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鹤壁市高级中学第一次模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
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
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
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
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
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
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
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
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
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
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
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
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
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
在背地里骂他。
55 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
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
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
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
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
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
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
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
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
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
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
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
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
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 75 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
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
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
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
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
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
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的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
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
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
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 年第 8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
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
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
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
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8.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并相应地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6 分)
9.“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7.D【解析】“表现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错误,因为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并不一定是
他所提供的素材,从文中看,他对于别人的诬陷并不太在意。
8.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时,面对同事及家人的骂,他义无反顾,表
现了他工作尽职尽责,不因困难而放弃的性格;辞去股长,申请驻守航标站时,面对交
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为了事业,不计名利,
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对他
的诬告,他义无反顾,重新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共 6 分,每点 2 分)
9.从情节上看,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急水湾成
了旅游景点,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
再上岗的经历;从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承包漂流的老板唯利是图,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
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从主题上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
背景下李松对职责和担当的坚守,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共 6 分,
每点 2 分)
第一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花奶奶
红酒
花奶奶婆家娘家都不姓花,可妞子非叫她花奶奶。谁让她头上老戴朵红灿灿的花呢。
花奶奶住在山那边,妞子说,离城有八百里吧?妞子说的八百里就是很远很远的意思。
一放假,妞子就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里。山里真好!有满坡的野花,黄色珠珠花、紫色铃
铛花,还有花奶奶头上的红绒花。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
山里人说的唱曲儿不是咿咿呀呀的真唱,是念;曲儿也不是跌宕有致的调儿,是乡谣,一
句一句合辙押韵。花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
门前有棵木槿花树,花奶奶搂着妞子坐在树下,一阵清风掠过,那些花儿轻舒腰肢,摆动
个不停。花奶奶眯眼望着满树的花朵,不知想些什么。妞子说,花奶奶,唱曲儿吧?花奶奶扯
着妞子的羊角辫,脆脆地唱:木槿花下有一家,姐妹三人会扎花。大姐扎的红牡丹,二姐会扎
白菊花。剩下三姐没啥扎,搬起纺车纺棉花。线儿细细织成布,布上开满木槿花。妞子说,我
也要穿开满木槿花的大花袄!花奶奶就笑,笑得头上那朵红绒花颤颤巍巍就像树上被风抚摸过
的木槿花一样。
很多时候,妞子坐在花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缠磨着花奶奶,看她飞针走线,扎花绣朵。累
了,就倒在花奶奶怀里,她揽过妞子,轻轻拍着唱着:妞子睡,妞子睡,奶奶去地掐麦穗。掐
一篮,煮一锅,妞子吃了不撒……妞子在曲儿中酣然入睡,做了多少甜蜜的梦,妞子掰着嫩嫩
的手指,數了又数,数不过来。
妞子眼中的花奶奶和其他奶奶们不同,那些奶奶的头上没有红灿灿的花,家里都有爷爷有
叔叔姑姑。花奶奶家什么都没有,就她一个。
独个儿过日子的花奶奶一点都不愿闲着,针线筐里有永远也补不完的烂衣破袜。每逢这时,
妞子就会安静地坐在旁边,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花奶奶不时地将针插入浓密乌黑的头
发里篦一下,又篦一下,然后停下来,抿嘴一笑,从针线筐里摸出俩杏递给妞子:小小青杏尝
个鲜,二月果子涩巴酸,三月樱桃搁暑天,四月李子甜又酸,五月石榴疙瘩瘩,六月葡萄一
串……妞子说以后还有啥好吃的?花奶奶说好东西不能多,等下半年再唱曲儿给你。妞子乐得
对准手中的杏猛咬一口,酸得眼睛鼻子皱成一团。于是,花奶奶就扑在膝盖上笑,笑得直不起
腰,惊得木槿树上的花蝴蝶急急忙忙扇动着翅膀溜走了。
有花奶奶为啥没花爷爷?这事儿一直困扰着妞子。
妞子在花奶奶那张雕花大木床上翻跟头,翻累了,就睡。隐隐约约听见有抽泣声,妞子翻
个身,嘴里含糊不清地叫了声花奶奶,那抽泣声倏地没了。
太阳透过窗棂柔柔地洒进来,妞子把两个绣花枕头并排摆在床上玩过家家,轻轻地拍打着
枕头娃娃,拍着拍着,惊讶地说,花奶奶,我的枕头娃娃哭了!那枕头足有半截都是湿的。
清澈的小溪从花奶奶家门前欢快地流过,打村东头洼地那儿汇集成一片宽阔的水面,偶尔
会有一两只白色大乌单腿立在水中,尖尖的嘴巴不时地从水中寻食小鱼小虾,村里人把这个地
方叫东场。
花奶奶常带妞子到东场,靠着老榆树,不笑也不唱曲儿,目光追逐着那些大鸟。妞子拉着
花奶奶的胳膊激动不已地问那是啥?花奶奶一手拽着妞子的小辫儿一手刮着妞子的鼻尖儿说它
叫长脖子老等。等啥?花奶奶的目光就黯淡了,伸手把头上的绒花取下,翻过来倒过去地看,
轻叹一声,半晌才说: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
花奶奶一脸心事。
一只小母鸡从后园溜达着出来了,花奶奶说小母鸡也会唱曲儿,咯咯嗒,找婆家。妞子饶
舌地问花奶奶的婆家在哪?花奶奶说傻女子,这儿就是我婆家。妞子又想起那个困扰她很久的
话题,有花奶奶就一定会有花爷爷,花爷爷在哪?花奶奶不言语了。妞子越发糊涂,坐在大门
口那棵核桃树下,双手支着下巴,呆呆地望着不远处那条小溪里一群鸭子在嬉戏,听着崖头上
放牛郎大大咧咧的吆喝声,想啊想啊想得……
六月葡萄一串串的季节,妞子带着她的《新编童痴一弄》和十二朵红灿灿的绒花回到山沟,
一心想着把这本新书送给花奶奶。花奶奶的曲儿给了她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柴门轻掩,荒草满院。
妞子赶到东场,水面还是那个水面,却不见了老等的踪影。
花奶奶——妞子对着水面大喊。
她打开那本收集了四百多首乡谣的书,说花奶奶,我给您唱曲儿,您听好了:
绒花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
妞子泪流满面。
(选自《广西文学》2010 年第 6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里真好!”不仅是称赞山中景色优美,更表达了妞子对山中景色和生活的热爱,对
花奶奶的依恋。
B.“雕花大木床”“长脖子老等”“红绒花”等细节描写,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对花奶奶身
