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57971

大小:8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初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 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 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 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 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 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 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 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 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 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 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 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 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 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 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 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 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 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 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 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 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 B. 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厢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C. 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 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问题的关系,最后总结。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其内容很有吸引力。 B. 《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 《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 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 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 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 品影响的痕迹。 C. 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 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D. 《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 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项,“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理解错误,从全文看, 文章最终强调“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红楼梦》是传统 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首段只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选项理解为统摄全篇的中心论点。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理解错误,从原文第五节 看,作者认为用鲧来形容晴雯,够古怪,可以联系后文“《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 一步”,因此,并不是全无道理。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及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D 项,“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理解错误,作者在最 后一段强调“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传统性只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 必要条件,“传统性”和“独创性”结合才是《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原因。 故选 D。 【点睛】分析文章内容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 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 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材料一: 27 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8 名队员成功登 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 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 信 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 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2020 年 5 月 28 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世人对珠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过 6 次大 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先后于 1975 年和 2005 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为全 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上一次珠峰高程测量已过去 15 年,珠峰高度是否发生改变,是 2020 年珠峰 高程测量要解答的课题。相比以往,这次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测量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的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 供第一手资料。 (摘编自《中国力量!揭秘珠峰登顶背后的越野故事》,2020 年 5 月 28 日人民网) 材料三: 尼泊尔曾以“中国没有登顶珠穆朗玛峰,没有留下登顶证据”为由,不承认珠穆朗玛峰是两国国界。 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 1960 年 5 月 25 日凌晨 4 时 20 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1975 年 5 月 27 日 14 时 30 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 8848.13 米。电影 《攀登者》以真实历史事件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诠释了“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强烈爱国情怀,引发观 众思考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和怎样爱国。 (摘编自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 材料四: 在三大运营商的珠峰 5G 之战中,华为不仅和中国移动携 5G 上珠峰,还夹带了华为 4K 高清摄像机 HoloSens SDC。这台摄像机完成直播的一个必须条件就是 5G 覆盖,其永远在线、一键调优、故障一键定位 等特点仿佛就是为高海拔地区直播而设计的。小米在这场珠峰营销战中表现格外活跃。早在珠峰高程测量 正式启动时,小米就发布微博称,小米 10 将全程助力此次珠峰高度复测。据悉,小米 10 是小米冲击高端 手机的首款产品。除了通信设备,从登山设备到吃穿用度,到处都可见赞助商的身影:三元为登山队员提 供牛奶;乐虎提供运动饮料;探路者提供登山装备……三大运营商纷纷在快手上展开珠峰慢直播,全天候 展现珠峰的日出日落、阴晴雨雪。 (摘编自《登顶背后:一场不动声色的营销暗战》,2020 年 5 月 28 日北京商报)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为珠峰高程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提供保障条件,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B. 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将有助于我国对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C. 北斗导航、5G 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 D. 华为高清摄像机、快手直播平台能让民众及时、便捷地看到此次登顶过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 B. 材料二从测量目的、历程和成果等角度说明今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原因和意义。 C. 材料三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攀登者》再现的历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D. 材料四描述商家围绕登顶的营销,反应出本次登顶珠峰的科技和商业特色。 【答案】4. C 5. A【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 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可知,本次珠峰登顶没有与上一次登顶难度作比较。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项,“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错误,由原文“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8 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 各项峰顶测量工作”“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 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可知,材料一的社论是慷慨庄重的,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 但并未详实介绍测量的具体工作。 