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ID:458709

大小:9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第一次阶段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 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 礼部主事,三迁顺天府丞。十八年,洮河有警,极言贡市非策,因历诋边吏四失。帝以纳款 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 户部郎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 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贡事偾①,首辅赵志 皋、尚书石星俱被劾。廷臣议战守,章悉下兵部。祯等言:“今所议惟战守封三事。封则李 宗城虽征,杨方亨尚在。若遽议罢,无论中国数百人沦于异域,而我兵食未集,势难远征。 宜令方亨静俟关白②来迎则封,不迎则止。我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之。且朝鲜素守礼, 王师所屯,宜严禁扰掠。”而疏内言志皋、星当去。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 留,姑勿问。志皋自是不悦。有欲即用为尚书者,志皋以故憾,阴沮之。而张位、沈一贯雅 与经略邢玠、经理杨镐通,亦不便祯所为,言祯非将材,惟萧大亨堪任。帝不听。甘肃缺巡 抚,祯以刘敏宽名上。给事杨应文言敏宽方坐事勘,不当推举。帝以诘祯。祯言:“前奉诏, 敏宽须巡抚缺用,臣故举之。”帝怒祯不引罪,调之南京。后考察,南京言官拾遗及祯,遂 命致仕。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复引疾,不俟报径归,帝怒,竞夺祯职闲住。未几卒。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封贡,指的是册封和通贡互市。偾,失败。②关白,日本官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 丞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B.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C.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D.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B.“贡市”是中国古代一种贸易,指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 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 D.“引疾”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们辞去官职的一种方式、借口或原因,指托病辞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祯关心国事,积极献策献言。在朝廷大臣讨论对日本应采取的措施时,他曾经上奏, 分析形势,陈述利弊,积极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对日妥协的态度。 B.李祯不畏权贵,为人正直敢言。傅应祯因直言入狱,他不怕得罪皇上,入狱看护;在首 辅赵志皋、尚书石星都被弹劾时,他也进言应当罢他们的官。 C.李祯树敌众多,幸得皇上保全。在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之时,赵志皋因为旧怨暗 中作梗,张位、沈一贯等人也进言说他坏话,然而皇上却没有采纳。 D.李祯委过于人,终致惹怒君王。甘肃巡抚空缺时,他把正在接受调查的刘敏宽的名字报 上;在皇帝询问此事时,他把过错推到皇上身上,皇帝把他调往南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 (2)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 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 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 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祯驳材疏”为主谓宾短语,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 A、D.“祯遂乞休”为主 谓短语,中间不需要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C、D。 译文:李祯驳斥郑材的奏疏,话语侵犯到他的父亲郑洛。郑材愤恨,上疏指责李祯,李祯就 乞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御史宋兴祖建议调郑材到其他部以避开李祯,保全大臣的体统,于 是就将郑材外放到南京。 故选:B。 (2)C.尚书为各部长官,侍郎是副职。 (3)A.他反对立即开战,主张“俟关白来迎则封,不迎则止”“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 之”,其实是一种妥协政策。 (4)①“以”,认为;“咎”,追究;“始事”,当初的事;“遂”,连词,就;“寝”,搁置; “其”,代词,他的。 译文:皇帝认为(贡市)已经交钱二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 ②补充句首主语“皇上”;“诘”,责问;“止”,通“只”,只是、仅仅;“议”,讨论; “何”,为什么;“擅”,擅自;“及”,涉及;“姑”,姑且;“勿”,不,表示对动作的否 定。 译文:皇上下诏书责问李祯,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 且不要再过问此事。 答案: (1)B (2)C (3)A (4)①皇帝认为(贡市)已经交钱二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 ②皇上下诏书责问李祯,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且不 要再过问此事。 参考译文: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中进士。任高平知县,召调为御史。万历初年,傅应 祯由于直言而被下到诏狱,李祯和同任御史的乔严、给事中徐贞明一起进去看护他,因此被 贬谪为长芦盐运司知事。升为归德推官、礼部主事,三次升迁后为顺天府丞。十八年,洮、 河有警报,他竭力进言贡市失策,就一一指斥边防官吏四项过失。皇帝认为贡市已经交钱二 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召为左佥都御史,再升为户部右侍郎。 赵用贤因断绝婚姻的事被攻击,户部郎中郑材又指责他。李祯驳斥郑材的奏疏,话语侵犯到 他的父亲郑洛。郑材愤恨,上疏指责李祯,李祯就乞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御史宋兴祖建议 调郑材到其他部以避开李祯,保全大臣的体统,于是就将郑材外放到南京。李祯不久调到兵 部,升为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爵纳贡的事没有办成,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都被弹核。 朝廷大臣讨论战守,奏章都下到兵部。李祯等进言:“现今所商议的只有战、守、封三件事。 封则李宗城虽然被召调,但是杨方亨尚在。如果忽然主张罢除,不要说中国几百人沦陷在外 国,我们士兵粮食尚未聚集,形势不允许远征。应当命令杨方亨静候关白来迎接使臣就封, 不来迎就停止,我们将战守作为实在的事,看时机来对付。而且朝鲜一向遵守礼制,王师屯 驻的地方,应当严禁骚扰抢占。”奏疏内进言赵志皋、石星应当去职。