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特点作用分析不全面(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特点作用分析不全面(解析版)

ID:457024

大小:50.3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 18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特点作用分析不全面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梅品 非花非雾 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 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 仲之间。”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 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 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 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 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 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 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 素。我身若转蓬,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 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 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 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 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 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 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 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 暗传“梅中梅”绝技。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 想让二女一较高低。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别 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 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素 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 如获至宝,望定素素。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 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载风尘吗?” 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 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 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 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 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 竟是梅仙了。” 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 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素怕辱没门楣而隐姓埋名,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雪如细评《梅花迎春》感同身受,素素暗服 “高山流水”引为知己。 B.作者把这个故事放在民国时期,主要原因是那个动荡的时代,世事的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 下。 C.“素素”和“程雪如”这两个名字,既切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品性,颇具匠心, 深得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命名之趣。 D.《梅品》虽然故事平淡,几无情节,叙述上却有条不紊,伏笔、照应、言情、状物、娓娓道来,不疾不 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素素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分析张将军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1.C 2.出身名门,聪明颖悟;宽宏大量,慧眼识才;淡泊名利,逸世通达。 3.①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画作惊叹-偶谈程长史-携人赴南京-见二女相惜-评素素品性。张将军可 谓“一线贯串全文”。②在文中起到陪衬主人公的作用。张将军儒雅,精通诗词书画,其言其行其品其趣, 对两位女主人公均起到了陪衬的作用。③在文中起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张将军见素素画作而惊叹, 结果引出素素发问,继而引出程雪如,最后引出素素悲诉,情节发展顺势而下,自然而巧妙。④作者在文 章末尾点题和深化主旨是借助张将军之口评价素素来实现的。(任意三点) 【解析】 1.A 项,“雪如为扬名立万而冒名顶替”表述不妥;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 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雪如作画后,“素素击案赞叹”,并且“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 郑重交给雪如,”可见素素很是欣赏并信任雪如,此后素素便不再画梅;张将军和素素“时常从来自南京 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这些都说明雪如冒名顶替不是为扬名立万,故排除;B 项,“世事的 镜子更能映射两位主人公品性的高下”错误,作者用意不再分出二人品性的高下;从素素“不料却有风尘 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到见到雪如绘画后“赞叹”并且把“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 给雪如,”再到素素不再画梅,结合文章标题“梅品”以及张将军的评价“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 的女子。”可知文章重在表现雪如和素素两人高洁的品性,故排除;D 项,“故事平淡”错误,应为曲折; 小说先写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其次两人谈及雪如,素素表明身份后,很气愤,并要将军昭雪,到素素 和雪如见面后相惜,再到素素干脆把父亲物品交与雪如,向世人表明雪如就是长史之女,可见小说情节一 波三折,故排除;故选 C。 2.“素素”是流亡女子,刘老夫人收留她后给她取的名,在与张将军的交流中,素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 清宫皇家信物。可见素素出身名门;张将军说“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 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 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 处。”此雪如就是素素;《梅花迎春》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这些内 容都表明素素天资聪明,领悟能力极高。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很是气愤,要张将军为自己昭雪,当见 到雪如后,却是惺惺相惜,非但没有怪罪雪如,还暗传“梅中梅”绝技,并且把父亲遗物都交于雪如,此 后更是不再画梅;当张将军问素素是否后悔时,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 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竟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己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可见素素心胸宽广,更是慧眼识才。素素对雪如冒名顶替自己,因欣赏雪如品性和才 华而不怪罪,以及素素“多次拍卖画作,赈灾民、兴义学。日寇进犯中原,素素散尽张将军遗赠家资,捐 作军费,毅然从军”等,可以看出素素淡泊名利,逸世通达的特点。考生分条概括即可。 3.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说,小说主人公是素素和雪如,文章主要表现这两人如“梅”的高洁品性,张将军是 次要人物,从文本“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中可以看 出张将军儒雅,潇洒精通诗词书画;结合张将军对雪如的评价“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 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 率。” ……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可见张将军的形象对表现素素和雪如起到了 陪衬的作用。从小说主旨角度来说,小说结尾将军仰天而笑,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 子。”……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则直接点题, 这也主要是通过张将军之口来体现的。从小说情节角度来说,素素作画,张将军惊叹,然后谈及长史,引 出素素身世,素素知道雪如是冒名顶替,然后张将军带素素去南京,本是为弄清雪如冒名之事,结果两人 却惺惺相惜,最后张将军大赞:“此生有幸遇到两位有梅之高品的女子。”张将军贯穿小说始终,是线索 人物。同时张将军看到素素作画,引出素素发问,并表明自己才是雪如,是真正的长史之女,从而引出了 程雪如,才有素素和雪如两人惺惺相惜的相见,才有素素赠物,并且标明“雪如”才是长史之女,在小说 中张将军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考生分条整理即可。 【易错点】形象特点、作用分析不全面 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但不少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时,存在以下答题误区:①审题不准,答题有出入,作答时,忽视了题干 用语,把“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混为一谈;②缺乏举一反三的意识,不会归纳,许多考生不会举一反 三,不善于从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概括出其特点,也不善于摘取关键词作答,拟写的答案概括性不强;③ 缺乏分点作答的意识,要点不全,有些考生缺乏分点作答的意识,写出的答案没有层次,看似答了很多,但 要点不全。 【对策 1】五方面切入,全面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 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 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特征;④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 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 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性格)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刻画的人物往往不止一 个,这就要求考生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 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性格)特征。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的 评价,更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具体做法上,考生首先要在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 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 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然后看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 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回答问题时,考生要 尽可能地分点作答,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同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 度回答问题,确保要点齐全。 【特别提醒】答题时应注意题干要求。①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 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要把人物的外在形象、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 进去。②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分析”之类的字眼,则要用“人物形象特点+佐证材料”的形式作答。 【对策 2】针对不同类型,分析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人物 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 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 体现社会意义的作用。 2.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 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是 贯串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故事和作为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 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的陡转。