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语文调研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苏州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语文调研试卷(含答案)

ID:457019

大小:206.6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试卷 语 文 2020.9 注意事项: 本卷共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1.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的发展形态, 当下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介从口语、印刷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传 统部落由空间、语言和地理位置决定,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和信息传递只 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人们的感官觉知处于平衡的状态;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 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理性、逻辑、单向性和阶层化的社会心理逐渐形成;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 的世界,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通过人们各种感官同步互动而实 现,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释放出来,传统的宏 大叙事和权威叙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2.不同于都市,乡村社会始终是一个情感有机共同体。共同体中“尽管有种种的分离, 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在数字时代,将乡村 作为共同体,为生活在其内种种分离的不同成员提供了彼此博弈、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得 曾经的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建立和完善数字时代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也是最难突破的环节。从依靠乡绅治理、行政管理到法治约束,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社会结 构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权力与各种资源的分配。 3.过去,乡村管理是垂直式的,缺乏双向反馈机制,共同体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未形成 有机联结,结构单一曾一度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公开,乡村社会中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和个体缺乏沟通、互相猜疑,这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成本,也增加了治理难度。信息技术的 飞速发展与普及为改变此种现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沟通交 往的媒介,是实现信息最充分共享的天然桥梁。它加快推动了政策公开和信息透明,同时作 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为不同主体间沟通对话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 4.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2019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的安徽合肥三 瓜公社小镇,在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学者、村民等各方协同努力下,展开交流 对话,推动了各方的了解与理解,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 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源源不断提 供乡村振兴的动力,市场化不仅激活了当地农业经济,而且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和乡土 文化再次联结起来,具有显著“重新部落化”特征。 5.信息时代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不仅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也使得个体与政府、企业在 治理权力的博弈中实现了动态平衡。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将一元化的乡村统治转变为多元共治 的社区式治理,为不同主体提供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的空间;同时不同主体本身也要深刻 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乡村基于中国人的意义,从而在互联网构筑的新环 境中不断凸显传统乡村社区固有的多元共同体意义。 (摘选自《“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赋权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材料二: 1.目前我国有 9 亿多网民,不到三成来自农村。数据显示,到今年 3 月,我国农村网民 规模为 2.55 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46.2%。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 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 希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2.