皇上下诏书责问李祯, 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且不要再过问此事。赵志皋从 此不高兴李祯。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赵志皋因以前的不满,暗中阻止。张位、沈一 贯和经略邢玢、经理杨镐很要好,也不认为李祯的作为便利;进言李祯不是将材,只有萧大 亨可以胜任。皇帝不采纳。甘肃缺乏巡抚,李祯把刘敏宽的名字报上去。给事杨应文进言刘 敏宽正因事受审查,不应当推举。皇帝将这诘问李祯。李祯说:“以前奉诏刘敏宽等待巡抚 缺时擢用,所以臣推举他。”皇帝生气李祯不认罪,就调他到南京。后来考核官员,南京的 谏诤官员在考察之后纠弹官员过失时牵涉李祯,就命令他退休。很久以后,起用为南京刑部 尚书。过了一年又托病求退,不等批复就离职回去,皇帝发怒。皇帝最后却削夺了李祯的官 职让他闲住。没多久死去。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第一次月考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 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入太学,登进士第,调江阴尉。 浙西大饥,常平使罗点属任振恤。燮命每保画一图,田畴、山水、道路悉载之,而以居 民分布其间,凡名数、治业悉书之。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征发、争讼、追胥, 披图可立决,以此为荒政首。除沿海制属。连丁家艰,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时朱熹诸儒 相次去国,丞相赵汝愚罢,燮亦以论去,自是党禁兴矣。 嘉定初,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因对,言:“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 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彭龟年逆知其必乱天下,显言其奸,龟年以罪去,而权臣遂根据,几 危社稷。陛下追思龟年,盖尝临朝太息曰:‘斯人犹在,必大用之。’固已深知龟年之忠矣。 今正人端士不乏,愿陛下常存此心,急闻剀切,崇奖朴直,一龟年虽没,众龟年继进,天下 何忧不治。”“臣昨劝陛下勤于好问,而圣训有曰:‘问则明。’臣退与朝士言之,莫不称善。 而侧听十旬,陛下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窃惑焉。夫既知如是而明,则当知反是而闇。明则 辉光旁烛,无所不通;闇则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进祭酒、秘书监。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是 为道本。闻者悚然有得,士气益振。兼崇政殿说书,除礼部侍郎兼侍读。时史弥远主和,燮 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以宝文阁待制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以卒。 (节选自《宋史·袁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 节自期 B.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 自期 C.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 自期 D.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 自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宋代太学为最高学府,而且 学制比较完善。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按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 殿试。 C.迁,是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迁调”“迁转”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官, “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 D.社稷,这里借代“国家”。古代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祈求国事太平, 五谷丰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袁燮才能出众,不辱使命。浙西闹饥荒,他受常平使罗点的差遣,前往抚恤百姓。抚恤方 法得当,做事高效,救荒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 B.袁燮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他曾连续遭遇父母丧事,回家守孝;在任太学职位时,又因朱 熹、赵汝愚等人相继遭贬,受党禁牵连,被迫离职。 C.袁燮深明政道,循循善谏。他借皇帝后悔贬谪正直敢言的彭龟年的旧事,劝谏国君要听取 切实的言论,嘉奖朴实正直的行为,以广纳贤才。 D.袁燮爱国敢言,孤掌难鸣。他在任礼部侍郎兼侍读的时候,史弥远主张和敌兵讲和,袁燮 坚决反对,但后来因御史台上奏弹劾,被罢免了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5 分) (2)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5 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乳媪”为主语,是第一个判断点,前面断开,排除 AB;“夜卧”意思是 “夜间睡觉”,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D;故选:C.译文为:天生正直纯粹敦厚沉静,乳母 放一盘水在他面前,整天就把玩凝视,夜间睡觉也像(白天)醒着时一样(安静)。稍稍年 长些,读东都《党锢传》,感慨地用名节要求自己。 (2)B.科举的几个级别顺序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B.“受党禁牵连,被迫离职”强加因果,原文为“时朱熹诸儒相次去国,丞相赵汝愚 罢,燮亦以论去,自是党禁兴矣”,意思是“当时朱熹等儒者相继离开京城,丞相赵汝愚罢 官',袁燮也因为言论离职,从此党禁兴起了”。 (4)①窃,窃取;鳞集,云集;睨,斜眼相视。译文为:陛下刚继承皇位时,委任贤能的 宰相,正直之士云集,窃取权威的人却在旁斜眼相视。 ②力,激烈;劾,弹劾;罢,罢免。译文为:当时史弥远主张议和,袁燮争论更加激烈,御 史台上奏弹劾袁燮,罢免了他。 答案: (1)C (2)B (3)B (4)①陛下刚继承皇位时,委任贤能的宰相,正直之士云集,窃取权威的人却在旁斜眼相 视。 ②当时史弥远主张议和,袁燮争论更加激烈,御史台上奏弹劾袁燮,罢免了他。 【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 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 “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 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 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开学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长孙冀归,字承业。宣武时,梁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承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 曰“铁小儿”。诏河间王元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承业以雨久,更须持重。