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计 50 分,1-30 题每题 1 分,31-40 题每题 2 分)
1. 在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 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
A. 是否以显性纯合子做父本 B. 是否以隐性纯合子做母本
C. 是否对母本去雄 D. 测交时,选择 F1 做父本还是做母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
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B、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既可用显性纯合子作为父本,也可用隐性纯合子作为父本,AB 错误;
C、杂交实验过程中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若不对母本去雄,则可能会发生自交,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C 正确;
D、测交时,既可将 F1 作为父本,也可将 F1 作为母本,D 错误。
故选 C。
2. 某种香瓜果肉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杂合黄果肉香瓜自交获得 F1,将 F1 中表现型
为黄果肉的植株自交得 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 黄果肉的植株基因型都相同 B. F2 中性状的分离比为 3∶1
C. F2 的黄果肉中杂合子占 2/5 D. 与 F1 相比,F2 中隐性个体所占比例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Aa 表示该基因,杂合黄果肉香瓜(Aa)自交获得 F1,将 F1
中表现型为黄果肉的植株(1/3AA、2/3Aa)进行自交。
【详解】A、F1 黄果肉的基因型有两种,AA 和 Aa,A 错误;
B、F2 中黄果肉的比例为 1/3+2/3×3/4=5/6,白果肉的比例为 1/6,所以性状分离比为 5∶1,B 错误;
C、F2 中 AA 的比例为 1/3+2/3×1/4=1/2;Aa 的比例为 2/3×1/2=1/3,所以黄果肉的杂合子的比例为 2/5,C 正
确;D、F2 的隐性纯合子的比例 aa=2/3×1/4=1/6,比 F1 的比例(1/4)降低,D 错误。
故选 C。
3.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自交和测交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
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等位基
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四种,比例是 1:1:1:1,可以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3:1,则
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9:3:3:
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表现型由环境和基因型共同决定,故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
不相同,A 正确;
B、自交和测交不仅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也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错误;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 正确;
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直毛和卷毛都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都属于相对性状,D 正
确。
故选 B。
【点睛】
4. 用纯合的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1 全部为黄色圆粒,F1 自交获得 F2,从 F2 黄色皱粒
和绿色圆粒豌豆中各取一粒,一个纯合一个杂合的概率为
A. 1/9 B. 2/9
C. 1/3 D. 4/9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对对的按着分离定律进行计算
【详解】用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 YYRR 与绿色皱粒豌豆 yyrr 杂交,F1 全是黄色圆粒 YyRr,其自交产生的 F2
中黄色皱粒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2/3,纯合子的概率是 1/3,绿色圆粒豌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2/3,纯合子的概率
是 1/3,所以它们一个是纯合一个是杂合的概率为 2/3×1/3×2=4/9,故选 D。
5. 如图表示果蝇体内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B 段: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BC 段: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 BC 段:一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DE 段:细胞内最多含有 16 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
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
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有丝分裂间期分为 G1(DNA
合成前期)、S(DNA 合成期)、G2(DNA 合成后期) 三个阶段,G1 期主要是合成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及核
糖体在增生;S 期进行 DNA 的复制,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 DNA
分子;G2 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
【详解】A、AB 段为 S 期 DNA 的复制,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A 正确;
B、BC 段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B 正确;
C、BC 段可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含有 1 个染色体组,C 错误;
D、DE 段不含染色单体,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为 16 条,D 正确。
故选 C。
6. 摩尔根用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杂交,F1 全表现为红眼,F2 中有 1/4 为白眼果蝇,且全部为雄性。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亲本雌果蝇是纯合子 B. F2 雄果蝇的基因型只有 1 种C. F2 红眼果蝇均为雌性 D. 红眼基因与白眼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 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假
设用 W/w 表示)。F2 中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有 1/4 为白眼果蝇,且全部为雄性,说明眼色的基因
在雌雄出现的概率不同,即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题意推断亲本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w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WXW,A 正确;
B、F1 雌雄的基因型为 XWXw、XWY,F2 的基因型为 XWXW(红眼雌性)、XWXw(红眼雌性)、XWY(红眼
雄性)、XwY(白眼雄性),因此 F2 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2 种,B 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F2 红眼果蝇有雌性和雄性,C 错误;
D、F2 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与白眼雄蝇三种类型,其比例接近 2∶1∶1,红眼∶白眼=3∶1,说明眼色
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D 错误。
故选 A。
7. 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蜜蜂长绒毛对短绒
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中黑色长
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雄蜂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B. 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C. 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
D. 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
【详解】A、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
成对的同源染色体,A 正确;
B、由于后代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说明亲本雌蜂为黑色长绒毛可以产生两种配子,B 正
确;
C、由于后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说明亲本雄蜂为褐色长毛绒,只能产生一种配子,C 正确;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D 错误。故选 D。
8.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 X 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男患者的母亲是该病的患者
C. 红绿色盲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特点:
遗传病 特点 病例
常染色体显性
①代代相传;②发病率高;③男女发病率相
等
多指、高胆固醇血症
常染色体隐性
①可隔代遗传;②发病率高;③近亲结婚时
较高男女发病率相等
白化、苯丙酮尿症
X 染色体显性
①连续遗传;②发病率高;③女性患者多于
男性患者男性;④患者的母女都是患者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X 染色体隐性
