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ID:456940

大小:102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南京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进 管 高密 数完第五百个数,我的眼皮再也不受控制地睁开,脑瓜里冒出一句诗:上浮,留给海面一叶 刀疤。 和每个潜艇兵一样,我不怕黑。艇队政委对黑的阐释像一面战鼓在我心头敲。他说,潜艇 被人称为“大洋黑洞”,红色是我军的精神本色,黑色则是潜艇兵的战斗本色,潜艇兵以红色为 自豪,也以黑色为骄傲。我小心地摸索出住舱,把自己暴露在明亮的灯光里。 我是六个新兵里唯一的鱼雷兵,除了学习这些阀门、仪表和管路,我的另一个任务是让鱼 雷舱所有没刷漆的金属发光发亮。把鱼雷发射系统的管路摸完一遍,已是凌晨一点,我找来白 天没用完的桐油,用抹布蘸着往圆形的高压气阀盘里塞。歘,歘,抹布在阀盘的犄角里来回穿 梭,桐油滋润了钢铁的肌肤,在亮黄的光线里闪耀。 “这么晚还干活哪!”是鱼水雷部门长程宏凯,比我早一年分下来的新干部,我们都尊称 他程部。 “睡不着,起来活动活动。” “刚上艇,不要当鹰,也不要当老鼠,快回舱睡觉吧。” 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克隆,不同的是一些阀门的形状和位置在我记忆里生了根,还有就是, 在太阳终于要掉进海里时,一舱所有裸露的钢铁都回归了本色。程部对我的表现很满意,他说 雷班交代的任务都完成了,过不多久就是季度装备检查,咱俩趁这在艇上的机会清理清理发射 管。 “让我进管吗?” 鱼雷发射管是潜艇的枪膛,进管是老兵才能干的技术活儿。 “急啥。”程部脸上的笑,正像个从不谢幕的太阳。程部和雷班一个爱笑、一个从不笑,到 底是天性使然还是无情的生活改变了他们呢? 雷震子果然要当面检查我干活的质量!虽然我刚上艇两天,虽然我只是个新兵,但他这种 零信任的做法还是让我心里很堵。我跟在雷震子身后,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脸色,但可以想象他 犀利的目光正扫瞄每一处不刷漆的金属。他正盯着一个黄铜转换阀,脑袋大小的多面体,我足 足耗了半斤桐油和二十分钟时间才让它恢复比黄铜本色更亮更富光泽的亮黄。 雷震子左手握住了四号鱼雷发射管后盖的开关把柄。 “滑板拿过来。” 我一听拿滑板就知道,雷震子要进管了。 发射鱼雷之后,排空海水,过不了几天,就得有人爬进发射管内,将被海水浸泡后锈蚀的 部位铲除干净并清理出管,而后刷漆——刺鼻的防锈漆。滑板的作用就是把人驮进管,再让人 拽出来。 雷震子正要蹬腿把滑板往管腔里推,程部却死死把住滑板。 “你看你!就剩一条腿好使了,还不用在正道上。刚才政委来电话,医院已经联系好。伤 筋动骨一百天,赶紧去吧。” “狗屁!” 雷震子大手一挥,胳膊从程部的手中挣脱,浑实的身体赌气似的躺回到滑板上。 程部叹了一口气:“就剩这么个爬管的活儿了,去年你亲手教的我,还信不过吗?” 雷震子眼睛直勾勾盯着程部,又转过来看我。歘地从滑板上跳下来,落地的瞬间身体猛向 右侧倒。我赶紧上前搀扶。 “乐子,你帮我扶着,好好看着这活儿是怎么干的。” 我连忙按程部说的做,雷震子也扶住滑板,另一只手从鱼雷备用架上拿过一个特制加厚的 蓝色口罩递给他,拍拍程部的膝盖,程部把腿伸直放平。雷震子一使劲,滑板就被发射管吞了 进去。 “宏凯,上次说你对象啥时候生来着?”雷震子口气竟然很温和。 刺啦刺啦的声音停下来,程部说预产期九月二十号。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找人看了没,男孩还是女孩?” 没有回应,雷震子放开了嗓门问了第二遍。 “没看,男女无所谓。” 我认识雷震子整整一个月,第一次听到他说这么多话。 “你咋这么年轻就结婚了?是初恋吧?” 雷震子似乎从没关心过别人的家事,他的问题越来越八卦。程部的声音每次都很及时地从 管内传出来,有时很弱,但却回答得很结实。 “宏凯,你感觉怎样?”雷震子提高声调问了两遍,管内仍旧没有声音。只见他左手猛地 一拉,白棕绳急剧颤抖,紧接着左右手交替使劲拉绳,程部的腿很快就露出管口。我意识到出 了状况,但却愣在那儿,不知该做什么。雷震子急切地看着程部裹得严实的头部,伸手拉下他 的口罩和眼罩,大声喊着他的名字。 “快去,打电话!叫医生!” 等我回到舱内时,程部已经苏醒了。雷震子和我以及他的右膝较过劲之后,选择了放弃。 他立在发射管前龇着牙,一手叉住腰,一手扶管盖,右腿微微抬起,银色的鬓角有几颗水珠在 闪耀。 “天热,进去别待太久。” 雷震子伸出双手握住滑板,白棕绳在他手腕上缠了五圈,小臂根部突起的肌肉显得更加健 硕。我戴上口罩、眼罩和头灯,爬上滑板,接过雷震子递来的钢铲,小腿感受到两下轻拍。 “我读过你的诗。”雷震子站在管口对我说。他用的是吼的方式。 (《人民文学》2019 年 8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勾勒出当代潜艇兵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传达出一个新兵独特 的体验和感受,真实可感。 B.“上浮,留给海面一叶刀疤”,既契合潜艇兵的生活与想象,也以新奇的意象造成陌生化 的艺术效果,传递了硬朗的军人气质。 C. 程部爱恨分明,待人随和,虽然一贯笑口常开,但在我夜晚不守纪律偷偷摸摸干活时, 却严厉批评我“不要当老鼠”。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程部的随和与雷震子的严厉,雷震子平时的不苟言 笑与陪程部聊天时的温和“八卦”。 8.小说以“进管”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 分) 9.结合全文,赏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3 分) 8.“进管”是贯串小说的情节线索;“进管”过程有助于刻画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三人先后 “进管”,展示了代代相传的敢于挑战、勇担重任的军人风范。(6 分,每点 2 分) 8.答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可得 2 分,“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得 1 分。 9.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雷震子对我的关心与鼓励,刻画出雷震子粗中有细的形象;与首段内 容形成呼应,丰富了“我”的形象;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留给读者丰富的品味空间。(6 分, 每点 2 分) 9.细节描写答成“语言、神态描写”也可。 扬州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等待失主 司玉笙 老头儿已经连续三天在这儿等人了。 其实,他所要等的人他并不认识,只是两幅照片的失主。这照片是他在这条名为合欢路上 的一个移动垃圾箱里扒拉出来的,均镶有精致的玻璃镜框,约一尺见方。从垃圾箱里提溜出来 时,镜框是在一个塑料袋里,与废纸、旧笔记本等混杂在一起..... . 自退休后,老头儿不知怎么迷上了废品。每天走合欢路晨练时,都会到这垃圾箱瞅瞅。晨练 回来,手中提的不是文具书籍,就是废纸,还有八九成新的衣物等,俨然是一个打劫回来的浪 人。老妻见了,嗔道,你捡这些破烂干吗,咱家有些东西还得往外扔哩。 你不懂,多好的东西都当垃圾扔了.... 老妻说不动他,又撺掇女儿劝。 爸,咱家不缺钱,你不嫌丢人我们还觉得脸发臊哩。 发啥的臊?浪费东西看似不丢人,实际上是等于犯罪。 就算不丢人,天天拾来那些东西你往哪儿放? 有地方,有地方。 他家住一楼,带个小院,还有一间放三轮车的小房子。拾来的物品,老头儿都会细心地分 类整理,衣物鞋袜打捆打包送到一里外的“爱心捐衣箱”内,其他的积攒到一定的数量便拉到 废品收购点换取现金。文具和书籍是他最钟爱的,清理干净放到小房子里。遇到喜爱的书籍, 将边边角角抚平。掉了封面的,用漂亮的硬纸再封一个,并写上书名,注明哪年哪月哪日拾于 何处。包装好了,坐在院子里,仔细地阅读,还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老妻有时对回家的女儿说, 你爸啥也不热,就热那些垃圾,连瞧都不瞧我一眼,有病了哩。 女儿笑道,那不是病,是癖好一总 比打麻将强。 是的,老了老了多了这一癖。 听到妻女的对话,他冷不丁地插了一句,世人都有这一癖就好了! 玻璃镜框被带回后,他仔细地将它们擦拭干净,-对老人的合影便清晰地显现出来。另一幅 是“全家福”,老老少少五个,是四十年前拍的,黑白照。从中依稀可以辨认出坐在前排的就是 这对老人中年时的容貌,且个个都面带自然的微笑。再看看那老年时的合影,尽管是彩照,可那 微笑竟没了。 怎么能将老人的照片丢进垃圾箱?是粗心大意,还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翻那笔记本,有字的都被撕掉了,也没线索。他的眉头皱起几道浅的弯沟,心想,一定要 归还失主,一定! 次日天刚亮,他便骑着三轮车出去,到那垃圾箱附近等待。 