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
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土
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
记忆。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可圈可点。
对乡村的书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应该构
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
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 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
从文、废名、萧红等人,多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
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 10
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
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中则把怀乡的情感表达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怀乡或者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或者是一
种家国情怀;它构成了古往今来文学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
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乡愁也表达了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体验,文学作品在这种表达中显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20 世纪的中国社会历经剧烈的变革,而乡村承受的现代冲击更为激烈。中国作家既要去表现历史进程显现
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对历史剧变带来的伤痛。
作家、诗人对故土的书写经常怀有他们特有的痛楚和眷恋,或许他们怀有更多的对现代到来的不信任
态度。他们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忧虑,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带有更多悲观和感伤,
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但是我们要看到,贯穿其中的否定性其实是表达了肯定性——表达了作家、
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来得更为激烈,乡村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冲击。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2005 年,贾
平凹出版《秦腔》,表示要用这部作品为他的家乡棣花街做传。在贾平凹的笔下,乡村人去到城镇,土地正在萎缩甚至凋零,清风街的年轻人更时尚却未必更精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秦腔声调越来越悲戚……作家
对乡村的表现未必全面,也无法断言是否有典型性,但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期乡村面临的困局,作家的感
情是真挚而忧虑的。这一作品引导人们关切乡村的困难、传统生活的消逝、农村心灵的枯竭,引人思考,
激发起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光明日报》2016 年 7 月 7 日)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也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
重要主题。
B. 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也
影响了大批作家。
C. 中国当代文学对乡村的书写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书写乡村应该构成文学研
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D. 中国古代的文学有关于乡愁的诗篇,如《诗经》中的《采薇》,如唐诗宋词中某些诗篇等。现代的一些
作家也有关于乡愁的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
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
B. 在世界文学传统中,乡愁也是不可少 主题,如荷马史诗《奥德赛》,此外还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怀
乡也是其重要的主题。
C. 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借乡愁表达出这种体验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显示
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D. 作家、诗人或许对现代到来有不信任,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忧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时批判性
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诗人在表达对乡村书写时态度是矛盾的,在表达对乡村否定时,也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
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B. 90 年代以来乡村遭遇冲击没有离开作家的视线,如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
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
C. 关于乡村的作品会有着思想引领的作用,如贾平凹的《秦腔》引导人们关心乡村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人
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D. 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家国情怀,
的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错误,“现当代文学”扩大了概念。原文第一段是说“中国
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
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
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
念等等。
A 项,“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错误,原
文是说“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家国情
怀……”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说“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也正
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
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
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
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
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
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
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
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
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
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
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个
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
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
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
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
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
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 PPT,这
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
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
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
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
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
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
判断。
D 项,“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主观臆测。原文说“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
化,是浪费时间”,只是说浪费时间,并不是完全在找借口。
故选 D。
【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夸大其词,提倡上述内容,就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夸大了。原文只是说“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C 项,“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
别”,并没有说阶级地位和阶级成分。
D 项,“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原文说“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
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可见,效果并不好。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寻找
答题区,依据题干和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题干中要求答出“挑战”有哪些,这是答题的内容,即答出“挑战”即可。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这是答题的方向和方法。方向是“结合材料”,方法是“简要概括”,不用详细分析。
材料二中说: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
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
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可以据此从教育部门的角度进行概括,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确立适合健康的内容。
材料三中说: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契理契机”。这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的,教
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契理契机”。
材料四中说: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二是有家长认为……这是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
说的。根据材料概括,学校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家长
需要改变观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
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
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
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
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