世和遭遇的猜想。
C.妞子迫不及待地想把新书送给花奶奶,既表现了花奶奶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突出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
D.小说结尾部分,柴门和水面依旧,花奶奶和“老等”不再,表现了妞子内心的惆怅和对
花奶奶的思念之情。
8.文中多处写到花奶奶“唱曲”,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9.本文主要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 分)
7. C“也突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题”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妞子回到乡下,“一心想
着把这本新书送给花奶奶”,却再也见不到花奶奶的时候,“妞子泪流满面”,既表现了花奶奶对
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表现出妞子见不到花奶奶的悲伤和对花奶奶的想念,体现了对花奶奶的
深厚感情。
8.①唱曲串联起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唱曲是花奶奶的
爱好,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慈爱、对往昔恋情的难以割舍,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曲子内容
暗示了花奶奶的命运经历,增强人物命运的神秘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看木槿花,哄妞
子睡觉,吃杏,睹物思人都会唱曲,呈现了花奶奶的生活片断,是花奶奶情感和生命的载体,
体现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丰富了小说内涵;⑤曲子是民谣,表现了质朴自然的人情,体现作
者对山里人情美的歌颂;⑥花奶奶的乡谣孕育了妞子对文学的喜爱,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⑦引用曲子歌词让小说叙述错落有致,增强了文学性和抒情性。(每点 2 分,任意
答对 3 点 6 分。)
[解析]本题中,文章多处写花奶奶唱曲,从结构上看,“唱曲”这个情节贯穿了文章始末,
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生活画面都是由“唱曲”串起来的,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更合
理。从人物形象上看,“花奶奶爱说爱笑会唱曲儿”“花奶奶唱曲儿唱得最好,妞子爱听”,说明
唱曲是花奶奶的爱好,而且喜欢给妞子唱,唱得也很好,这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慈爱的性
格特点。花奶奶唱的曲内容丰富,有关于木槿花的,有关于果子的,有哄妞子睡觉的,也有“花
红桃花鲜,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这样的曲子,这也体现了花
奶奶对往昔恋情的难以割舍的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花奶奶唱曲的内容丰富,看木槿花,哄
妞子睡觉,吃杏,睹物思人都会唱曲,都呈现了不同的生活片段,可见唱曲是花奶奶情感和生
命的载体,体现了花奶奶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质朴自然的曲子,山里人都
爱唱,体现了作者对山里人情美的歌颂。从内容上看,“一放假,妞子就被妈妈从城里送回山
里”,正是因为妞子和花奶奶相处的时间多,花奶奶唱的曲才“给了她最早的文学和人生启蒙”,
也启发读者思考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从表达效果上看,曲子的内容,例如“绒花红桃花鲜,
绒花四季戴发间。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少年”“咯咯嗒,找婆家”,暗示了花奶奶的命
运经历,增强人物命运的神秘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曲子歌词,也让小说叙述错落有
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学性和抒情性。
9.①有限视角,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花奶奶人生命运的猜想,丰富了花奶奶的个性特征;②
以儿童视角写花奶奶热爱生活、勤劳慈爱、满怀心事,使小说富有诗意,淡化了悲剧内容;③
从妞子长大后的成人视角反观过去的人和事,能够重新认识理解花奶奶,丰富小说的意蕴,深
化主旨。(每点 2 分,任意答对 3 点 6 分。)
[解析]本题中,从妞子的视角来观察花奶奶,利用有限视角,对花奶奶的经历不作清晰具
体的交代,只是从妞子的视角去呈现花奶奶的形象和举动,这样写,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去
猜想花奶奶的命运,也丰富了花奶奶的个性特征。从表达效果上看,妞子在花奶奶身边的时候
还是个孩子,以儿童的眼光,去写儿童眼中的花奶奶,更能表现出花奶奶热爱生活、勤劳慈爱
以及难忘旧情的特点,使小说富有诗意和童趣,冲淡了由花奶奶的生平和结局带来的悲剧意味。
从主题上看,妞子长大后,以成人的视角再反观过去的人事,能够看懂“柴门轻掩,荒草满
院”,能够重新认识和理解花奶奶,也真正懂得了花奶奶唱的曲“桃花杏花年年有,人老不能转
少年”,为花奶奶的命运和花奶奶的离去而泪流满面,丰富了小说的意蕴,深化了主旨。
第二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
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
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
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
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
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
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
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
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
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
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
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
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
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
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
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
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
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
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
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
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
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
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
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
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
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
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
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
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
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
自去栉沐。……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
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
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
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
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
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
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
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
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
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
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
“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
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
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节选内容主要写的是宝玉被其父贾政暴打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的表现,作者对这三
人均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和行动描写,人物形象鲜明。
B. 文章通过写宝玉恍恍惚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林黛玉等人,既写出了贾宝玉挨打后
伤情之重,也暗示了贾宝玉挨打的原因。看似不起眼的闲笔,实则是很高明的设计。
C.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
服的决心和勇气,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 林黛玉哭了半天之后,仅仅向贾宝玉说了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话虽短,
但意味深长,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
8. 黛玉为什么要选择在黄昏时候去探望宝玉,而且还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这表现出黛玉怎样
的性格特征?(6 分)
9. 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