故选 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患难之交 毛 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 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 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 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 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 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 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 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 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你认识伦尼·勃吞吗?” “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 “可真巧,他和我同姓氏,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 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 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你至今都做过些什么事呢?’我问他。 “‘嗯,没做过什么,’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 ‘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 情做,只好自杀了。 “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像是个五十岁的人了。 “‘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 “‘我会游泳。’他说。 “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 “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 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好,我就和我那位同姓氏的青年谈了这 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你说你是个游泳家嘛。’我说。 “‘我的状态不怎么好。’他回答。 “我没说什么。耸耸肩膀。他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 ‘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十点刚过。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 的小海湾。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没有,他没有吓退,开头游得顺利。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 他的体质。绕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我有点儿震惊。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呢?”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 “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6.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也使文本的笔 调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B. 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 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C. 爱德华对伦尼痛下杀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伦尼不学无术,赢了他不少钱;二是对伦尼的嫉妒,伦 尼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而爱德华矮小瘦弱,满脸皱纹。 D.这篇小说刻画了以作者“我”、爱德华、伦尼为代表的三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金钱”价 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7. 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爱德华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6. B 7. ①题目与人物形象的反讽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形象②题目与 内容的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悬念。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是置朋友于 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爱德华为了失去的金钱可以置朋友于死地。 8. ①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人心不古的伪君子。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②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 手。明知伦尼根本应付不了“灯塔的潮流”,却让他去送死,还说要接伦尼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 话。③以追逐“金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对伦尼赢他钱一事耿耿于怀,设计报复。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B 项 “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错,虽然“开始作者发表了一段感悟”,但从第三段开始回忆 伦尼·勃吞死前发生的事情,是倒叙,不是顺叙。 故选 B。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标题“患难之交”会让人联想到该词的本身含义,但是读了原 文会发现,题目与内容截然相反,题目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其次,人物形象方面,作品的主人公的所作所 为与题目本身含义相反,有反讽的艺术效果;第三,主题方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为朋 友两肋插刀,而是恰恰相反置朋友于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小说第二段描写了主人公的外貌“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并 对其进行了评价“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 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但是小说的结尾揭示主人公的真 面目,塑造了一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的伪君子形象;爱德华明明知道“绕 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却让伦尼去送死,还说要接伦尼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话,可以看出 他的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结合 “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 的缘故”可知,爱德华因伦尼赢他钱一事耿耿于怀,因而设计报复置伦尼于死地,揭示了他是一个以追逐“金 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服勤数,母怜 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 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 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 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 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里中一少 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 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 乎!”其人俯首谢过去。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陆、王之 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 《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 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 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盐。②笥(sì):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xì):葛布衣服。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 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 箪瓢:指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 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 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 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 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2)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答案】9. B 10. C 11. D 12. (1)先生抚摸着他说:“一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那个人低下头承认错误离开了。 (2)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众多的牛身上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再致先生” 动宾短语,意思是两次馈赠先生,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和 C 项;“诸”,之于,“偶是遇诸涂”意思是在路上偶遇先生;“方盛暑”是时间状语,前后要断开,可以排除 D 项。 