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ID:457817

大小:462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 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 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 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 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 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 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 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 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 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 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 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 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 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 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 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 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 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 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 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 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 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 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 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 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 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 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 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 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 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 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 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 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 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 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 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 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 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 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 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 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 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 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 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 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 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 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3 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 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 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 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 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 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4 分)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 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 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 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 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 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 (3)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解读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理趣”的含义:主要以生动具 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 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 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 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 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 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 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答】(1)D.“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料一“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D。 (2)A.“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 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说法错误。“理解距离 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 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D.“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 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 的“再创造特征”。故选 B。 (3)A.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惘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 题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B.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 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 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 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C.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 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 外的景与趣。D.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 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 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ABD 项诗句中都含“理趣”。故选 C。 (4)结合“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 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 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 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分析可知,第二文本是通过(不 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结合“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 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 空’”分析可知,填空是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结合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 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 构成了‘对话’”分析可知,对话是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 结合“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 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分析可知,兴 叹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结合“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 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分析可知,文学 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结合“由于未被阅 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 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分析可知,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结合“海德格尔提出 ‘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 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分析可知,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 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结合“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但我们毕竟是现代 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分析可知,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 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答案: (1)D (2)B (3)C (4)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 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 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 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②文 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 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 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 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 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长郡中学入学摸底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 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 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 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 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 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 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 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 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 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 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 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 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 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 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 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 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 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 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 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 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 