应该看到,近年来“数字十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 2019 年 10 月,我国行 政村通光纤和通 4G 比例均超过 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 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 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 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 馆、千里外的好课堂。 3.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在这一 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 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 4.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山高坡陡的偏 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 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 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5.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 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 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 3 (摘选自《精细开垦数字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 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B.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降低了治理成本,减轻了 治理难度。 C.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三瓜公社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自 治朴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 D.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信息化 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 1.B.(A“目前”错误,材料一第二行“当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C.“脱离了传 统部落的特征”错;D.已经落地生根错,材料二最后一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形成了较为固化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基于个体间的信任和 情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粘合剂,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B.传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 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 C.乡土社会中的有机团结、熟悉关系、信任机制、情感与道义关系作为维系乡土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空间载体,在重新部落化的乡村中也必不可少。 D.乡村数字化,包含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与重构,由此引发在城乡政治、 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深层结构中的巨大变革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B(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决定了传统部落的形成,材料一第三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乡村范畴的一项是(3 分) ( D ) A.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不仅有自己的抖音号、村播平台、网红学院、乡村数字图书馆, 还有水下智能机器人“数字鱼”的科技示范。 B.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 深入覆盖乡村,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 C.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防治的监测预测,在耕种收管机械设备上安装更 4 多的传感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D.政府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低碳、绿 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来应对气候变化。 D(绿色智慧城市而非数字乡村)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数字技术时代乡村的“重新部落化”有哪些重要特征。(4 分) ①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时代; ②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③由乡村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每点 2 分,共 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①首先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出数字乡村的话题; ②接着分析数字乡村呈现广阔前景以及对实现数字乡村的思考; ③最后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离 婚 鲁迅 ① 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刚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 了起来,其中还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四人的坐位来了。庄木三 一面招呼,一面就坐,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 三摆成一个“八”字。 ②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问。 ③ “不上城,”木公公有些颓唐似的,“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④ 合船都沉默了,只是看他们。 ⑤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 ⑥ “还是为她。……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 5 总是不落局……” ⑦ “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 ⑧ “还是到他家。他给他们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我都不依。这回是他家新年会亲,连城 里的七大人也在……” ⑨ “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其实呢,去 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 有什么味儿…他于是顺下眼睛去。 ⑩ “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说,“我是赌气。你想, 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又只知道帮儿子。七大人 怎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了么?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 人说谁不错!”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 ⑪ 船便在新的静寂中继续前进;水声又很听得出了,潺潺的。八三开始瞌睡了。前舱中 的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⑫ 爱姑瞪着眼看定篷顶,大半正在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 ⑬ “木叔,你老上岸罢,庞庄到了。” ⑭ 他们跨进黑油大门时,便被邀进门房去;大门后已经坐满着两桌船夫和长年。当工人 搬出年糕汤来时,爱姑不由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和知县 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么?”她想。“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 说一说,从十五岁嫁过去做媳妇的时候起……” ⑮ 她喝完年糕汤,知道时机将到。果然,不一会,已经跟着一个长年,和她父亲经过大 厅,又一弯,跨进客厅的门槛去了。 ⑯ 客厅里有许多东西,她不及细看;还有许多客,只见红青缎子马挂发闪。在这些中间 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慰老爷们魁梧得多;大 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脑壳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地 发亮。爱姑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的。 ⑰ “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七大人正拿着一条烂石似 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 是汉。你看,这一点是‘水银浸’……” ⑱ “水银浸”周围即刻聚集了几个头,一个自然是慰老爷;还有几位少爷们,因为被威 光压得像瘪臭虫了,爱姑先前竟没有见。紧挨着门旁的墙壁,正站着“老畜生”和“小畜 生”。虽只一瞥,但较之半年前偶然看见的时候,分明都见得苍老了。 6 ⑲ 接着大家就都从“水银浸”周围散开;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 脸向庄木三说话。 ⑳ “就是你们两个么?” 21 “是的。” 22 “你的儿子一个也没有来?” 23 “他们没有工夫。” 24 “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也闹得够了。 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 走散的好。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 人的意思也这样:和我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 元!” 25 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 26 爱姑觉得事情有些危急了,她很怪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自己的父亲,为 什么在这里竟说不出话。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她自从听到七大人的一段议论之后,虽不 很懂,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样的可怕。 27 “七大人是知书识理,顶明白的;”她勇敢起来了。“不像我们乡下人。我是有冤无处 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28 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 29 “我知道那是有缘故的。这也逃不出七大人的明鉴;知书识理的人什么都知道我一定要 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 30 “那些事是七大人都知道的。”慰老爷仰起脸来说。“爱姑,你要是不转头,没有什么 便宜的。打官司打到府里,难道官府就不会问问七大人么?那时候是,‘公事公办’,你简 直……” 31 “那我就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 32 “那倒并不是拼命的事,”七大人这才慢慢地说了。“年纪青青。一个人总要和气些: ‘和气生财’。对不对?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 ‘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你要不信,他就是刚从北 京洋学堂里回来的,自己问他去。”于是转脸向着一个尖下巴的少爷道,“对不对?” 33 “的的确确。”尖下巴少爷赶忙挺直了身子,必恭必敬地低声说。 7 34 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是原本帮他们的,七大人 又不可靠,连尖下巴少爷也低声下气地像一个瘪臭虫,还打“顺风锣”。