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
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
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
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
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
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
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
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
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
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
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
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
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
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
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
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
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
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
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
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
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
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的
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以点代面
说明联大学生冷酯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
活发生的改变。
D. 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下扫出鸡毛时忍
不住嚎啕大哭。
8.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列举其怪癖,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
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细节描写。写金昌焕“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
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
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③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对比(或金昌焕与其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昌燥的自私、卑鄙、丑恶。
9.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
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
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
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考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
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
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本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 项,“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
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说法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
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的角度和特殊的手法等分析。
由文中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
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
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怪
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讽刺的手法写他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将其
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突出金昌焕的自私、卑鄙、
丑恶,是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以“鸡毛”为题的作用,考生回答时注意
要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
结合文章“文嫂丢了三只鸡”“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哭起来……连尸都还没有收呀,
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
都哭出来”分析,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
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结合文章“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
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
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分析可知,这些描写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文章写了“文嫂是寡妇,在
西南联大给学生洗衣服,有一个女儿,后来女儿嫁给了司机,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文嫂有点傻了,发现金昌
焕偷她的鸡”等,这些事情就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就像是零零碎碎的鸡毛一般,通过这样一些小事反映
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说以“鸡毛”为题,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且
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
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
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
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
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
标题具有反讽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
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
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
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
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
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
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
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
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
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
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
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 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为伍,又立保(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王安石变法时以十户为保)相统摄,因
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 丁艰,也叫丁忧,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丁内艰”,遭父丧称“丁外
艰”:后世多专指官员居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
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B.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
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C.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
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D.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
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四处夸耀。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
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不能皆至城邑”意为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至”作谓语,“城邑”作“至”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A、D 项。“民得从便受粟”意为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主语是“民”,谓语是“得从便
受粟”;且“从便”的结果是“受粟”,所以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 项,“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说法错误。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A 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说
法错误。原文“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
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由此可见: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饮食冠裳”,名词动用,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假”,借;“假以骑从”,倒装
句,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夸徇”,炫耀。第二句关键点:“暴诛亟敛”,残暴急切地聚敛钱财;“诛”,搜取;“敛”,聚敛;“堪”,承受;“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师去”,军队离开;“市里”,街市里巷,
指城乡 百姓。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
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
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
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
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
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
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
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
