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手把手教你做题第十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
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
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
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
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呈现出质朴
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这一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
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徽州民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
瓦之质的美,色彩素雅淡秀,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徽州民居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分的部分,是居民文化生活的
一种表现。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多数设楼上楼下两层:
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
所。正面“太师壁”上高悬匾额,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
条”)。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
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岁岁安详”。条桌前
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楹联。
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
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氛围,使
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利,而知足
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这种氛
围给人的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
又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徽州民居村落受着千百年来
徽州古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室内的环境艺术语言也凝聚着不同时期的建筑追求,确实有助于
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
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
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
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徽派建筑集徽州大地山川之灵气,融古徽州社会风俗之精华,体现出
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作为黄
山脚下新一代的徽州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要“做好徽文章”,促进黄山经济又好
又快地发展。
5.从原文看,下列对“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保持材料的质地感;建筑色彩摒弃浓墨重彩,以
黑白相问为整体色彩,呈现出对东方美学“道法自然”观点的追求。
B.徽派建筑讲究宅内陈设,如挂名人书画,挂制楹联,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表现
出古徽州居民恬淡、宁静、幽清的生活情趣。
C.徽派建筑在宅内设计中,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
“岁岁平安”这一民俗文化津觋出占徽州居民消极的迷信思想。
D.徽派建筑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宅内陈设,均显现出徽州文化传统中那种天人合一的
景观美,表现了古徽州居民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解析:这篇文章的标题表明文章内容是关于建筑的“文化意蕴”的,因此所涉及到的内
容必然跟文化有关。考生如果有“标题意识”的话,应该对此有所领会。对这篇阅读的第 5
题的题干加以考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底蕴”,然后在四个选项中找找哪个选项不符
合题干要求。显然,C 中关于谐音的“民俗文化体现迷信思想”的表述是错的,因为,“迷
信思想”不属于“文化底蕴”的范畴。运用逻辑推理法来解这道题,不必去辛苦地校对原文,
而用时甚至不会超过 1 分钟。
老杨头教你套路:学会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怡性,所以必须把文章读完读懂;而应试时的阅读
目的却是为了正确地解题得分,所以对试题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平时的阅读,时间不是
问题,可以悠着来;而高考时间有限,没法慢慢看。因此两者对阅读习惯和阅读顺序的要
求不可能相同。按常规去应试,必然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标题意识。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概括,表明写作对象或者重点,所以首
先要阅读标题,揣摩行文的顺序、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从试题到文本。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 1000 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
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实际
上很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我认为,有标题的话,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
章主要内容就可以,没必要先看原文,因为阅读的时间不好掌握,可能等你把文章读完了
读懂了,考试也快结束了,后面的题大概都来不及做了。最糟糕的是连看几遍都没看懂,
反而乱了方寸。而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
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好处。好比我们玩“走迷宫”的游戏,当
然,如果时间充足,你又兴致勃勃,那么大可以经过艰苦的探索找到正确的出口,享受那