琛弗从,遂战, 为贼所乘,承业后殿。初,承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朝庭重遣河间王琛等 三都督,外声助承业,内实防之。会鲜于修礼反于中山,以承业为大都督北讨。寻诏承业解 行台,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 且临机夺帅,非策所长。书奏,不纳。寻正平郡蜀反,承业讨蜀,频战有功,复本爵。未几, 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复以承业讨之。承业时背疽未愈。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 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时子彦亦患脚痹,扶杖入辞。尚书仆射元顺顾相 谓日:“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莫有对者。时薛 凤贤、薛修义聚河东,据盐池,攻围蒲坂,东西连结以应宝夤。时有诏废盐池税,承业上表 曰:“盐池天资贿货,密迩京畿,唯须宝而护之,均赡以理。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常调 之绢,不复可收。昔高祖升平之年,无所乏少,犹创置盐官而加典护。臣辄符司监将尉,还 率所部,依常收税,更听后敕。”孝武初,转太傅,录尚书事。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承 业表请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初,承业生而母亡,为洪超母所抚养,是以求让。 许之。大统元年,薨,赠假黄钺,谥日文宣。 (摘自《北史·长孙冀归传》,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力 / B.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 自力/ C.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 自力/ D.太后劳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无可/寄如何/承业答曰/死而后已/敢不自 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孙,一种复姓,复姓的来源有很多,有得名于官职的,也有取自职业的。 B.都督,古代武官名,最初指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来演变为统率军队的长官。 C.郡,古行政区域名,秦以前,所辖范围比县小,秦以后,所辖范围比县大。 D.京畿,指一国都城周围的地方,周代时称“王畿”,汉魏时才改称“京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孙承业稳重谨慎,招致猜忌怀疑。虽然统领着众多兵马,承业却没有贸然决战,这样 的举动招致众人猜疑,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来监督防范他。 B.长孙承业勇武善战,偕子出征平叛。承业与他的几个儿子都骁勇善战,萧宝夤反叛后, 他和儿子子彦不顾病痛疾患,毅然出征平叛,忠心显著。 C.长孙承业心怀国事,劝留盐税制度。得知朝廷要废除盐池税收一事后,承业上奏,认 为盐池是上天资助朝廷的财货,应该珍视并保留征收制度。 D.长孙承业知恩图报,主动辞让功名。幼年时母亲去世,被姨母养大,承业一直铭记恩 德,后来将本属于自己的功名让给了姨表哥哥元洪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承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5 分) 译文: (2)吾等备为大臣,各居宠位,危难之日,病者先行,无乃不可乎!(5 分) 译文: 10.C 11.D 12.D 13.(1)承业派遣儿子子裕上奏表,称说自己同元琛都承受着国家的患难,元琛失败而自己保 全(了军队),于是产生了嫌隙(矛盾)。 (2)我们充数为大臣,各自处于优宠的职位,国家危难的时候,患病的人先出动,(这)恐 怕不合适吧! 开学考试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邦奇,字常甫,鄞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 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 之。”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已居北而使世子居 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孝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 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 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 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街之。 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 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 部。复改兵部,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 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邦奇之学以 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 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 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有文名。 仕至南京兵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张邦奇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已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 知邦奇/ B.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已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 知邦奇/ C.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遺就试/乃特设两案/已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 知邦奇/ D.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 知邦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屯田等事宜。 B.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低于编修。明清设有翰林院检讨。 C.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D.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以记西周中期和春秋时周、鲁等国贵族言论为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邦奇博学有才,教导有方。他十五岁时就撰写了《易解》及《释国语》,考中进士后入 仕,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重视学问和品行教育,诸生争相劝勉。 B.张邦奇学宗名家,修身谨严。