这条路不是主干道,很僻静,过往的车辆行人不多,只有一个年纪偏大的女环卫工在合欢 树下忙碌。他将照片挂在车把上,而后不由得向垃极箱骑去,忽又停下,转身回到车前,守着 照片在原地转圈儿跑动。 太阳升高了,路上的行人渐多,他们急急忙忙而过,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镜框。等到上班时 间,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瞥了照片一眼,下了车倒回来,问,老先生,您在寻亲?不是我,是 他们在寻亲。他指指照片。你认识不? 年轻人眯了眼凑近了看,摇摇头,走了。 这一整天,除了那个年轻人问,再一个就是那环卫工。 第二天有三个人问,其中一个与女环卫工年龄相仿,近七十了,戴副宽边眼镜。她本走过 去了,忽像发现了什么,摘下眼镜过来瞅照片。瞅着瞅着,一滴亮晶晶的老泪便溢出眼角。 这位大姐,照片上的人你认识? 女人摇摇头,伸出一根手指抹去泪珠。看看他,说,真像我二姐..... 是二姐的就拿走呗。 我二姐陪护我父母一辈子,从未嫁过人..... 说着,低泣离开。走了几步,悲声大放,看得他也禁不住泪下。 第三天,他将三轮车停在距垃圾箱较远的一个单位家属院大门旁,以防众人误将他当作拾 荒者。可等到傍黑,也没有人往那照片上多看一眼。而他的三轮车上,不知啥时候堆了不少纸 箱子等。他也记不得是谁往这车上丢的,他也不敢翻看,怕再发现被丢弃的照片。 此时,身边多了一个人,是女儿。 爸,回家吧,我妈做好饭在家等你哩。 唉,三天了,还是等不到失主.... 爸,这世上有很多失主,你可能永远找不到他们.....明天你还来吗? 来! 下雨了,是清明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 年第 6 期,有删改) 7:下 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按时间顺序逐一写来。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引人入胜。 B.询问照片的过路人,写法上详略得当。第- -天写得简略;第二天写得最为详细;第三天, 一带而过,只突出了三轮车上堆的不少纸箱子。 c.小说中的老头儿自退休后,迷上了废品并且往家捡废品,他的妻子和女儿对他的行为不 太理解但还能包容。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文字虽然不多,但都能很好地为塑造主人公老头儿这一形象服务, 尤其是结尾的景物描写,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 8.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头儿的形象特征。(6 分) 9.小说以“等待失主”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B (“第二天写得最为详细”,错.) 8.①爱惜旧物。如:认为“多好的东西都当垃圾扔了、浪费东西看似不丢人,实际上是等于 犯罪”等等(2 分);②热心善良。如:捐赠衣物,寻访失主(2 分);③恬淡随和。如:妻女对他拾废 品有埋怨情绪,他不以为意,并不生气,依然做他喜欢的事(2 分);④坚定执着。如:坚持要找 到照片的失主,不听女儿劝阻,执着要等待失主(2 分);⑤细心认真。如:对待废品,细心整理 (2 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就可获得满分。) 9.①小说情节围绕“等待失主”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2 分);②有利于 塑造为找到照片失主苦苦等待的老头儿的形象(2 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有着善心之举的老头儿 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守护亲情的呼唤(2 分)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 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就可获得满分。) 南通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邢玉明 谈歌 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 锔裂隙。 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 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 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 “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 行了!” 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 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 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 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 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 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 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 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 傅,这件活儿能做么?” 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 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 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 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 活儿,您有把握吗?” 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 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 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 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 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 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 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 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 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 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 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 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 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 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 钱,我收购了。” 小赵赶紧着去了。 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 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 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 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 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 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 要买下来呢!”