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3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1899 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
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
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 )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 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
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 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
2.孙中山 1903 年致友人函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演此悬绝之
惨境,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 )
A.民主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3.某文件宣称:“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必不轻授此权于反对民国之人,
使得借以破坏民国。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
及权利。”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4.1905 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
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
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
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5.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两者的相似点是(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主张土地国有和平分土地
6.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
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7.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 1912 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
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
指的是实现(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8.19 世纪末美国国民运动(PopulistMovement,或译为人民运动)倡导者亨利·乔治著有
《进步与贫困》一书,提出土地法、“单税法”等近乎社会主义的构想,一时在美国影响巨
大,底层民众随之组建了人民党,并一度成为美国第三大党。据历史学者研究,孙中山的思
想曾深受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
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耕者有其田
9.武昌起义后,归国途中的孙中山宣称:“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
新局面。”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之后又呼吁:“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
策。”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当时十分推崇( )
A.实业救国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节制资本
10.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
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11.宣统帝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
事件反映出( )
A.民族主义在孙中山心中根深蒂固 B.南京临时政府坚持反清复明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派庆贺清政府灭亡 D.孙中山从明朝历史中汲取了经验
12.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
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
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13.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②④③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14.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
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15.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
建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16.“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
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
现了( )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17.孙中山在 1924 年 8 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
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18.1925 年 5 月 25 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
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
A.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19.1924 年,孙中山提出“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
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A.机会均等 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 D.思想自由
20.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 1940 年的《新民主主义论》
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共同目的是( )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
势。”就其制度而言,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至少有三次大
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 3 版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
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
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孙中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
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
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年 10 月 9 日)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
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羡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
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指出近代前期中国
的“三次思想观念更新”。
(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什么?
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3)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
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
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
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
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 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二 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
国于不顾!
——1925 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20 世纪 20 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
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国人在华办教育”等。
(2)材料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有何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
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
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
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
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
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
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
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
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
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孙文《国父全书·民权主义》
材料三 俄国经一度之革命,即能贯彻他等之主义,……同是革命,何以俄国能成功,而
中国不能成功?盖俄国革命之能成功,全由于党员之奋斗。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
力帮助,故能成功。
——孙中山《国民党过去之失败与今后之成功》(1923 年)
材料四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
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
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
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
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
巩固才行。由此便可知世界主义实藏在民族主义之内。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 年)
请回答: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
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
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2)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异同。
(3)据材料三,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怎样的重大发展?其认识的变化又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主义的变化。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并没有在土地经营的各环节予以干预,故 A 项错误;据材
料中“土地国有后……”可知,孙中山主张土地国有,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据材料“必
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知土地仍有农民自己经营,而非集体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民主主义不够具体,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解决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的问题,
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民族主义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
中孙中山关注社会贫富差距,体现了民生主义的主张,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材料中“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某
文件是 1924 年孙中山重新阐发的三民主义,故 A 项错误;1915 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1919 年兴起五四运动,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反对
帝国主义及军阀,与材料中“盖民国之民权,唯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
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相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孙中山是革命活动家,材料中“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 表明了其现实追求,
而非仅仅充满了理想主义,故 A 项错误;第二国际主张社会主义,材料中“防范资本主义的
弊病”“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表明孙中山借鉴社会主义,故 B 项正确;印记仍在,与
材料中“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 不符,故 C 项错误;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平均地权实际上是实行资产阶级的大土地所有制,不是小农经济,故 A 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农民阶级的愿望,要求平分地主土地,“平均地权”要求赎买地主土
地,本质上都是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 B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实行的还
