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第一次阶段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9 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
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
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
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
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
概括。
【解答】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说法错误。“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月色实写,星光虚写。
故选:C。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
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
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
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
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
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
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
译文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
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
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
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
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
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
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
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
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
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
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
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
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
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
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
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
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
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
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解答】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
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表述错误,“雪声偏傍竹”一句所言雪落竹丛之声并非诗人
梦中听闻之声。
故选:B。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②此君,指
竹子。③石泓,砚台的别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黄斌老在块垒难平之下进行创作,故画出的竹子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三、四句写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明朗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这幅优雅的横竹图。
D.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表现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译文:
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
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
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
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赏析: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
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
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
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
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
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
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
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
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
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
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
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
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
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
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
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
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
《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
“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
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
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
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
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
“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
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解答】B.“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错误,
句意是竹子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是赞扬黄斌老所画之竹的处变不
惊的气度,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B。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
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塞上曲送元美明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B.次句运用借代手法,以“胡烽不断”代指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
在不言中。
C.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
照应。
D.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也表达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
的感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译文: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
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
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赏析: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
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
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
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
“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
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
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
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
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
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
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
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
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
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
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
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
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
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
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
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
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
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
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
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解答】D.“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也表达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
不辱使命的感情”错误,还表达出战士们对团员的渴望,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故选:D。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
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夏日三首(其三)
张耒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①久斑藏姓氏,致身②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③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注)①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②致身:出仕。③白居易诗
有云:“汉庭卿相皆知已,不荐扬雄欲荐谁?”借扬雄的典故表明自己才华卓绝却无人引荐
的苦闷。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枣径瓜畦”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白衫乌帽”描绘出诗人山野农夫般的朴素形
象。
B.颔联写幽花躲避夏日骄阳,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绿树迎风招展,风带来绿叶的
芳香。
C.诗歌前两联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用语平易晓畅,恬淡优美的景色透露出诗人
清闲的心境。
D.尾联和白诗一样写到“汉庭卿相”,却反其道行之,丝毫没有不被赏识的失落与惆怅。
19.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答】(1)B.“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错误,颔联“幽花避日房房敛”中的“房
房”,根据下句“叶叶香”的对偶可以推测,并非指“房屋”,而是指花房,即“花冠”“花
心”,“敛”指聚拢,朵朵幽花为躲避烈日暴晒而把花瓣聚拢在花心。
(2)“枣径瓜畦经雨凉”一句,写出田园特有的风光,枣树荫庇的小路,种满瓜果的田地,
在雨后一片清凉,而“白衫乌帽野人装”的诗人在田园之中,满心惬意;“幽花避日房房敛,
翠树含风叶叶香”紧扣题目“夏日”,写出日光强烈,花心紧敛,微风轻拂送来草木清香的
情景,显得安静娴雅,流露作者对村庄风光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作者归隐时的闲适悠然心
