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 19 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语 文
命题: 莫秋莲 审题:孙淑梅
注意事项:
①试卷共 4 页,答题卡 2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来源: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
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
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
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
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
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
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
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
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
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
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
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聚焦社会热点是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主旨所在。它们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动人心弦的故
事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都挺好》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展现新一代女性争取家庭幸
福和事业成功的奋斗过程;《老妈有喜》涉及二孩政策、中年妇女境遇、青春期叛逆等社会热点话题,
书写了两代女性的成长与 自我价值追求,颇具时代气息;《彩虹在转角》书写了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读者内心的痛点,
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着力点。比如,描写深圳发展历程的《深圳
谣》,展现内蒙古草原牧民投身经济建设的《草原上的红飘带》,描写彝族生 活的《我在彝乡的故事》,
展现西北大漠风采及当地工厂发展的《又细又长的棉纱棉》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运用双语写作,在
作品中展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让读
者在阅读少数民族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文学创作扎根人民生活之中,获得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声,这是伟大时
代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历史使命与必然要求。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力的一种体
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观照伟大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才能
切实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摘编自王婉波《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大多数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创作。
B.网络文学作品均既描绘人物个体,也塑造人物群像,描绘了一幅幅恢弘的社会画卷。
C.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聚焦社会热点,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D.现实主义网络文学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创力,应该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近年来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多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例证翔实,使文章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文章论证网络文学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着力点时,平均着墨,例证鲜明。
D.文章结尾指出了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价值、应秉持的写作理念和应切实担负起的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中国铁路人》《造车》等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时代感强,而且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
C.《都挺好》描写新一代女性对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追求,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D.网络文学积极书写现实既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和读者的需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
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
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
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
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
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
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
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家公布施
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 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
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
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
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来源:学+科+网 Z+X+X+K]
2009 年,全球爆发甲型 H1 N1 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
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
生产,仅 87 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 H1N1 甲流疫苗。
2014 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
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 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 ,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
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
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
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
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
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来源:学。科。网]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
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
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
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
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 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
产批号的 H1N1 甲流疫苗。
C.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
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
材料概括并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响器刘庆邦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
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
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
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请响器班子吹一吹。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
院子走去。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这是镇上崔豁子
的响器班子,那个年长些的就是四乡闻名的崔豁子。
他们吹奏出的曲调一点也不现代和复杂,有着古朴单纯的风格。不消说,曲调代表的是人类悲痛
的哭声,又绝不模仿任何哭声,它更接近旷野里万众的欢呼,天地间隆隆滚动的春雷。人们静默地听着,
只一会儿就不知身在何处了。
死者出殡时,响器班子是在行进中吹奏。响器在旷野里吹奏,跟在庭院里吹奏给人的感觉又不同
些。收去庄稼的千里大平原显得格外宽广,麦苗长起来了,给人间最隆重的仪式铺展开无边无际的绿色
地毯。在长风的吹拂下,麦苗又是起伏的,一浪连着一浪。高妮不认为麦苗涌起的波浪是风的作用,而
是响器的作用,是麦苗在随着响器的韵律大面积起舞。不仅是生性敏感的麦苗,连河水,河堤外烧砖用
的土窑,坟园里一向老成持重的柏树等等,仿佛都在以大笛为首的响器的感召下舞蹈起来。响器的鸣奏
对举哀队伍的帮助更不用说,有了响器的点化,哭就变成了对生死离别的歌咏,就有了诵经的性质,并成
为人类世代相袭的不朽的声音。
高妮走在响器班子左侧前面一点,为了听得真切,看得真切,她不惜倒退着走路。高妮心中热浪翻
滚着,她不可避免地泪流满面了。麦地里腾起的尘土刚粘附在她的泪痕上,后续的更加汹涌的泪水就把
前面的泥土冲刷掉了。
死者入土后,响器班子拐上大路,直接向镇上走去。高妮有些不由自主地尾随过去。崔豁子问,你
跟着我们干什么?高妮的回答连她自己事先也没想到,她说,我想跟你学吹大笛。崔豁子把高妮上下打
量了一下,说,回去请你爹来找我吧!高妮大喜过望,两眼顿时开满泪花,一路小跑回去了。
高妮家的人不同意高妮去学吹大笛。因为吹大笛不是女孩子家干的事。父亲打了她,下手很重,
把她打哭了。她听见了自己的哭声,哇哇的,通畅而嘹亮,像是从肺腑里发出来的,底气相当足,跟大笛的
声音也差不多吧。父亲不许她哭,命她憋住,憋住!可是她却往大里调整了口型,哭得更充分了。父亲拿
过一块毛巾,塞进她嘴里去了。鼓着腮帮子貌似吹大笛的高妮,只能在脑子的记忆里重温大笛的音响。
大笛响起来了,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哪是天
上,哪是人间。然而好景不长,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那风是呼啸着过来的,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吹奏力。地上的一切,不管是有孔的无孔的,疾风都能使它们发出声响。屋顶的茅草被卷向空中,
发出像是雨燕的叫声。
母亲把她嘴里的毛巾掏出来时,是让她吃饭。她咬紧牙关,不吃。不光不吃饭,连话也不说了。
父亲请来一位亲戚,帮着做高妮的工作。这位亲戚用历史的观点,说吹大笛属于下九流行业,一个
人如果选择了吹大笛,一辈子就被人看不起了。说得苦口婆心,可高妮仍坚持绝食,拒绝说话。后来这
位亲戚对高妮父亲说,人各有志,算了,给孩子一条活路吧!