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 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 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 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 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 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 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 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 B. “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 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 C. 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 关注的特点。 D. 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 “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 8.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 9.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 7.【答案】D 【解析】 D. “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 ‘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理解表述有误,乔明枝说的话有对车上人的歉意,但不是流露出“家里 还有活儿”的着急,而是想要对小赵表达把锔弓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不收钱,你就不要多说 了,表现了乔明枝的淳朴的性格。 故选:D。 8.【答案】 ①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 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②邢玉明以大局为 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 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③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 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 也成。④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 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 【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邢玉明的形象,所以要从文本中筛选出关于他的相关信息。原文“锔匠邢玉 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丁也 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 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这些都从侧面表现邢玉明的手艺精湛;“邢玉 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直接写他手艺精湛。文中“县 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 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表明邢玉明识大体,以大局为重, 挑起重任。文中“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 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 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这些 语言动作描写都能表明邢玉明默默无闻、不贪图名利。原文说“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 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表明邢玉 明准备工作做的独特;“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 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表明谨慎;“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 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 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件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士话,人们听不明白”,表明他 干活时的状态,是传统的手艺做法,很独特。 9. 【答案】 ①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 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②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 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③深化文章主 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 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 涵的挽留和召唤。 江阴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 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 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 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 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 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 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 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 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 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 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 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 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 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 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 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 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 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 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 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 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 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 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 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 “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不 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 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 链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 小说讲述抗战中几位受伤的“战士”的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 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8. 