他的学术以程颢、朱熹为宗师,并事事身体力行,走每步都 很谨慎小心,白天所做的事情,晚上都必定要写在卷册之上。 C.张邦奇坚持原则,正直无私。他掌管吏部事务时,推举善类,不循私情,坚决拒绝李时和 郭勋的请托,因而在皇帝欲授子他尚书时,遭到两人的阻止。 D.张邦奇生性至孝,著述纯正。他因奉养双亲多次辞官回乡,曾经为了便于赡养母亲而改任 南京吏部;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全都出于正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2)族父时彻,少邦奇二十岁,受业于邦奇,有文名。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 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乃特设两案”大意是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句意完整, 其后断句,排除 AB;“由此知邦奇”主语为“世宗”,要连在一起,排除 C.故选 D.译文: 当时世宗刚刚被推举为太子,献皇派遣他去考试。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自己坐在北面, 让太子坐在南面。文章完成后,送太子入学。世宗因此知晓邦奇。 (2)A.“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屯田等事宜”有误,屯田归工部主管。 (3)C.“坚决拒绝李时和郭勋的请托”有误,原文是“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 大学士李时衔之”,吏时怨恨张邦奇,是因为他在升降官吏时没有“受教政府”。 (4)①器识:器量学识;他日:日后;安在:即“在安”,在哪里。译文:先帝曾说提学 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呢? ②受业:跟着……学习;文名:写文章的名气。译文: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 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 答案: (1)D (2)A (3)C (4)①先帝曾说提学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呢? ②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 参考译文: 张邦奇,字常甫,鄞县人。十五岁时创作《易解》和《释国语》。考中弘治末年的进士, 改任庶吉士,担任检讨史官。出京担任湖广提学副使。对底下的人教诲道:“学习方面不像 孔子、颜回,品行方面不效法曾参、闵子骞,即使文章写得像扬雄、王褒,我也要斥责 他。”任职三四年,诸位学生竞相勤勉。当时世宗刚刚被推举为太子,献皇派遣他去考试。 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自己坐在北面,让太子坐在南面。文章完成后,送太子入学。世 宗因此知晓邦奇。嘉靖初年,担任四川提学,以孝顺父母的理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桂萼 掌管选拔官吏,任免天下提学官,起用邦奇到福建任职。不久,选调外官进入坊局,张邦奇 被改任右庶子,担任南京祭酒。以身作则,学堂规矩齐整恭敬。升迁为吏部侍郎。遭遇父亲 去世,回家守丧。皇帝曾经侍奉太后拜谒天寿山诸位先帝陵寝,交谈间说到选择宰相的事。 太后说:“先帝曾说提学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里 呢?”皇帝幡然醒悟说:“还没有任用呢。”张邦奇守丧期满,就被征召为吏部右侍郎,掌 管吏部事务。推荐贤才,别人不可以为了私利去求取。铨部升职和任命官员,大多听命于宰 府,唯独邦奇没有,大学士李时对他怀恨在心。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 请求宽恕,邦奇没有同意。皇帝想要立即任命邦奇为尚书,被这两人阻止。不久改任掌管翰 林院事,任职日讲官,加封太子宾客,改任掌管詹事府。九年考核官员的政绩,被晋升为礼 部尚书。因为母亲年老想要便于奉养,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又改任兵部,参赞机务。皇帝尚 且怀念邦奇,时常跟严嵩谈及邦奇。严嵩说:“邦奇生性非常孝顺,母亲年老,不愿意来北 方。”皇帝相信严嵩的话,于是没有召见邦奇。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为太 子太保,谥号文定。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与王守仁友好相处,但言语每每不合。亲 身修行力求实践,步步谨慎。白天所做的事,晚上必定写在本子上。生性非常孝顺,因为孝 养父母的缘故,多次起用后就辞官。邦奇的母亲在邦奇死之后才去世,寿命达到百岁。邦奇 对待寡嫂像对待母亲一样。所创作的《五经说》和文集,这些著作的纯粹都是出自于正道。 同族叔父张时彻,比张邦奇小二十岁,跟着张邦奇学习,有善写文章的名气。(张时彻)做 官做到南京兵部尚书。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开学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 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 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 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 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 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 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 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 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 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 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 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 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 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 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 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 /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 察的责任。 C.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为伍,又立保(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王安石变法时以十 户为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丁艰,也叫丁忧,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丁内艰”, 遭父丧称“丁外艰”:后世多专指官员居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 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 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B.