没人会关心高妮为练习吹大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个人来到世上,要干成一件事,吃苦受
罪是不言而喻的。两三年后,高妮吹出来了,成气候了,大笛仿佛成了她身体上的一部分,与她有了共同
的呼吸和命运。有人说她的大笛能呼风唤雨,要雷有雷,要闪有闪;能让阳光铺满地,能让星星布满天。
只要一听说高妮在哪里吹大笛,人们像赶庙会一样,蜂拥着就去了。
消息传到外省,有人给正吹大笛的高妮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京城一家大开本画报上了。照片的题
目没提高妮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响器。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大笛刚 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文章开篇先声夺人,突出了大笛对高妮的影响力,大笛声仿
佛唤醒她"沉睡"的内心。
B.响器在旷野里吹奏,高妮听得"泪流满面",写出高妮被大笛征服、沉浸在大笛的曲调中难以自拔,有力
地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
C.高妮想进响器班子学吹大笛,家人竭力反对,小说围绕高妮与父母间的矛盾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借
以表现高妮的情感世界。
D.文中写高妮学大笛的过程,用笔极简,作者通过人们对她演奏大笛的神化,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她为
此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
8.请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从手法及内容方面加以赏析。(6 分)
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
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
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
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
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
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
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
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 人自奋。不
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
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
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
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
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
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
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 节 选 自 《 明 史 · 耿 九 畴
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 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
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
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
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户籍等
事务。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
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
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 来 源 : Z x x k . C o m ]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
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
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5 分)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暮春【注】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注】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 767 年)暮春,诗人在夔州。大历三年,杜甫乘舟出峡,南下洞庭潇湘。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时节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廓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B.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也是真实表现了当地的气候特征。C.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季节。
D.尾联写洲渚之上水鸟鸳鹭挟幼鸟自由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暗示了自身的处境。
15.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洒酒祭月,寄托自己对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常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
来则可把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 推陈出新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 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情节俗套。然而
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 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
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 )。因
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 ;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
而是错杂的混合体。
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
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百家争鸣。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
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 的复杂成分,体现
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
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
传达 的感情和思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留传 起伏跌宕 抵触 扣人心弦
B.流传 波澜壮阔 抵触 振聋发聩C.流传 起伏跌宕 抵牾 扣人心弦
D.留传 波澜壮阔 抵牾 振聋发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不太介意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拘泥于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C.不太介意“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拘泥于划分悲喜雅俗
D.不拘泥于 “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
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B.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
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C.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浓墨重彩地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
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D.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
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2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① ,你收到了,东
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②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
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
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③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
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1.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5 个字。(5 分)
据调查,随着“90 后”甚至“95 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
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 后’平均 7 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
业上看,“95 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 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
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 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 4 年才换,“80 后”则是 3
年半,到“90 后”骤降到 19 个月,“95 后”更是仅仅在职 7 个月就选择辞职。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
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
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
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
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
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
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度 19 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卷答案
1.【答案:B】解析:1.以偏概全。原文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项中为“网络文
学作品均……”。
2. 【答案:C】并非平均着墨,而是侧重在民族特色上。文章在举例时,举“民族特色”的例子要多
于举“地域文化”的例子,后面还专门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
作品的内容。
3. 【答案:D】解析 A 项,推论不当。“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只是说明网络文
学有了创新,但如果并没有向良好的方向创新,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B 项,于文无据。“其作
者从事过这类职业”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文章中并没有表明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一定从
事过其作品所显示的职业。C 项,从原文“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可知,并没有体现“强
烈的女性意识”,而是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相结合。
4.【答案:A】“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错。
5. 【答案:C】; A 选项.范围、程度失当。范围上,原文是“部分地方政府”;程度上,原文是“比较
缺乏”。B 选项,“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
果。D 选项,“世卫组织的肯定”在原文是作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普遍赞赏中单拎出来的一例呈现的,
是由集合到元素的关系。选项中以偏概全,成了元素代表集合。而且将原文中的“普遍”二字去掉了。
