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含答案

ID:457570

大小:163.3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王位大致能以序继承,但东迁洛邑后,发生了多次王位危机,皆因幼庶受宠而出现的“匹嫡” (庶子地位同于嫡子)现象所致,其产生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大。据此可知,“匹嫡”现象 A.说明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B.体现出宗法分封秩序的破坏 C.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消亡 D.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性下降 2.唐高祖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名号,其后出现了“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众多宰相名 号。“宋宰相官名前后凡五变,同平章事一也,左、右仆射二也,太宰、少宰三也,复为左、右仆射 四也,左、右丞相五也。”唐宋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相权削弱的趋势 B.宰相地位的重要 C.三省权力过大 D.相权限制了皇权 3.宋仁宗执政期间,翰林学士丁度建言:“古之号令皆出于一,今二府分兵民之政,若措置异同,则 下无适从,非为国体。于是始诏军旅重务,二府通议。”这一建议 A.强调了维护君主权威 B.意在提高理政的效率 C.否定了重文轻武政策 D.重视分权制衡的作用 4.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分守道、分巡道通称“监司”,其职为监督府县各官,并总成于督抚;总督 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府县长官也有责任督察所属;总督与巡抚之间也可“密奏”对 方。这表明清朝 A.以制衡方式防止官吏腐败 B.有效规避了中央决策失误 C.中央对地方统治力度增强 D.中央下达的政令畅通无阻 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 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据此可知,梭伦改革 A.铲除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B.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臻于完善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推动雅典国家机构最终形成 6.罗马法是一部经验的而不是抽象的法,“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舍弃纯理论 的要求而致力于满足实际的需要”。这表明罗马法 A.系统完备 B.生命力强 C.适用性广 D.实用性强 7.英国学者琼斯指出:虽然1688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 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英国1688年革命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推动了权力中心的转移 C.基本废除了君主制度 D.促使社会制度发生异变 8.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说,“我们所要探究的重大题目就是,维护公益和私人权利免遭这种党争的 危险,同时保持民众政府的精神和形式”,如此一来,就能保证“通过这些手段,共和政体的优点得以 保留,缺点可以减少或避免”。这反映了美国制宪的本质目的是 A.有效维护美国广大民众利益 B.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专制 C.避免过分民主损害合法权益 D.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宰相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若表决失败, 议会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宰相辞职。这主要是因为 A.宰相由皇帝任命 B.宰相是政府首脑 C.议会的权力较小 D.立法权属于宰相 10.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某项“特权”。这一特权破坏了中国的司 法主权,伤害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这里所说的 “特权”是指 A.租界居住权 B.关税自主权 C.领事裁判权D.最惠国待遇 11.《天朝田亩制度》对乡官选拔制度做了规定,“凡天下每岁一举,以补诸官之缺”,“凡天下诸官,三 岁一升贬,以示天朝之公”。这表明太平天国 A.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寻求出路 B.政权具有明显的专制化色彩 C.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D.政府官员选举范围日益广泛 12.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 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此举 A.表明农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实现了广大农民当家做主 13.1938年,《华盛顿日报》指出:华军(在鲁南)作战的胜利,较日军在华作战诸次的胜利尤为伟 大,一般对日军作战不失败的信念现已动摇。由此可知,该“胜利” A.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进退两难 B.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C.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信念 D.对抗日战争胜利起到决定作用 14.1948年11月18日,英国代理驻华大使蓝姆公使致电外交部,指出“共产党控制整个中国将不可避免”, 明智的做法是面对现实以待时机,而非通过武力在南方新建一个政权。蓝姆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 是,当时中国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蒋介石集团失去了美国支持 C.国民党军队的战场形势恶化 D.蒋介石分裂中国已丧失民心 1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 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 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 束”。这体现了巴黎公社 A.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B.力图确保决策正确 C.重视巩固工农联盟D.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16.下图是二月革命后俄国非常流行的一幅政治漫画《瞎眼的政客》。该漫画的寓意是 A.沙俄参加一战致使国内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资产阶级政府未能满足民众的社会诉求 C.七月流血事件引发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反抗 D.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俄国外交局势恶化 17.1956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指出,在国家工作中,“要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 争”,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一提议 A.为我国政治民主化提供法律保障 B.属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C.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全面转移 D.有助于法治原则的贯彻与执行 18.下表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撤销自治州、自治县而设立市(区)的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A.各民族地区经济差距已缩小 B.地方行政单位升级现象频繁 C. 民族区域自治有所创新发展 D.对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更民主 19.香港《基本法》第23条内容如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 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这表明A.香港特区政府有高度自治权 B.“一国两制”尊重香港特殊实情 C.“港人治港”以“一国”为前提 D.中央政府对港有直接管辖权 20.1957年3月签署的《罗马条约》提道:实现共同体内部工业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规定成 员国共同的农业政策,筹组农业共同市场;制定共同竞争规则,消除各种限制和歧视竞争的协定和制 度,设置一整套具有一定许可权的共同体机构;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欧洲合作进程处于 A.单个经济领域广泛合作的阶段 B.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成立阶段 C.向统一主权国家过渡的加速阶段 D.地区性经济合作的深化阶段 21.1971年8月,苏联同印度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涉及“第三国”的条款中规定,在任何一方遭 到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双方进行协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安全”。由此可知,这一条 约的签订 A.抑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将加剧中国周边局势的紧张 C.扭转了苏联对美竞争的劣势 D.出于对中美关系改善的回应 22.有学者指出,“一边倒”政策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苏联的政治承认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其技术方面 的援助,苏联大批专家来华帮助中国建设。该学者意在说明“一边倒”政策 A.是符合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B.密切了中国与亚非拉新兴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C.宣告了美国对中国长期孤立政策的破产 D.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实现由“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外交的价值判断标准 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导向,实现从“生存保障”到“生存质量”的过渡。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A.使中国与西方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 B.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C.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国际体系的边缘位置 D.奠定了新时代外交理念创新的重要基础 24.