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 “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7. (3 分)B (“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分析于文无据,“一毛钱的搅缠”只能说明掌柜 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成对比,突出掌柜的热情。这一情节并不能说明“英雄不被理 解”) 8. (6 分) 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贏伏击战。 ②义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 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 ④ 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 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 语粗砺,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 9.(6 分) 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 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 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 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 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 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 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 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 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 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 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 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 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 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 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 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 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 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 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 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 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 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 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 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 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 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 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 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 “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 “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 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 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 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 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 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 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 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 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 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 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 架村的贫穷、闭塞。 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 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 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 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9.“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影 响”) 7.C(“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8.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每 点 1 分,共 4 分) 9.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 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小 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点 2 分,共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英 凌叔华 自从三姑姑的婆家送了好日子来,小英每天早上总忘不了拉着她妈问“还有几天三姑姑才 做新娘子?”或是说“妈妈,三姑姑怎么还不装新娘子?” 有一晚上小英做梦见三姑姑装新娘子向着她笑,把她倒笑得羞了。 裁缝天天抱着一大包新做好的衣服送到祖母房里,小英常跟着进去,三姑姑站在玻璃柜前 面试穿新衣服,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镶着金边银边同各色花边的,小英看得妈 妈叫都听不见了,挨在祖母身边只说,“多好看!多好看!”