①隔代遗传或交叉遗传;②男性患者多于女
性患者;
③女性患者父亲、儿子都是患者
红绿色盲、血友病
Y 染色体遗传
①患者为男性;②父传子、子传孙(患者的
儿子都是患者)
耳郭多毛
【详解】A、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在人群中其发病率男性与女性相同,A 错误;
B、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属于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患者只有一条 X,其 XD 只能来自母亲,故男患者的母
亲也是该病的患者,B 正确;
C、色盲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只要有一个色盲基因即患病,女性个体要有 2 个色盲基因才患
病,女性患者发病概率低于男性,C 错误;
D、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隔代出现,D 错误。故选 B。
9.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 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 T2 噬菌体
B. 若 35S 标记组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都有很强的放射性,原因是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
C. 充分搅拌可增强 32P 标记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D. 实验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
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
传物质。
【详解】A、T2 噬菌体是 DNA 病毒,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 错误;
B、35S 标记组实验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B 错误;
C、充分搅拌让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不影响 32P 标记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C 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利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D 正确。
故选 D。
10. 将一个双链被 15N 标记的 DNA 片段放入没有同位素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B. 保证复制能准确进行的关键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复制三次后被 15N 标记 DNA 分子占 DNA 分子总数的
D. 新形成的 DNA 分子的子链和 DNA 母链之一的序列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复制是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 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
子。
【详解】A、DNA 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A 正确;
B、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B 正确;
的 1
8C、复制三次后,DNA 分子共有 8 个,其中被 15N 标记的 DNA 分子有 2 个,占总数的 1/4,C 错误;
D、新形成的 DNA 分子的子链和 DNA 母链之一的序列相同,D 正确。
故选 C。
【点睛】将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放入没有同位素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连续复制 n 次,则子代 DNA 共 2n
个,含 15N 的 DNA 分子有 2 个,只含 15N 的 DNA 分子 0 个。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 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的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 5 号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D. 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会
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对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
【详解】A、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例如四倍体生物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就有同源染色
体,A 错误;
B、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不利,B 错误;
C、猫叫综合征是人的 5 号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所致,C 错误;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都会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D 正确。
故选 D。
12. 图中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人类的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
B. 单基因遗传病均为先天性疾病
C. 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D.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导致流产,所以其出生后发病率明显低于胎儿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从图中得出,三种病都
有在出生后一定年限才发病的类型存在,这些类型应属于后天性疾病。
【详解】A、染色体异常病患者的体细胞中不含致病基因,A 正确;
B、图中可见一部分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出生时即表现,而大部分在出生后才表现,甚至有的成年后才表现,
故单基因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B 错误;
C、图中显示多基因遗传病成年人发病率显著增加,C 正确;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率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原因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多导致流产,所以其出生后发病率明显低于胎儿期,D 正确。
故选 B。
【点睛】认真辨析题图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区分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的不同。
13. 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可实现任何两生物个体优良性状的重新组合
B. 单倍体育种获得纯种水稻过程需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 多倍体育种培育的同源多倍体新品种果实大,但结实率低
D. 通过诱变育种无法培育岀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杄菌菌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
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
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杂交育种可将两个或多个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优良性状进行重新组合,A 错误;B、花药离体培养就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的一类,B 正确;
C、多倍体的优点是果实大,但同源多倍体由于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问配对不正常,所以结实率低,C 正
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只能突变成其等位基因,通过诱变育种不能培育出能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菌株,D 正确。
故选 A。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
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
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1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能定向的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 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 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于表现型,从根本上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 正确;可
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B 正确;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控制
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正确;无籽西瓜不可
育,不是新物种,D 错误。
1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血红蛋白和呼吸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D. 内环境稳态就是其渗透压、温度和 pH 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B
的【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 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