此句的意思是(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在路上偶遇先生,当时正是盛夏,先 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面容憔悴的走路。 故选 B 2.本题重点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不含太学生”错误,“诸生”的意思是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 太学学习的生员。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D 项,“完成后就去世了”错误,原文是“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意思是先生在病情 危急时,尚且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忿”,愤怒;“盍”,何不;“俯首”,低头;“谢过”,承认错误。 (2)“假令”,假设,如果;“伏法受诛”,被动句,被法办遭杀戮;“亡”,失去;“何以异”,有什么不 同。 参考译文 潜斋先生姓应,名撝谦,字嗣寅,仁和人。 先生生下来的时候手里就有八卦形的掌纹。年少时就和志同道合的虞畯民等人组成了狷社。后来与沈 朗思相交,成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先生的母亲生病了,先生多次殷勤的服侍照顾,母亲怜惜地对他说:“我 为你娶妻来帮助你吧!”先生最终不肯进入洞房。母亲去世后服丧完毕,才完婚。对于古代留传下来的经 书都亲身实践并且努力地去推行,一辈子没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的时候。他居住的地方仅仅可以遮蔽风雨, 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常常是空的,他也表现的泰然自若。 一天,他看见房梁上的白蛇掉在地上,说:“这是战争的征象啊。”就侍奉双亲逃到山中。在遭遇祸 乱以后,自认为是已经灭亡的祖国的读书人,断绝了出仕为官的想法,更加致力于撰写著作。 康熙戊午年间,阁学李天馥、项景襄以博学鸿儒征召先生。先生从病床上起身对主管的官吏说:“我 不敢推却朝廷的征召,实在是病得不能走。”才免于被征召。范承谟继任浙江巡抚,又想要推荐他出来做 官,先生于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残疾不能作事。同乡的御史姜图南视察盐务回来,对老朋友都有馈赠。(姜图 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在路上偶遇先生,当时正是盛夏,先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 。面容憔悴的走路。御史回来以后,送给先生越葛,说:“我知道先生一向不接受别人的粮食衣物;然而这 微不足道的东西,并不是来自盗泉的。”先生推辞说:“我箱子里还有夏衣,我昨天偶感风寒,(穿厚衣服) 是想要发汗。”最终还是还给了他。 先生在小楼中坐卧,一张几、一个卧榻,书籍以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于是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 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乡里有一个少年喜欢喝酒闹事,忽然有一天扣门请求听先生讲课, 先生答应了他。过了三天,不能忍受拘束辛苦离开了,像以前一样喝酒闹事。有一天喝醉了,拿着刀想要 砍人,气势汹汹的没有人敢阻拦他。忽然有人说:“应先生来了!”那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放下刀垂着 手,汗流浃背。先生抚摸着他说:“一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那个人低下头承认错误离开 了。 先生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六十九岁。病势危急的时候,还亲手编辑《周忠毅公传》,没有完成就去世 了。他平生不喜陆、王的学说。他论述太极,与程、朱也不尽相同。他所写作的《周易集解》,都是独具心 得的言论。其他像《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共十多种,各有精义之 处。又撰写了《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照《文献通考》的例子,而明代的事实尤其详细。平湖人陆清献 曾经在武林和先生两次相会,与他谈论学术源流非常投缘,先生也命令两个儿子到陆清献西湖的寓所拜访 他。先生去世后,陆清献写文章祭奠先生。先生去世后,河阳人赵士麟刻印了他的遗作发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4. 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3. C 14. (1)本诗颈联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天晚了, 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切同情。【解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 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故选 C。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是“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 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 山女”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 描述展开。仔细阅读第三联,“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本联写了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天已入暮, 江上的船工还在辛勤地划船;夜已深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打衣裳。这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字里行间 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 【点睛】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 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8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久居轩中,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来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余扃牖而居 (2). 久之 (3). 能以足音辨人 (4). 而刘夙婴疾病 (5). 常在床蓐 (6).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7). 通古今之变 (8). 成一家之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扃”“牖”“辨”“夙”“蓐”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 ),甚至生造出一 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 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 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 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 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 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 避免 贬低 B. 异想天开 可有可无 取消 低估 C. 不伦不类 纯属多余 避免 低估 D. 异想天开 纯属多余 取消 贬低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 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 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18. 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答案】16. C 17. A 18. B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 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不伦不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 颠三倒 四。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这里形容的是“概念和 表达”,应选用“不伦不类”。第(2)空,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纯属多 余:纯粹是多余的,指完全不必要的事物。从后文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语言规范是多余的,是 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的,所以此处应选用“纯属多余”。第(3)空,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 止。取消:停止计划,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这里修饰的是“人为干预”,应选用 “避免”。第(4)空,贬低:故意降低应有的评价。低估:不恰当地,过低地估计。这里的语境是“语言 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故意去降低“一般人的语言水平”,应选用“低 估”。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抓住 7 个“是否”来进行判断。1.看所 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 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 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 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 指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 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特有的规定。 本题中,根据后文“甚至生造出”,可知这里应填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们”,由此排除C 项;根据句意的 递进关系,先“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再“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由此排除B 项;根据前句的“经 常会”,后文的“甚至”,可知后句应用“也会”来与之相称,构成严密的递进关系,由此排除D 项。