老太太看她那付羡慕神情,便搂 着她笑问,“你也想做新娘子,是吗?” 好了,今天妈妈告诉小英还有三天,三姑姑就做新娘子了。 家内各人更忙起来,早上爸爸去衙门转个圈儿就回来忙着吩咐事了。未来的三姑丈也时常 来,笑嘻嘻的冲着人,三姑姑也不出门,整天躲在房内收拾东西。 好容易忙过三天,这天早上家里各人都比往常起得早,母亲同小英换上一身新做的粉红衣 服,小英跑出跑进的看大门前的扎彩,门口的板凳坐满了人。吃了午饭不多时,花车军乐队都 到了,客厅里,祖母和姑姑的房里也满了客人。一会儿奏起军乐,大家拥着三姑姑出来,她果 然也同张阿姨一样,披着长纱,抱着鲜花,上了花马车了。 晚上舅舅和舅妈,大姑妈和姑丈都在家吃饭,人虽多总觉不出热闹,祖母时时望着三姑姑 卧房的门帘出神,大家说话常常听不见。 晚饭后祖母吩咐大家早些休息,张妈就领小英去睡。 “你来,张妈!”小英作出撒娇的声音,“我怕得睡不着。” “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有多少日 子才做新娘子?” 到了第三天的早晨,因为夜里母亲告诉小英第二天早上父亲带她去接三姑,她在天没亮就 醒了。 马车进了一条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停住。门口站着两三个穿长褂的男人,见车停下,那个 胖子立刻上前开车门,迎着父亲面就是请一个安,嘴说着“请进去”。 在一间大厅子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太 婆装烟袋。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 她和三姑姑,父亲坐车回到家里,大家迎上堂屋去了。 一会儿小英走进祖母卧房的后面小屋子找东西,从门缝里望见三姑姑拉着祖母的手坐在床 上哭,一边说,“三天都是站着,腰脊骨都酸痛起来,他们晚上打牌到一两点都不睡觉,我也 伺候到那时分,……吃饭也不许坐到桌上吃,女婿同他母亲坐着吃,叫我站在一边伺候,这是 什么道理?”三姑姑说着,祖母搂着她,叫她躺下歇歇。 母亲由后院过,招手叫小英出来,吩咐她到自己屋里玩去。 吃午饭时,祖母和三姑的眼都红红的。她们吃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父亲也只吃了一碗。预 备的许多好菜都没吃多少。 下午太阳还没下去,三姑丈来了,说是接三姑姑回去。 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 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母亲说没下太阳前就回去。你快收拾走吧。”三姑丈向三姑姑说。 小英望着三姑姑默默走去洗脸,擦粉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流下来。 合家怏怏的送三姑姑上车走了。 母亲出门买东西,祖母躺在床上拿手绢盖着眼睛睡,小英也觉冷静得难过,走到下房看张 妈补袜子去。 她翻着张妈的碎布包找好看的零碎布片,也盘腿坐在床上。一会儿她找出一块尺来宽的大 红绸子,说:“这块给我好罢?” 张妈看了看红绸说:“啊,这块好,美得很,替你的娃娃做一件做新娘的衣服罢。”听说 新娘子三个字忽然触动她今天好久要说没人可说的话。 “张妈,今天奶奶哭了,你看见没有?三姑姑也哭了,她为甚么哭?” “因她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奶奶,舍不得离开你。” “不是。”她想了一想才说,“她是怕那个老太婆,一定那个老太婆欺侮她了。”张妈向 她瞪了一眼,她不敢再说了。可是从张妈的脸色,她知道她没有猜错,静默了一会,她一面弄 那块红绸子,一面又开了口:“张妈……” “唉?” “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吗?” (摘编自《小哥儿俩》,1935 年 10 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一句用精短的句子和词语,从颜色的角度、从小英的 视角描写三姑姑衣服的颜色,表现了小英观察关注的重点。 B.故事的转折点是小英到三姑丈家看到三姑姑给她婆婆装烟袋的细节,小英认为这是下人的工 作,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 C.张妈对小英既有慈爱和耐心也有严格要求,如称赞小英找到的大红绸子美、解释三姑姑哭的 具体原因,还有小英乱说话时,张妈瞪她,让她不再这样说。 D.小说主要讲述三姑姑出嫁前后的故事,对三姑姑的描写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等手法体现其情 感波澜,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8.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排?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 两个“世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6 分) 7.B B 项,“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小英看到三 姑姑给婆婆装烟袋,认为三姑丈家把三姑姑当成下人看待,而不是小英看不起下人。 8.①结构:开头写小英羡慕三姑姑当新娘子,结尾写小英不愿意让三姑姑当新娘子,首尾呼应, 同时也给人强烈的反差。②形象:新娘子作为一种象征,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体现,而文中的新 娘子却很痛苦,让人深思。③主题:小英的思想变化引发读者对旧式婚姻给女性带来危害的深 人思考。 9.①小英的儿童世界是纯美、明净的,是作者美好的理想体现。②姑姑的成人世界是凄凉、寒 冷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是作者批判的对象。③小英的世界和姑姑的世界交织,把作者 的主观追求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也有利于读者从不同的层 面得到启示。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好几个月过去了,卢娜总觉得这个人出现的有些蹊跷。 这人是书店的一位陌生顾客。他进门时,朝卢娜客气地点了点头。此后无话,独自一人站 在书架前一排排看过去,他蹲下去又站起来,一本本看得仔细,拿出来又小心地放回去。 那天下午,到了五点多钟,他的购书筐已经满了,又回身去抱了几本,一起放在收银台上。 卢娜一眼看过去,算出有二十多本。等着卢娜清点的辰光,他踱步走到店门外去,抬头朝着门 楣上的招牌看,然后一字一顿念道:明光书店! 又自言自语:明光书店,这个名字,蛮好!读书就是给人带来亮光的。 明光——卢娜心里忽然被狠狠地剐了一下。陌生顾客不会晓得,明光施以硌人的名字,一 个很久以前的人,确切的说,是她童年的伙伴,消失在她高考落榜那一年。就这一声呼唤,另 一个人刹那间就回来了。那个人站在卢娜面前,使她一时乱了方寸。卢娜用手指敲打计算机, 一次次敲错,重来,还是错。 他站在一边耐心看着卢娜结账,当她拿起那本精装的《宽容》扫码时,他开口问:这本书, 你店里前后卖过多少种版本? 卢娜的手指哒哒响,闷头答道:这本《宽容》,除了三联的老版本,起码还有过七八个版本, 有中英文双语版、摄影艺术版,还有房龙文集呢,你买下的这一本,是三联去年新版的精装…… 这人有一刻没说话,卢娜能感觉到他惊讶的目光。 那天傍晚,面对这个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书的人,卢娜想问问,为啥不去主街上的新华书 店买书,他是从哪里听说明光书店的呢?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买的都是社科类的书?这 么啰唆的问题,面对的又是一个陌生人,卢娜自然不好意思开口。 卢娜没开口,他却开了口。他抽出那本巨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奇地问她:这部书去 年刚上市,你一个民营书店怎么能进到货? 卢娜看他一眼,笑着说:卖书人总有办法的,不要小看了县城书店,这本《耶路撒冷三千 年》,本店已经卖出去一百多本了…… 她不想告诉他,为了让明光书店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她动过很多脑筋。有个本 城书友的女儿在北大读书。那个女孩春节回来探亲,卢娜一次次请她吃饭,就像亲生女儿回来 了一样。那女孩回北京后,每礼拜都会去一趟有名的书店,把书店的权威推荐“每周书榜”用 手机拍了照,微信给她。卢娜再按图索骥直接去出版社进货,快捷度自然超高。 在他惊诧的目光里,她亲自为他把书捆好,再套上了一只大号的塑料袋,这样拎起来就稳 当了,不会把书角折皱。现在人工越来越贵,很多琐杂的事情,她常常都是自己做的。 他拎起那袋书,说了声谢谢,却不走,犹豫了一会,又说:有一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 化繁荣》,我在省城没买到,刚才找了一会儿,也没有。