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 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 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 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 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 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 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 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 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 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 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 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 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 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 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 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 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 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 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 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 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 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 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 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 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 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 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 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 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 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 A.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 扇图》) B.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 来峰》) C.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 南画扇》 D.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 鸟》) 4. 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 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5. 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 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 D 2. B 3. C 4.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 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 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 富的意蕴和旨趣。 5. 答案示例: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 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 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 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 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 项,“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法错误。“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 料一第三段“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可知, 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 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说法错误。“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 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C 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 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说法错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 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 D 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叹”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 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说法错误。“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 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解读能力。本题题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 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作答本题,首先 要理解“理趣”的含义:主要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从中受到 有益的启示。 A 项,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惘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 诗,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 B 项,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 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 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C 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 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 D 项,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 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 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A、B、D 项诗句中都含“理趣”。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 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 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 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题干“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 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结合“接 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 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 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 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分析可知,第二文本是通过(不同的)读者与 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结合“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 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分析可知, 填空是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结合“与之相近,德国 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 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 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分析可知,对话是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结合“孔子‘诗 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 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分析可知,兴叹是读者通过自 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 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结合“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 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 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分析可知,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 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结合“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 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 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分析可知,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 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结合“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分析可知,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 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 的。结合“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 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 理解古人”分析可知,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 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点睛】宋代理学兴盛,穷理探幽的思辩风尚盛行。由于“天理”不存在于外物而存于内心, 导致宋人不重外物观照而重内心体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精微,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是 尚理趣,重知性,内省个体生命,即使是以缘情写景为主的词,也较多渗进了词人的辦识、 判断等理性思索,不同程度地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理趣。 湖南省 8 月份百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当前,智能写作在多个领域已得到大量应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凡事皆 有利弊。对个人而言,它可能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以及出现无穷尽的屏幕 弹窗和手机短信甚至骚扰电话,其内容乃至声音,很多都是由机器自动生成的。在中观上, 智能写作的大规模应用,给文秘、新闻、外语等领域的行业生态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尤其 是伴随技术应用而来的浮夸宣传,恐吓教育者和学习者,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策。在电商 行业中,滥用写作机器人“刷商品评论”“搞黑公关”的现象已露端倪。更严重的问题是, 智能写作中的社交机器人泛滥,恶化网络生态,会扰乱社会秩序。有西方传播学者调查发现, 目前互联网中 15%以上的信息是由机器生成并传播的。 ②语言不规范、语言暴力、语言偏见、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都不是智能写作所独有的。 但正如从步枪到机枪,火力密度的量变引发了战争形态和军事组织的质变。智能写作带来的 生产门槛降低、传播成本消失,有放大人类语言生活中的许多恶疾的可能,并有可能引发社 会生态的变化。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去限制它们的扩散 和使用。 ③面对这样的境况,如何理性科学估量智能写作的社会作用,预测其未来发展就显得尤 为重要。给智能技术发展这匹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的笼头是必要之举,且刻不容缓。 (摘编自饶高琦《给智能写作的快马套上科技伦理笼头》) 材料二: ①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有消息传出,一对名为“露露”和 “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 2018 年 11 月诞生。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 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却很快遭到质 疑与反对,大量质疑指向其后的伦理问题。 ②尽管基因编辑可能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但显然,这样的医学行为不是割 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 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而这也正是基因实验看上去离大众很远,却被舆论高度关注的原因。 ③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 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 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 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这不是反科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 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④基因编辑,根本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我们有理由相信, 人类对疑难疾病将不再束手无策。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克隆问题时曾经说的,“解决了可 行性再考虑合理性的‘先斩后奏’,是不负责任的”。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但 发明者最初只是为了排除矿井的地下水。而这样的“意外收获”,并不总如人愿。在“科学 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丝毫玩笑。 ⑤此次进行基因修改的科学家。其实还提出过关于基因技术的几个原则:对真正需要的 群体保持“悲悯之心”、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尊重孩子自主性为前提 的“探索你自由”、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促进普惠的健康权”等。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原则处理的就是这项技术的伦理风险。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原则如 何转化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又如何防止以种种原则的名义,突破伦理的底线?这也是基 因编辑婴儿降生提出的问题之一。 ⑥当然,从今日大众对于这次基因实验的广泛关注可以看到,人们并非与高端科学“绝 缘”。即使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人们对于自身繁衍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 对这一次实验本身及结果,科学界会如何进一步回应仍需观察。因为,这是与人类性命攸关 的事业。 (摘编自《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材料三: ①科技伦理研究任务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价值选择和理论基础,即我们想要怎样的生 活、想将怎样的未来传给后代,这将决定我们想要怎样的科技,决定以怎样的价值选择和理 论基础来建构科技伦理理论和规范体系;二是科技伦理理论、原则和规范体系的建构,这要 求研究者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状况、前沿科技进展及趋势、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有较 好的把握;三是如何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体系落实到管理实践和技术细节中。 ②伦理规范只有深植于个人价值观底层,才能转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行为,伦理的理解 和运用能力已经与科研和技术能力同样重要。这就要求当前在岗及未来将上岗的科技人员都 能充分理解科技伦理的价值、历史和逻辑,理解其职责和规范,而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在此意义上,针对科技风险积极展开科技伦理研究和教育,是时代的召唤和使命。 ③国际科技和工程组织章程、工程师职业标准、工程教育培养标准等已将科技伦理相关 要求列入。这些要求应该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应将科技伦理列入核心课程并辅之以必要的实 践培养方式。唯此,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使科技向善、向好发展的人才,也才能为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夯实良好根基。 (摘编自范春萍《科技伦理研究与教育的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智能写作的大量应用会导致信息过量,严重干扰个人生活,并且会误导产业规划和教育决 策,还会恶化网络生态,扰乱社会秩序。 B.看似远离大众的基因实验,却被舆论高度关注,是因为这样的医学行为可能对人类重大疑 难疾病的治疗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C.材料一从现在流行的智能写作角度,材料二从基因编辑的角度,都指出了科技创新给人们 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伦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 D.材料三指出在把握科技伦理研究的主要任务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并贯彻落实, 这一点在许多国际科技和工程上已取得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公约和法律,来限制智能写作的扩散和使用。智能写作带来的生 产门槛降低、没有传播成本,可能会引发社会生态的变化。 B.我们不应该反对科技的突破创新,但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使科学为人所用, 彻底消除科学的副作用。 C.科技虽先进,但使用不当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先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其合理性的做法 是对人类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行为。 D.修改基因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科技伦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提出了关于基因技术 的处理原则,但是实际效用不得而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长远的科技与创新进步需要体制、文化的自我突破,需要自由精神与市场体制的保 驾护航,需要跨越艰难的改革的历史三峡。” B.“科学等同于进步,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们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 到了近代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 C.“一项科研成果或一种技术手段可用于改造社会、造福人类,也可能沦为作恶工具,损害 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对于主流科学界来说,新兴技术同样可能经历早期的蛮夷时代,通过不断的试错最终走 向规范和文明,伦理并不能约束最有创新力的科学家。”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怎样解决科技伦理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湘豫名校 8 月联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人类最原始、最有 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由来已久。它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 登堂入室。 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高学历、技能要 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 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是如此。地摊经济由于属于边缘经济,在实际操作过 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流动商贩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对合法经营商户构成不 公平竞争,妨碍交通,各种扰民以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等。 (摘自《百度百科》,有增删) 材料二: 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城市生 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 存之路,让一些市民买东西路途更远,价格更贵了。同时,“地摊经济”的不断消失,也让 街道变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气息。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已经迈出了“地摊经济”的步伐。成都市允许商户摆地摊、 临时占道经营;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等。这些特殊时期所 采取的灵活政策,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 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务实、灵活 的举措,也将引导各地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 当然,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说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 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 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 年 5 月 28 日) 材料三: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到此摆摊的商铺注册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货品资质证明书, 以及个人有效证件等。”呼和浩特某物业管理人向谷河传媒表示。 “其实,政府部门加强资质管理应成为地摊经济的基础。低门槛是地摊经济的标签,加 强资质管理不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让经营者感受到了平等与保障,让他们能从长远 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愿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金台咨询报道称。 “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 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 体现正面效益。’’《第一财经日报》消息称。 “我觉得还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按照规定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维护秩序, 保持环境卫生。多方相互协调才能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呼和浩特一市民向谷河传媒 表示。 (摘编自《以史为鉴,地摊经济如何发展长久?》) 4.下列对“地摊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自古以来就有,是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 力的商业活动形式。 B.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能够缓解 就业压力。 C.由于极大的负面影响,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被中央文明办 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D.发展地摊经济不是一放了之。如何把握“放”与“管”的分寸,考验着城市综合治 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必不可少。虽然地摊经济有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 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 B.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让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少了生活气息,还增加了部分居民 的生活成本,使一些群众失去一条生存之路。 C.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省市积极支持地摊经济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城市管 理者治理观念的转变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D.只要城市主管部门担当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公共服务管理上下足功夫,科学 引导,就能平衡好地摊经济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6.如何保障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有序、健康长久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4.C【解析】C 项,文中并没有提及“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是“由 于极大的负面影响”, 说负面影响“极大”也并不准确,文中只是说“一定的负面影响”;“重点整治对象”于文 无据;另外,“被中央文明办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是“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 动商贩”,笼统说是地摊经济也不准确。 5.D【解析】D 项,“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平衡好地摊经济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不仅仅是城市主管部门的责任。 6.①政府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从业者资质管理,出台便民政策,通过科学治理,让 “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②城市管理者要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精细管理,引导规范经营,维护经营环境。 ③经营者要提升公共素养,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规范、有序经营,保证 商品质量,保持环境卫生。