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
考点 21《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选择题
1.“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
由此催生了在我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 2000 余年的‘盐铁官
营’政策。”这一政策(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产生
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
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
2.唐代名士柳氏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
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予绢商为妻,婢女装病不从。理由是”我曾伏事
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牙郎也”。这体现了( )
A.传统社会贱商观念
B.鲜明的反专制意识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D.理学对人性的桎梏
3.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
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自身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4.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
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商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
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招徕外商,这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异。导致这一
差异的原因是( )
A.经济基础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政治制度差异
D.国际环境差异
5.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实行“海禁”政策,滨海人民被“断其
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
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
响是( )
A.维护了自然经济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促进了海上贸易
D.巩固了专制统治
6.有学者在研究 16 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
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王直是
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这表明( )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7.康熙九年(1670 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苏州的丝织、
染纸等手工行业的受雇工匠经常“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
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 项 史 实 结 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
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
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
富贵矣。”
商量发展水平很高,突
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
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9.1829 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说:“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福建、广东、江西、
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
无一不用洋钱。番舶以贩货为名,专载洋钱,至各省海口收买纹银,
致内地银两日少,洋钱日多。近年银价日昂,未必不由于此。”这表
明当时( )
A.开始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具有一定的主权货币观念
D.外币流入扰乱了资本市场
10.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
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此人的观点是( )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B.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D.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11.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
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è,疏通)。”对此理解最准
确的是( )
A.目的是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12.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
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社会
热潮。宋代出现“全民经商”的背景是( )
A.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动摇
B.城市发展促使坊市制瓦解
C.科举取士不再受人们重视
D.国家分裂对商业控制削弱
13.明代在江浙、福建和两广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政策。然而据
《明经世文编》记载,即使在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大舶数百
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番物,往往
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政策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政策
14.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兵士罢归家乡,免除一段时间
的徭役;在战乱中流亡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
为奴婢的人,一律还为庶人;抑制商人,限制他们对土地的兼并;减
轻田租,十五税一。这些规定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
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 年)海澄月港部分
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了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
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
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两洋,无不有
也”。
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
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 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
量的一半,到 16 世纪中叶甚至达到 90%。但是 16 世纪中叶以后,随
着《学徒法案》(1563 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
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 -17 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入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 1903 年 3 月,上海集绅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
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
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
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
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指出:“迨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
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
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海外贸易商人在社
会成分变化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的旧式商人相比.近
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属于政府
垄断式经营,本质上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不准私人经营起到了抑
制商业的作用,故本题选 A 项。B 项错在“产生”,排除;C 项错在
“解决”,过于绝对,排除;富商大贾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D
项。
2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对商业的观念。材料中“将此婢女卖予绢商
为妻.婢女装病不从”主要是受到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导致对商人
的歧视,故 A 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反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内容
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 C 项;理学思想是北宋时期出现的,故 D 项错误。
3.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限制商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信息反映出商
人追求功名来保护其利益,这种现象是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也
是传统功名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抑商观
念并未淡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重利轻义,故 B 项错误;
材料和八股取士无关,故 C 项错误。
4.D【解析】本题考查元明清时期的外贸政策。元朝与明清时期都是
自然经济,排除 A 项;元朝也采用“海禁”,只不过与明清两朝有着
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元朝与明清两朝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元朝实力
强大不断地对外扩张,而明清两朝时欧洲正在发展资本主义,在实力
对比方面中国逐渐处于劣势,所以答案选 D 项,排除 B 项;元朝与明
清两朝都是属于封建社会,排除 C 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海禁”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人民的生路,滋生盗寇,使社会矛盾
激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
故 A 项错误;“海禁”政策几乎断绝了海外贸易,故 C 项错误;材料
没有反映“海禁”政策巩固了专制统治,故 D 项错误。
6.D【解析】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
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 A、B 两
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一
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
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当这些商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故 D 项正确。
7.C【解析】本题考查清初的雇佣关系。材料“受雇工匠经常‘传单
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不能
体现统治者的手段,故排除 A 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当时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状况,故排除 B 项;材料描述的是工人为争取待遇而不断进
行罢工运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出现了矛盾,故 C 项正确;由
时间信息“康熙九年(1670 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可知发
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故排除 D 项。
8.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突破问题,故 B 项错
误;根据 c 项的史实得出宋代的坊市界限被打破,与其结论不相符,
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
留下广州十三行进行中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并未被禁止,故 D 项错
误。
9.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经济政策。清政府当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排除 A 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
从“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内地银两
日少,洋钱日多。近年银价日昂,未必不由于此”可知清政府具备一
定的主权货币观念,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并未形成资本市场,故排
除 D 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题干材料“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反映了要使工商业者和
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地位卑下,从而促使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的观点.故 B 正确.
11.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重农押商政策。材料大意是:要想使百
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
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
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
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晁错在此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
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押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故 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富国
强兵的目的,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晁错的观点并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
并,故 D 项错误.
12.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观念。“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
上从事销售扣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
说明经商的人员范围扩大,这一定程度上与人的观念转变有关,故选
A。
13.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海禁”政策。据材料“厉行‘海禁”
“‘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番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出现上下
相背离现象,故 C 项正确;“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故 B 项错误;明代政
府实行了“海禁”政策,故 D 项错误。14.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重农措施。题干时间是西汉初年,
百废待兴,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题干所述举措有利于增加农
业劳动力,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快速恢复农业。故 B 项正
确。
15.(1)同:社会来源日趋复杂;两国都存在着职业化的自由商人。异:
中国:地主、富豪和官僚居于主导地位;自由贸易商人往往处于非法
的私商地位;商人局限在沿海部分省份。
英国: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占据主导地位;伦敦公会商人是职业化
的海外贸易商人的主力,他们在政治上与王室关系密切,英国通过立
法保护商人。
(2)新特点: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始终受到本国封建
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商人群体的地位不断提高;商人群
体意识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背景下
西方民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传人;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商人和近代英国商人的对比。(1)相同
方面,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从社会来源日趋复杂、都存在着职业化
的自由商人方面概括。不同方面,从材料一中找出各自的内容比较即
可。关于中国,根据材料一“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明朝
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
沦为非法的私商”“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从商人的成分、地位和局限等方面概括即可。关于英国,根据材料一“以
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美国海外贸易
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等信息从英国商人的地位、商人与政府关
系、英国通过立法保护商人等方面概括即可。
(2)新特点,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可从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
经济侵略、深受双重压迫、地位不断提高、群体意识不断增强、成立
独立的社会力量等方面作答。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自身因素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