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内环境稳
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
误;
B、血红蛋白和呼吸酶都属于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C 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和 pH)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 错误。
故选 B。
16. 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训练时,腿部等处的组织有轻微类似水肿(休息一段时间后 即可恢复正常)
的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血浆蛋白明显降低 B. 肌肉细胞产生大量水分运至组织液中
C. 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积累 D. 毛细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得代谢产物积累、营养不良
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过滤下降。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训练时,腿部等处的组织有轻微类似水肿,应该是
由于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使得代谢产物积累引起的,休息一段时间后,随着组织液不大通过静脉端回流进
入血浆以及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导致水肿现象消失,即可恢复正常。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17. 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 ②和④中含有大量蛋白质
C. 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D. 氧气由①中的红细胞进入③要穿过 4 层膜,③处氧气浓度最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人体内的内环境是由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A 错误。
B、细胞内液和血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B 错误。
C、葡萄糖由血浆到达细胞内是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来完成的,C 错误。
D、氧气由血浆中的红细胞携带,出红细胞 1 层膜,过毛细血管壁 2 层膜,进入细胞膜 1 层膜,至少过 4 层
膜,因为氧气是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细胞内氧气浓度最低,D 正确。
故选 D
【点睛】图形中血浆和淋巴的辨别,两端相通的是血管,其内是血浆,有一端是闭合的是淋巴管,其内是
淋巴。
18. 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 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C. 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D. 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效应器,②表示传出神经,③脊髓低级中枢的一个突触,④表示传入神经,⑤表示感受
器。①②③④⑤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详解】A、⑤是感受器,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①处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A 正确;
B、因神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B 正确;
C、新生儿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由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全,所以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C 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D 错误。
故选 D。
19.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 a 点,以下分析
不正确的是( )
A. 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
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a 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 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 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
次偏转,C 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 错误。
故选 D。
20. 下列有关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临床上不能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
B.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不存在反馈调节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 甲状腺激素具有高效性因而不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答案】C【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TSH),TSH 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
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A、由于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A 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C 正确;
D、甲状腺激素一经作用后就要被灭活,所以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D 错误。
故选 C。
21. 人体的甲状旁腺和甲状腺 C 细胞分别分泌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下图表示的是人体血钙浓度变化的示
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降钙素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过程
B. 人体血钙浓度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C.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
D. 甲状旁腺素只能通过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而提高血钙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作用维持血钙浓度含量相对稳定,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甲状旁腺素
和降钙素在调节血钙过程属于拮抗作用。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降钙素作用的靶器官是骨,通过作用于骨而降低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而不是
促进肾小管对钙离子的重吸收过程,A 项错误;
B、图示说明人体血钙浓度在激素的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B 项错误;
C、甲状旁腺素通过作用于骨和肾而提高血钙浓度,降钙素通过作用于骨而降低血钙浓度,所以甲状旁腺素
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C 项正确;
D、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和肾提高血钙浓度,D 项错误。故选 C。
22.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 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D. 图中的 A 结构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Ⅰ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是胰岛素,Ⅱ是胰高血糖素,Ⅲ是肾上腺素。
【详解】A、Ⅱ是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
类物质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A 错误;
B、Ⅰ是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Ⅱ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之间有拮抗作用,B 错误;
C、Ⅲ是肾上腺素,其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 正确;
D、结构 A 代表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错误。
故选 C。
【点睛】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
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
拮抗关系。
23.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
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
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详解】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A
正确;
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B 正确;