境,这是借景抒情;
“养拙久斑藏姓氏,致身安事巧文章”把自己隐居守拙与“致身”无暇写好诗文进行对比,
以出仕忙于公务来反衬归隐的愉悦轻松之情;
“汉庭卿相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一句,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反用白居易为无人引荐而
苦闷的典故,来表达即使“不遇”,也对自己这个“白发郎”毫无妨碍,有远离官场,终老
山村的意愿。
答案:
(1)B。
(2)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写夏日田园山村宁静优美、清凉惬意的风光,表达对田园风光
的喜爱之情,烘托自己归隐后的清闲心境;
②对比反衬;颈联以闲居度日与出仕做官便不能精心雕琢文章进行对比,反衬心境安闲、轻
松、愉悦,流露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之情;
③用典抒情;尾联反用白居易“汉庭卿相”的典故,称自己“不遇何妨”,表达自己愿意远
离官场,终老乡间的归隐之情。
【点评】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
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
感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
(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
江悲已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
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等)。
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所
含之情,才能将顺利答题。
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骢马 万楚
金路青驰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15.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和情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诗歌基本
知识和技能,结合对诗意的理解,逐项认真排查,确定正误。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
分析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解答】(1)B.“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
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
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
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
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
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作为咏物诗,
借马说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
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进取精神和抱负。
答案:
(1)B
(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
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译文:
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的良马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
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
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堪称汗血宝马的
骢马征战沙场,不惧边地的严寒,艰苦。只要能建功立业,哪怕是奔赴艰险的天山也无所畏
惧。
赏析:
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
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
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
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点评】咏物诗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具体特点,
追求贴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注意由“形”似体现“神”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些咏物诗,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很不显露,隐含
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联系作者生平、处境、遭遇,注意诗的意象、
环境,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上常用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
征、以物喻人、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
4、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感悟他们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
的不同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
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5、咏物诗通过所咏之物抒发作者的感受,寄寓自己一定的情感,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大家长期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会不断地进步。
开学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浣溪沙·和无咎①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①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
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词人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B.开头两句把词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表述得含蓄婉转,字里行间散发着依恋不舍之情。
C.夕阳晚照,角声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一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因为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所以词人总感觉生活不快乐、太苦闷。
15.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析。(6 分)
答:
14.C
15.①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
的号令。陆游作为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夕阳吹角最关情”。
②朋友将要离别的离愁。写这首词时,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在即将离别之际,夕
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
③词人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日苦多闲日少”道出了词人的劳累辛劳。
④“客中无伴怕君行”既表达了对朋友旅途孤行无伴的担忧,也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后自己孤
单无友的忧虑。
开学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崔峒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流水声中视公事①,寒山影里见人家。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②田还知旧触邪③。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逄篱菊正开花。
[注]①此句暗用宓子贱“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地名)治”的典故。②计日:典出《后汉
书·羊陟传》,意为计日受俸,指为官清廉。③触邪:辨触奸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李明府治下,桐庐境内政清讼简,安宁和谐,众人竞相赞美。
B.第三句中“流水声”语意丰富,既指潺潺水声,也指鸣琴声。
C.第四句“见”字显示悠然的心境,“影”字尤具缥缈的韵致。
D.颈联对仗工整,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
15.首联是怎样刻画李明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
面(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和侧面两个大的类别,答题时根据内容分
析出相应手法即可。
【解答】(1)D.“情感表达含蓄而委婉”错,“竞美”“触邪”等直白地表达
对李明府的称颂。
(2)“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是对李明府官舍的环境描写,讼堂
上寂静无声,房钱尽是鸟雀,可见人烟稀少,以此烘托出李明府治理有方;“五
柳”是五柳先生,此处用典,暗示李明府有着五柳先生一样的高洁品性。
答案:
(1)D。
(2)①侧面烘托。“讼堂寂寂”“门前聚晓鸦”,写出讼堂空闲寂静的环境,
侧面烘托出李明府是位治理有方的县令。②用典。“五柳”即五柳先生,诗人以
陶潜比李明府,表现李明府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行。
【点评】环境(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1.着眼于它自身来看,主要是突出某时或某地环境(景物)的某种特点。
2.着眼于它与诗文中其它内容的关系来看,不外乎四种:
(1)与写人的关系;(2)与叙事的关系;(3)与抒情的关系;(4)与说理的
关系;
具体分析:
(1)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
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2)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
(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3)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
感做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4)与理的关系: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
着某些道理。
开学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
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里
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味。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
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
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
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黄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
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事萦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开学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
(二)14.B
15.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
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牡一中开学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①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百年:指代一生。②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③征西:指与西边吐
蕃之间的战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相同,都写于作者流寓夔州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
所思来抒发情感。
B.首联“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便直言的态度;“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局势如下
棋一样,不甚明朗。
C.中间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颈联用了互文和比喻手法,叙写战争情势和国家时
局。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高度统一。
D.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情景交融;写秋江也暗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处
境。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不胜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4C
15.①一悲:唐王朝政局多变,朝政混乱,国运昔盛今衰;②二悲:外患严重,关河动荡;③
三悲: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