但她在胡里胡涂的 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 35 “怎么连七大人……”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 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 声音来了。 36 “来——兮!”七大人说。 37 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 38 立刻进来一个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对七大人站定,垂手挺腰,像一根木棍。 39 全客厅里是“鸦雀无声”。七大人将嘴一动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然而那男人,却已经 听到了,而且这命令的力量仿佛又已钻进了他的骨髓里,将身子牵了两牵,“毛骨耸然”似 的;一面答应道: 40 “是。”他倒退了几步,才翻身走出去。 41 爱姑这时才又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 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 42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43 全客厅“鸦雀无声”。她的话虽然微细得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了;他跳了起 来。 44 “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便向庄木三,“老木,那你自然是 没有什么说的了,她自己已经答应。我想你红绿帖是一定已经带来了的,我通知过你。那么, 大家都拿出来…… 45 爱姑见她爹便伸手到肚兜里去掏东西;木棍似的那男人也进来了,将小乌龟模样的一个 漆黑的扁的小东西递给七大人。爱姑怕事情有变故,连忙去看庄木三,见他已经在茶几上打 开一个蓝布包裹,取出洋钱来。 46 “呃啾”的一声响,爱姑明知道是七大人打喷嚏了,但不由得转过眼去看。只见七大人 张着嘴,仍旧在那里皱鼻子,一只手的两个指头却撮着一件东西,就是那“古人大殓的时候 塞在屁股眼里的”,在鼻子旁边摩擦着。 47 好容易,庄木三点清了洋钱;两方面各将红绿帖子收起,大家的腰骨都似乎直得多,原 先收紧着的脸相也宽懈下来,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8 48 “好!事情是圆功了。”慰老爷看见两面都显出告别的神气,便吐一口气,说。“那么, 嗡,再没有什么别的了。恭喜大吉,总算解了一个结。你们要走了么?不要走,在我们家里 喝了新年喜酒去:这是难得的。” 49 “我们不喝了。存着,明年再来喝罢。”爱姑说。 50 “谢谢慰老爷。我们不喝了。我们还有事情…”庄木三,“老畜生”和“小畜生”,都 说着,恭恭敬敬地退出去。 51 “唔?怎么?不喝一点去么?”慰老爷还注视着走在最后的爱姑,说。 52 “是的,不喝了。谢谢慰老爷。”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小说开头写爱姑上船之后的坐姿,“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 从这个小细节可以推想爱姑的性格是偏向于泼辣的。 B.小说写到两个哼着佛号撷着念珠的老女人,从作者对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描写中,可 以看出她们虽然念佛,但对爱姑的遭遇却是冷漠、缺少同情的。 C.开头写到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其实并非是真被爱姑的理由说服,更可能 是听到七大人“也出来说话了”,感觉不便多言;另外也不愿再当众扫爱姑的兴。 D.小说中的爱姑比《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性要更彻底,她三年来坚持为自己的命运而 努力抗争,是一个已经自我觉醒的女性。鲁迅对其是同情兼赞赏的。 D(爱姑身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反抗性,但还没有真正觉醒,她只是觉得自己是明媒正娶的, 平时行为又不缺礼,所以不服气不甘心,其精神依然还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之中。鲁迅对 她是同情的,但也称不上太多赞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开头所交代的“爱姑的事”,主要是通过乘 客同庄家父女的对话显现的;同时,对话中也显现出乘客们对此事的不同态度。 B.小说语言简洁,形神毕现。无论是航船上的乘客,还是慰老爷客厅中的老爷少爷,鲁 迅基本都是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C.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喜欢借用道具。小说中的七大人,一出场作者便写他摩挲、把玩、 9 谈论“屁塞”,正是“屁塞”这个道具写出七大人的威严、能主持公道。 D.鲁迅小说内涵丰富,令人玩味。爱姑的离婚大战明明是以失败告终,但慰老爷却用“恭 喜大吉”来作结束语,揭示了慰老爷、七大人“讲公道话”的实质。 C(“屁塞”这个道具是作者用来讽刺、丑化七大人的。) 8.请分析小说中“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在文中的作用。(4 分) ①侧面衬托七大人的可怕和慑威力; ②引发爱姑内心微妙的变化,为下文爱姑屈服于七大人的权势最终败下阵来做了很好的 铺垫(每点 2 分,共 4 分) 9.鲁迅写《彷徨》时说: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请结合小说中爱姑这个人物形象简 要分析这一特点。(6 分) ①爱姑,是一个个性泼辣大胆勇敢具有抗争性的农村女性,她不懈抗争了三年,敢骂自 己的丈夫和公公是“小畜生”和“老畜生”,敢去威严无比的七大人面前讨说法等; ②但她的抗争并非出于自我的觉醒,她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不离婚,她依旧受着封建思 想的禁锢; ③在七老爷、慰老爷等人的权势面前,她不自觉地就显示出了软弱性和奴性,抗争以失 败告终,命运以悲剧收尾。(每点 2 分,共 6 分) 创作背景 《离婚》发表于 1925 年 11 月。此时鲁迅刚刚经历了一场兄弟失和的情感重创。兄弟 失和爆发于 1923 年 7 月,鲁迅“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接着迁出八道湾居所,标志 着分家己成事实。1924 年 6 月鲁迅回八道湾居所“取书及什器”,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争吵, 从此兄弟彻底分道扬镳。这场争吵曾使鲁迅一病不起,随后仅一年,就发表了《离婚》。如 果将这场争吵的实际情况和《离婚》中的描写相对比,就会发现小说虽然在名称和细节上进 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但事件的内容和性质则丝丝入扣。 