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表 1 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
表 1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来
源:学#科#网 Z#X#X#K]
墓道数
墓 道 长
(米
)
面积(口)
( 平 方
米)
附属设施
金村 V 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 2
固围村 M1 魏王 2 125 756 ?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 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2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
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
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 政权的长期稳 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26.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
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27.表 1 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 1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来源:Z.Com]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
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8.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
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来源:学#科#网 Z#X#X#K]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29.元朝的地方行政区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
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30.明清时期,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资本(把资金委托给有商业才能且值得信赖的人经营)、
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亲戚、朋友、同乡等)提供资本等方式进行筹资活动。这些筹资方式( )
A.推动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B.促使股份制企业出现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D.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1.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
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反映出他主张( )
A.加强户籍管理 B.国富寓于民富
C.保护小农经济 D.减免民众赋税
32.自 19 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入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
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
的生产行业。到 1894 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33.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
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
B.20 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34.表 2 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南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35.《新青年》创刊之初,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收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
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42、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映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图 1、图 2、图 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的人口密度图。
图 1 图 2
图 3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1)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 分)
材料二19 世纪 70、80 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 200 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
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
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 1905 年,留日学生达 8000 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
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
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3
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吕思勉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其一,周秦之变。先秦为封建时代,秦汉以后是郡县时代,
“其情形是迥然不同的”。其二,新莽败亡。自东周进入乱世,周秦诸子皆谋挽救世运,直至新
室王莽推行社会全面改革失败,此后不再产生根本改革社会的思想和行动。其三,盛唐结束。
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转变,唐中期之前未脱离胡化性质,安史之乱后则在政治与学术上恢复
汉化,宋学虽大成于庆历之世,实则导源于隋唐之间,继盛于元和之世,到庆历间,已是其成
熟之时了。其四,西力东渐。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优势遭到严重冲击,
这可以说是旷古未有的大变局。 ——摘编自李波《吕思勉的中国史观》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
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材料 城市化固然是宋代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被忽..... .城市经
济活跃,市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在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
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相对短缺,各种垃圾、污秽也随之增加,城市的
水源、土壤乃至空气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污染。城乡差别的加大引发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徙,难以
果腹的灾民可能遗尸街头,城市内部贫富分化也很严重,孤贫之家无力殡葬,更使得城市沦为疾疫暴
发的中心。
疾疫的严重威胁使得宋代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着重大考验,促使他们审慎探究致 疫咸因,妥善拟
定处置方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城市防疫问题,防疫观 念为之一变,城市防疫制度随之发展。
宋代统治者通过采取整治城市周边环境、积极推广医疗防疫、主动隔离疾疫病患,以及埋瘗尸骸等
措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防疫制度。这些制度在特定历史场合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后
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宋代以迄明清城市防疫制度的核心部分。
----摘编自 余小满《宋代城市的防疫制度》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早期城市疾疫暴发难以控制的原因。(8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后期城市防疫措施的影响。(7 分)1-5 DBBDB 6-10 AABDB 11-12 DB
42、答案:(1)图 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
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 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1 为
东汉(永和五年)。
图 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
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2 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 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
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 为唐代(天宝元年)。
(2)变化:从主要学习技艺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由政
府派遣到 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6 分,每点 2 分)
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每点 2 分,
4 点 7 分)
43.(12 分)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础。(2 分)
评述:首先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
提高,促进了我国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其次在政治方面: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
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
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
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最后在思想上: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士阶层应运而生,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8 分)
结论: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不仅仅只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由此奠定了后世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2 分)
示例二
观点:唐宋之际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2 分)
评述:首先在政治方面:唐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向一省制发展;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
文官制度发展。其次在经济上: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唐朝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
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心南移。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
的军费开支;文官政府的形成。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代“商业
革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最后在思想文化方
面: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科技创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发展
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走向大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
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文人的世界。(8 分)
结论: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的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方面,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2 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45: (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增加,流动性大:城市 环境恶化;医疗 水平低下
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贫富分化严重:城市管理者防疫观念的落后。(4 点 8 分)
(2)有效遏制疫情的爆发与扩散:有利于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对后
世城市防疫制度产生深远影响。(3 点 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