但我蛮想看这本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 我代购一下? 卢娜有点犹豫。她和批销部门很熟,再冷门的书都找得到。问题是,这种书一旦进了来, 本城没有人会看的,他如果不来买,书就压在她手里了…… 于是她好心建议说:其实呀,你也可以到网上去寻,网上的图书,品种多,速度快……她 奇怪自己怎么突然变成了电商推销员。 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 去。 卢娜心里一震,一股电流从头顶瞬间传到脚底。我想让书店活下去——除了那几位明光书 店的铁杆书友,隔三岔五给她发几条暖心的微信,鼓励她坚持下去,这句话从一个陌生人口里 说出来,更让他感动。 书店里暗下来,卢娜走过去开灯,啪嗒啪嗒,店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不过,这几年,为 了省电,她早已把所有的灯都换成了低瓦数的节能灯。 他走到门口,转过身,像是无心地随口说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买书的人看不清 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 卢娜心里咯噔一声。对呀,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挂了“明光书店”的牌子,假如他 哪一天偏偏天黑时经过这里,连个招牌都看不见,她不就全都白费心思了么?说白费心思也不 对,她又不是为他开的书店,而是为自己!她没考上大学,不等于没文化,书店虽然目前生存 艰难,但有了人们的支持…… 等卢娜回过味醒过神,眼前还没亮灯的昏暗小街上,这个人已经走远了。 第二天,卢娜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都换了灯泡,书店好像一下子睁大了眼 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陌生顾客提及“光明书店”的名字,唤醒了卢娜尘封已久的记忆,这是卢娜方寸大乱, 结账几次算错,可见卢娜是个自控能力不强的人。 B. 虽然卢娜业务熟悉、服务周到、能在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和批销部门很熟, 但光明书店依然不景气,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C. 小说以陌生顾客到书店买书为主线,又通过卢娜的心理活动详细写了卢娜和“他”的情 感经历,交代了卢娜开书店、书店命名的原因。 D. 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设置悬念,后一一解开“”卢娜觉得这个人蹊跷的原因:一 口气买了很多书、对书店名称好奇、不在网上买书等。 5.题目“把灯光调亮”有哪些丰富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6.小说中,他说“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去”。你是 否赞同他的做法?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7~9 题。 家(节选)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物所去,他们买了几本新杂志, 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腿,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我 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 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 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 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 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 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 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 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 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 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 “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 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 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 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 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这时侯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幔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 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小。”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 的声音又响了。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 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已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 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 “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不 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 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 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別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 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 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 就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 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 来。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 遮住了脸。 觉新继续又说: “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 她呢?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 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为什 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 者。”觉新漸渐地安靜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已的幸福 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 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 人。”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道具,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 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自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动作描写能传神,本文觉慧“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与《祝福》中四叔“踱出门外”寻找 祥林嫂的动作反映出人物内心一“动”一“静”。