内容简介 爱姑是“沿海三六十八村”无人不知的庄家家主庄木三的女儿,她上有六个身强力壮的 哥哥,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从小就受到宠爱,蕴育了她大胆泼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权益,她敢于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发起挑战。因为丈夫“姘上了小寡 妇”,她就骂他是“小畜牲”;因为丈夫与父亲沆瀣一气,她就骂公公是“老畜牲”。夫家 要“休”掉她,她说:“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 家败人亡!”爱姑对于封建礼教等陈规陋习敢于理直气壮地表示不满,并且公然进行反叛。 10 离婚的事情已经闹了整整 3 年也没个结果,最后,爱姑的夫家施家请出了有权势的七大 人出面调停。爱姑刚见七大人时还心存幻想,以为他能够主持公正,她说,“七大人是知书 识礼,顶明白的……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然而,七大人所维护的“公 正”就是以夫权为重要内容的宗法体制和整个的封建秩序,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七大人故弄 玄虚的威势面前,爱姑由莫测高深到心慌意乱,从优势转为劣势,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先前 的锐气已经一扫而光。爱姑的幻想破灭了,她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转对条上三事状(节选) 1.谨按唐太宗著《司门令式》云: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 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祖宗之制,自两省两制近臣、六 曹寺监长贰,有所欲言,及典大藩镇,奉使一路,出入辞见,皆得奏事殿上。其余小臣布衣, 亦时特赐召问。非独以通下情,知外事,亦以考察群臣能否情伪,非苟而已。臣伏见陛下嗣 位以来,惟执政日得上殿外,其余独许台谏官及开封知府上殿,不过十余人,天下之广,事 物之变,决非十余人者所能尽。若此十余人者,不幸而非其人,民之利病,不以实告,则陛 下便谓天下太平,无事可言,岂不殆哉!其余臣僚,虽许上书言事,而书入禁中,如在天上, 不加反复诘问,何以尽利害之实,而况天下事有不可以书载者,心之精微,口不能尽,而况 书乎?恭惟太皇太后以盛德在位,每事抑损,以谦逊不居为美;虽然,明目达聪,以防壅塞, 此乃社稷大计,岂可以谦逊之故,而遂不与群臣接哉!方今天下多事,将骄卒惰,财用匮乏 之弊,不可胜数,而政出帷箔(帷幕和帘子,借指内室,隐私。),决之庙堂大臣,尤宜开 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非细故也。伏望圣慈,更与大臣商议,除台谏、开封知 府已许上殿外,其余臣僚,旧制许请间奏事,及出入辞见许上殿者,皆复祖宗故事,则天下 11 幸甚。 唐太宗著《司门令式》写道:“如果门册名单上没有姓名的大臣有急事上奏,都得让监 门官与仪卫人员引见上奏,不许阻碍。”我由此知道英明的君主致力于增加自己的见闻,严 防自己闭目塞听,即使不在门册名单之中的大臣也得以不按规定时间引见。根据祖宗的制度,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近臣,尚书六曹、寺监两级官署的正副职大臣,有想要上奏的,及主 管地方藩镇的官员、奉命出使的官员,出入辞见,都可以到殿上奏事。其他小的官员和平民 百姓,也不时特地召见询问。(这样做)不仅仅可以了解下情,知晓外面的事情,也可以借此 考察群臣能力的大小和为人是真诚还是虚伪,并不是随便问问而已。(但)我见陛下您继承皇 位以来,只有主持政事的高官每天能够上殿,其余只允许台谏官及开封知府上殿,加起来不 过十多个人,偌大的国家,不断出现的事件,决非这十多个人能够全面了解的。如果这十多 个人,不幸是一些任用不当的官员,对民间的利弊,不能如实禀告,那陛下便以为天下太平, 没什么事可说,岂不危险了!其余的文臣武将,虽然也允许上书言事,可是奏章到了皇宫, 如同到了天上,不加以反复诘问,怎么能够摸清天下的利弊实情,何况天下的事有的是不适 合用书写表达的,心思的精微,口头都难以准确全面地表述,何况写出来呢?太皇太后凭崇 高的品德在位,事事谦让(交给百官),以谦逊不傲慢作为美德;即使这样,(君主)耳聪目明(透 彻了解下情),来防止言路堵塞不通,这是国家大计,怎么能因为谦逊的缘故,就不与群臣接 洽呢!现在天下正值多事之秋,民间饥荒、盗贼不断,周边外患四起,百姓劳苦,官员冗杂, 将领骄横,士兵懒惰,财用匮乏等弊端,不可胜数,而政令出自内室,由朝廷大臣决策,就 更加应该大开广泛听取意见、扩充见闻之路,从而避免专断与堵塞言路的嫌疑,这不是小事 啊。希望皇上多与大臣商议,除了台谏、开封知府已准许上殿外,其余文武大臣按照旧制允 许闲暇之时奏事,不愿对众人谈的,以及允许上殿出入辞见的,都恢复祖宗旧例,那对天下 而言是极大的幸事。 2.凡为天下国家,当爱惜名器,慎重刑罚。若爱惜名器,则斗升之禄,足以鼓舞豪杰; 慎重刑罚,则笞杖之法,足以震詟(zhé,震惊畏惧,使震惊恐惧)顽狡。此安危之机,人 主之操术也。臣于前年十月内曾上言,其略曰:“议者欲减任子以救官冗之弊,此事行之, 则人情不悦;不行,则积弊不去。欲乞应奏荫文官人,每遇科场,随进士考试,武官即随武 举或试法人考试,并三人中解一人。亦使人人务学,不坠其家,为益不小。”伏乞检会前奏, 早赐施行。 凡是天下国家,应当爱惜等级名分,慎重施加刑罚。如果爱惜等级名分,那么即使是很 少的俸禄,也能够来鼓舞豪杰;慎重施加刑罚,那么即使是用竹杖抽打的惩罚,也能够使顽 12 劣狡诈的人震颤。这是安危的关键,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我在前年十月曾经上奏进言,奏 议大意说:“评议者想要削减因父兄功绩而被授予官职的人来挽救官员过多的弊病,这件事 做了,那么人之常情有人会很不高兴;不做的话,那么官员过多的积弊就不能去除。我想奏 请那些因父兄荫而拟任文官的人,每遇科举考试,让他们随进士参加考试,拟任武官的人就 参加武官或法人考试,并且三个人中应淘汰一人。这样使得人人都致力于学习,不使其家堕 落,这样做的好处不小。”诚恳的请求皇上能查看我之前的奏章,能早一点颁布施行。 (节选自《苏轼全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A.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 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 B.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 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 C.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 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 D.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 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C ) A.