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或许需要调整,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 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现象反映了 A.世界秩序日趋混乱B.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 C.地区政治动荡加剧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仲最早提出“法治”理论,主张“生法者,君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作为圣王明君统一国民的必要手段,法律必合乎公理和取信于民,应当“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法 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所以,统治者立法当 审慎从宽,但执法必须从严,不可受统治者的好恶、亲疏、毁誉等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刘斌《也谈管子的法治思想》等 材料二 管仲认为,只有君主能够制定法律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工具,并可凌驾于法律之上。社会 主义法治则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用来保障公民的权利,而官员只是国家的管理人员,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作为全体公民共同制定的约法,是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王晓鑫《〈管子〉的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化——兼与儒家、墨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基本法治观念,反映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彰显了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法治价值取向, 因而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基本遵循与基本准则。它是一个有机的法治观念系统,蕴 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基本法治要求。 ——摘编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法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法治观及其形成背景。(1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的法治观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主要区别。 (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 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 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 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傍(旁)落,惧大臣窃命,欲 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 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 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抵达上海,当天的《民立报》称孙中山为“中国之救世主", “先生归来,国基可定,新上海光复后一月,当以此日为最荣"。回国后,他立即投身于组建政府的活 动,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 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 命之大计。"3月11日,尚未解职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了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其中规定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参议院有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弹劾临时大 总统谋叛行为及国务员失职或违法行为等职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国务员受参议院 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等等。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孙中山主张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在中枢权力机构上的不 同。(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纵观历史上的多次大变局,均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 面,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但首先是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方面的突破。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 的迅猛发展以及是否能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中成为成功者、领跑者和主导者,是大国兴衰最为核心的 要素。其中,工业化进程是国家间力量再分配最普遍、最根本的途径。虽然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快 慢不同,但工业化进程成为改变国家实力分配的核心要素。例如,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英国在19世纪末 和20世纪初相继被美国超越、被德国赶上;日本成为第—个非西方的工业化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兴 起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在传统上是欧洲的农业大国,但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启了电气化和工业 化建设的新浪潮,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具备与美国争霸的实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成功实践,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成为过去40年中世界工业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 工业化进程开启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带来了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产生了国际权力结构的新 变局。这是"大变局”的本质动力。 ——摘编自朱锋《“百年大变局”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19〜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对此提出你 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2分)参考答案 1~5.DABCC 6~10.DBCAC 11~15.CBCCD 16~20.BDCCD 21~24.BDBD 25. (1)法治观: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法律由君主制定,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法律应当因时而变; 法律要合乎公理民心;执法必严,不徇私情。(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技术的产生与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分) (2)区别:服务对象不同,前者的服务对象是君主,用来保证君主的权威,后者的服务对象是全体 人民,以保障人民的权利;法的性质不同,前者是替统治者制定的王法,是统治者用来管制民众的工 具,后者是全体人民共同制定的约法,是洽理国家的标准;法的效力不同,前者的本质是人治,其出 发点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后者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9 分) 26. (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被转移;杈力运作机制缺乏稳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 渐进性;中枢杈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但皇权至上。(6 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 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了扩张和不断强化。(4 分) (2)主张的变化:由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前主张实行总统制到后来辞去临时大总统前提出责任内阁 制。(2 分) 原因:主张实行总统制是因为当时孙中山在国内的声望高,也为了能够更好地继续开展革命。提出责 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6 分) (3)不同: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中枢权力机 构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 见解:工业化进程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变动。(2 分) 理由: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便成为诸多国家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国家实 力悄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乃至塑造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世界工厂” 地位最终确立,形成了西方支配世界的政治格局。就西方国家而言,随着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 展,美国、德国迅速崛起。 受美德民族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德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德国逐步走向军 国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一战、二战的元凶,而美国则借助战争给予的历史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逐 渐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世界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变化。(8 分)由此可知,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既是各国实力发展的重要机遇,亦是国际政治格局悄然变化的过 程。(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