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
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
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
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
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
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
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
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
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
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
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
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
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
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
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
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
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
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
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
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
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 “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 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 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1)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
满了蓬勃的生气画面;(2)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3)表达词人对于世
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 项,“彻底解脱”不当,“此心到
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
。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析诗词句子能力。赏析诗词句子,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
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答题
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
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结合词句赏析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
之处。尾联两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下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
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
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水如天”为静景果,“飞起沙鸥一片”为动景,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
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末尾两句通过对水天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的描写,表达
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是以景结情。答题时重点从动静结合、以
景结情的手法上分析即可。
【点睛】赏析诗词句子答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句子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
感。本题结尾句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以景结情的手法,答题时从这两种手法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即可。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 手法写出自己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释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从
“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于嗟”“鸠”“葚”“嫉余”“蛾眉”“诼”“谓余”“善淫”“瞬”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课内文言文(20 分)
17. 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 )
A. 距关,勿内诸侯 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的B. 悟言一室之内 张良出,要项伯
C. 令将军与臣有卻 固时俗之工巧兮,腼规矩而改错
D.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实词中通假字的能力。
A 项,“距关,勿内诸侯”中“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
知其所止”中的“冯”通“凭”。全含有通假字。
B 项,“悟言一室之内”中的“悟”通“晤”,面对面;“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通“邀”,邀请。
全含有通假字。
C 项,“令将军与臣有卻”中的“郤”通“隙”,隔阂、嫌怨;“固时俗之工巧兮,腼规矩而改错”中的“错”
通“措”,施行。全含有通假字。
D 项,“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中没有通假字。“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
不全含有通假字。
故选 D。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太子丹恐惧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
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
A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或者活动的主办方。非常:古义,
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
B 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
一般人的妻子;
C 项,恐惧:古义今义均为:惊慌害怕,惶惶不安。左右:古义今义均为:左面和右面;
D 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故选 C。
19.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挟飞仙以遨游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以”:介词,按照;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 项,“于”:介词,对,向;介词,在。
C 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D 项,“其”:都作代词,他的。
故选 D。
20.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⑤怀王
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齐彭殇为妄作⑨犹不
能不以之兴怀⑩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⑪夜缒而出⑫素善留侯张良⑬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⑭侣鱼虾
而友麋鹿⑮其人居远未来。
A. ①⑥/②③/④⑤④⑦/⑧⑨/⑩⑫/⑪⑮/⑬/
B. ①⑥⑩/②⑫/③⑧⑭/④⑤⑨/⑦⑪/⑬/⑮/
C. ①⑩/②⑫/③④⑤/⑥⑦⑮/⑧⑭/⑨⑪/⑬/
D. ①⑦/②⑭/③⑧/④⑤⑨/⑥⑩/⑫⑮/⑪/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
方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②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③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
迟,以为……迟;④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闻,使……知道;⑤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⑧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⑨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⑩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⑪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⑫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⑬至:动词活用名词,到达的人;⑭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以……为朋友;⑮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远处。
①⑥⑩名词用作动词/②⑫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⑧⑭意动用法/④⑤⑨使动用法/⑦⑪名词作状语/⑬动词作
名词/⑮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 B。
21. 下列特殊句式 类型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籍何以至此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安在⑤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⑧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⑨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⑩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⑪是寡人之过也⑫竖子不足与谋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
郎者乎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①⑮/②④/③⑥⑧⑭/⑤⑨⑫/⑦⑪/⑩⑬/
B. ①⑧⑮/②④/③⑤⑥/⑦⑨⑪⑫/⑭/⑩⑬/
C. ①②/③④⑮/⑥⑧⑭/⑦⑨⑪/⑩⑫⑬/
D. ①②④⑮/③⑥⑧/⑦⑨⑪/⑤⑫/⑩⑬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②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籍以何至
此”;③被动句,“为”字表被动;④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沛公在安”;⑤省略句,“欲与(之)俱
(往)”;⑥被动句,“为”字表被动;⑦判断句,“……也”构成判断句式;⑧被动句,“见”字表被动;
⑨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⑩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⑪判断句,“……也”构成判断句式;⑫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⑬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太
子及知其事宾客”;⑭被动句,“于”字表被动;⑮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故选 A。
2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②失其所与,不知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⑤沛公今
