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

ID:458389

大小:82.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 第 5 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史铁 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 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代表作有小说《我的 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 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 命的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本文写于 1993 年。 三、理解词义 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猛地:突然、忽然。侍弄:方言,经营、 照管、喂养的意思。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 器物砸。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 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 “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第二部分(第③ 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 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 开了“我们”兄妹。第 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 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 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 “我 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问题归纳 1. 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 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 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句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 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 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2 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表现了母亲对 儿子无私的爱。 4.“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 无望、孤独的心情。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母亲这是有 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 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6.母亲提议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一提议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 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 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心情:“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 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顽强无畏的精神气质中 得到启示,希望“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7.从 1-5 段中,找出一些否定意义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不, 我不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 远的诀别”,这些有否定意义的语句说明“我”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浑然不觉, 母亲的病危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表明“我”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8.文中有几处插叙,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含义?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说 明: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为照顾儿子放弃照顾花,这是一个深爱儿子的母亲。第二处:“后来 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睡不了觉。”说明: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哪步田地;②反映了母亲做出 的超常努力。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 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 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 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我”重拾 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 慰,最深的怀念。 课后探究 一、文中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秋天,而就在那个秋天,病重的母亲依然全身心地 照顾着“我”,直至在那个秋天离“我”而去,因而,每到秋天必会想起母亲,怀念母亲,所以,文章以“秋 天的怀念”为题,它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 二、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 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3 “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母亲“挡在窗前” 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母亲怕瘫痪的儿子看到落叶触景生情,对生活失去 信心,她挡住的是绝望,带给儿子的是希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周到,处处替儿子着想,突出了母 亲的伟大。“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 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三、第 1 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第 7 段中“我”说“好好儿活”是指“我”要坚强地活下去,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 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好好儿活”就是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 活中的挫折与磨难,向着幸福不断前行,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四、1.“一直”说明母亲为了不让子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写出了“我”对此的懊悔之情。2.儿子答应 出去看菊花,让母亲喜出望外,她带着喜悦悄悄地出了门,但疾病却让她没能高高兴兴地回来。“再也”写出 了“我”的深深失落与悔恨。3.母亲一直在隐瞒自己病情,“我”并不知道问题严重性,“绝”“竟”表明出 乎“我”的意料,“我”痛恨自己的粗心,痛恨自己只想着自己的双腿,却并没有理会母亲生有“致命”的病。 五、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6 课《散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 《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 《散步》写于 1985 年。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 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 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 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 字)。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一霎:一会儿;短时间。两全:顾全两个方面。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 样子。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 人物。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4 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 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 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 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 出“我”的欣慰。 3.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 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段对初春田野 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 乐的心情。 4.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 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散步时发生的分歧 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 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 “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6.“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 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来分析。“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 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 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7.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 界。”这句话的含义?“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 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 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课文主题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 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后探究 一 、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 理由。 答案: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 的传统美德, “散步” 5 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拟题:《责任》 《孝顺》 拟题理由: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 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二是突出人到 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 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一: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 地起着水泡??” 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 四口散步的愉悦 心情。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 鱼塘。” 作用:描绘了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 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 幼小,自然也很轻。”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句子体 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 大。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 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秋天的怀 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7 课《散文诗两首》 知识点 知识点 金色花 一、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 《戈 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 丁集》《飞鸟集》等。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 “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 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 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6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 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 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 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 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 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 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 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 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 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 五、课文主题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 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 好和圣洁。 荷叶·母亲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 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 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 的根本出发点。 二、故事背景7 《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往事》是冰心 1922 年 7 月相 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 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往事》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 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 慧的光芒。 三、理解词义 慈怜:慈爱怜惜。 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烦闷:(心情)不畅快。荫蔽:遮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 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 的动人情景。 五、问题解疑 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 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 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 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 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 “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 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 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 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 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 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 “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 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8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8 课《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咏雪 一、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二、课文翻译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注释内 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 理。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 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注释胡儿:即谢朗,字 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 如,不及。因风:乘风。因,趁、乘。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 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即:是。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聪慧有才辩。无 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译文:太傅高 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三、问题解疑 1.“谢太 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 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寒 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 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 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四、课文主题《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 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陈太邱与友期行 一、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 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 按内容分为 36 篇。《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 二、课文翻译9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注释期:约定。至:到。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译文:陈太丘 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注释时年:那年。戏:玩耍。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译文: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 “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释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译文:那人便发起脾气来说:“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 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注释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顾:回头看。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问题解疑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 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 “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 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 也不过火。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 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10 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 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 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 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四、课文主题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 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课后探究 一、示例:现代汉语和文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同样的一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有多种意 思,即便是同一个意思,也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因此文言通常深奥难解,或一句话一个字 有多种解法。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其不同于文言文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语的句型可以随便转换,表达 容易,不会生硬。讲述故事略。 二、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 示例一:我认为用“撒盐”比喻雪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 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个比喻好,后一个比喻不好。 示例二:我认为用“柳絮”比喻雪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 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三、体现陈元方的“方正”的地方有:(1)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和 “信”“礼”的重要性。(2)陈元方“入门不顾”强化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合乎道义。 四、1.不久,一会儿。2.相比。3.不如,不及。4.离开。才。5.约定。舍弃。 五、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