我们看着,心里也……”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6 分)
7.D A.对袭人并没有运用外貌神态描写。B.不是梦见黛玉,而是真的看到了黛玉,以为
在梦中。C.此处无法看出他是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而是对知己的推心之言。
8.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是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也是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
了大半天广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被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
慎。(原因各 2 分,性格 2 分)
9.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
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
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急切之中又有矜持。(答
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三项给满分。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信阳市罗山县第一次调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影 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
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
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
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
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
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
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
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
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
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
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
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
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
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 815 字,乔老
的文章 770 字,贾老的文章 602 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
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理所当然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
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
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贾老是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
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
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摸样了。在老街混
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
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
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生
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
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时,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
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
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贾老都会显身
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
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
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台子的中间,百无聊赖,忽然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
荡,看到自己的那幅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
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
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
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
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也并不能尊师重教。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
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8.小说第二段写老街的“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6 分)
7.C(C 项“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也并不能尊师重教。”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之嫌)
8.①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
奇色彩;③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导引主要人物出场)。(答出一个要点 1 分,答出两个
要点 3 分,答出三个要点 5 分)
解题思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
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其作用也不相同。答题
时,可据位置定作用,也可联系文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
9.①“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文中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②“影子”是指被官员或富商
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③也比喻一个人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
利用的傀儡。(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相近即可)
洛阳一高9月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
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
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
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
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以
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
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
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
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
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
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
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
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
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 815 字,乔老
的文章 770 字,贾老的文章 602 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
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
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
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是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虽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
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
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模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
“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
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
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
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
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
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
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
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
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着场合的中间,百无聊赖,忽然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