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角度,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长郡中学月考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 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 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 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 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 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 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 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 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 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 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 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 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 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 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 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 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 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 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 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 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 “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 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 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 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 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 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 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 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 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 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 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 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 材料三 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 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 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 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 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 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 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 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 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 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1.A(“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 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感"手法而境 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C(A 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 项,运用了比喻;C 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可以作为论据 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 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3.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 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 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 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 情趣美。(每点 1 分)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 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每点 2 分,任答三点给 6 分,意对即可。) 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艺术”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 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 映” ’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 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②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 画(合称“造型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 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 问題。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 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 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 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时间上先后承续的 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 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 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 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的: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 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 文用 man,法文用 hommo,德文用 mensch,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 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 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 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 (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 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派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线,我国却很 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起源时诗歌、音乐 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 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 所占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任何人都不 能不同语言打交道。不是每个人都会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和演剧,但是除聋子和哑巴以 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 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 “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 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亚里士多德、朗吉弩斯、贺拉斯、但丁和文艺复兴时代无数 诗论家都可以为证,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 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 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列子》之类哲学著作,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之类史学著作,《水经注》、《月 令》、《考工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求》之类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日记、杂记、 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过争论,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 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 一下英国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 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九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 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 B.时间艺术主要以观念性的语言为媒介,这和空间艺术主要以感性的声音、线条、色彩等 为媒介有一定的差异。 C.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音乐是最为单纯的,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 诗歌和一般文学,则多种感觉都起作用。 D.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几大类型的看法比较科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西方 文论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艺术之所以有“第二自然”之称,主要是因为,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自然在人的头 脑里的特殊“反映”。 B.语言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因此不是感性的,这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 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C.苏轼评价王维的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和中国传统的“诗画同源说”关系密 切,也和本文观点基本一致。 D.中国古典美学集中在诗文评论领域,西方美学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讨论的也主要是诗学 和修辞学,可见文学的独特地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国美学范畴的一项是( )(3 分) A.钟嵘的《诗品》 B.刘勰的《文心雕龙》 C.王维的《人间词话》 D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如果说“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大类型比较科学”的结论是错 误的,从推论的角度看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 分) 5.简析文章前三段分别从哪个角度阐述了哪个问题。(6 分) 1. D A 项“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有误,原文有时间限定“自从莱辛的《拉 奥孔》问世以来”;B 项“时间艺术主要以观念性的语言为媒介”错误,原文表述为“文 学则用语言为媒介”,以偏概全;C 项“音乐是最为单纯的”有误,原文表述为“音乐较 单纯”。 2. A 因果关系错误,艺术之所以有“第二自然”之称,主要是就其实践观点看,艺术是人 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3.D 原文有“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 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从作品的标题看,A 项是论诗的作品,B 项是论文的作品,C 项是论诗词的作品,而 D 项是关于生产和生活的作品。 4.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的。 5.文章第一段从认识观点和实践观点两方面论证了艺术和“自然”的关系。 文章第二段重点讨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文章第三段运用引证法论证各种艺术都具有诗意,进而论证了文学的独特地位。 第一次月考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 2018》(以下简称 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 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 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 10.7 亿美元,到 2025 年底将达到 71.7 亿美元,在 2018 年至 2025 年期间将以 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 大的市场,2017 年占全球比例 29.29%,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4.59%,在 2018-2023 年复合 年增长率为 29.53%,这主要得益于 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 2017 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 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 2017 年的市场份额是 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重庆晨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 80%的枢纽机场过安 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 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 3 月,是 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 初创公司之一,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 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 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 80%左右, 中文准确率为 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 要作用。 