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学法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考地理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学法指导

ID:457966

大小:301.4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地理全国一卷试题分 析及学法指导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2020 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2020 年文综地理全国Ⅰ卷坚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高中育人方式的 改革,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试题整体难度比去年大,保持了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一、立足学科特点,强化立德树人落实力度 1.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地协调”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全国 I 卷第 1~3 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 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 径,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 I 卷第 43 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 深入了解、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全国 I 卷第 36 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 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崇 尚劳动、尊重劳动。二、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助力地理教育教学 1.地理内容生活化学习。全国 I 卷第 4~6 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 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 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将生活中的地理引入试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 理的兴趣。 2.地理过程理解强化。全国Ⅰ卷第 37 题,提供区域地貌结构,要求学生 据此反演地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 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此题目也考查了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创设了新的情境形式,增加自然部分的考查 1.试题情境创设方面有所改变,部分设问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注重地理过 程推理及地理要素关联分析。 2.题目中的治沟造地生态建设、居住区规划、葡萄种植及景泰蓝旅游,侧重 人文地理考查;人工岛建设、岳桦林带变化、玄武岩地貌演变、高原鼠兔,侧重 自然地理考查。但在人文地理题目中,也融入了自然地理内容,如第 6 题和 36 题,所以总体上自然比例较大,这也导致学生普遍反应题目难度大。 四、区域图及等值线图减少,示意图及景观图增加 整套试题中常规图较少,选择题三幅图均为示意图,36 题为景观图,37 题 为示意图,44 题为坐标图。对读图能力分析图像信息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考生需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材料信息迅速做出整合判断,理解把握并运用图像信 息。 五、试题分析: 选择题(11 小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 治沟造地是山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传统的打坝淤地的基础 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 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 1),据此完成 1-3 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耕地面积增加 B.防止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细耕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B 3.C 【解题思路分析】 1.打坝淤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选项 A、 B、D 的内容是打坝淤地与治沟造地共有的内容,因此错误;根据材料“复垦空 废宅基、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得出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宜居度, 选项 C 正确。 2.治沟造地使当地平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有利田间 耕作,选项 B 正确;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 C 选项错误;打坝淤地工程形成的耕地肥力较高,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 础上进行的,并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D 排除,因此选项 D 错误。 3.结合山西省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及图文当中“治沟造地”本身包括 沟道覆土造地、坡面退耕还林等语言提示,可知当地坡耕地过多,也是为了防止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正确的选项是 C。居住用地紧张,农业精耕细作 并没有明确的暗示。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 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 层以上)和多层(7 层或以下), 图 2 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 此完成 4-6 题。 4. 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 II 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相对居住片区 II,居住片区 I 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 【答案】4.B 5.A 6.D 【解题思路分析】 4.从当地风频分布图,结合我国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冬季盛行偏北风, 夏季盛行偏南风,以此确定居住片区 II 面对夏季风,建筑要求为“通风”,建筑 高度不能太高,应以多层建筑为主,从布局方面考虑一是对西南风减少阻挡,让 西及南两个方向的风都能很好的通过建筑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建筑采光的需求, 前后建筑间不能产生明显对光照的阻挡。综合以上两个方面,选项 B 中的“横 向错列分布”基本能满足要求,为正确选项。其他①④两种布局对南向风阻挡明 显,且后楼采光条件较差,③夏季通风效果和冬季防风效果都差。 5. 因为Ⅱ区在西南方向,位于夏季风上风向,由材料知夏季为了获得通风 效果,所以Ⅱ区建筑密度应较小,以低层建筑为主,而Ⅰ区是为了阻挡冬季风, 应规划为高层建筑,建筑密度应较大,故选 A。 6.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居住区的西和南两个方向,说明是为了避开东北向风 (冬季风),同时也可进一步考虑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避风处相对温暖, 更适合人们的出入,因此正确选项为 D。 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地岩石搅碎, 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图 3 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 7-8 题。 7.参照图 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 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①降水充沛并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7.B 8.D 【解题思路分析】 7.“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对应选项中降水充沛、季节分配均匀, 结合图中信息,人工岛足够宽。 8.以前接触过的地下水“透镜体”的题目,与该问有相似之处。人工 岛的面积较小,淡水存留的时间也短,因此岛屿地区一般缺乏淡水资源。如果以 此为生活水源,过多的开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会引起海 水入侵,甚至地表下沉等生态问题。选项 D 正确。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 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成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 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 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 9-11 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9.A 10.C 11.D 【解题思路分析】 9.