荡,看到自己的那幅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
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
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
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
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
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8、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6 分)
7、(3 分)答案:C.“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错误,选项分析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
之嫌。文中说“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
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贾老讲话的时候“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人们的反应并
不能说明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故选 C 项。
8、(6 分)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首段老街之“老”来写,下启下文主要人物出
场(回答“照应文章首段,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也给分)。内容上:①突出老街历史悠
久的特点;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
9、(6 分)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
答案:
①浅层含义:“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文中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②中层含义:“影
子”是指被官员或富商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③深层含义:一个人在乎名利,就会
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
河南部分学校开学考试(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不一样的鞋子 (英)西蒙●凡●布伊
当他来到那座老矿的入口时,时间已经过了午夜。
自从肯塔基州因内战而分裂,艾德蒙森县的土地上就再也没有开过矿了。矿山入口是一堆
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
空气厚重而潮湿。碎玻璃像坠落的星星那样在他的鞋底下发出清脆的破裂声。他那满是窟
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
“多帅啊你!”多年前在那个商店里她是那么说的。
“你穿着那鞋子真是帅啊。”他们开着卡车一路颠簸地回家时,她又这么说了一遍。这已
经是那么久以前的事了……
他跨过一堵倒塌的墙。一直走到脚下的碎石和玻璃碴变成了一丛丛野草,这片草地杂乱无
章地延伸到河边,一直伸进奔涌不息的河水里。他在这里停下,静静聆听。河水流淌的声音,
他自己呼吸的声音,风在潮湿的草茎间穿过的声音。
虽然六年不通音讯,但他们把对方牢牢地嵌进了自己的灵魂里。不管他去哪里,他都没有
办法再逃离艾德蒙森县,因为这是她的家所在之处。
现在,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在这片河边的草地上,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绝望地挣扎着,
试图摆脱那副把他和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生锁在一起的镣铐。她的声音像涓涓细流在他身体里响
起,像冰山持续地融化着。
那天看到他时,她有种不同寻常的高兴劲儿,毕竟他们有六年没见了。她还在同一个地方
工作。她看上去并不惊讶,就像那么多年来他就藏在附近什么地方一样。
他开着她的小卡车穿过了整个镇子。在尘土飞扬的窄路上开了很多公里之后,他们终于把
车停在了一个屋前。几条狗狂吠着,四爪腾空地冲下门廊,然后绕着卡车跑了起来。
看着她光着脚穿过车道,他跟着她进了屋子。
她哼着歌搅拌着那杯冰茶。然后她坐下来开始盘问他的生活,换成了他在搅拌。一直到他
们两个人都沉默下来,他还在不停地搅拌着那杯冰茶。就像有什么微妙的东西从那满是砂糖的
杯底升腾了起来,夺走了他们的语言。
他们俩谁也没结婚,这造成了一种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幻觉。握着那装着冰茶的玻璃杯,他
几乎招供了一切。
多年以前,他们曾经订过婚,但是有一天他却离开了。
在意识到她有多么难忘之前,他早已不记得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离开。
他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变成了另外一个他,那个他没有离开过六年,那个他一直生活在这里,
每天总是在脑子里思索着种的烟草能有多少收成,晾晒它们又需要费多少工夫。
谈话之间他们不时陷入沉默,在沉默中他隐藏起那令人田惑的分裂感。他在想,留下并把
这把椅子变成我的,这多容易啊。她养的那些动物很快就会习惯我的存在。要不了一天时间我
就能知道它们的名字,好呼唤它们来吃晚饭。
很快就到了喂狗的时间,他走过去帮忙一作为延续那种日常生活般幻觉的方式。当最大的
那条狗从一堆折叠的硬邦邦的毯子上站起身来时,一双被啃过但基本上还算完好的鞋子就静静
地躺在那里。他把鞋子捡起来,回想起当初她是如何把它们从商店里挑选出来的。
看见他拿着那双鞋子,她把身子转开。
“这不是同一双鞋了。”她说。
“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
“不是那双,亲爱的,”那句话颤抖着从她的嘴里掉下来,“它们再也不是你的了。”
他把脚塞进这双鞋子里,换掉了他来时穿的那双,就像是一个代表公平的姿态。房子里的
光线暗了下来,他跟随着哼着歌的她来到后院。她站在一棵树旁,两个秋千从同一根枝条上挂
下来。
“秋千。”她悲伤地说,湛蓝的眼睛里有亮光闪过。于是他们坐.上秋千摇摆起来,像是一
生都不会停下。
清晨的微光洒上这片草地,景物的形状渐渐浮现。他在心里描绘出她在那所房子门廊上的
摇椅里睡着的样子,一缕金色的秀发披散在肩头上。
它们就是那同一双鞋,他想,她选的那同一双。
他凝神细听,风灌满了老旧的矿山。与此同时,在寂静而黑暗的地下深处,土地又再一次
变得肥沃,等待着人们笨拙而坚定地去开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对矿山的现状进行了描写,也暗
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小说通过倒叙的方法,
交代了鞋子的来历。
C.“时间已经过了午夜”“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表明了“他”
希望尽快回到“她”身边的迫切心情。
D.文章画横线处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在现实处境中挣扎的痛苦,也表明了“他”对
美好爱情生活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憧憬。
8.她说“这不是同一双鞋了”, 他说“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
你的理解。(6 分)
9.请说说小说结尾一段蕴含的丰富意蕴及表达效果。(6 分)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主要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不是“倒叙",而
是“插叙”。
8.①她说“这不是同一双鞋了”从事实上讲,一双是穿在“他”脚上满是窟窿的鞋子,一双是
被狗啃过但基本上还算完好的鞋子;从情感上来讲,“他”已经离开六年了,曾经对鞋子及主
人寄予的感情已经不同了。②他说“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从情感上讲,“他”一
直穿着这双鞋子,而“她”选了同一款鞋子,并一直保存着,体现了“他”对美好情感的坚守,
在“他"的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双鞋子。(意思对即可,每点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理解小说相关情节内容,既要说出相关情节
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即作者所附加的情感,这是关键得分点。对小说相关情节内
容的理解必须把相关情节内容放在小说具体语境中来辨析,弄清相关情节内容所传达的意思。
9.意蕴:因内战而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痛苦终将逝去,人们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
的家园,老旧荒废的矿山即将迎来新生。表达效果:小说结尾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宽
了小说的内容,丰富了读者想象空间,突出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意思对即可,每
点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篇小说以景物写作
为结尾,理解以景作结的结尾的意蕴应紧扣景物描写的特点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之间的内
在联系进行思考作答。结尾是一段虚拟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主人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理解以
景作结的结尾作用一般有: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升华深化文章的主题,言有尽而意无
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河南省2021届新高三学期初第一次模拟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在树林里
[法]莫泊桑
乡长正想坐到餐桌旁吃午饭,忽然有人来报告,说是农田巡查员抓到两个人,正等在乡长
办公室里听候发落。乡长匆匆赶去,只见农田巡查员霍希多尔老人面容严肃地站在那里,一双
眼睛注视着一对年纪已经不轻的城里男女,俨然像看守着两只猎物。
那男的是个红鼻子白头发的胖老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与之相反,那女的却容光焕发,
虽则已是个早已发福的老太太,然而浑身上下衣裙崭新,打扮得犹如星期天准备出门作客,并
正以挑衅的目光注视着抓住他们俩的政权机构代表。
乡长问道:“出了什么事,霍希多尔老人家?”
农田巡查员报告事情的经过。
今天早晨,他按照惯常的时间从康比欧树林巡逻到阿尔让多叶的边界。田野上天气晴朗,
庄稼长势可喜,毫无异常情况。可是,正在葡萄园里整枝的年轻人布雷德尔忽然对他喊道:
“哈咿,霍希多尔老爷爷,你到树林边第一个矮树丛那儿看看吧!你准会看到一对正在调
情的小鸽子,不过他俩的年龄加起来准有一百多岁了。”
他循着年轻人所指的方向走去,才钻进茂密的树丛,就听到一对男女的说话和喘息声。他
马上想到,今天准能当场抓获一对伤风败俗的狗男女。
于是,他趴下身躯葡匐前进,活像去抓偷放套圈的偷猎者。果然,正当这对男女在发泄天
性的时刻被双双抓住了。——事情就是这样。
惊讶的乡长打量这对违法者。那男的看上去已是个花甲之人,而那女人至少也有 55 岁了。
他开始审问,先问那个男的。回答的声音很轻,几乎听不清楚。
“你的姓名?”