种成功的快乐,但是,如果时间有限不允许你多次重新出发呢?那么为什么不试试从出口
开始往回走呢?这条路一定是唯一的,可以很快到达入口。所以学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
特殊情况,必须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第三,读题析题再解题。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应试的阅读应以试题为主,以文本为辅,
所以解题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题干,很多试题属于定向选择题,题干中就限制了答案的范
围和性质,暗示了解题的思路,所以一定要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而不能盲目地扫描
校对,以为跟原文一致的就是对的,殊不知这样的选项有时候跟题干所要求的完全风马牛
不相及。阅读题干时要注意分析题意,明确概念和答题范围,有时想想这个题目的表述是
否和以前遇到的某些题目一致,找出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可能决定着解题的思路。然后阅
读四个选项,如果题干有特定要求,要先把四个选项与题干做对照,看是否都符合题干的
要求,再运用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做初步的正误判断,即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然后
将选项中的语句带入原文去查验,运用扫描校对法来确定正误。学生应注意句子之间的条
件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递进关系和绝对化的表述以及判断句,这些语句都很有可
能设定错误,发现这些“疑似病症”要优先查验。学生还应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
人的,哪些是作者本人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
一颂是:(D)
A.只有古老的艺术,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
B.建筑艺术的古老与否是衡量其价值大小的标准,徽派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古老。
C.徽派建筑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因人文意蕴丰厚而能“引起心理的饥渴”。
D.徽派建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意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解析:D(A“古老的艺术”与“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之间无必要条件关系。B“徽州
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古老”,而在于“人文意蕴”。C.“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错,
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逻辑分析:第 6 题中对 A 项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质疑:难道现代艺术都不能“引起
人们的心理饥渴”,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此 A 项的条
件关系不成立。C 项的因果关系同样不成立,而 B 项虽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可以从题干要求
理解的语句的上下文得知,徽派建筑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底蕴即其“艺术性”而非古老。所
以正确的选项是 D。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徽派建筑不仅给人审美上的愉悦,还能给人心灵的陶冶,使人率真超脱,田此,必
将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B.徽派建筑虽然风格独特,意蕴丰厚,但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生活价值也
将日渐丧失,而仅作观赏之用。
C.徽派建筑“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掘并研究它,有助于实现人类一
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D.徽派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旅游开发上极具价值,合理科学地开
发,必将推动黄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解析:B(“仅作观赏之用”错,徽派建筑的人文意蕴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有助于实
现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
逻辑分析:第 7 小题也可用逻辑推理法在一分钟内找到答案,即如果 A 项的推断是不
正确的,则 C、D 项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三者的句意差不多,这样就有三项不正确了,显然
是与题干相悖的,所以不正确的只能是 B 项。另外,徽派建筑既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不可能“仅作观赏之用”。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这篇阅读的三道试题,如果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去做题,把三
道题结合起来看,那么,就可以根据第 5 题中正确的选项推知第 7 题中正确的选项,再运
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试论散文语言情感表现层面的音乐美
五四散文作家将“以自我为中心”看做是“个人笔调及性灵文学之命脉,亦整个现代文学与狭义的古典文学之大区别”,正是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之主导地位的确立,带来了“以
自我为中心”的创作主旨的充分实现。由于晚明小品中体现了极为可贵的以情感表现层面音
乐美为中心、并因此而“独抒性灵”的语言努力,被周作人等五四白话散文作家看做是“中
国新散文的源流”。五四白话散文语言正继承了晚明小品语言建构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历
史成就,又在更贴近语言自然形态的白话形式中使其得以发展,并借鉴了西方文学语言的有
关经验,终而确立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关于语言组织中的主导地位。
在周作人对晚明小品经由清代散文而发展至五四白话散文的历史脉络的梳理中,俞平伯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曾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代表了五四白话散文的最高成就。该
