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城市化
主干知识梳理
一 城市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表现
4.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
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进程和特点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进程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大多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C)阶段
发展中国家 主要处于城市化的初期(A)或中期(B)阶段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自然地理
环境各要素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2.影响地理环境
(1)合理城市化的影响: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过快城市化的影响:形成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制作专题地图,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打开河流、城镇两个图层
(下图),图层中十字星的经纬度相同。读图,完成 1~2 题。
1.如果将两个图层叠加,所得地图为下图中的( )
2.图层叠加后进行的专题研究可能是( )
A.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规划区域公路选线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预测区域洪涝灾害发生频次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右图的比例尺是左图比例尺的二分之一,当两幅图叠加时,
两幅地图的比例尺需要统一,如果右图的比例尺扩大到与左图相同时,图示中各
点之间的图上距离会增大到原来图上距离的二倍。结合图示以及图中河流的形
状可知 B、C 两项错误,根据图示地理事物的图上距离可知,A 项错误。故选 D 项。
第 2 题,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图层叠加进行专题研究,河流图层和城镇图层叠加,可
以为公路选线做出规划,故选 B 项。
答案 1.D 2.B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下图),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
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
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
设施和“生命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每千米造价约为 1.2 亿元,目前我国已在
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规划建设,但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据此完成 3~5
题。
地下综合管廊示意图
3.导致东京修建管廊的费用比北京修建管廊的费用高很多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形地势
C.地质灾害
D.人口和城市建筑
4.设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自然灾害对管线的破坏
B.减少管线管理和维修成本C.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问题
D.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5.我国特大城市城区推广地下综合管道较难的主要原因最不可能是( )
A.建设技术不成熟
B.管理协调难度大
C.路面开挖影响大
D.建设成本过高
解析第 3 题,东京和北京都是经济发达的超大都市,二者人口密度相当,对管廊的
修建影响极小。管廊修建过程中需要做到防水、防震、防塌陷、防透水、防地
质灾害等。东京和北京地形都是以平原为主,气候都为季风气候,故排水、防渗
等差别不大。但东京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震较为严重,防震要求高,建设成本高。
故选 C 项。第 4 题,读图可知,管廊的修建可以适当减缓城市内部交通拥堵,也有
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对地上设施的破坏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
充分利用空间,美化城市环境。故选 D 项。第 5 题,在北京等大城市已经铺设,说
明不是技术瓶颈的问题;管廊每千米造价约 1.2 亿元,我国特大城区面积大,管廊
建设成本高;路面的开挖对生产、生活、交通等影响大;由于管廊布线及修建涉
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所以很难操作。故选 A 项。
答案 3.C 4.D 5.A
6.某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确定运输车队的位置应采用 GPS,合理调配车辆需要 GIS。
答案 C
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
完成 7~9 题。7.2001—2008 年 我 国 城 镇 人 口 人 均 城 镇 用 地 面 积
(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8. 根 据 上 图 并 结 合 相 关 知 识 可 判 断 ,2001 年 以 来 我 国
( )
A.城镇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镇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9.为解决图示城镇化问题,我国应该(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镇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镇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第 2 题,图示 2001—2008 年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
长率,则人均城镇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 3 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
为 2%—8%,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 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
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村人口的迁入。第 4 题,图示反
映的城镇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
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镇用地的盲目扩张。
答案 7.C 8.D 9.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有所不同。下图为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统计图。据此完成 10~11 题。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60 年的时间里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是( )
A.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人口多
B.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
C.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速度快
D.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速度、人口均超过发达国家
11.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经济意义有( )
①提高更多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②提高城镇土地价格,推动城镇商业
经济发展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三大产业的合理发展 ④提高城镇对农产
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 10 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水平高,但是城镇人口总数少于发展
中国家,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快,城镇人口多于
发达国家,故选 B 项。第 11 题,城镇化水平提高可以为人们提高更多的物质和文
化生活水平,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①③对。城镇化水
平提高,会使得提高土地价格升高,增加对农产品需求,但不是主要目的及经济
意义,②④错。故选 D 项。
答案 10.B 11.D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
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 12~13 题。12. 随 着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 对 区 域 水 循 环 造 成 的 影 响 是
(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13.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第 12 题,地面硬化面积增多,导致水分蒸发量减少。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
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降水量增加。
第 13 题,由图可知,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新的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中,出现了绿化
带、渗水道路和城市集雨管网。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绿化带起到了滞
流作用,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下渗量增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
答案 12.C 13.B
14.城镇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镇化水平从 30%提升到 50%的发展阶段过程中的差异。
(2)依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
国不少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3)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从时间上来讲,英国城镇化比中国城镇化早;就城镇化发
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目前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城镇占地面积的变化
等方面。第(3)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从 30%到 50%该时间段英国城镇化进程比中国城镇化进程早;发展到 50%
的历时英国城镇化进程比中国城镇化进程长;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
加);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第二、三产业集
聚)。
(3)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功能区(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或疏散
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
15.“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
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
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图 1 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 2
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 1
图 2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自然原
因。解析第(1)题,结合风频玫瑰图分析,该城市工业区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海绵城市”的效益主要是防止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
态安全。第(3)题,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相对均匀,暴雨相
对较少,没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答案(1)①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靠近水源;②水陆交通便利;③位
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与城区之间有绿化带相隔,位于河流下游,减轻了对城
区环境的污染。
(2)“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
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有效防治城
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3)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
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