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37 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1925 年,毛泽东发表《▲》一文,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
军。《▲》应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井冈山的斗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
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
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3.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
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
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 )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
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了
( )
A.城市中心革命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5.下列毛泽东的著作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论联合政府》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6.《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 1940 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7.“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
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
‘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8.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
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
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9.《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 延安 13 年改革开放 30 年》一文指出:延安 13 年是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
国历史的新局面。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黄金时代”提出了(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0.确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
分别是( )
A.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B.遵义会议 中共八大
C.遵义会议 中国七大 D.中共一大 中共七大
1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指出:“本次大会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的。”这表明毛泽东思想( )
A.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B.开始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C.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已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2.印度学者奇林·福康曾说:“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
(他对马列主义)给予了新的强调并拓展了这份遗产。”“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 )
A.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 D.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3.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
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这次“结
合”的主要特点是( )
A.学习国外经验 B.坚持独立自主
C.突出制度变革 D.侧重理论探索
1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
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
有。”
——毛泽东 1956 年 4 月。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
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5.1956 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
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第二次结合”时期,毛泽东吸取苏联建设
的教训强调( )
A.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C.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6.1956 年和 1957 年,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
探索。作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其主导思想是( )
A.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B.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问题
C.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17.1977 年 7 月 30 日,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工
人体育场的看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日本共同社报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
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这反映了国人怎样的愿望( )A.结束动乱局面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拨乱反正 D.推进改革开放
1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因为它( )
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③系统纠正了“文革”错误 ④推动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
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 200 字的报道和一
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
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20.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它们的相同点有( )
A.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B.针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而提出
C.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D.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
21.为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4 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
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列不能体
现十四大内容的是( )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2.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
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
分别是( )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二、非选择题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
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
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
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
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
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
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
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从 19 世纪中期起,在中国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其中,第三阶段:1915 年以后,特别是 1919 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思想观念进行消化、
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材料二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
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
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
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外来观念”有哪些?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对外来观念“进
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形成的“中国当代观念”是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持怎样的观点?运用这一观点,他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创造
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毛泽东学说中的支柱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76 年毛泽东去世,一位摄影师在珠江边,拍下了晨练的老人戴着黑纱打太极拳
的照片。他感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他后来成为《时代》周刊的驻京摄影记者。“中国
人把一个巨大的包袱放下来。”他说。在大连理工学院,一个滑冰的学生展开双臂,从毛主
席像身边掠过,把它甩到身后。“如果当时我没感觉 中国在变的话,这个事情可能在我眼中
一下子就过去了。”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材料二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
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
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
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三 1992 年 1 月 19 日到 23 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
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
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原载于 1992 年 3 月 26 日《深圳特区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
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据《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是怎样迎来“新时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邓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谈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析邓小平
谈话的主要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邓小平观点的历史意义。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充分估计了农民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故 A 项错误;此文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
盟军是农民,故 B 项正确;《井冈山的斗争》作于 1928 年,故 C 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是毛泽东在 1930 年所写,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以得
知,考查的是 1927—1937 年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工农武装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 A 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是苏
俄的模式,毛主席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之路正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表现,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 C 项错误;红军长征是在 1934 年,
与题目中的时间(1927)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解析】没有涉及“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与材料中“其中心思想”不符,故 A 项错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 1930 年,1935 年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与
材料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不符,故 B 项错误;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
卫与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材料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 1930
年,故 C 项错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
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城市中心革命论不是毛泽东提出的,它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中
共的革命理论,故 A 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井冈山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
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故 B 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井冈山时期,人民民
主专政理论形成于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故 C 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井冈
山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 D 项正确。
【答案】D5.【解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 1927 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发表于 1930 年土地革命时期,《论联合政府》发表于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论人
民民主专政》发表于 1949 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故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选择 B 项符合题
意。
【答案】B
6.【解析】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但是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未指明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故 A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 1937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