“尼古拉·博文。”
“职业?”
“小商人,巴黎,殉难者街。”
“你们在树林里干什么?”
“……??……”小商人沉默不语,低头望着他肥大的肚子,两只手平贴在大腿上,一时
羞于回答。
乡长只得又问道:
“对乡政府农田巡查员所说的情况,你有什么异议吗?”
“没有。”
“你有什么为自己辩护的吗?”
“没有。”
“那么我再问你,你是在哪里和你的同案犯勾搭上的?”
“不,不是同案犯,她是我的妻子。”
“你的妻子?”
“是的。”
“那么……那么,在巴黎你们不住在一起吗?”
“我们住在一起。”
“住……在……一起,那么……你们这时候在露天里干那种勾当,准是发疯了,彻头彻尾
发疯了,我亲爱的先生!”
这样一说撩起了博文先生的火气,他气呼呼对妻子的斥责道:
“你看,你的诗情画意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来了!如今落到了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这一
大把年纪还要为妨害风化罪而上法庭!随之而来的是不得不将商店关门,不得不把家搬迁到别
处去住。否则今后我们的脸往哪儿搁?”
博文太太转过身来,看也不看她丈夫一眼,神态自若,全无羞愧之色,嘴唇一动就呱呱呱
地讲开了:
“我们的日子很艰苦,因为生意不景气,几乎无力支付郊游的费用,而且也渐渐地丧失了
这种兴趣,头脑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事情。生意人想到的首先是钱柜,而不是鲜花。我们就这
样糊里糊涂、不知不觉地都老了,成了循规蹈矩的人,几乎不懂爱情为何物了。只要不感到缺
什么,也就不需要什么了。最近营业情况大为好转,我们不再为糊口担忧。然而在身上却发生
了不可名状的变化,莫名其妙的变化。我又开始像个妙龄女郎那样沉浸于幻想之中,望着满载
鲜花穿越街道而去的车辆,我会流泪。当我靠在账台背后的圈手椅上的时候,紫罗兰的芬芳向
我袭来,我心头怦怦乱跳,我会神差鬼使地站起身来,站到店门前,从一排排屋脊之间眺望蓝
天。
从街心仰望天空时,天空成了一条河流——一条长河,它蜿蜒地流过巴黎。燕子宛如河里
的鱼那样游来游去。我明知我这年龄还有这等遐想是多么可笑!但是,怎么也抑制不住呀!当
我的双脚一踏进大自然的时候,我感到整个身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颗女人的心一下就返
老还童了。真的,身旁的这个老头子仿佛又恢复为当年英俊倜傥的小伙子。”
乡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站起身来,微笑着说:“你们放心回巴黎去吧,太太!”
(赵学铭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中描写博文夫妇的段落多从他(她)们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她)们的感受,要么
通过他(她)们的语言来描写,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 小说从多个细节描写了博文太太的人物形象以及心理,塑造了一位对爱情具有独特思考,理
性看待爱情的妇女形象。
C. 小说通过描写乡长, 农田巡查员等次要人物,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具有推进作用,同时以更大
角度展现了博文夫妇的爱情价值观。
D. 本文与莫泊桑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珠宝》有着不同的主题,相对而言,《珠宝》对爱情有着
更大的讽刺意味。
8. 文章的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作简要分析(6 分)
9. 莫泊桑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在本文中通过大量笔墨着力描写普通人的故事,请结
合文章分析莫泊桑认可的爱情观,以及作者是如何辩证并具体描写这种爱情观念的(6 分)
(三)
7. D
8. ①多采用对话形式,更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以及形象。
②语言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③采用了少量诗意的语言,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性。
9. ①作者认为的爱情是美好、单纯、自然,是情到深处的情难自禁,爱情在这么诗情画意的地
方就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②作者在文章中用乡长释放了这一对夫妻,表示了对这种爱情观的肯定;
③作品中的乡长也对他们错误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批评,体现了作者虽然对这种爱情观肯定,但
也说明要尊重行为规范。
长垣县十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
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
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
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
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
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
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
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
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
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
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
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
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
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
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
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
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
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
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
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
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
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
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
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
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
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 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
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 “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 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7.C 8.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
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
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
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中牟一高高三第一次双周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碑
李 桂 芳
又 收 到 父 亲 要 钱 的 电 话 ,山 明 有 点 无 奈 地 笑 了 ,不 是 不 想 孝 敬 老 爹 ,是 他 要 钱
的 频 率 有 点 高 , 自 己 寄 回 去 的 钱 老 爹 花 费 肯 定 绰 绰 有 余 。 今 天 处 理 完 公 司 的 事 , 他
决 定 回 家 看 看 老 爹 是 否 又 犯 病 了 , 一 路 疾 驰 , 到 家 时 已 满 地 月 光 。
一 进 家 门 , 见 父 亲 在 收 拾 捡 来 的 废 品 。 气 就 不 打 一 处 来 。
“ 你 看 这 村 子 里 , 人 家 都 给 祖 先 立 碑 了 。 咱 家 呢 ?” 山 明 指 指 院 子 旁 的 那 片 坟
地 。 月 光 里 , 乳 白 色 的 大 理 石 碑 一 座 紧 挨 一 座 , 密 如 丛 林 。
这 些 年 , 人 们 富 裕 了 , 纷 纷 给 祖 先 修 坟 立 碑 。 座 座 石 碑 精 致 漂 亮 , 彰 显 着 人 丁
兴 旺 , 家 族 繁 盛 。 越 是 豪 华 的 石 碑 , 越 显 示 那 家 人 经 济 实 力 雄 厚 。
他 淡 淡 地 说 :“ 咋 能 看 不 见 !”
