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458707

大小:8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 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 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 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 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 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 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 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 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 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 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 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 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 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 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8.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6 分) 9.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 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 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 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 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 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解答】(1)A.“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错误。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B.不是“全 知视角”,而是“限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说法不正确,原文是“那天 是复活节的礼拜天”。C.“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 大意是表现他--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故选 D。 (2)结合文中“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他 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等分析,这几处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堪;结合文 中“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可是,另外几 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等分析,这几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淳朴善良; 结合文中“政治跟我不相干”“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分析可 知,表现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3)结合文章第一段“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其他人纷纷离 开而“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的场景,可见标题已经营造了 一个典型场景,人们都被战争驱赶出家园,老人是其中的一个;“老人”的形象更能够调动人 们的同情心,也能够让人看到老人在战争中彷徨无助的痛苦。老人不再往前走,既有对失去家 园的茫然绝望,也是对战争的控诉,能够深化主题。 答案: (1)D (2)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3)观点:点明环境,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理由:①题目明确典型场景,展现了人民 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②题目点明了人物,有助于突出老人的痛苦、 茫然和无助。③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 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点评】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 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 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 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 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 性格特点与品质。 第一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 知白守黑 眼的风刚吹到號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徐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 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 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 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 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 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道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 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號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 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 茶香氤氳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 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 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 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 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 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 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 “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 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 茶没泡, 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 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笑,把涂弦夫拉到 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 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可是这个? ”吴一品一拍手:“对 ……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 “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 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 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 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 刀把茶饼撬下一块, 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 其色, 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 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 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兔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 一种境界。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8.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9.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 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 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 做出准确判断。B.“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有误,涂弦夫是从吴一品“各是各的享受”一句里 慢慢感悟到了人生态度,因而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 可。本题考查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而吴一品不是主人公,解答时要从刻画主要人物,情节发 展、主旨表现方面作答。 小说中吴一品是主人公涂弦夫的知己,所以在涂弦夫遭受抢白后把 吴一品“叫过来”,所以能听进他的话,所以才有所改变。这不仅是情节的推进,也是主人公 形象的完善过程;吴一品能洞悉生活本质,引领主人公进入另一种境界,也引领读者进入另一 种境界,无疑对表现主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 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 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 解作者的用意。 首先,这一改变,切合了题目“知白守黑”。 其次,“知白守黑”的含义 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但不要过于执着,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这一 改变表明了涂弦夫处世态度的变化。 答案: (1)AC (2)①内涵方面:吴一品是一个有雅趣、能洞悉生活本质的名士,他的这些特点丰富了小说的 文化内涵;②人物形象方面:他是主人公的知己,对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处世原则、思想境界 等有指点和引领作用,使主人公的形象在变化中变得丰满;③情节结构方面:吴一品的言行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主旨方面:他的“知白守黑”“各是各的享受”等认识与主人公共同 揭示了文章主旨。 (3)①“守黑”保留了“守墨”的特点,暗示了涂弦夫的书法家身份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② “守黑”是取“知白守黑”之意,包含着涂弦夫等秉持的处世态度: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 而外表要装成愚钝。③对人生境界的更高追求: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 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④面对人生变故能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生活; 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能够理解、尊重并包容。 【点评】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开学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麦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 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 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 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 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 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 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 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 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捡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 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 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 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 “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 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 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 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 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 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 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 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 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 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 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 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 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 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 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 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能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 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 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 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 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 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 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C.