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两大分类,一是点号,一 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 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 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其次要了解它涉及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能够正确理解 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2.掌握七种点号和九种标号的用法,这 。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3.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4.具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5.具 有识别、改正错误标点符号的能力。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以及句 子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本题中,“语言本能”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A 项,“正心诚意”,表示引用。 B 项,“读书人”,表示着重强调。 C 项,“招牌”,表示特殊含义。 D 项,“聪明人”,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 B。 四、课内知识考查(15 分) 19. 请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见狱吏则头枪地 B.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C.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A 项,“枪”同“抢”,碰、撞的意思; B 项,“责”同“债”,屈辱、侮辱; C 项,无通假字; D 项,“闵”同“悯”,指可忧患的事。 故选 C。 20.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 能力。的A 项,“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B 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 C 项,“下流”,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 故选 D。 21. 请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 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B 项,被动句,语意被动; C 项,一般句式。 D 项,被动句,语意被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令自放为”。 故选 C。 2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为:对、向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为:砌 C.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句末语气词 D. 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为:成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D 项,“成为”错误,应为“责怪”。 故选 D。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魏其,大将也,衣赭衣 .C.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 项,“手”,名词做状语,解释为“亲手”。 B 项,“衣”,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 C 项,“上”,名词做状语,解释为“从上面”。 D 项,“倡优”,名词做状语,解释为“被像对待戏子优伶那样”。 故选 B。 五、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 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 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以“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 【答案】适应环境,改变自我 比尔盖茨曾说过:“社会充满不公平的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人应该适应环 境,改变自我。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成就一番事业。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 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在古代哲人中,早有这种心 态了。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 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 人所铭记。“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 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 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 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使人走向成功。在我国流传着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古希腊,也有一位伟人能够 移山,他的名字叫柏拉图。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之术,柏拉图笑道,说:“很 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一片哗然。这一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的一个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便过去。 适应环境,改变自我能实现理想。人生如水,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 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 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变环境上,这实在是徒劳无益。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 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 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 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 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一切环境。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话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 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话题为“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属于关系型话题,因此考生在写作时 要注意阐明“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之间的关系。从所给材料来看,“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强调的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 格难”,则说的是“保持自我”的珍贵。题干说“‘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并没有表明 对“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的态度,因此考生写作中可以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强调“保持自我” 的重要性,还可以谈辩证地看待“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需要注意的是,本题是“关系型话题”,所以考 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角度来立意,都要在文章中分析“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的关系,证明自己的论点,绝对 不可以只谈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顾此失彼。行文时可从材料和话题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 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屈原在污浊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自我;苏轼被贬黄州,适应 环境但仍保持自我等,让文章有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①既要适应环境,也要保持自我个性;②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与时俱进;③环境污浊 更要保持自我,出淤泥而不染;④保持自我,吸收环境正能量;等等。 【点睛】话题作文,就是围绕某话题写出的文章,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写作中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完成:① 围绕话题,确定文体。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可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 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分丰富,擅长编写故事,可写成童话、语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 维能力强,善于推理,可写成一篇论点鲜明,有理有据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可写成一篇优 美的抒情散文。本题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考生就要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②围绕话题、推敲含义。用 作话题的词语,无论是表意单一,还是表意丰富,我们都应该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除了理解原意,还应该注意引申义、比喻义,这样才能把握准话题的含义;③围绕话题,明确范围。一般话题作文,多有提示 语,提示语在写作范围和内容上是有明确限制的,不可忽视;④围绕话题,慎重拟题。审题中的一个至关 重要的环节是围绕话题,理解提示,拟好题目。要努力使自己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 可运用修辞可发挥想象加引申,可巧设小标题等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