“ 都 立 碑 了 , 就 爷 爷 奶 奶 坟 头 上 光 秃 秃 的 , 你 心 里 咋 想 ?”
“ 我 们 这 里 曾 有 个 清 代 的 翰 林 坟 地 , 雄 壮 气 派 , 雕 梁 画 栋 , 如 一 座 宫 殿 。 后 来
彻 底 毁 了 , 现 在 连 影 子 也 看 不 见 。 他 的 后 代 也 是 平 平 常 常 。 照 样 的 , 这 些 石 碑 , 能
存 在 多 少 年 , 能 被 多 少 代 儿 孙 记 住 ?如 果 不 是 做 点 有 意 义 的 事 , 记 住 又 能 咋 样 ?”
“ 你 在 狡 辩 !我 给 你 立 碑 的 钱 你 干 了 什 么 ?” 山 明 有 些 生 气 。
“ 哼 , 狡 辩 ?” 他 呵 呵 笑 了 。
“ 还 有 这 房 子 , 一 直 让 装 修 , 到 现 在 还 空 荡 荡 的 。 看 看 别 人 家 , 哪 有 这 样 寒 酸
的 ?” “ 以 前 茅 草 房 都 能 住 , 现 在 好 歹 是 砖 房 了 , 还 有 啥 不 满 足 ?古 人 说 ....” .
“ 又 来 了 !给 你 寄 的 装 修 的 钱 , 都 借 给 人 家 了 吧 ?”
他 点 点 头 说 :“ 没 办 法 , 不 借 , 他 们 的 孩 子 就 上 不 了 学 。 ”
“ 他 们 当 爹 妈 的 都 不 管 , 要 你 管 ?” 山 明 声 音 大 起 来 。
“ 我 咋 能 不 管 ?我 不 管 我 心 能 安 ?” 他 也 吼 起 来 。
“ 你 一 辈 子 都 在 管 人 家 的 事 !你 会 青 史 留 名 ?” 山 明 讥 讽 说 。
“ 那 倒 不 必 。 你 说 吧 , 钱 给 不 给 ?” 他 的 语 气 软 下 来 。
“ 不 给 !” 山 明 斩 钉 截 铁 。
“ 那 我 打 欠 条 , 付 利 息 呢 ?” 他 低 声 下 气 。
“ 你 !” 山 明 瞪 他 一 眼 , 转 身 走 开 。
第 二 天 清 晨 , 他 蹲 在 院 子 边 , 举 着 鏨 子 , 叮 叮 当 当 地 敲 打 一 块 厚 重 的 石 板 。
山 明 从 屋 里 走 出 , 揉 着 惺 忪 的 睡 眼 , 嘟 哝 说 :“ 大 好 的 清 早 , 不 让 人 睡 觉 ,
叮 叮 当 当 地 搞 啥 ?”爹没 做 声 ,停 下 ,坐 到 石 板 上 ,拿 根 烟 点 着 ,吸 一 口 ,眯 眼 看 着
山 明 说 :“ 我 出 最 高 的 利 , 年 底 就 连 本 带 息 一 起 还 给 你 。 行 不 ?”
“ 哼 , 黄 鼠 狼 借 鸡 !”山 明 抱 怨 一 句 , 没 看 父 亲 一 眼 , 披 上 外 套 , 朝 门 外 走 去 。
他 看 着 山 明 的 背 影 ,脑 子 里 是 儿 子 手 里 的 清 单 ,他 不 由 低 声 嘿 嘿 地 笑 起 来 。他
依 然 蹲 在 院 子 边 錾 石 碑 , 錾 得 无 比 认 真 , 手 下 的 速 度 加 快 起 来 。
下 午 , 汽 车 的 嘶 叫 , 唤 醒 了 院 子 里 椅 子 上 打 瞌 睡 的 他 。 他 揉 揉 睡 眼 , 朝 走 近 的
山 明 笑 着 说 :“ 人 上 年 纪 , 瞌 睡 多 。 咋 又 睡 过 去 了 ?”
山 明 只 说 :“ 快 去 学 校 帮 忙 , 你 想 要 的 东 西 都 拉 回 来 了 。 ”
“ 真 的 ?” 他 喜 形 于 色 , 像 个 孩 子 似 的 奔 跑 起 来 。 蹒 跚 颠 簸 的 背 影 , 直 把 山 明
看 得 泪 眼 婆 娑 。
他 乐 颠 颠 地 跑 来 跑 去 ,指 挥 着 乡 亲 们 ,将 一 车 崭 新 的 铁 床 架 子 卸 下 ,又 一 一 安
置 好 , 还 铺 上 了 暖 和 的 被 褥 。 看 着 新 崭 崭 的 床 铺 , 他 仿 佛 看 到 了 孩 子 们 的 笑 脸 , 正
葵 花 般 灿 烂 绽 放 .....