故 B 项错误;毛泽东之所以借鉴新三民主义主要在于其中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某些思想主
张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一致性,如都主张反帝反封建,注重改善工农生活,故 C 项正
确;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并非为全面评价孙中山,故 D 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 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A 项
错误;《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B 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故 C 项正确;《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
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探索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与题目中的“工
农民主专政”不符,故 A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是 1940 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的民主革命
纲领,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倡各党派政治协商,与题意“民主
联合政府”相符,故 C 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与题意不符,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延安 13 年是指党中央从 1935 年到 1947 年在延安的战斗历程,主要包括抗日战
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来的,故 A 项错
误;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来的,故 B 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我
党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提出来的,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我党在建国后提
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0.【解析】中共一大时期毛泽东尚未确立在中共党内的领袖地位,故 A 项错误;中共八大主要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毛泽东思想早已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故 B 项错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
指导思想,故 C 项正确;中共一大尚未确立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毛泽东思想对抗战的最后胜利的指导作用是指从战略和战术等方面阐述了抗日
战争的本质、性质和意义等,与材料中“这次会议表明”不符,故 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开始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材料中抗战时期不符,
故 B 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2.【解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就已经存在,故 A 项错误;毛泽东创立了工
农武装割据思想,故 B 项正确;在马克思主义中就已经存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
故 C 项错误;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3.【解析】 《论十大关系》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不仅仅是学习国外
经验,故 A 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结合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见这次
“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 B 项正确;这次“结合”与制度变革无关,故 C 项
错误;这次“结合”更加注意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 据材料“毛泽东 1956 年 4 月”发表这一讲话时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建
立,故 A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材料与此无
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
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故 C 项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 1958 年提出来的经济建设总路线,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5.【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是民主革命道路,与材料中“1956 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不符,故 A 项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是民主革命时期,与材料中“1956
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符,故 B 项错误;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材料中“1956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与材料中“1956 年,毛泽东在探究”
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6.【解析】 1956 年和 1957 年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之际,毛泽东发表《论
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处
理的矛盾和问题,故 A 项正确;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问题的应是 1956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故 B 项错误;在社会主义建
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 C 项错误;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
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7.【解析】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文革的动乱局面在 1976 年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
但在当时的国家领导集体没有摆脱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束缚,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文革
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当时的国人不仅希望恢复经济,更期望否定文革错
误,全面拨乱反正,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故 B 项错误;实现拨乱反正与当时国人的期望
一致,故 C 项正确;推进改革开放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8.【解析】 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①正确;讨
论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②正确;讨论只是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并未系统纠正“文革”错误,故③错误;70 年代,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
工作,推动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9.【解析】 A.B 项均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故 A.B 项错误;C 项
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故 C 项错误;1979 年处于改革开放初
期,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
场经济,当时语惊四座,但由于多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被多数人
接受是需要时间的,但经过以后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0.【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末思想解放是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90 年代初的思想解
放是指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只是 70 年代末思想解放的影响,故A 项错误;B 项只是 90 年代初南巡讲话的背景,故 B 项错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冲破了“两
个凡是”的禁锢,实质是对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的否定,C 项是 70 年代末思想
解放的内容,故 C 项错误;70 年代末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召开奠定基础,与 90 年代初
的思想解放都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1.【解析】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属于十四大发展经济的精神,故 A 项错误;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继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故 B 项错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故 C 项错误;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属于十五大会议内容,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依法治国”方略是邓小平理论
的具体内容,A 项涵盖不全面,故 A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 B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是井冈山时期,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
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形成,故 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3.【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
国革命高潮”可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定着全国革命高潮;根据材料三种的关键信息“无产
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可知农民斗争是决定
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第一小问道路,材料强调城市工人阶级的作用,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第二小问是否正
确,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国情,很明显是不正确的;第三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二“政治经济
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
只能是农村。
(3)马克思认为革命应该在工人阶级力量较强的城市爆发,材料一坚持城市中心正是这一理
论的体现。但是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新
民主主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不正确。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发展: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4.【解析】(1)第一小问“外来观念”,注意材料四“19 世纪中期起”这一时间,可知外来
的包括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中国当代观念”,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即毛泽东思想。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
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得出应该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第
二小问理论: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借鉴苏联经验和中国国情得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第一小问支柱,据材料一“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得出农民是中国革
命的中心,据材料一“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得出帝国主义是当时
世界政治的关键;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导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得出这一观点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结合所学得出符合毛泽东学说的基
本观点。
【答案】(1)外来观念: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
当代观念:毛泽东思想。
(2)观点:应该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支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中心(或主力);帝国主义是当时世界政治的关键。
评价:这一观点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符合毛泽东学说的基本观点。
25.【解析】(1)中国人是怎样迎来“新时代”,联系材料中的时间 1976,故可知“新时代”
指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转折是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怎样迎来,也即列举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开放措施即可。(2)第一小问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提取材料三中情感态度价
值观,可知其干预创新,勇于探索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据所学知识知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第一小问扣住“1992 年、深圳、邓小平”结合教材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
“……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归纳出答案。
(4)解读材料可知体现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故问题可转换为南巡讲话的意义,结合所学
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迎来: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参考得分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等);②开展农村、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③实施对外开放;④提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评价衡量工作的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了思想,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发展。
(4)意义: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的重大认识问题,解放了
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有利于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
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