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肾上腺,而心脏是肾上腺素的靶器官,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心脏,C 错误;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 正确。
24. 小明在寒冷的冬季,没吃早饭就去学校,结果出现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等症状。关于此生理反应的表述,
不合理的是( )
A. 此时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 全身颤抖是因为骨骼肌收缩以加速热量产生
C. 此时小明同学体内血糖含量有所下降,细胞产热不足
D. 小明面色苍白的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
管舒张。
【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属于内环境,A 错误;
B、全身颤抖是因为骨骼肌战栗以增加热量引起的,B 正确;
C、小明同学没吃早饭,此时体内血糖偏低,细胞产热不足,C 正确;
D、小明面色苍白的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D 正确。故选 A。
25.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 e 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的 a 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 是指甲状腺激素,d 是指肾上腺素,e 是指
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促甲状腺激素、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
正确;c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
节中枢,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 e 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的抗利尿激素是
垂体,④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
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
26.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
C.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电信号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
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比
较长,作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很多类型的体液调节,是通过神经影响激素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行
调节的方式,也被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如寒冷刺激导致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
传至腺垂体,导致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的传送运至甲状腺,导致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详解】A、不是所有多细胞生物都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植物是多细胞生物,但没有神经调节,A 错
误;
B、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也可以参与体液调节,如某些腺体既可以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可以分泌激素参
与体液调节,B 错误;
C、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C 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现象,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D 正确。
故选 D。
27. 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简单,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 T2 噬菌体的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有 6 种
C. 病毒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才能繁殖
D. 病毒进入人体后常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专营活细胞内寄生生活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微生物(病毒之所以属于生物,是因为它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后代)。
【详解】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具有任何细胞器,A 错误;
B、T2 噬菌体的核酸是 D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 6 种(4 种碱基,一种磷酸基团、一种脱氧核糖),B 正确;
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的宿主细胞才能繁殖,C 正确;
D、病毒进入人体后常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 正确。
故选 A。
28. 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 B 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 T 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 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
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
(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AC.由于侵入机体的少数抗原可以不经过吞噬细胞和 T 细胞的作用直接刺激 B 细胞,使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体液免疫,所以吞噬细胞或 T 细胞缺陷小鼠仍保留少部分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AC 错误;
B. B 细胞缺陷小鼠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菌产生免疫作用,B 正确;
D.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处理没有特异性,D 错误。
故选 B。
29. 科学家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分离了生长素,这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
是
A. 胚芽鞘尖端只有受到单侧光照射才能产生生长素B. 生长素由色氨酸转变而来,该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细胞中
C. 由于人体细胞缺乏相关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
D. 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引起其在尖端的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
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幼根(叶)>老根(叶);分生区
>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与光照无关,A 错误;
B、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在植物体内可以合成生长素,但人体缺少合成生长素的酶,所以在人体内不
能发生该过程,B 错误;
C、人体细胞缺乏生长素的受体,因此生长素对人体不起作用,C 正确;
D、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引起其在尖端与尖端以下区段分布不均造成的,D 错
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分布、运输及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
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 下列有关运用的方法或策略与其对应的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之一是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B. 采用标志重捕法时标志物不能太醒目,目的是防止测得的种群密度值不准确
C. 在田鼠数量达到“S”型曲线 K/2 时进行防治,目的是防止发生鼠害
D. 在田间喷洒性外激素,主要目的是通过直接影响死亡率来降低种群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的1、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引诱剂能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是通过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
防治。
【详解】A、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之一是增加幼龄个体数,缓解人口老龄化,A 错误;
B、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太醒目,容易被其天敌捕获,会使标志个体减少,则会导致重
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 正确;
C、在田鼠数量达到“S”型曲线的 K/2 之前进行防治,因为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目的是防止发生鼠
害,C 错误;
D、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外激素,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出生率,D 错误。
故选 B。
31. 图 1 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 DNA 含量变化的关系;图 2 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