还 是 儿 子 懂 老 爹 的 心 , 帮 自 己 实 现 心 愿 。 不 愧 是 爹 的 儿 子 !
帮 忙 的 村 民 陆 续 散 去 。 山 明 看 他 独 自 站 在 校 门 口 傻 笑 , 就 佯 装 严 肃 地 说 :“ 拿
笔 来 , 你 不 是 要 写 借 条 吗 ?现 在 就 写 , 我 还 忙 着 要 走 呢 !”
“ 先 别 忙 着 写 借 条 , 我 做 了 块 碑 , 你 看 看 吧 。
他 将 山 明 引 到 校 园 一 角 ,指 着 一 块 靠 墙 而 立 的 青 石 碑 说 :“ 你 念 念 上 面 的 文 字 ,
看 满 意 不 ?”
山 明 就 轻 声 念 :“ 兹 有 村 民 马 山 明 ,捐资 五 万 元 ,为桃 源 村 小 学 购 置 铁 床 50 张 ,
被 褥 50 床 , 并 添 置 现 代 化 教 学 设 备 一 套 。 为 表 彰 其 大 义 助 学 之 壮 举 , 特 立 碑 一 座 ,
以 示 纪 念 。 ”
“ 哈 哈 哈 !真 想 让 我 青 史 留 名 ?不 错 , 这 个 想 法 真 不 错 !” 山 明 摸 摸 那 方 光 滑 的
石 碑 , 再 看 看 錾 刻 的 遒 劲 文 字 , 爽 朗 地 笑 了 。
“ 高 兴 吧 ?人 生 呀 , 就 得 做 点 有 意 义 的 事 。 你 知 道 , 那 山 脚 下 有 个 山 洞 , 洞 里
有 座 碑 , 至 今 镌 刻 着 你 曾 祖 父 捐 资 助 学 的 事 。 你 曾 祖 父 当 年 是 中 过 进 士 的 , 过 了 这
么 多 年 , 村 民 也 没 舍 得 毁 掉 。 县 志 上 还 有 记 载 , 不 信 你 去 查 查 。 ” 他 指 指 近 旁 的 山
脚 说 , “ 你 祖 父 一 辈 子 也 是 修 桥 补 路 , 怜 惜 没 钱 上 学 的 孩 子 , 虽 说 一 个 人 的 力 量 有
限 , 可 帮 一 个 是 一 个 。 ”
“ 哈 哈 哈 , 名 垂 青 史 ?亏 你 想 得 出 !”山 明 说 着 , 伸 手 将 石 碑 放 倒 , 让 其 字 迹
朝 下 ,说 ,“ 用 它 铺 路 ,让 孩 子 们 踩 踏 着 ,用 处 更 大 !再 说 了 我 的 母 校 ,我 能 不 做 点
力 所 能 及 的 事 吗 。 ”
“ 好 儿 子 !”他 动 情 地 伸 出 手 , 山 明 却 一 扭 身 , 躲 开 了 , 笑 着 朝 远 处 走 了 几 步 ,
回 转 身 ,煞 有 介 事 地 拱 手 行 礼 :“ 老 子 英 雄 ,儿 好 汉 ,算 我 跟 你 一 起 做 回 善 事 吧 。只
要 你 身 体 健 健 康 康 的 ,别让 我 九 泉 之 下 的 母 亲 牵 挂 ,钱呀 ,我再 挣 就 是 了 !老 马 书 记 ,
您 多 保 重 , 告 辞 !”
他 看 看 儿 子 的 背 影 ,再 看 看 校 园 里 飘 扬 的 五 星 红 旗 ,没 来 由 的 ,老 泪 就 沿 着 皱
纹 满 脸 爬 行 …
(有 改 动 )
7.下 列 对 小 说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鉴 赏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
( )
A.小 说 开 头 写 马 山 明 “ 决 定 回 家 看 看 老 爹 是 否 又 犯 病 了 ”, 其 实 父 亲 不 是 真 的
犯 了 病 , 而 是 有 “ 心 病 ” , 即 为 资 助 孩 子 上 学 而 学 而 想 办 法 筹 钱 。
B.小 说 写 清 代 的 翰 林 坟 地 现 在 不 见 踪 影 ,和 村 民 至 今 还 留 着 马 家 祖 先 的 助 学 碑
形 成 对 比 , 说 明 人 生 必 须 做 点 有 意 义 的 事 , 才 能 真 正 被 人 记 住 。
C.马 书 记 捡 垃 圾 。向 儿 子 要 钱 ,指 挥 乡 亲 安 置 捐 助 物 品 等 情 节 ,表 现 了 他 一 心
助 学 、 无 私 奉 献 的 高 贵 精 神 , 突 出 了 小 说 扶 贫 先 扶 智 的 主 题 。
D.小 说 语 言 质 朴 自 然 , 简 练 生 动 , 综 合 运 用 用 语 言 、 神 情 、 动 作 等 多 种 描 写 写
手 法 来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马 山 明 父 子 形 象 丰 满 立 体 , 跃 然 纸 上 。
8.小 说 标 题 “ 碑 ” 有 哪 些 含 义 ?请 结 合 全 文 简 要 分 析 。 (6 分 )
9.小 说 以 马 山 明 与 父 亲 的 对 话 为 主 体 。 请 简 要 分 析 这 样 写 的 好 处 。 (6 分 )
7.C(3 分)“扶贫先扶智”错误,主题应是马家代代相传的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
和优秀家风。
8.①有形的碑:既指村民在坟头给先人竖立的墓碑,又指表彰马家祖先和马山明捐资助学的石
碑。(2 分)
②无形的碑:老马书记父子捐资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和马家代代传承的真诚向善、热心
助人的优秀家风是一座精神的丰碑。(4 分,高贵精神 2 分,优秀家风 2 分。)
9.①便于情节展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在父子对话中展开情节,对话记述了三个时间段发
生的事情,情节展开紧凑集中。
②补充交代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使内容更加充实。如通过对话写山明以前寄钱给父亲,曾祖
父、祖父乐善好施等,情节内容更加充实。
③使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丰满立体。人物对话生动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分歧,理解与支
持,个性对比鲜明,形象丰满立体。
④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到父子形象真实自然,鲜活可敬。(答“使读者身
临其境,更真切地感知人物”也可)
中牟一高高三第二次双周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水家乡 蔡楠
鸬鹚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我每年都从遥远的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去。白洋淀是我们候鸟的
中转站。
可那年,我被渔民陈瞎子的渔网逮住了。我就留在了白洋淀。陈瞎子当初是不瞎的,只
是后来被我啄瞎了。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我看
到了满淀的荷花艳丽无比,我看见了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戏荷,我还看见了一群姑娘划着
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
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我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捕鱼高手。我想就是现在饿死,我也不愿
破坏眼前的宁静啊。我呆了,我醉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