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麦 季 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 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 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 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 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 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 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 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 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 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 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 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 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 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 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 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 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 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 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 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 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 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 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能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 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 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 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 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B.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 “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C.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 彼此理解,也深化了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 D.这篇小说在顺叙中运用了插叙,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 丰富了人物性格。 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案】1.A 2.(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 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 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3.(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 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 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 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 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 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 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 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解析】 1.A 项,“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错,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情是为了写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强调了这一点。故选 A。 2.本题,从大斌子抢夺王老师的袋子,并嘲笑王老师偷麦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大斌子粗鲁顽劣;大斌子听 见王老师家里揭不开锅也不放弃学校,很受感动,他不再计较王老师打过自己,偷麦子送给王老师,这些 行为可以看出大斌子善良宽容;大斌子偷麦子被发现宁可挨打也不说出真相,可以看出他倔强而且朴实仗 义;大斌子拒绝“我”的建议,不肯用麦子换瓜吃,而是把麦子送回去,可以看出大斌子正直。 第二问是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直接描 写是指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 人物,也以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性语句,还可通过作者的议论。回答时,首先指出人物描写的具体方 法,然后列举文中体现这些手法的事例即可。本题,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 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采用对比或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突出。 3.题干要求说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并阐明自己这样认为理由。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表 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然后结合文本说明其理由。在说明理由时,要围绕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手 法来回答。例如,认为主要人物是“大斌子”,其理由是:刻画大斌子运用正面描写,塑造了他粗鲁顽劣、 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从大斌子身上可看到人性的闪光点。用“我”来烘托大斌子 的形象。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王头”,其理由是:刻画老王头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 塑造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 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教 父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 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 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 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 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 件火狐狸蹄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 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 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 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 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 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 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 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 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 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 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 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 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4.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未捞到外公尸首,是为后文写“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做伏笔。 B.小说以“我”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这个“我”就是作者赵 冬。 C.第六段写“白皑皑的冰雪”,是为了照应开头“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和“教堂顶的白雪”。 D.外公临终前把那件大衣看成是“破大衣”,而念念不忘的内心忏悔却是,一件大衣竟伤了“老朋友”。这 表现了外公性格中虚情假意的一面。 5.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6.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4.A 5.①兴趣广泛。②勤劳执着。③淳朴善良。④珍惜友情。⑤心灵高尚 6.①对比或反衬。②先扬后抑。③语言和行动描写。 【解析】 4.B 项,“这个‘我’就是作者赵冬”错,小说中的“我”并非实指作者本人。C 项,“是为了照应开头” 错,不是照应开头,而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D 项,“虚情假意”错,应为外公对友情的珍视。故 选 A。 5.此题从“兴趣广泛”、“勤劳执着”、“淳朴善良”、“珍惜友情”、“心灵高尚”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 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 墨……没有他不好的”,这表明外公兴趣广泛。寒冷的天,还去捞鱼;去雪山打猎,一熬半个月打死一头黑 熊;没网到鱼,便赌气随老渔翁到江下游捞鱼……这些都表明外公勤劳、执着。“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 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 老朋友。罪过呀!……’”,这是外公珍惜友情的表现。“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 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外公的各界的朋友,大都受过他的恩惠,这表明外公心灵高尚。“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 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外公坚持礼拜,从未责怪教父,这表明外公心地淳朴、善良。 6.将外公和教父对比。外公淳朴善良、珍惜友情、心灵高尚与教父的虚伪、奸诈作对比。 将教父本人前后对比,先写教父的“待人谦恭、和善”,后写教父骗取狐皮大衣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 “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 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在两个舅舅面前的欺骗语言,在为外公办 丧事时候的“里外张罗得最欢”和“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综上分析,本题从对比或反衬、先扬后抑、语言和行动描写等家督分析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 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 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 30 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 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 400 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 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 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 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 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 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 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 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 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 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 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 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 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 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8.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9.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案】7.D 8.写出水的清澈和环境的清幽,侧面烘托秋水善良美好的心灵、勤劳(能干)的品格、充满活力的形象, 与下文秋水指着水塘说的话相照应,也为写秋水建议金保承包水塘的情节作铺垫。 9.①塑造以金保为代表的农村创业青年形象,金保投稿、学修理都失败了,想创业致富缺少勇气与决心, 最后在未婚妻的鼓励下重新找到了奋斗的目标.②作者借此肯定年轻一代的农民有理想有追求,同时揭示 他们创业时缺乏远见,有畏难情绪.③启示读者,人不仅要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要审时度势,找准自身的 定位。 【解析】 7.A 项中秋水问棉花钱主要是希望金保将钱用来养鱼,并不是想用钱为他们办婚事;B 项对人物“不思进 取、胆小无能”的评价不准确;C 项错在“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上,过分拔高了主题。 故选 D。 8.秋水洗衣服时周遭的环境描写充满一种冷静,清幽的环境氛围,极具内涵心,从某种角度上形象塑造人 物,渲染一种美好的环境,侧面烘托秋水善良,能干,坚毅美好的品格,同时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奠定基础。 9.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 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创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 头脑与眼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