细胞图像,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图 1 中 AB 段染色体与 DNA 含量比由 1∶1 变为 1∶2
B. 图 2 丙图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 1 的 BC 段
C. 图 2 乙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 图 1 中 D 点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 A 点时期的相等或是其两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DNA 的数量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特点等。
【详解】A、图 1 中曲线表示的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AB 段是间期 DNA 复制过
程,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由 1 个复制为 2 个,因此 AB 段的染色体与 DNA 含量比由 1∶1 变为 1∶2,A 正确;
B、图 2 中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对应图 1 的 BC 段,B 错误;
C、图 2 乙图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发生不均等分裂,C 正确;
D、图 1 中 D 点时期是着丝点发生分裂之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如果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则此时细胞中
染色体数是 A 点时期的 2 倍,如果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则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 A 点时期的染色体数相
等,D 正确。
故选 B。
【点睛】图 1 中 AB 段为分裂间期,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C 段可以对应有丝分裂的前
期和中期,对应减数分裂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D 段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染
色体数加倍;图 2 中甲图是有丝分裂后期,乙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为初级卵母细胞,丙图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中期。
32. 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与 Y 染色体的同源区,则相关基因型有 7 种
B. 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Y,为杂合子;女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X,为纯合子
C. 所有生物都有性别决定,但不是所有生物的性别都由性染色体决定
D. 若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与 Y 染色体的同源区,则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不相关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
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很多爬行类动物);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
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如 XY 型、ZW 型)等等。
【详解】A、若等位基因 A、a 位于位于 X、Y 同源区则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有 XAXA、XAXa、XaXa、
XAYA、XAYa、XaYA、XaYa 共 7 种,A 正确;
B、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X 和 XY 是染色体组成,不是基因型,B 错误;
C、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别决定,C 错误;
D、由于 X、Y 染色体决定性别,因此位于 X 或 Y 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一定与性别相关联,
D 错误。
故选 A。
33. 下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正在发生的某种生理过程,图中甲、乙、丙均表示 DNA 分子,a、b、
c、d 均表示 DNA 链,A、B 表示相关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酶 A 为解旋酶,酶 B 为 DNA 聚合酶,在合成 c 链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B. 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研究图示过程中的半保留复制
C. 图示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乙、丙分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图示细胞正处于分裂间期,该时期还发生 ATP 的水解、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的合成等生理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正在发生的 DNA 复制过程,图中甲、乙、丙均表示 DNA 分
子,a、b、c、d 均表示 DNA 链,A 表示解旋酶,B 表示 DNA 聚合酶。DNA 分子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
链分别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所以形成的每个 DNA 分子各含一条亲代 DNA 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
成的子链,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图中酶 A 为解旋酶,能使 DNA 分子解开双螺旋,酶 B 为 DNA 聚合酶,在合成 c 链的过程中
发挥作用,A 正确;
B、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如 15N 标记,可研究图示过程中的半保留复制,B 正确;
C、图示 DNA 复制过程发生在洋葱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内,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乙、丙分
开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C 错误;
D、图示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内的反应,该细胞正处于分裂的间期,同时还有 ATP 的水解、基因的转录
及蛋白质的合成等发生,D 正确。
故选 C。
34. 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 C 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
型为 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①④过程都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
B. ④⑦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相同
C. 基因型为 AAA 与 AAAB 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 174 条
D. 基因 B 为控制无籽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为 AAAB 的植株高度不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⑦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为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是基因重组;②④是自交;⑤是杂交。
【详解】①过程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④过程是自交,A 错误;④是自交,
⑦为多倍体育种,两者依据的原理是不同的,B 错误;已知某种野生猕猴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58 条,为
二 倍 体 , 则 基 因 型 为 AAA 与 AAAB 的 植 株 体 细 胞 中 都 含 有 三 个 染 色 体 组 , 最 多 含 有 的 染 色 体 数
=58÷2×3×2=174 条,C 正确;基因型为 AAAB 的植株高度不育是因为其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形成正常
的配子,而基因 B 为控制抗虫性状的基因,D 错误。
35.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
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
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75% B. 50% C. 42% D. 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
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详解】种群 1 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80%×80%=64%,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80%×20%=32%,aa 的基
因 型 频 率 为 20%×20%=4%; 种 群 2 中 ,AA 的 基 因 型 频 率 为 60%×60%=36%,Aa 的 基 因 型 频 率 为
2×60%×40%=48%,a 的基因型频率为 40%×40%=16%。两个非常大的种群合并后,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合
并后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为 ,a 基因的频率为 30%。种群中的个体随机交配,
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