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 态度转变'彼此理解,也深化了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 D.这篇小说在顺叙中运用了插叙,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 加故事的波澜,丰富了人物性格。 8.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6 分) 答: 9.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 分) 答: 7.B 8.(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 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9.答案 (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 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 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 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 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淡泊名利、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形象 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 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 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开学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 7~9 题。(15 分)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 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 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 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 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拔, 唱道:“今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唱到:“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 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 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 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 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 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 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 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 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 出去说回书。行吗?” “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 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 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 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 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老瞎子 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 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 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 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五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 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 B.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 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 C.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 纸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D.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盲人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 ——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8.第二段怎样刻画的说书老人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6 分) 9.小说的最后,说书老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 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 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 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大的方面分析一般为正面 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解读小说的题目,要结合小说 的主旨和情节,从小说的表层意思来考虑,另一方面谈自身对题目的理解可以从深处挖掘。 【解答】(1)C.“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有误,正是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老 瞎子才决定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 故选 C。 (2)立足文本第二段,“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 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些表现老人说书内容丰富,观众随便挑选,体现了老人对说 书的满足和技艺的娴熟;“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 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写出老人内心的从容;这些属于正面描写;“满场立刻鸦雀无 声”则是从侧面反映老人说书的艺术出众。 (3)本题要求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说明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忙碌的过程。现 实生活常常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要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 力。老瞎子终其一生翻山越岭说书谋生,他相信这一切的奔忙辛苦都是值得的,就如老瞎子心 中所想“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 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可见这“药方” 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 “药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他认为有义务把生活的希望传给下一代。小说的题目是“命 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 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就像老瞎子的师父所 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生活常常 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小说中的老瞎子、他的师父还要他的徒弟都是盲人,他们不能看到 光明,但为了一个能够治愈眼疾的“谎言”,大家辛苦忙碌着,无意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为了人们喜欢的说书人。我们现实中的人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在心中给自己树立 一个目标,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 能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找到一个理由,为了更好地活着。 答案: (1)C (2)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写老人说书的内容丰富、任随众人挑选、不慌不忙 与众人说书等细节,体现了老人对说书的满足和技艺的娴熟、内心的从容。②侧面描写。当老 人开始说书,满场立刻鸦雀无声,从侧面表现出老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3)①老瞎子终其一生翻山越岭说书谋生,他相信这一切的奔忙辛苦都是值得的,就在于弹断 一千根琴弦能用药方去治眼睛。可见这“药方”是老瞎子困苦生活的目标和希望,是生活的依 托。虽然最终没能治好眼睛,但老瞎子明白是这“药方”支撑他一直活得充实,所以他认为有 义务把生活的希望传给下一代。②小说的题目是“命若琴弦”,意在告诉人们,生命就像琴弦, 只有“拉紧了”,让自己忙碌着、奔波着,生命才有意义。意义本在于过程,而无所谓“从哪 儿来,到哪儿去,谁是谁。”或者:老瞎子的师父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传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生命的意义在于忙碌厚实的过程,目标是什么,能 否实现,并不重要。③现实生活常常是无奈的,甚至是苦难的。要在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让生活充满奋斗的原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哪怕最终不能实现,也能让生命中 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找到一个理由,为了更好地活着。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开学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鸡毛 汪曾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 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 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 一个先生知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 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 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 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 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 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 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 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 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 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 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 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 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 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 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 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 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 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 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 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 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 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 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 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 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 鸡,作者以点代面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 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 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8.