文语言不仅如晚明小品那样不再受到规则语音节奏的限制,且熟练使用的白话使其获得了超
越文言模式的结撰音乐美感的自由度,创造出颇为丰富、深入的音乐美。
如果说,俞平伯散文显示着与晚明小品一脉相承的五四白话散文语言的发展;那么,鲁
迅散文集《野草》则更多包含着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象征主义的理解和
借鉴。鲁迅曾翻译过俄国作家安特菜夫的数部作品,称“其著作多属象征”,并指出象征主
义的特征在于“暗示之力,较明言者尤大”,为“神秘之文,意义每不昭明,唯凭读者之主
观,引起或一印象,自为解释而已”,具有对象征主义的深入理解;且鲁迅在创作中有意识
地借鉴了象征主义的格调。《野草》中很多作品的情感表现有一种重构现实的抽象、凝练,
体现出“没有实践意义的现实”的“纯音”特质,显示着与象征主义音乐美建构的相通。如
《雪》中这样描写“朔方的雪花”:“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
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从这样的文字中读到的,与其说是雪花飘荡之状的重现,不如说是对一种更加抽象、普遍的
强大生命力之流动、扩展、弥漫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奔腾乐音的感受。
面对这样的散文语言的历史发展,我们又如何能再以属于古代的抑扬顿挫、整齐回环的
语音层面音乐美来对之加以“引导”呢?强调传统之不能割裂固然重要,强调不能陷入传统
而迷失方向更为重要。建构丰富多彩的具有拨动读者心弦之深层力量的情感旋律,将是当代
散文语言的发展方向。(节选自徐艳《试论散文语言情感表现层面的音乐美》)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个人笔调及性灵文学的命脉,也是整个现代文学与狭义的古
典文学的区别。
B.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对一种抽象、普遍的强大生命力流动、扩展、弥漫而不断壮
大起来的奔腾乐音的感受。C.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表现为抑扬顿挫、整齐回环的情感旋律,具有拨动读者心弦的
深层情感力量。
D.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是文学语言摆脱语音的束缚而获得的一种自由,其实质表现为
不同于理性逻辑的情感的流动。
2.下列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主导地位确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明小品体现了极为可贵的以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为中心的语言建构并经过“独抒
性灵”的语言努力。
B.五四白话散文借鉴西方文学语言的经验,在白话语言形式中发展了情感表现层面音
乐美。
C.《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不受规则语音节奏的限制,获得了超越文言模式结撰音乐美
感的自由度,具有丰富、深入的音乐美。
D.《野草》中很多作品的情感表现具有重构现实的抽象、凝练,显示着与象征主义音
乐美建构的相通。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主旨的充分实现带来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在散文中的主
导地位。
B.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要求文学语言追求充满想象性、弥漫性的情感的起伏、奔涌,
是对语音层面音乐美的超越。
C.鲁迅对象征主义的理解与借鉴,使其作品获得了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并焕发出强
大的艺术生命力。
D.在散文语言的历史发展中,既要强调不能割裂传统,也要强调不能陷入传统而迷失
方向。
逻辑分析: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选项略)
2.下列关于对“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主导地位确立的表述,不正确的(B)(选项略)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选项略)
这篇文章是严谨的美学论文,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读不上几句大概也要头昏了,
所以只有从试题到文本,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去做题,先
把这三道题的题干和选项都看一看,析一析,那么就会发现 1、2 两题的题干都是针对“情
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而第 3 题中也一再出现这个术语,因此可以判断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情感表现层面音乐美”的,把这个术语作为关键词提取出来,到原文中去扫瞄
校对各个选项,又会发现 1、3 两题的 A 项涉及的内容是同一句话,即文章开篇第一句话,
稍作校对,即可知两题中的 A 项都是错的。同时,第 3 题中的 A 项所涉及的内容也正是第 2
题的题干所指向的内容。而第 2 题中的 A、B 两项也都在第一段中,校对后即发现 B 项是错
的。如果能够融会贯通地做题,那么就能根据第 2 题中 D 项正确的情况推知第 3 题中 C 项
是错误的,因为作者举的例子只是“《野草》中的很多作品”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
而非指所有作品,可知 C 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老杨头教你套路:
运用“排除法”:高考命题比较规范,一般是按段落顺序来命题。另外,每道题的设
题角度不同,针对的段落内容一般也不同,所以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在做后一道题的时候,
以前一道题没有涉及到的段落内容为扫瞄校对的重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应试的时间。这
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这里不赘述。
融会贯通做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充分利用每道题中四个选项间可能存在
的矛盾性,运用逻辑推理法找出正确答案。
其二、将 3 道题看做一盘棋,扫瞄校对过的内容不要立刻抛到脑后,要注意多做联想,
因为各题之间未必完全没有联系。这些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会出自同一段,也可能互相
映衬验证,有时还会自相矛盾。前一道题中的内容可能会在后一道题中再次出现,只是表
达的角度不同。而做后一道题时,也许可以从前一道题的选项中获得启发。学生可以把 3
道试题结合起来读一读,比一比,析一析,找出其内在联系或者矛盾性,再去寻找答案。
哈哈,我就这么强大,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