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 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 农事。 C.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 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 评价。 D.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 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 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10. B [解析]“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 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 11.B [解析]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12.C [解析]“王安石把他视为陌路”理解错误。 13.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四处夸耀。(饮 食冠裳是动词,为动用法:假,借:假以骑从倒装:夸徇,炫耀:夸和徇都有炫耀、夸示之 意:夸徇四境倒装)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 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诛敛,搜 取聚敛钱财:残暴急切地聚敛钱财:堪,能承受: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师,军队:市里, 街市里巷)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 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 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 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 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 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 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 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 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 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 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 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 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 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 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 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 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 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 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 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 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 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 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 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 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 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 “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 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三、课内文言文(20 分) 17.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2 分) A.距关,勿内诸侯 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悟言一室之内 张良出,要项伯 C.令将军与臣有卻 固时俗之工巧兮,腼规矩而改错 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太子丹恐惧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9.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挟飞仙以遨游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20.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 分)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⑤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⑦常 以身翼蔽沛公⑧齐彭殇为妄作⑨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⑩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⑪夜缒而出 ⑫素善留侯张良⑬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⑭侣鱼虾而友麋鹿⑮其人居远未来。 A.①⑥/②③/④⑤④⑦/⑧⑨/⑩⑫/⑪⑮/⑬/ B.①⑥⑩/②⑫/③⑧⑭/④⑤⑨/⑦⑪/⑬/⑮/ C.①⑩/②⑫/③④⑤/⑥⑦⑮/⑧⑭/⑨⑪/⑬/ D.①⑦/②⑭/③⑧/④⑤⑨/⑥⑩/⑫⑮/⑪/⑬/ 21.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归类正确的一组是(2 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籍何以至此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沛公安在⑤荆轲 有所待,欲与俱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⑧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 耻除矣⑨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⑩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⑪是寡人之过也⑫竖子不 足与谋⑬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①⑮/②④/③⑥⑧⑭/⑤⑨⑫/⑦⑪/⑩⑬/ B.