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7. A [解析] A 项,“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 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而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故 选 A 项。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 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 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 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答出 3 点 给满分)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 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 昌焕作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 - -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 -块肉,“打开坛 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 现得淋漓尽致。 开学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长 大 谷凡 母亲生病了,儿子只是把一堆买来的药放到她面前,转身走开了。儿子没有想着还要为母 亲倒水,他就那样匆匆地去看书了。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学得很好,这让做母亲的很开心。 现在儿子已经长大了,还是那么爱读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那一大本一大本又厚又重的 书。 母亲有些失落,躺在床上,眼里装满了泪水,此刻母亲看不到儿子,因为儿子的房门关得 严严实实,一边想儿子的过去,想儿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甚至还想了丈夫过世的情景。 母亲想到丈夫临死时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儿子,那时的儿子才十一岁, 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就那样一直拉着她的手,直至停止了心跳。 丈夫离世后,母亲没来得及悲伤,就开始陪着儿子备战小升初,好在儿子争气,他的成绩 一直非常好。为了让儿子看起来不寒酸,母亲又多做了一份工,每天的时间都是紧紧张张 的,连喘口气的机会都很少。 现在母亲病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感冒,但让她十分难受。 这么多年,母亲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记得那时儿子刚刚六岁,一次她生病了,儿子居 然站在她的床边说:“妈妈,我带你去看医生吧!”母亲特别感动,病立马好了一半,觉得自 己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 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 每次回到家母亲都是敦促儿子学习学习。儿子也听话,一直都是学学学。 儿子大学读的是名校,又被保送研究生。儿子还要继续读博士,可母亲觉得儿子不能再学 了,她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实在太辛苦了。 上个月儿子去找工作,儿子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去一个小单位应聘应该是水到渠成,结 果儿子碰壁了。后来母亲从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儿子碰壁的原因,才知道儿子当时说话口太满 了。他认为自己到那个小单位,从普通职员干起对他是一种侮辱。 后来儿子又四处投简历,依然是到处碰壁。现在儿子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了。整天一个人躲 在屋子里看书,看书,对不让他去读博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 看着儿子紧闭房门,母亲突然喊起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让儿子帮她倒水,然后让他把换洗 的衣服洗了,把房间打扫一下,去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 儿子走出房间,和母亲对视了几秒钟,他有点不相信母亲会让他做这些事,但母亲的目光 很坚定。儿子知道母亲现在病着,不想和他较劲,但嘴里还是嘟囔着他做不好这些事情。 母亲很温和,她说一次做不好两次,两次做不好三次……儿子带着不满去做,虽然没有做 好,但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想象。 …… 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母亲有点激动,她眼里闪着泪花,这让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一连 四天,都是儿子打扫卫生做饭,甚至连母亲的衣服,儿子也帮她洗了。母亲的笑重新回到脸上, 病也就好了。 那天母亲让儿子陪老张去市场进菜,老张在他们居住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菜铺,每天天不亮, 老张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菜,开始儿子不愿意去,母亲说你只需要去看,不需要帮忙。后来,儿 子就跟着老张跑了几趟。那天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在帮着卸菜,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老张 有一个儿子,学习一直不好。那天儿子看到老张的儿子在学习上正犯难,就帮他指点一下,再 后来就多次帮他解难题,很快,老张儿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 就这样,儿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家属院里陆续有其他孩子要求他辅导,儿子的心思也用 在了如何教学生这个问题上。一个学期后,儿子所辅导的学生成绩飙升了,儿子特别有成就感, 整个人也充满了朝气。找儿子辅导学生的家长越来越多,儿子的精神头也越来越好,母亲看在 眼里,喜在心里。 由于儿子辅导学生考上了名校,儿子也跟着出名了。当初把儿子拒之门外的重点学校,现 在亲自找上门来,让儿子去他们那里工作。 儿子说话的方式改变了,他的思维也改变了。他对周围的一切感觉都变了,母亲松了一口 气,她知道,儿子这才是真的长大了。 (选自《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标题“长大”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故事的线索,有利于集中叙述情节,有利于 人物描写,也有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B.“母亲生病,儿子买来药,却没有给母亲倒水……”——截取生活矛盾结点开篇,设置 悬念,然后叙述矛盾的来龙去脉。 C.小说插入“母亲”想到丈夫过世的情景,紧紧拉着她的手不放……直至停止了心跳,是 为了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 D.“去做作业,不许再玩了,快去学习!……母亲和儿子之间只有这些事了。”看似平淡 的叙述里,隐含着作者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思考。 8.作者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一个青年人怎样才称得上“长大”了。(6 分) (三)7.C【解析】“是为给故事涂抹一层悲剧色彩”错,亲人离世,是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是 情节客观上的作用,而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年丈夫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托给了自己, 而孩子的现状让“母亲”失望,想到丈夫的嘱托,“母亲”感到愧疚。 8.(1)细节描写,小说写母亲“眼里装满泪水”的细节,表现母亲看到儿子封闭自我时的失落、 愧疚心理。(2)心理描写,小说写母亲“眼里闪着泪花”,表现母亲看到儿子不断成长时,内心 的激动、兴奋。(3)对比描写,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只关注他的学习,后来注意培养他 的劳动观念、助人意识、感恩情怀等,在对比中表现母亲教育观念的转变。 9.(1)谦虚处世,懂得感恩;(2)读书学习,热爱劳动;(3)融入社会,帮助别人。 牡一中开学测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过不 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 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 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 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 列在右侧。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 了高台。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 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 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 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朱子 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 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 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 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 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 心,没说此事。”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 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 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 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 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 恨的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 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 上乘者正是黄蓉。众人一见,无不大惊。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 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 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的送上高台。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 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 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 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 火。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 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 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 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 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 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 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枝长箭都是透胸而过。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 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众蒙古兵齐声发喊, 高举盾牌护身。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注:黄药师、郭靖、黄蓉、一灯、朱子柳等人为侠义之士。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黄蓉,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黄蓉的性格特点。 C.文中多处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本文通过一连串的射箭动作描写,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8.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9.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侠义”精 神的内涵。(6 分) 7C 8.①疑惑。蒙古军修筑高台,黄蓉不解其意。②震惊。黄蓉依情理推断郭襄落入敌军之手,并 被绑上高台,吓晕过去。③愤怒。对蒙古军卑鄙无耻行径的激愤。④羞愧。丈夫因杨过责备自 己时,黄蓉满脸通红。⑤急迫。救女心切,黄蓉孤身出城。⑥忧虑。敌众我寡,救女失败,丈 夫大义凛然,眼看女儿性命难保,黄蓉心中担忧不已。(每点各 1 分) 9.①扶助弱小,打抱不平。郭靖对杨过十分关心爱护,责怪妻子不顾杨过生死。(2 分)②顾 全大局,牺牲小我。郭靖见救女无望,忍痛放弃营救。(2 分)③心怀天下,崇高的民族气节。 一众江湖侠士,未食朝廷俸禄,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舍身死守襄阳城。(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