今年 5 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 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 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 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 6 万条信息。 (摘编自黄军《人脸识别技术七夺世界冠军》) 材料四: 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 何东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人 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在英国,面部识别 和追踪技术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各界甚至发起一项“请警方停止用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 的抗议活动。类似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如亚马逊公司利用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 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此提出了抗议。 (摘编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它在 2017 年的市场份额是 12.88%。 B.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是一所专注于计算机 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 C.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国家标 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民营企业。 D.全国 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带来了便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里面,人脸识别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达到了 166.6%,位居第 一。 B.广州白云机场使用了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每分钟可 处理 6 万条信息,效率很高。 C.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识 别的准确率要高于中文。 D.在国外,因为人们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他们反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甚至对 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 3.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在全球取得优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进行整合概括。 1.C【解析】C 项,“民营企业”错误,材料只说是“企业”。材料三,“中国 AI 独角兽云 从科技是……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 业。” 2.D【解析】D 项,“在国外”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中说的只是有些国家持有这种观点。 材料四,“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 制。” 3.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市场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一些企业和领 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 常德市第二中学开学摸底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用传统经典故事形象诠释 主题思想,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生动地呈现文化自信是动漫创作者们积极追求的。正在金鹰卡 通卫视播出的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重点动画片《八仙过海》也是 例证,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的故事,但又颠覆了传统表达方式,用"探险"作为 讲述方式,让孩子们在"平凡人通过奋斗也能梦想成真"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孝、忠、善、廉"等传统美德及价值观。 本世纪初,说起华丽特效与精美剪辑,观众首先想到的便是好菜坞大片。好菜坞迪士尼 动画电影的奇幻与酷炫,曾经汇聚了大量中国观众的目光。成龙当年就感叹∶"我们有功夫, 有熊猫,却没有《功夫熊猫》。"现代动漫作品,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 观众普遍表示,《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故事好,其特效、动作设计、配乐节奏等也都达到 了较高的水平。《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国产动漫的一个高峰,与其高水准的制作分不开。 (摘编自韩业庭 王茜《且看国漫如何练就"中国功夫"》) 材料二 近期,日本动画《你的名字》风靡亚洲。在日本,该片成为宫崎骏导演的《千与千寻》 之后,15 年来首次破 200 亿日元的影片,跃居票房排行榜第二位。 《你的名字》跻身票房收割机行列,不仅是因为身体置换和时空穿越等情节设计的成功,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影片击中了都市化进程中亚洲小镇青年的精神孤独与心灵困境。尤其是 故事发生在极具后现代色彩的东京,更将主人公世界观的成长过程赋予了寓言性。中国动漫 还需要做好哪些功课,才能准确寻找并定义"我的名字"? 从历史上看,中国原创动漫的起步并不晚。1937 年,世界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 公主》面世,4 年之后,新华影业公司便推出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批优秀动画片,包括《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 和《哪吒闹海》等,这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黄金岁月。回顾 20 世纪中叶国产动画创造的辉煌, 中国动画在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仍能在世界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富有民族文化 特色的创意构思。 而日本动漫产业起步并不比中国早。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动漫鼻 祖手冢治虫,而动画大师杉井仪三郎也坦承《大闹天宫》对他创作的启发。时至今日,后者 在技术制作领域追本溯源的工匠精神则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表现《你的名字》中两位主人公 对东京的不同观感,在东京的男孩和乡下的女孩眼中,大都市的光照饱和度与色彩对比度存 在着微妙的差异。即便这些差异只有通过逐帧比照才能勉强察觉,导演仍不厌其烦地打磨技 术细节。 因此,中国动画电影定义"我的名字",首先要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目前,围绕"中 国故事"的讨论大多聚焦于文化主题和剧情设置,容易忽视承载故事的技术平台建设。事实 上,中国动漫"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支撑性创作技术的反思运用。国产动漫在技术借鉴的 过程中,应当自觉介入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审视维度,逐步实现技术手段的本土化创新,而非 单纯制作的特效"翻砂工"。我们注意到,年初的国产 3D 动画片《小门神》已经强调开发"技 术基因",尽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起码以技术试错的方式为国产动漫的创新与探索保存了 一批珍贵的本土数据。 当前,面对全球动漫集体转向二次元文化的风潮,中国动漫积极谋求"站起来"并"走出 去",横亘在面前的恰恰是美、日、韩"三重门"。沿着这"三重门"依次走过来,就是中国动 漫行业学习现代动漫故事创意和先进产业理念,进而参与全球动漫市场竞争的过程。国产动 漫的技术进阶,正处于从"外生型""混合型"向"内源型"过渡的关键节点。推进特效创新之" 术"与电影创意之"道"的"并机联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国产动漫谋求内涵提升的重要路径。 (摘编自聂伟《国产动漫如何定义"我的名字"》) 材料三 在 2019 年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犹如天降,被赠予了"国漫之光""票 房黑马"的头衔。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 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神 笔》《孔雀公主》《过猴山》《鹿铃》《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 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 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我们认识到,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所进行的影像化 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即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 《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 当代意识。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 象与经历的不满。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早期的原创动漫在创意构思上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刻影响了日本动漫鼻祖手冢治虫和 动画大师杉井仪三郎。 B.国产 3D 动画片《小门神》以技术试错的方式开发"技术基因",为国产动漫的创新与探索 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C.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国产动画电影的黄金岁月"和材料三所提到的国产动画在国际上形成" 中国学派"的时间没有重合期。 D.材料一中用"探险"方式讲述《八仙过海》取得成功的事例,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传 统文化影像化改编需要内容重构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很多国产动漫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 了创作者追求文化自信的意图。 B.成龙发出的中国"没有《功夫熊猫》"的感叹,很大程度上源于国产动漫制作技术水平落后 于好莱坞的现实。 C. 特效创新和电影创意协同发展是国产动漫技术进阶的关键节点,将成为国产动漫谋求内 涵提升的重要方式。 D.中国动画电影能够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 切相关。 3.下列观点,能够从相似角度证明《你的名字》可以赢得高票房的一项是(3 分) A.《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展现与还原了民族历史文化亮点,更唤起了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 B.《哪吒之魔童降世》依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但另辟蹊径地讲述了哪吒虽"生 而为魔"却"逆天而战斗到底"的励志故事。 C.《哪吒之魔童降世》体现了市场对国漫需求的情感迸发,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本身就有心 理认同,高水准的影片势必会得到热捧。 D.《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是长期铺垫之后的水到渠成,折射出来的 是中国动画近 20 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国产动漫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技术重要,还是内容重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D 2.(3 分)C 3.(3 分)B 4.(4 分) ①论证方式上:由日本动画《你的名字》的成功引出话题,逐层深入分析其原因(考生如答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算对); ②论证方式(或者论证特点也可):用设问方式提出中国动漫准确寻找并定义"我的名字"的 核心问题,引起思考; ③论证结构上:开头提出"我的名字"的中心问题,在中日动漫发展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分析 问题,以讲好"中国故事"的结论解决问题,并提出建议。 ④论证特点方面:文章在论证中摆事实,讲道理,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逻辑清晰, 富有说服力。 ⑤论证方法方面:文章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例证法,比喻论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1 分,2 点得 2 分,3 点得 4 分 5.(6 分) 观点一:技术重要。 ①现代动漫,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的产品,技术发展制造出的华丽特效,更能吸引观众,产 品有市场才能有发展。 ②《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了国产动漫的一个高峰,与其高水准的制作分不开。③日本动画 《你的名字》成功,也得益于在技术制作领域追本溯源的工匠精神。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内容重要。 ①国产动漫要呈现文化自信,体现自己的特色就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②《哪吒之魔童 降世》的成功离不开创作者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重构。③20 世纪中叶中国动画在 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仍能占据一席之地,形成公认的"中国学派",离不开带有深邃的哲学 思想与文化标识的故事。 评分参考:答出 1 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考生如答都重要,不给分,属于审题错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