了。渔网慢慢收拢,提起后,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
下得意地笑着,笑得眼睛都没了缝隙。我一下子就被激怒了。我缩成鸭一样的身体恢复了鹰的
模样,铁青的羽毛闪着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到那人撒网抓住我的双腿时,我奋力一扑,
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还是成了陈瞎子的俘虏。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对我的报复。然而,陈瞎子眼伤痊愈
以后,却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
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
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鱼鹰
几年以后,陈瞎子成了白洋淀有名的鹰王。我们一家十口都成了他的鱼鹰。做鱼鹰是一
件辛苦的事情,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们总能看到满淀荷花艳丽无比,成群
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嬉荷,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我和我的白鸬率领儿女们不停地
游动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淀里。草青青淀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
令声……我们在捕鱼生涯里练就了高超的本领。我们每只鸬鹚单独作战,每天能从淀里逮住二
三斤重的鱼。碰到大鱼,我们就协同作战。记得那一次围攻荷花淀里的鱼王花头,我、白鸬和
儿女们有的啄眼,有的叼尾,有的衔鳍,一起把花头弄上了船。陈瞎子逢人便讲,我的鹰王逮
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
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做鱼鹰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卖了那条大鱼以后,陈
瞎子的好运来了。他换了大船,娶了媳妇儿,转年就有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
老等
我和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戛然而止。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也没了
用场。陈瞎子的老婆病死了,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
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
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拿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村边的小岛上。他挖
了个坑,把白鸬埋了。他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
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一边梳理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
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子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
观赏了。没有了自然鱼,他们养了鱼,要你抓鱼表演给游人看呢!
他把我往灰暗的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奋力地开始了许久
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
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一只鱼鹰,最后的
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
注:老等:苍鹭的别称,主要以鱼、虾、蛙类、昆虫等动物为食,常缩着脖子,长时间等待
猎物到来,被称为“老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将我鹰般的身体缩成了一只鸭的模样,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通过“我”
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的祥和宁静,也为“我”最终选择留下来埋下伏笔。
B.陈瞎子被“我”啄瞎了眼睛后,不但没有报复“我”,为了让“我”安心留下,还为
“我”找来一只白鸬,可见陈瞎子是个宽容厚道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精明的渔夫。
C.“拟人化”是这篇小说的重要叙事技巧。动物的人格化,也隐藏在叙事结构中,通过故
事叙述者与亲历者身份的重叠,使人感觉更加真实和可靠。
D.文章题目为“水家乡”,除了表现“我”对白洋淀的依恋,视其为家乡,也用一个“水”
字,借助“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的意蕴,传递出思家念亲的主旨。
8.在这篇小说中,鸬鹚、陈瞎子、白洋淀三个形象具有命运的一致性,请结合全文,对其
“一致性”加以概括,并分析作者这样构思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 分)
9.小说采用鸬鹚的不同名称作为小标题的形式行文,有何好处?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简
要分析。(6 分)
7.D【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借助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的意蕴,
传递出思家念亲的主旨”无中生有。
8.一致性:都曾有宁静美好祥和的生存状态,都因为环境的人为破坏而命运悲惨。(3
情感态度:①寄寓了作者对三个形象命运的同情;②对宁静祥和的生态环境的赞美和向往;
③对人类破坏自然的反思与批判。(每点 1 分)
9.①有利于塑造“我”的形象,三个小标题准确地展现了“我”这只鸬鹚的命运轨迹;②能
有效展示小说的情节结构,从“鸬鹚”到“鱼鹰”再到“老等”,小说情节依据名称变化得以
推进,行文条理清楚;③画龙点晴,暗示小说主题,三个名称各有侧重和寓意,“鸬鹚”暗示
“我”野性的生活状态,“鱼鹰”象征“我”现实而自足的生活状态,而“老等”寄寓“我”
对祥和宁静的生活、对家园的追忆和渴盼;④从“鸬鹚”到“老等”的变化,“我”的命运轨迹
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深思。(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