64% 36% 50%2
+ = 32% 48% 40%2
+ = 4% 16% 10%2
+ =
150% 40% 70%2
+ × =故选 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
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6. 2019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表彰了三位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作出的贡献,该机
制中离不开一种称为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蛋白“开关”,在正常的氧气条件下HIF 会迅速分解,但当氧
气含量下降时,HIF 含量增加,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使人体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百米赛跑时肌细胞中 HIF 合成可能会增多
B. 正常人体细胞中也会存在缺氧相关基因
C. HIF 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成分的相对稳定
D. 降低 HIF 的活性有助于治疗缺氧性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在缺氧的情况下,HIF 会积累,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适应低氧环境;当氧气充足时,HIF 会
被分解。
详解】A、百米赛跑时,肌细胞中可能会缺氧,HIF 的合成可能增多,A 正确;
B、正常人体细胞中也存在缺氧相关基因,在缺氧情况下,可以进行表达,适应低氧环境,B 正确;
C、HIF 有助于维持细胞外液中氧气含量的稳定,C 正确;
D、提高 HIF 的活性有助于治疗缺氧性疾病,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37. 如图表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 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B. 细胞甲为 B 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C. 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
D. 细胞甲、乙、丙中基因种类虽然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 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 B 细胞;细
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
【详解】A、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A 错误;
B、细胞甲为 B 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
抗原刺激,B 错误;
C、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
溶酶体更发达,C 正确;
D、细胞甲、乙、丙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D 错误。
故选 C。
38.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黄瓜由野生型(多侧枝)向救培种(少侧校)的驯化过程中。侧枝调控基因 CsBRCI
的表达量逐渐增高,CsBRCI 在侧枝中直接抑制生长素运输基因 PIN3 的活性,导致侧枝中生长素过量积累。
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抑制顶芽的 PIN3 活性, 则侧枝生长受抑制
B. 若增强侧枝的 PIN3 活性,则侧枝生长素的合成增强
C. 抑制侧枝中 CsBRCI 的表达,可解除顶端优势
D. 该研究说明生长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详解】A、据题干可知,当 PIN3 的活性被抑制时,会出现生长素过量积累而抑制生长的情况;顶芽的 PIN3
活性被抑制时,过量生长素积累于顶芽而非侧枝,并不抑制侧枝生长,A 错误;
B、据题干可知,PIN3 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而非与生长素的合成有关,B 错误;
C、当 CsBRCl 的表达被抑制时,侧枝数量会增多,即“顶端优势”被解除,C 正确;
D、题干中只提到了生长素的运输受基因调控,而没有提到生长素的合成,D 错误。
故选 C。39.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
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性别比例失衡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类种群,则 a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 值)下降;曲线②表明
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 K 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
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
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捕鱼。
【详解】A、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A 错误;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导致种群数量上
升,B 正确;
C、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a 点之前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则 a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
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C 正确;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
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 K/2 左右,D 正确。
故选 A。
40.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 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观察值
为 M,则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2.5M×105 个
【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
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A 错误;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 错误;
C、计数室的体积=2×2×0.1=0.4mm3,共有酵母菌细胞 M 个,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
=M×10×1000×10÷0.4=2.5M×105 个,C 正确;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修订能力,要
能够识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样品应混合均匀后取样、取样时间相同、计数的方法等。
二、非选择题(每空 2 分,共计 40 分)
41. Ⅰ、 研究发现,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中,红皮与白皮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 Y、y 和 R、r 两对等位基因。
两种纯合类型的小麦杂交,F1 全为红皮,用 F1 与纯合白皮品种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 1:F1×纯合白皮,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3∶1
实验 2:F1 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可推知,与小麦颖果皮色有关的基因 Y、y 和 R、r 位于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让实验 1 得到的全部 F2 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假设每株 F2 产生的子代数量相同,则 F3 的表现型
及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 2 产生的 F2 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肆虐全球,为快速有效的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者,更好的控制疫情和研制疫苗,需了解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图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回答下列
问题。
(1)与人的遗传物质相比,SARS-CoV-2 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2)mRNA 上的密码子种类比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多,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过程_________(填数字)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其中在过程③中,一个 mRNA 上结合多个核
糖体叫做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红皮∶白皮=7∶9 (3). 8 (4). (5). 核糖和尿嘧啶 (6). 密码的
简并性 (7). ①②③ (8). 少量的 mRNA 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解析】
【分析】
I、根据题意和两个实验的结果可知:小麦颖果的皮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基因型为 yyrr 的小麦颖果
表现为白皮,基因型为 Y-R-、Y-rr、yyR-的小麦颖果都表现为红皮,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II、题图分析:图示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表示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③