是封建性质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不是资本主义性质,故 C 项错误;两者主张的都是私有制而
不是国有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题干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属于民生主义,故 A.B 项错误,C 项正确;孙中山并没
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社会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C
7.【解析】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利民福”,涉及民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
义,推翻帝国主义属于民族主义,故 A 项错误;民主平等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民权主
义,故 B.C 项错误;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孙中山的思想曾深受亨利·乔治土地法、“单税法”等思想的影
响,其具体表现应该是民生主义思想,驱除鞑虏属于民族主义,故 A 错误;平均地权属于民
生主义,故 B 项正确;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故 C 项错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源于中国古
代的民本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解析】当时孙中山认为革命成功,救国已成,与材料中“武昌起义后……为新中国开一
新局面”不符,故 A 项错误;当时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主义都已达到,民生主义最需落实,与材料中“兴实业……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相符,故 B 项正确;“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之
后”,清帝已退位,与材料中“兴实业”不符,故 C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提出节制资本,与
材料中“武昌起义后”“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兴实业”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
趣’”说明“社会革新”不属于政治问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可以判断应该是振兴民族
经济、改善民生,故 A 项正确;清帝退位后,军阀专制统治还没建立,故 B 项错误;进行思
想文化、教育启蒙,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符,故 C 项错误;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后,孙中山率领官员祭奠明太祖朱元璋体现了孙中山的
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看出南京临时政府反清复明,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庆贺,且此表述是现象而非实质,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看
出孙中山从明朝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
A 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
入歧途,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
中共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 C 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
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
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了,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①项思潮主张维护共和体制,主张国民之自觉,也就是思想自觉,应为新文化
运动时期,即 1915 年,②项思潮是维新派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应为维新变法时期,
即 19 世纪 90 年代,③项主张常经和兵商,应为早期维新思想,即 19 世纪 60 年代,④项思
潮主张民族主义,应为三民主义,即 1905 年,联系所学可知顺序应为③②④①,选择 D 项
符合题意。
【答案】D
14.【解析】题中从“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可以得出重点为“平民”,也就是民生主义,
故 A 项正确;“创立民国”是民主主义的核心,故 B 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体现为民族主义,故 C 项错误;“天下为公”体现了反对封建帝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5.【解析】“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体现孙中山反对专制统治的思想,属于民权
主义思想,故 A 项正确;“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
故 B 项错误;“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明显是反对清王朝,故 C 项错误;“涤
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同样是反对清王朝,属于民族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6.【解析】材料指出“革命……成功,……指种族主义”,意即实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
义,故 A 项正确;材料明确说到“政治革命……尚未达到”,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平
均地权的内容,故 C 项错误;题干是就革命的具体阶段分析,不是笼统地叙述三民主义,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7.【解析】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 A 项错
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 B 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 C
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8.【解析】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A 项错误;1924 年,孙中山提
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召开“一大”进行改组,根据材料“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可以
得出新三民主义得到人民的支持,故 B 项正确;C 项的三民主义指的是旧三民主义,故 C 项
错误;材料说的是国民革命,这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
可知,孙中山主张机会均等,故 A 项正确;民权平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B 项错误;民族
平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C 项错误;思想自由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0.【解析】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 A 项错误;孙中
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 B 项错误;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
的言论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
务,故 C 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言论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分别是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苏维埃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回答。(2)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
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等信息可知答案;第二小问紧扣“中华民国成立
后”这个限制,结合教材按顺序罗列主要斗争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
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
一役”等信息从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分析,表明民权主义反对专制制度,这和西方的民权思
想一致,属于继承关系;民族主义反对外族侵略,这是针对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所提出的,
属于变化;民生主义是针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属于发展。
【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苏维埃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3 分)
观念:洋务思潮(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思潮(君主立宪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民主
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
(2)创新:提出三民主义
说明: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
作。
(3)论证: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
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
变化: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
22.【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
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说明可以保留宗教教育;从材料二“宗教教
育……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说明宗教与政治无关。
(2)根据材料二“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说明教会
教育加剧民族危机,应废除教会教育。第二小问“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原因回答 20 世纪 20 年代进步的思想与政治运动。
【答案】差异:材料一认为可以保留宗教教育,宗教与政治无关。材料二认为教会教育加剧
民族危机,应废除教会教育。
原因:①国民大革命的影响;②救亡图存思潮的推动;③民族危机加剧;④五四运动的影响;⑤
民族主义(或新三民主义)的影响;⑥教会教育是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手段;⑦西方自由
思想的传播(或西学东渐);⑧教会教育与中国传统相冲突。
23.【解析】(1)该问需要从三个角度分析孙中山思想,从“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考
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 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以总结其继
承传统的因素;从“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采用外国的行政权、
立法权、司法权”,可以看出其学习西方的因素;从““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
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可总结出其创新的地方。
(2)不同点从材料二中的信息,概括梁启超、孙中山的法治思想进行对比即可,从材料二
第一段中“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
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和第二段中“我们
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
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的信息来对比归纳
即可;相同点可从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来分析,可知其思想都具有资产阶级
民主色彩。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力帮助,故能成功”得出
要改组国民党和拥有军队的重要性;第二小问联系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和意义来作答。
(4)据材料一可知明清时期民族主义其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化中心主义,据材料二中“民族
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世界主义实藏在民族主义”可知,民国时期的民族主义以反对
侵略,顺应追赶世界潮流为内容;然后比较两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不同,如从民族主义内涵、
重心及对外界的态度等方面予以阐述。
【答案】(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
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体制。
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不同:梁启超认为法治是重构社会秩序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孙中山以主权在民与五权分
立来反对反对封建专制;梁启超主张翻译、引进西方法学,孙中山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
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或法治)色彩
(3)发展:认识到改组国民党和拥有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影响: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4)变化:核心从维护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转变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等政治性的内
容,重心有变;以民族主义作为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内涵有所扩大;强
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肯定社会主义思想,有较强烈的时代性;主张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
基础,具有开阔包容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