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 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D.本文描述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 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8.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的不同形象特征。(6 分)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真”的特征。(6 分) 4.B 5.①指卢娜把书店的灯光调亮。②卢娜得到了顾客的支持,增添了把书店坚持下来的信心。 ③书店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亮光。 6.赞同他的做法。理由如下:①书店生存艰难,如小说中卢娜的书店,为了节约开支,很 多琐碎的事自己做,把灯泡换成了低瓦的节能灯。这些书店如果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就有可能 倒闭。②书店具有象征意义,是一座城市知识的象征、文明的标志,书店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存 在的必要。③到书店购书,质量有保障;而网上购书虽然价格便宜,但质量参差不齐。 或反对他的做法。理由如下:①就如文中卢娜所言“网上的图书,品种多,速度快”,这一 优势是书店无法比拟的。②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书店被淘汰是一种必然,于卢娜而言,与其 苦苦支撑,不如让其倒闭。通过个人到书店买书的方式让书店活下去于事无补。③书店对一座 城市虽然有象征意义,但并不是唯一的,如果书店倒闭,可以另建其他的文化标志。 7.C(“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错,主要是来自“爷爷”为代表的封建专 制势力) 8.①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大哥形象。 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兄弟,内心有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③觉慧渴望幸福生 活,敢于反对旧家庭束缚,是坚定勇敢的青年革命者形象。(每条 2 分) 9.①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勇敢担起家庭重担又害怕 祖父,有胆小懦弱的一面。 ②时代环境、日常生活描绘真实可信,再现了封建大家庭中受过教育又身份地位不同的青年 人的生活情境。 ③从情节发展的真实性来看,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年轻人自然会呈现或激进、或 保守、或徘徊的不同样态。 ④作者传达出对旧时代青年的真实感受,既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将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又 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每条 2 分,任选三条作答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丰县中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大淖记事(节选) 汪曾祺 ①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父亲名叫黄海蛟,是黄海龙的 堂弟(挑夫里姓黄的多)。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他专能上高跳。这地方大粮行的“窝积” (长条芦席围成的粮囤),高到三四丈,只支一只单跳,很陡。上高跳要提着气一口气窜上去, 中途不能停留。遇到上了一点岁数的或者“女将”,抬头看看高跳,有点含糊,他就走过去接过 一百五十斤的担子,一支箭似的上到跳顶,两手一提,把两箩稻子倒在“窝积”里,随即三五 步就下到平地。因为为人忠诚老实,二十五岁了,还没有成亲。那年在车逻挑粮食,遇到一个 姑娘向他问路。这姑娘留着长长的刘海,梳了一个“苏州俏”的发髻,还抹了一点胭脂,眼色 张皇,神情焦急,她问路,可是连一个准地名都说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使女。 黄海蛟和她攀谈了一会,这姑娘就表示愿意跟着他过。她叫莲子。——这地方丫头、使女多叫 莲子。 ②莲子和黄海蛟过了一年,给他生了个女儿。七月生的,生下的时候满天都是五色云彩, 就取名叫做巧云。 ③莲子的手很巧、也勤快,只是爱穿件华丝葛的裤子,爱吃点瓜子零食,还爱唱“打牙牌” 之类的小调:“凉月子一出照楼梢,打个呵欠伸懒腰,瞌睡子又上来了。哎哟,哎哟,瞌睡子 又上来了……”这和大淖的乡风不大一样。 ④巧云三岁那年,她的妈莲子,终于和一个过路戏班子的一个唱小生的跑了。那天,黄海 蛟正在马棚湾。莲子把黄海蛟的衣裳都浆洗了一遍,巧云的衣裳也收拾在一起,闷了一锅饭, 还给老黄打了半斤酒,把孩子托给邻居,说是她出门有事,锁了门,从此就不知去向了。 ⑤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这种事情在大淖这个地方也值不得大惊小 怪。养熟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是一个人!只是她留下的这块肉,黄海蛟实在是疼得不 行。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发心不再续娶。他就又当爹又当妈, 和女儿巧云在一起过了十几年。他不愿巧云去挑扁担,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⑥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 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 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的两棵 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 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 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 都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臂酸疼酸疼。泰山庙 唱戏,人家都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座。 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 ⑦巧云十六了,该张罗着自己的事了。谁家会把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浆坊的老二? 鲜货行的老三?他们都有这意思。这点意思黄海蛟知道了,巧云也知道。不然他们老到淖东头 来回晃摇是干什么呢?但是巧云没怎么往心里去。 ⑧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 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不想喝了好 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他有时下床,扶着 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格登格登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他不能 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还不到五 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事情很清 楚:巧云不会撇下她这个老实可怜的残废爹。谁要愿意,只能上这家来当一个倒插门的养老女 婿。谁愿意呢?这家的全部家产只有三间草屋(巧云和爹各住一间,当中是一个小小的堂屋)。 老大、老二、老三时不时走来走去,拿眼睛瞟着隔着一层鱼网或者坐在雪白的芦席上的一个苗 条的身子。他们的眼睛依然不缺乏爱慕,但是减少了几分急切。 ⑨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小锡匠还短不了要来。大娘、大婶、姑娘、 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从大淖过深巷上大街也要经过这里,巧云家门前的柳阴 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小锡匠 拉风箱。有时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残废爹,问他想不想吃烟喝水,小锡匠就压住炉里的火,帮 她织一气席。巧云的手指划破了(织席很容易划破手,压扁的芦苇薄片,刀一样的锋快),十一 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巧云从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他是个独子,没有兄弟姐 妹。他有一个老娘,守寡多年了。他娘在家给人家做针线,眼睛越来越不好,他很担心她有一 天会瞎……好心的大人路过时会想:这倒真是两只鸳鸯,可是配不成对。一家要招一个养老女 婿,一家要接一个当家媳妇,弄不到一起。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 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节选自 汪曾祺《大淖记事》,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莲子为黄海蛟生下女儿巧云的时候,天上布满五色云彩。这带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 味道,暗示了巧云今后命运将与众不同。 B. 巧云的妈在走之前把家务事都做好,把巧云托付给邻居,甚至还为黄海蛟打了酒、做 好了饭,可见她对这个家还是很不舍的。 C.“但是巧云没怎么往心里去”表明巧云一方面对那些对她有点意思的人并不太喜欢,另 一方面也暗含她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十一子与巧云显出情投意合之意,却不被邻居们看好,从选文最后一段来看,他们二人 有情有义、互相体贴照顾,令人艳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一段“接过”、“上到”、“一提”和“倒在”一系列动词描写,展现黄海蛟娴 熟的上高跳技术和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B. 巧云“眉毛黑如鸦翅”,眼却是一对凤眼,暗示了她有从乌鸦变为凤凰的潜质;“忽然 回头,睁得大大的”有翠翠的味道。 C. 第 6 段后半部分写巧云因为貌美而心善而为人们喜爱倾慕。字里行间有种幽默诙谐的 态度,有对时人重美貌的些许调侃。 D.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朴实平淡却有味,被称为“京派作家”。如此篇,虽然记叙是浓墨重 彩,但外貌心理描写也堪称精彩。 8.“巧云的妈跟唱小生的跑了”这件事在前文早有伏笔,请找出并加以分析。(4 分) 9.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巧云遭人玷污,十一子被人打死,下场都很惨。有人说:“大淖 是 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试分析原因。(6 分) 6.C 7.B 8. (4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答对就给分。 ①莲子与黄海蛟相遇突然而又急促,风尘仆仆,生活不会长久;②莲子是大户人家的使女,喜 欢吃瓜子零食,唱牙牌调等等,可谓与大淖乡风格格不入,很可能会想法脱离此处。 9. (6 分)每个要点 3 分,意思答对就给分。 ①“大淖”的乡风淳朴之中又有些肮脏。人们互相帮助、辛勤劳作,男女之间情谊自然真实, 十分淳朴;但却又有着闲人议论纷纷,女孩被玷污,男孩被打死的丑状,显得肮脏;②“大淖” 带有象征意义,喻指“淖泥”。在这里作者将他比作一个大泥潭子,会把人陷进去,十一子和巧 云就是例子。 淮阴区高级中学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 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 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 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 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 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 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 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 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 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 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 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 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 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 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 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 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 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 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 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 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 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 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 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 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 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 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 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 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 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 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 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 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 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 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 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 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 特点。 6.A 7.C 8.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 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 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 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