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⑧所以游目骋怀,足
以极视听之娱⑨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答案】①考虑②结交,亲附③对待④成功⑤告诉⑥料想⑦旁边⑧用来⑨责怪⑩景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的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意思是“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所以“图”的意思是“考
虑”;
②“失其所与,不知”的意思是“失去了自己所亲附的力量,真是不明智”,所以“与”的意思是“结交,
亲附”;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的意思是“秦对待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所以“遇”的意思是“对
待”;
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意思是“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所以“就”的
意思是“成功”;
⑤“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的意思是“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
不告诉他”,所以“语”的意思是“告诉”;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思是“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所以“意”的意
思是“料想”;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意思是“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所以“次”
的意思是“旁边”;
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意思是“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所
以“所以”的意思是“用来”;
⑨“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的意思是“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所以“咎”的意
思是“埋怨,责怪”;
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意思是“世间奇妙雄伟、壮丽奇异、非同寻常的景象”,所以“观”
的意思是“景象”。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植物学家发现了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奇怪现象:最近 100 年来阿尔皮斯高山上的植物品种正在增加,
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 2000 米的高山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
攀登。植物学家通过研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
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
其实,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
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植物
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诗歌除外,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生存因苦难而美丽
传说中有一只鸟,名叫火鸟。在它死后五百年可以重生,但是它必须经受住烈火的燃烧与洗礼,如此
的生存真是令人涕流。
陶潜终于回归自然了,但是他却经历了官场黑暗的折磨;李白终于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但是他却忍
受流落他乡的冷遇;苏轼终于解放了,但他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恶梦。
他们都是由失意走入了辉煌,但是他们求生存的经历都是这般坎坷,这般无奈。于是成就于苦难中诞
生,信心于坎坷中增长。
想到千斤巨石下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它在重压与黑暗中与死神殊死搏斗,为的是在广博的世界中寻求
它生存的位置,于是千斤巨石被一株嫩绿的小草闯出一条道来,于石缝之间求生存,于是草儿更绿了,腰
更挺了。
那么人呢?仅仅因为我们是高级动物就可以高枕无忧地生存吗?其实我们面临的是更为残酷的生存竞
争,因此提高自身能力方能为自己的生存开创一片天地。
在干旱的沙漠中生长着一些顽强的植物,骆驼刺,胡杨林。于是干旱让他们的根深扎于泥土之中,去
吸收水分和氧分。残酷的环境让它们变得如此坚强和挺拔。
敬畏自然,我们反躬自问:人类是否也可以呢?纵观华夏文明,文人志士不都是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吗?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一幕幕历史的画卷将古人求生存之艰呈现于眼前,终于在经历苦难之后获得了凤凰涅槃般地重生。
感慨于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他用一个文人的眼光描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沉淀。
他用细腻而又尖锐的笔触抒写文化珍宝的生存历程,将他们坎坷的生存状况寓于优美而深沉的描写之中。
在困苦不幸之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在逆境折磨之中散发抗争的光芒,在黄沙漫天的古道之中透出生存
的价值。一个文化人的苦旅,一个开拓者的境界,给我们以火鸟重生的启示。
在逆境中求生存,于是生命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坚强不知屈服。
【解析】
【详解】审题:
这次作文的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两节,第一节介绍了一个关于阿尔卑斯山脉植被变化的奇怪现象:植
物向高处“攀登”,接着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释。根据文段中“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不
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和“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还强得多”可知,作者意在说明的是:在适者生存的
大自然法则下,面对气候压力,植物如何调整自身去适应环境。第二节由植物的生存智慧写到人要生存就
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由此可以从人在生存中要克服困难、逆境需要生存的智慧。
参考立意:
生存的智慧;善待挫折;
珍视苦难;
珍惜生命,争取生存;
生存因苦难而美丽;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
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把握了话题“人生
哲学”的内涵,围绕“生存因苦难而美丽”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举例分析论证历经苦难而美丽的生存形态,
最后以“在逆境中求生存,生命更绚丽多彩”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生命的风帆注定不会顺航道底。在降生与死亡之间充斥着无尽的苦难,既然是上帝的安排,就必定会有有
利的一面,妥协苦难,将会埋没在无尽的绝望之中,直视苦难,人生的轨迹必会有一次得到希望的改变,
划向那无尽的成功与辉煌。珍视苦难,就会获得上天的无尽给予,因为你的勇敢,因为你的永不言败。就
像搏击长空的雄鹰,勇于面对暴风雨中的闪电;就像独走大漠的骆驼,勇于直视弥天的沙暴;就像遨游海
底的鱼儿,勇于战胜突兀而来的激流;就像扎根黄土的白杨,勇于对待那前年的难遇干旱……因为它们珍
视苦难,因为它们勇于面对,所以,它们是生命中永恒的坚强。
每一只能够飞翔的美丽的蝴蝶都要在蚕蛹细小的裂缝上挣扎好久,最后破茧而出,才能化身为美丽的蝴蝶。
而总是有人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会十分不忍。于是,帮了倒忙,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
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样的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
瘪,无法飞翔。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曾败到何种地步?为夫差驾车的马夫。而他却
能够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还令人在宫外每日高喊:“勾践,你难道忘了耻辱了吗?”这是一种
智慧的生存,虽然耻辱,但正是这种坚定的决心,使他们打败吴国,雄霸一方,对后来的成功蕴藏无尽的
潜能。
楚汉相争,大小战役数百,刘邦屡战屡败,危急之时一骑独遁。然而最终,刘邦竟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尽
管后人对这位帝王颇有微词,但我认为他能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愈战愈勇,终成帝王,不失为一代
人杰。生存就是这样,退让一步,会让你有无尽前进之勇。
陶潜终于回归自然了,但是他却经历了官场黑暗的折磨;李白终于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但是他却忍受流
落他乡的冷遇;苏轼终于解放了,但他却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恶梦。他们都是由失意走入了辉煌,但是
他们求生存的经历都是这般坎坷,这般无奈。于是成就于苦难中诞生,信心于坎坷中增长。那屹立于高山巅上几千年的傲松,却始终奋进,所谓“高处不胜寒”,严松不怕风霜的洗礼,傲然独立,扎
根于碎石之间却能站直身板,生命的高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洒脱不羁,“手”可摘星辰”我为之佩服。
正如前人所说:逆境出人才。高山的植物为何一味追求寒冷?生物学家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这是一种生
存的技巧。给生存一点勇气就要去不断地争取。高山上的雪莲,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勇气,“尽态极妍”
是它不懈地追求目标,生存为之伟岸而美丽。
王楠,一个永不言败的人,在人生的低谷里如浴火的凤凰般,勇敢地冲出烈焰,重拾那份坦然与傲视一切
的大气。奥运会上的失败,给了王楠一个天大的打击,一个永世的耻辱。面对国人的诟骂,她也曾留下委
屈的泪水,但她不服输性格永远支持着她,让她敢于面对生命的挑战,她把这份挑战看作是生命的馈赠,
磨砺着她走走向成熟。她没有输,至少在信念上,在勇气上。她凭着她的坚忍与顽强,最终赢回了那份王
者之风。在人生的低谷涅槃,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能锻炼出超人的智慧。
海子的生命行走在冰凉的铁轨上,然后嘎然而止;顾城的梦幻行走在沉寂的小路上,然后随风而逝;秦始
皇的威武行走在万里长城上,然后被孟姜女的眼泪击溃……海子的生命,顾城的梦幻,秦始皇的威武只因
在行走的最后没有超越而烟消云散。人的一生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溅起美丽的浪花,而超越逆境方
可书写扉页人生。
人的一生总在行走,不停地行走,直至生命随高山流水飘然而去。可是就像音符地跳动一样,人的一生并
不总是直立的行走,生命也需要起伏,成长也需要跳动。是的,成长中的跳动便是超越逆境。超越,是一
种爱,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无畏无限的爱。生命无极限,所以生命需要超越。
超越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梦想中感受失败的苦涩;超越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品味胜利的喜悦;超越让生
命在行走中感受激情;超越让生命在一步步路途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
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
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
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
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
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
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
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
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
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
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