两省:唐、宋通称门下省与中书省为两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 B.台谏: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御史台是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朝另设谏院,直言君主过 失,北宋开始设置专职台谏。 C.禁中:指帝王、宗室所居的宫苑,也作“禁内”,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D.任子: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人。汉制二千石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保 任子弟一人为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作者认为英明的君主应该广开言路,即使不在门册名单之中的大臣,也应允许其不按 规定时间得到引见。 B.作者认为能够上殿奏事的也就十余人,朝廷所知下情有限。况且,要是这十几个人没 选好,就会导致听不到实情和真话。 13 C.作者认为前朝接见大小官员甚至普通百姓的制度一旦被中断,言路就会被堵塞,不利 于国家治理大计。 D.作者认为宋朝选官制度有待改进,名器爵禄出之太易,导致官冗之弊越来越严重,但 不宜削减任子,这样将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非独以通下情,知外事,亦以考察群臣能否情伪,非苟而已。 (这样做)不仅仅可以了解下情,知晓外面的事情,也可以借此考察群臣能力的大小和 为人是真诚还是虚伪,并不是随便问问而已。(1 句 1 分,共 4 分) (2)尤宜开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非细故也。 更应打开广泛听取意见、扩充见闻之路,从而避免专断与堵塞言路的嫌疑,这不是小事 啊。(前 2 句:1 句 1 分;第 3 句:句式、“细故”各 1 分;共 4 分) 14.苏轼针对北宋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提出了哪三条谏言?请根据文意概括。(3 分) ①君主应开张圣听,广纳谏言; ②明赏罚,慎重使用名器爵禄; ③以才选官,解决官冗之弊。 (答出 1 点 1 分,2 点 2 分,3 点 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渡 江 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胜哉! 【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南宋诗人。112 年夏天,作者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 在,任起居郎。公元 1130 年,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作者自称,时中原尚未收 复,作者仕宦江南。 14 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作者用拟人、 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 C.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畅,象征国家复 兴在即,光明在望。 D.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运,扩开了格局, 深化了主旨。 B(无夸张手法)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①长期在江南避乱,客居异乡的孤独,对故国的思念 ②朝廷招揽人才,自己即将得到朝廷重用的欣喜; ③对国家复兴充满希望和卧薪尝胆以图中原的决心、信心。(每点 2 分) 词句注释 ①“江南”二句:屈原放逐江潭,宋玉因作《招魂》,有“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又据 《北史》;庾信仕南朝,以聘西魏留长安,因仕于北周,虽位单通显,然常有乡关之思,乃 作《哀江南赋》以寄意。这两句合用二典,寄托诗人对中原沦陷的哀痛。 ②楚客句:时中原尚未收复,此为陈与义自抒其怀念故国的哀愁。楚客,自指。作者虽 说是洛阳人,在避乱期间,曾辗转襄汉湖湘等地,长达五年,所以自称“楚客”。 ③天平渡:“渡平天”的倒文。形容水天相连。摇楫:划桨,行船。 ④吴岫:指吴山。吴山一名胥山,又称城隍山,在杭州市钱塘江北岸。雨余:初晴。 ⑤海门:指钱塘江口,镇名,在浙江临海县境内。《海宁县志·浙江潮说略》引褧(ji ǒng)伯宣《潮候图说》曰:“浙江(即钱塘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龕(kān),其 北曰赭(zhě),并峙江海之会,谓之海门。” ⑥方隅:边境。这里指临安的城池。壮哉:语本《史记·陈平世家》: “高帝南过曲 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白话译文 江南并非不好,楚客自生悲哀。轻摇舟楫渡大江,江树张臂迎客来。 15 雨后初晴吴山立,红日高照海门开。险固虽与中原异,方寸之地亦壮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高宗绍兴二年(1130)。前一年(1129)的夏天,作者在广南奉诏,由闽入 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至高宗绍兴二年正月,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中表示宋室局处江南一隅,虽属偏安,但形势也很壮观;虽不若中原的险固,国 事仍可有为,在基调上比较开朗。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赋情写起,表明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人 据中原之后,转眼五年,黄淮地区,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国,仍不免使楚客生哀。 第三四两句:“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写渡江时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 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进,所以江岸远处的树,颇似迎人而来。这两句写景入神, 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无际,前进的水路,呈现开阔苍茫的气象;“树迎人”, 示行进之时,江树渐次和人接近。隐喻国家正招揽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第五六两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融情入景。