为翻译过程。
【详解】I、
(1)根据实验 2,F1 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是 9:3:3:1 的变形,说明小麦
颖果的皮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与小麦颖果的皮色有关的基因 Y、y 和 R、r 位于两对同
源染色体上。
(2)根据实验 1:F1×纯合白皮,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3:1,可推测 F1 基因型 YyRr,F2 红
皮的基因型为 YyRr、Yyrr 和 yyRr,白皮的基因型为 yyrr,则 F2 产生基因型为 yr 的配子的概率为 9/16 ,
因此,全部 F2 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 yyrr 杂交,F3 中白皮占 9/16 ×1=9/16 ,红皮占 7/16 ,红皮:白皮=7:
9。
1
5(3)根据题意已知实验 2 的 F1 基因型 YyRr,F1 自交所得 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则 F2
中白皮小麦的基因型是 yyrr;由于 F1 的基因型是 YyRr,所以其自交后代有 3×3=9 种基因型,而只有 yyrr
一种是白皮,所以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 8 种,其中纯合子(YYRR、YYrr、yyRR)所占的比例为 3÷15=1/5 。
II、
(1)SARS-CoV-2 遗传物质是 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与人的遗传物质 DNA 相比,SARS-CoV-2
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物质有核糖和尿嘧啶。
(2)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多个不同的密码子可能代表同一种氨基酸,所以 mRNA 上的密码子种类比肽
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多。
(3)图中过程中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有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对应①②③;在翻译过程中,一
个 mRNA 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的 mRNA 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点睛】本题较为综合,考车遗传定律及基因的表达,其中 II 结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考
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42. Ⅰ、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 淀粉样蛋白(Aβ)
假说。该假说认为 Aβ 从神经元中“漏出”,在细胞外沉积,进而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
神经纤维缠结。回答下列问题:
(1)由题意可知,Aβ 可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漏出”神经元,会引起周围的神经元内的乙酰胆碱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_______(填“变少”、“不变”或“变多”),从而使患者记忆出现障碍。
(2)AD 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中断兴奋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 d 点,在下图中箭
头处进行刺激,_______处(填 a、b 或 c)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3)向患者体内注射抗 Aβ 的抗体是治疗 AD 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 Aβ 的
沉积,降低 Aβ 对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
Ⅱ、花开花落,春华秋实。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受基因的调控、激素的调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是相
互作用、协调配合的。请回答下列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
(1)赤霉素除能促进种子萌发外,还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作用。(2)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分解释放乙烯,并可以进一步诱导水果自身产生乙烯,而乙烯对水
果有催熟作用,能加速水果成熟。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
_____________调节。
(3)在一天之中,白天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人们发现,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其中在 24h
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等;
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就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如水稻菊花苍耳等。某科学家将菊花顶部花芽附
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作以下四组不同处理,结果如图 2 所示。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胞吐 (2). 变少 (3). a、b (4). 抗 Aβ 的抗体与 Aβ 特异性结合 (5). 促进果
实发育 (6). 正反馈 (7). 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 (8). 下部的叶
片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
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
2、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主
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Ⅰ(1)Aβ 是大分子物质,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通过胞吐的方式“漏出”神经元。Aβ 能在细胞
外沉积,进而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因而会引起周围的神经元内的兴
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变少,从而使患者记忆出现障碍。
(2)AD 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中断兴奋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 d 点,在如图中箭
头处进行刺激,兴奋不能传递到 c,所以只有 a、b 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3)由于抗 Aβ 的抗体与 Aβ 特异性结合,减少 Aβ 的沉积,降低 Aβ 对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所以向患者体内注射抗 Aβ 的抗体是治疗 AD 的方法之一。
Ⅱ(1)赤霉素的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题中
可知,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3)根据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本实验欲
探究的目的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
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受光周期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
部叶片。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以及植物激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 a 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个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M,λ=1.5.则第三年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__________。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以采用_____方法调查锥形瓶中培养液中的酵
母菌数量。若曲线Ⅲ表示统计结果,则时间 a 之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代谢产物积累、
pH 降低等。
【答案】 (1). 环境阻力或自然选择淘汰的个体数量 (2). 2.25M (3). 抽样检测法 (4). 营养物
质消耗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 K/2 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1)图中“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由于
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2)第三年的种群数量等于第二年的种群数量乘以 λ,则第三年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M×1.5×1.5=2.25M。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方法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
酵母菌进行计数。若曲线 III 表示统计结果,则时间 a 之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
pH 降低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意在考查学
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增长曲线的应用,属于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