①⑧⑮/②④/③⑤⑥/⑦⑨⑪⑫/⑭/⑩⑬/ C.①②/③④⑮/⑥⑧⑭/⑦⑨⑪/⑩⑫⑬/ D.①②④⑮/③⑥⑧/⑦⑨⑪/⑤⑫/⑩⑬⑭/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 分)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②失其所与,不知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④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⑤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⑦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⑨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⑩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 ① ② ③ ④ ⑤ _⑥ _ ⑦ _⑧ ⑨ ⑩ 17、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中没有通假字 18、C 恐惧,古今义相同左右,古今义相同 19、D 都解作“他的” 20、B 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 容词作名词/21、A 依次为: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 22.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②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③秦之遇(对待)将 军,可谓深矣④轲自知事不就(成功),倚柱而笑⑤沛公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 诉)⑥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⑧所以(用来) 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⑨既其出,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景象) 开学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第进士,为上饶尉、武昌令。举贤良方正,召试不应。神 宗览其文,除集贤校理,改知谏院、知制诰。擢御史中丞。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 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然言责之路,反为壅抑;非 徒抑之,又或疑之。论恤民力,则疑其违道干誉;论补法度,则疑其同乎流俗;论斥人物, 则疑其讦以为直。故敢言之气日以折,而天下事变,有不得尽闻。曩变法之初,势自当尔。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 伏,而真大治也。”李宪措置熙河边事,润甫率其属周尹、蔡承禧、彭汝砺上书切谏,其略 云:“自唐开元以来,用杨思勖、鱼朝恩、程元振、吐突承璀为将。有功,则负势骄恣,陵 轹公卿;无功,则挫损国威,为四国笑。今陛下使宪将兵,功之成否,非臣等所能预料。然 以往事监之,其有害必矣。陛下仁圣神武,驾御豪杰,虽宪百辈,顾何能为,独不长念却虑, 为万世之计乎?岂可使国史所书,以中人将兵,自陛下始?后世沿袭故迹,视以为常,进用 其徒握兵柄,则天下之患,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不听。又言:“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 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可之。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熙宁著 令,本禁樵采,遇郊祀则敕吏致祭,德意可谓远矣。小人掊克,不顾大体。愿绌创议之人, 而一切如令。”从之。迁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召复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 记,一时制作,独倚润甫焉。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进承旨,修撰《神 宗实录》。以母丧去,终制,为吏部尚书。请郡,得知蔡州。元祐末,以兵部尚书召。绍圣 初,哲宗亲政,润甫首陈武王能广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以开绍述。遂拜尚书左 丞。章惇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无何,暴卒,年 六十八。辍视朝二日。(选自《宋史·邓润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 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B.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 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C.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 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D.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 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谏院,北宋设立的机构,官员负责对朝政缺失、百官任用等作谏言规劝。 B.司农,北宋时期指司农寺的官员,掌管田地、仓廪、苑囿、祭祀等事物。 C.郊祀,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礼,始自上古,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D.终制,指邓润甫因为母丧终止了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工作,改任吏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邓润甫为御史中丞,上疏主张广开言路。他认为,宋神宗要变法图强,就不能排斥异 端,否则法度虽然确立,仍会招来天下非议。 B.邓润甫反对任用李宪,联合属下上书切谏。他认为,李宪才能平庸,如果委以重任, 一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流弊当世,遗笑史书。 C.邓润甫主张恢复旧律,禁伐前代陵墓树木。他认为,保护前代帝王陵寝,不让老百姓 砍柴伐木射猎垦荒,是一个国家有道德的表现。 D.邓润甫建议学习周朝文武之道,实行宽政。他认为,宋哲宗继位之初,应该以宽厚为 怀。他临终前还要向皇帝建议不要贬谪大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 (2)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 (一)10.B A 项,“登用”后不宜断开,“向者陛下登用隽贤”当为一句;“隽贤”为上一句 的宾语,而非下一句的主语。C 项,“竞起而萃非之”当为一句,“非之”从上句,“起”“萃”“非” 为三个动词连用。D 项,“故陛下排斥异论”当为一句,“故”属下句,位于句首,是提顿领起 之词。正确的标点为: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 竞起而萃非之,故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 11.D “终制”,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 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也称“丁忧”。