吴山明朗,云雾尽散,“雨余 山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红日高照,海门开敞,金碧腾辉,故用“开”字示 意。两句写雨后景象,象征国运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 结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仍以赋情为主,赞美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 原,但也擅有形胜,倘能卧薪尝胆,上下同心,凭借此处以为“生聚教训”的基地,则复兴 的希望,必能给人以鼓舞。这两句回映起笔,“虽异”句和“生哀”句相应,“方隅”句和 “江南”句相应。在章法上,首尾应接,抑扬相间,笔有余辉。 全诗借开朗景象,以示此行的欣喜,却能不露痕迹,使外景和内心一致,这是诗人用笔 高妙的地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 。”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这两个意象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 子是: ▲ , ▲ 。 16 (3)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 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 于疑问之中。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抑本其成败之 迹,而皆自于人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技 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自宋代以后,苏州农村“家家养蚕, 户户刺绣”。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绣工,而且往往富家闺秀也以此陶冶性情,消遣时日。 明朝时,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 ▲ ,笔墨韵味 ▲ ,有“以针作画”“ ▲ ”之称。自此,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 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 ▲ 。清朝的苏绣 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 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 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 18.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B ) A.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绣工,而且往往富家闺秀也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 B.当时不仅有绣工以刺绣为生,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 C.当时不仅有绣工以刺绣为生,而且往往富家闺秀也以此陶冶性情,消遣时日。 D.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绣工,而且富家闺秀往往也以此陶冶性情,消遣时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B ) A.维妙维肖 淋漓尽致 鬼斧神工 媲美争艳 B.栩栩如生 淋漓尽致 巧夺天工 媲美争艳 C.栩栩如生 酣畅淋漓 鬼斧神工 分庭抗礼 D.维妙维肖 酣畅淋漓 巧夺天工 分庭抗礼 维妙维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17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一、指代不同 1、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 二、侧重表达不同 1、惟妙惟肖 肖:相似。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不能指动物)。 2、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生:活的。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 的一样。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 感得到充分抒发。 巧夺天工 “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媲美争艳: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 分庭抗礼: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地位相等、实力相当,可以抗衡。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双面绣”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 A.“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C.我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D.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D(D 专有名词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A 直接引用;B 特殊含义,表反语;C 特殊含义) 引号的五种作用: 18 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 有了一大笔财富。”(引用他人说的话。)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引用格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引用诗句) 2、表示特殊含义。 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3、表示着重强调的对象。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门口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4、表示否定或讽刺。