气候变暖,使北坡热量上升,林线海拔快速上升,所以林线附近树龄较 小。应以近年来形成的为主,多为幼树,选项 A 正确。10.北坡林线的快速上升,是由于冬季气温明显(大幅度)上升导致的结 果,而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并没有长到林线部位,所以相比以前生长季稳定, 因此选项 C 正确。 11.气候不断变暖,在材料中明确指出,人们观察到岳桦结实线的稳定, 可能是由于缺乏种子来源,而导致林线的高度趋于稳定不能继续上张,因此选项 D 正确。 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 5 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 该地位于 52°N 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的降水特点。(8 分)(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 照的优势。(8 分)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 分) 【答案】 (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 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 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 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 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 水保土。 【解题思路分析】 (1)此小题为反演式题目,知道结果,追溯原因。我们在课堂中很少提及 顺坡垄种植,但是我们很熟悉梯田耕作、沿等高线耕作等方式,他们都有保持水 土的功能,同时梯田还有增加耕地面积的功效,这个原理清楚后便可以灵活运用 了。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则说明当地不用担心水土流失,也就可以推出当地降 雨强度较小;降水强度小则就需要灌溉,但顺坡垄又不利于灌溉,那就需要当地 降水频率大,且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该地位于北纬 52 度附近,且气候湿润,可推断当地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可能性大。葡萄耐旱,所在当地采用顺坡垄 这一生产方式,可以更好的排水。 (2)根据题目材料“葡萄喜光”很容易推断葡萄种植宜选择阳坡。再结合 当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光照条件好的各种角度。北纬 52 度,纬度较高,太阳高度 角较小。梯田以平行等高线的方式修建,目的是在局部形成平坦的地形,因此在 每一块平地上种植的葡萄,比在向阳坡面上直接种植的葡萄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少, 如果采用向阳坡面顺坡垄种植,一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光照充足;二是获得 的光照均匀,同样的光照情况下,梯田前部植株对后部植株、土地的遮挡光照大 于顺坡垄,故从受光来看顺垄坡更利于每一株葡萄的生长。 (3)该问衔接着第一问,通过第一问推断出当地的气候可能为温带海洋性 气候,降水强度小、频率高且均匀,则不需要灌溉。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 所以需要引水灌溉,顺坡垄一浇水全部流到了下面,上面的葡萄浇不到。温带半 干旱地区降水偶有暴雨,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果在这种条件下采用顺坡垄种 植,不仅不利于蓄水灌溉,也易导致水土流失。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较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 6 所示,某海拔 5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 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 顶山,及少量海拔 9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 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 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 分)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 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 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 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 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 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 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题思路分析】 (1)此问不能先入为主,要从材料出发,材料“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 较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可见岩浆喷出冷凝后,初期形成的 就是台地,而图中显示出了除台地外的平顶山、尖顶山,所以台地从一开始的完 整平面,因侵蚀而变成不断破碎,平面变小,起伏变大。 (2)此小问分值 12 分,需要先排序再说理由,一旦排序不对,理由很难 对,得 0 分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开始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的负担比较重,再加上 考场的紧张,此题显的格外难度大。其实只要认真把题审清,过程理解透,题目 就豁然开朗。根据侵蚀强度一般又窄又尖的侵蚀比较严重,为什么侵蚀严重的海 拔高呢,材料提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只能是尖顶山形成时期喷发的熔岩比较多,台地比较高,这也和第(3)问呼应 上了。可以得知最先形成的是尖顶山的台地(海拔 900 米左右),此层台地被 流水长时期侵蚀后产生(残留了)尖顶山;第二次玄武岩喷发形成的是平顶山的 台地(海拔 700 米左右)再经不断侵蚀(时间相对较短),形成平顶山;第三 次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台地(海拔 500 米左右),距今时代较近,侵蚀时间最 短,保持了台地原貌。(3)只要明确了过程,前两问顺利完成后,此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从内、 外力两个角度分析地貌的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形成较早,受流水侵蚀强。三次 喷发,间隔时间较长,后期的喷发,未能覆盖前期形成的地貌。 (二)选考题 43.[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10 分)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 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活动体验中心以及 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六 17 时至 22 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旅” 活动,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旅”活动的旅游价值。 【答案】通过延长旅游活动时间,充分挖掘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 增加旅游业收入;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 位。丰富市民与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增强市民与游客对景泰蓝技艺的了解,有 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解题思路分析】 旅游价值一般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普(或科研) 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实该题是结合材料“景泰蓝文化体验之旅”,从旅游的 价值及旅游开发的意义方面开展不同角度。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 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图 8 示意青藏高 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答案】 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 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 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 把高原鼠免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围绕高原鼠兔的数量与当地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考察,考生要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高原鼠兔以草为食,对高原草场会产 生一定的破坏性,但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也要看到当高原鼠兔的数量达到某一 数值时,土壤肥力达到最高,对草类的生长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需要辩证看待 地理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