母,父
母被反动派抓走后也乖乖地听从安排,体现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
了周伯伯那里……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
我不再孤单了”体现出革命工作者对革命后代的关怀照顾。
5.答案:1.B; 2.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为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
合理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②选文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
一种史诗的气魄。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
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
“笔者对大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3.①用准确的数字表现鼠疫的凶险。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
骤然死亡;②与前文政府和媒体形成对比。“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
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更客观真实地描摹出疫情严重。
解析:“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6.答案:1.C; 2.①知恩图报。女儿获救后借助点滴线索坚持寻找恩人。②坚持不懈,有毅
力。多年寻找恩人未果,但他不断画像寻找恩人,从未放弃。③有善心,像恩人一样做好事,
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④真诚。虽然恩人在坐牢,他也赶去见面并深深地鞠躬。3.①“不再画像”,是因为救女儿的恩人已经找到,“继续寻找恩人”是说建涛依然像恩人一
样做好事,成为别人口中的恩人。②这一结尾凸显了建涛的善良、心怀感恩,丰富了建涛
这一人物形象。③结尾告诉人们做善事可以感染人,爱可以传播,深化了主题,引发读者思
考。
解析:C 项,文中的确多处提到了恩人眉心间的痣,但不能说“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全
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故选 C。
7.答案:1.B; 2.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
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
3.①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②老沈从闷闷不乐到激情作画的转变,让“我”消除了来时的疑
虑,“我”高兴;③老沈画的《斗寒图》非常成功,“我”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④“我”为潘
大年和老沈的学生都来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解析:小说中没有对比之意,也不是表现老沈的学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