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 光”。 5、表示特定称谓。 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大家采集“茅茅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 一些专家担心,如果所谓的益智玩具干扰了宝宝对于时间的学习,由此产生的扭曲时间 观,会对认知世界产生持久的影响。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地使用平板电脑、手机、和笔记本电 脑,在虚拟游戏中,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明显。研究发现,导致问题的并不是屏幕本身,而是 ▲ 。在游戏和动画中,动作被加快了场景切换也很快,而这会影响孩子的“内置节拍 器”。孩子在出生的头三年中,会形成自己的内部时钟,以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运行的节奏。 如果 ▲ ,就会导致注意力出现问题——这个理论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在小 鼠中诱导出了类似的认知和注意力缺陷。所以,以 ▲ 与真实世界(或真人)互动, 这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游戏。 19 (1)视频播放的速度;(2)节奏被设置得太快;(3)正常节奏。(每空 2 分,共 6 分) 22.请根据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55 个字。(5 分) 据新华社日内瓦 8 月 11 日电(记者陈俊侠)国际劳工组织 11 日发布公报说,全球超过 70%正在上学或产学结合的青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不利影响,65%的青年表示自疫情发生以 来学习时长有所减少。国际劳工组织当天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年影响的报告显示, 疫情期间大部分青年的学习从线下转为线上和远程,他们中的半数人认为学业将延缓,9%的 人则认为学业可能半途而废。公报认为,疫情对低收入国家青年的教育影响更为严重,因为 高收入国家 65%的青年有条件接受视频教学,而低收入国家仅有 18%的青年能够长期在线学 习。 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1 分),全球大部分青年的学业(1 分)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不利 影响(2 分),低收入国家青年教育受影响更为严重(1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加缪 灾难本应成为人类最好的课本。 ——王开岭 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应具有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和准备。——张文宏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高中部的同学写一篇 “国旗下讲话”演讲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 材料解析 作文题目类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紧密联系社会,坚持正能量、主旋律导向, 命题指向非常明晰,文体为演讲稿。 考生写作要注意几个方面: 1.围绕中心议题。材料呈现的中心议题是“灾难”或“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 学生写作必须围绕这一议题,把这个议题作为写作的基准点。不能脱离这一议题。 否则视为偏题甚至离题。 2.针对高中学生。演讲稿写作对象必须明确。根据作文材料要求,是面向全 校高中学生。 3.体现演讲稿特征。一是演讲稿格式,要有演讲题目,称呼顶格(后接冒 号)。二是在内容及表达上要注意以下五点: (1)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 众; (2)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 (3)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 出来; (4)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 (5)语言明白晓畅,富有感染 力。 4.立意引导: ①理性的对待灾难,树立与不完美、不如意同行的心理准备; @乐观、智慧地与灾难、病毒同行; ③因为有灾难、病毒的存在,往往能促使 我们更加强大、团结④直面灾难(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的事实),要在反思 中前行。 评分说明 1.评分类别 一类卷 54-60;二类卷 48-53 分;三类卷 42-47 分;四类卷 36-41 分;五类卷 24 —355;六类卷 24 分以下。 2 评分标准 建议评判切入分为 44 分。 考生能围绕中心议题表达观点阐发思考,内容清晰,结构完整,即视为基本 符合题意,建议判为 44 分及以上; 考生作文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有明显优点,如视野开阔、贴近生活、具体 21 深入、富有思辨、逻辑性强、说理清晰、材料丰富、语言特点突出、卷面书写美 观等,可酌情加分。(一个突出优点酌情加 3—5 分),有 2—3 类突出优点,可 综合考虑判为一类(54 分)以上。 考生若忽略中心议题,情感倾向严重偏离正确价值观,或中途很大篇幅游离 (与材料无关或转换话题),原则上视为偏离题意,建议判为 36 分以下。 完全抛开材料议题,衍生阐发,宿构套作,原则上判为五类中(30 分)以 下。 3.个案处理 残篇判定: 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 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 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 15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只填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问题作文: 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5 分; 思想感情庸俗低下,违背正确价值观,即使切题完篇,最高不得超过 20 分;内 容恶俗不堪者,评分最高不超过 10 分。 抄袭现象: 角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20 分。 书写卷面: 卷面不堪、错字别字,酌情扣 1—5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