“制”,并非指上文的“制作”“草制” 等。 12.A “他认为,宋神宗要变法图强,就不能排斥异端,否则法度虽然确立,仍会招来 天下非议”理解有误。原文的意思是:神宗因为变法图强的需要,可以排斥异端;而当法度 已经确立之时,就应该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13.(1)至于那些荒诞的言论偏邪的行为,有所挟持而发的议论,自然应该摒弃。(“淫 辞”“诐行”“有挟”译对各 1 分,整句意思对 2 分) (2)宋哲宗即位,只有邓润甫在翰林院,一个晚上草拟了二十二个诏令。(“在院”“草制”“有” 译对各 1 分,整句意思对 2 分) 【参考译文】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考上进士,任上饶县尉、武昌县令。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召他面 试没有去。宋神宗观览他的文章,任命他为集贤院校理,改任知谏院、知制诰。升任御史中 丞。上疏说:“从前陛下进用才德杰出的人,改变各种制度,士人拘泥于个人的见闻,受蔽 于世俗的学问,竞相起来聚在一起非议,所以陛下排斥异端之论,来谋取治世之功。然而谏 言之路,反过来被堵塞抑制;不仅仅是抑制了,竟或产生怀疑。如果谏言体恤民力,就怀疑 他违背原则求得声誉;如果谏言加强法度,则怀疑他与流俗相同;如果谏言贬黜人物,就怀 疑他以揭发别人为正直。所以敢于谏言的风气一天天折损,而天下一旦有突发事件,就会不 能完全听得到。从前在变法的初期,那形势自然是那样。现在法度已经制定妥当,应该招求 天下人的言论。至于那些荒诞的言论偏邪的行为,有所挟持而发的议论,自然应该摒弃。这 样,有益的话不隐伏,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啊。”李宪主持熙河边地之事,邓润甫带领他的 下属周尹、蔡承禧、彭汝砺上书直切进谏,大略说:“自从唐代开元年间以来,任用杨思勖、 鱼朝恩、程元振、吐突承璀为将。他们立了战功,就仗势骄傲放纵,欺压公卿;没立功,就 挫伤国威,被四境敌人嘲笑。现在陛下用李宪带兵,功业成不成,不是我们所能预料的。然 而用往事来衡量,这一定是有害处的。陛下仁爱圣明威武,驾御豪杰之士,即使李宪那样的 人上百个,又能有什么危害,难道不多作长远考虑,为万代之计吗?怎么可以让国史写上, 从陛下开始,用中等资质的人带兵?如果后代沿袭从前的做法,视以为常,提拔平庸的人掌 握兵权,那么天下的忧患,将会多得说不完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又谏言说:“聚利 之臣,盘算前代帝王陵墓,答应老百姓的请求在那里射猎开垦耕田,而司农同意了。唐朝的 各陵墓(草木),因此都被斩伐,昭陵上的大树,被砍伐没有剩余了。熙宁年间曾制定法令, 本来禁止砍柴,碰到郊祀大礼时还命官吏前往祭祀,恩德之心可以说流播久远了。小人聚敛 搜刮,不顾大体。希望贬斥首倡之人,一切恢复熙宁时的法令。”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升 为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为成都知府。又召回京为翰林学士,兼管皇子阁的公文 起草,一时间的诏令,只是倚仗邓润甫了。宋哲宗即位,只有邓润甫在翰林院,一个晚上草 拟了二十二个诏令。进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修撰《神宗实录》。因为母亲丧事离职,守丧礼 完毕,任吏部尚书。请求到外地为官,得为蔡州知州。元祐末年,召他回京任兵部尚书。绍 圣初年,宋哲宗亲政,邓润甫第一个出来陈说周武王能发扬周文王美好的声望,周成王能继 承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德风化,建议哲宗开创继承神宗变法的局面。于是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宰相章惇谋划再加贬谪吕大防、刘挚,邓润甫认为是不对的,说:“等见到皇上,我一定力 争一下。”没过多久,暴死,享年六十八岁。皇上为此停止上朝听政两天。 牡一中开学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 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 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 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 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 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 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 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 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 “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 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摘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B.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C.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D.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豕,没有 牛。 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封”“授”“征”“升”“擢”“拔” 等。 C.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D.卒,指大夫之死。帝王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回汉朝后第二年,因儿子参与了上官父子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的事件,苏武差点 被牵连获罪。 B.苏武陷入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之中,廷尉奏请逮捕他,但霍光压下奏章,只罢免了他 的官职。 C.苏武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受到宣帝的赏赐,但他把全部赏赐都送给了邻里朋友,自 己分文不留。 D.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虽也娶妻生子,但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是从未改变的。这从他给儿 子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5 分)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 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5 分) 10D 11B 12C 13.(1)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留, 被扣留;凡,一共;始,当初;及,等到。句意 1 分) (2)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 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适,正好;因,通过,经由;致,送,给。 句意 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