6.(6 分)①党政领导组织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总揽全局,各级政府严格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
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
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协作方面:全国人
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7. 【答案:C 】解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8.(6 分)(1)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例如通感想象,将大笛的乐曲声形象化,通过对“红霞”“狂
风”“暴雨”等景物的描摹,表现乐曲的激越高亢,富于色彩美和画面感。夸张,展开联想和想象,极
言自然物的变化,来摹写大笛乐声的效果,富有震撼力。对比,以天气的明朗和狂风暴雨的对照,突出
大笛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2)展现了高妮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高妮对大笛的神往和执着,
体现了她绝不妥协的坚定意志。每点 3 分。
9.(6 分)(1)“响器”本指大笛,是高妮所喜欢的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2)“响器”代表着对
理想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高妮冲破世俗的阻碍学大笛,彰显了女性的坚韧。(3)“响器”代表着高
妮被唤醒的生命,彰显着生命的力量。高妮就是响器,每个人都是一个响器,都渴望彰显生命的力量。每点 2 分。
10.【答案:D】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
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答案:B】 漕运、户籍归户部管理。
12.【答案:B 】(文本是说耿九畴和江渊商议贬去章瑾的官职,受到章瑾女婿王汝霖的衔恨,因
而王汝霖与叶盛等人认为刑部不公平,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
13.(10 分)
(1)5 分(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
右侍郎。 (关键词一个 1 分,“以”“见”“已”;句意通顺 2 分。)
(2)5 分(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
嘉奖的诏书回复他。(关键词一个 1 分,“延”“简”“报”;句意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
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
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
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
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 ,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
他的名字。
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 部右侍郎。他屡
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
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
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
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
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
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
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
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
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
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
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
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
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
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
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 帅。皇
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
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
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
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
14.【答案:A 】; 解析:意境为“空廓明丽”不准确。
15.(6 分),①诗人与家人拥塞(滞留)巫峡的苦闷心情(2 分) ②前两联借景抒情,写峡中拥塞之景
与气候之恶劣,表现了诗人久居峡中的郁闷心情(2 分);③后两联乐景衬哀情,杨柳成荫色已暗绿,
莲花含苞红色欲吐,自己却久卧峡中,尾联以鸳鹭携子翻飞,而自己不能携家人南下洞庭,表现诗
人厌居异乡、急于离开的迫切苦闷心情。(2 分)
16. 6 分,暑假作业,《默写 64 篇》(1)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7. 暑假作业,【答案:C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
由此及彼。所以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流传千古”,也可以说“焦裕禄的事迹流传全国”,前者是时间
的传承,后者是空间的扩散。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第一空应该用“流
传”。“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起伏跌宕”指音调抑扬顿挫或
文章富于变化。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文章“情节”,应该用“起伏跌宕”。抵牾是指矛盾;抵触指冲
突,竞争;第三空应该选“抵牾”。“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振
聋发聩”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第四空用于修饰朴素自然的诗句传达的感情,应
该用“扣人心弦”。故选 C
18. 【答案:B】解析上文观点句是“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列举的《哈
姆莱特》的例子突出了其新意,要补写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应照应“创新者”“新意”,首句应
写成“不拘泥于……”句式,排除 A、C 两项;D 项,“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
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结构混乱,应该排除。故选 B19. 【答案:A 】解析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哈姆莱特”,第二个分句“表达”前缺主语,排除 BC 两
项;“表达……企图”搭配不当,排除 D 项。故选 A。
20.(6 分)暑假作业。答案①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②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样
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③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解析第①处,根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手里了”可知,此处应填与“交
付东西”有关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教师…”可知,此处应填和教
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第③处,根据上文“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和下文的“授人以鱼,不
如授人以渔”可知,此处应填“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等相关内容。组织语言的时:候要注意
字数限制
21(5 分) “95 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解析:首先要全面、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核心。从材料看,这段话陈述的核心事件是“95 后”平
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把握了这一点,就好做概括了。
22,作文(60 分)参考高考评卷标准
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
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
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
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
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
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
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
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读之又有何益?”。任务部分是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部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是告诉考生,要肯定“中国精神”,即使在当代,中
国精神也不过时。考生要论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不能笼统地说;要阐明为何、如何继承和
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立意:1.中国精神永不过时;
2.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
3.有一种力量,叫中国 精神;
4.弘扬中国精神,在困境中崛起;
5.弘扬中国精神,托起复兴之梦;
6.弘扬中国精神,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优秀作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
予青年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
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
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
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
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
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怀天下、着
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
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
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
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
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
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
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
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
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 年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
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
醒与旺盛的战斗力。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
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
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点评:文章开头从文以载道引入,指出从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去建设美好国家是时代赋予
青年人的责任,然后引用帕斯卡尔的话和林则徐的事例分析人无精神不立,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
接着从反面对比批评现实生活中那些无精神支撑的“无为”青年无责任无担当的错误做法;然后运
用 2020 年的疫情的事例以及孙中山和毛主席的话进一步论证国无精神难存的道理;最后指出正是有了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