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 页,总 8 页
第 1 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0·湖南高三零模)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
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以前所
罕见。据此可推知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2.(2020·江苏江阴�高三开学考试)“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
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
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3.(2019·河北张家口�高三月考)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
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
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试卷第 2 页,总 8 页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4.(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
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
系”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刀耕火种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5.(2020·河南中原�高三开学考试)《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
“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
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
A.农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
6.(2019·安徽裕安�六安二中高三月考)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
在,子孙别、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
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人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7.(2018·全国高三一模)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
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
明汉代试卷第 3 页,总 8 页
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8.(2020·山西大同�高三零模)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部分西周遗
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西周时期尚未使用青铜农具
B.当时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蚌器在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D.西周农耕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9.(2020·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
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10.(2020·江苏广陵�高三月考)《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
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试卷第 4 页,总 8 页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1.(2019·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期中)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
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
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12.(2019·河北大名�)据记续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
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有自给自足性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9·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试卷第 5 页,总 8 页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
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
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ù)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
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
不出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试卷第 6 页,总 8 页
(3)依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14.(2013·渝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城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
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宋元之后,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
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此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据史载:“吴郡试卷第 7 页,总 8 页
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有 4 至 6 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货;七日蠲(免
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图一与图二所示内容,说出“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中“革
命”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说明该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
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政府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彻底解决灾害问题?简要说明理由。试卷第 8 页,总 8 页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选择题:
1——5:
6——10:
11——12: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1 页,总 6 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数量空前,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
陶业的发展,B 项正确;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玉器和陶器,不能证明夏代有了文字和
信史,排除 A 项;陶器、玉器数量大不能说明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
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D 项排除。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定居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验,进而强化了原本对古人的崇拜,即
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的形成,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对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进行对比,排除 B;选项 D 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制,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农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祖先的地位,由此推动了宗法制
的形成。
3.B
【解析】
【分析】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2 页,总 6 页
【详解】
根据“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可知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不是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故排除 A 项;争霸战争对农业的推动和耕作技术的突破在材
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 C、D 项。
【点睛】
本题的关键内容在于官府“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由此体现了
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4.C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
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 C 项。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的落后的耕作方
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ABD 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要达到“深耕”的普及,必需要有先进的生产工具,而当时铁制农具
的广泛使用正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也是能实现“深耕”的重要保障,故 B 正确;当时农
学并没有重大突破,排除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排除 C;二牛一
人耕作法的推广是在东汉时期,排除 D。
6.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3 页,总 6 页
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
籍管理,户籍是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据,故 D 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
会动荡,故 A 不正确;B、C 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自耕农在田赋之外负担依然沉重,这导致“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可见
自耕农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的原因是田赋之外的负担,而非土地兼并,故排除 C,选 B;中
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耕农一致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但与材料无关,排除 A;材料表明
自耕农困苦的根源在于“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而非高利贷,排除 D。
8.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农具数量来看,蚌器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工具的数量,说明的是蚌器在农业中发
挥重要作用,C 正确;西周时期已经出土了少量的青铜农具,A 排除;BD 无法从材料中得
出,排除。故选 C。
9.A
【解析】
试题分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 项不
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 项排除;
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 排除,选 A。
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
10.A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4 页,总 6 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5 口甚至 9
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
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
正确答案为 A 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
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 C 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
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
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 B 项正确;
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
农业的进步,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去秋一次水灾”,从而导致“(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从中不难得
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征,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 项“保守性”,材料信息无从
体现,排除;B 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本身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特征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5 页,总 6 页
13.(1)原因: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
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关系的调整;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政治稳定,
国家统一。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征收赋税,控制人民。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材料一反映的有生产工具、有对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材
料二中的“春耕夏耘”“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等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因此
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概括可以回答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
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从材料二的“治
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负担沉重,容易破产。从材料三的“县远
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封闭
保守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3)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对中国
古代王朝统治起到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的作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统治者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14.(1)内涵:铁器逐步推广:耕作技术进步,犁的改进。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人口大量增加;牛耕成本提高。
影响:耕作技术出现倒退,农业难有新的突破。
(3)措施: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 6 页,总 6 页
(4)表态:不能。
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普
遍低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可得出铁器逐步推广;从图中耕作
工具及方式的变化可得出耕作技术进步,犁的改进。
(2)表现:根据“……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此时已被铁
搭所取代。”“不若人力之便”得出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根据材料“宋元之后,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根据“会计牛
值与水草之资”得出牛耕成本提高。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耕作技术、农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
(3)措施:根据材料“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货;七日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可概括得出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等措施。
(4)表态:根据材料可得出不能。
理由:可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统治阶级的本质、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程度等角度进行概
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