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考策略(附典题例析+解题方法应用指导)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组成的
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数则相对独立的材料。这些材料大多由文字、图标、
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阐述中心话题。各材料单独看是相对独立的,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在一起又能完整地、全方位地
表达意义。各则材料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可以任意排序,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表意上具有非连续
性特征,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自 2017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开始,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传记改为非连
续性文本阅读,令人耳目一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选材特点。
每个文本一般由 3-4 则相对独立的、非连续性材料组成,其中可能有一则材料为图表。几则材料围
绕同一主题,但各有侧重,形成互补。选材多是新闻文本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多取材于社
会生活热点。如 2019 年全国、、卷三套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桥梁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新鲜事物,体现社会发展的变革方向,反映社会发
展积极变化丰富多元的一面。
2. 文本特点。
(1)客观性。文字和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各材料内容的呈现以
客观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客观性。
(2)非连续性。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较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
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的非连续性特点。
(3)简明性。文本中有平实的文字叙述,有醒目的图表展示,便于考生快捷、准确地提取关键信
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材料避免长篇大论,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
(4)技术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对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
技术角度来说,要有较强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合理归纳、准确概括的能力。
3. 命题形式。
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设三道试题,设题形式有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其中
客观题两道,多为选非题;主观题一道,重在考查综合提炼概括信息能力。所不同的是,2019、2018年两道客观题全为四选一,2017 年两道客观题中,一为四选一,一为五选二。客观题主要考查信息筛
选、信息整合以及逻辑推理判断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作者观点的提炼与把握,
考查的范围较广,难度稍大。
4. 结构分值。
从三年高考真题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整套试卷中的位置尚不稳定。2017
年和 2018 年高考试题都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安排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后,2019 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调至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使之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紧密衔接,以保证考生解题思
维的连续性。从篇幅上看,非连续性文本字数大都保持在 1100-1300 字之间。随着新高考步伐的推进,
非连续性文本的字数将会有所增加,以此考查考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分值上,三道试题总分值为
12 分,保持稳定,但分值的分配稍有变化:2019、2018 年两道单选题各 3 分,主观题 6 分;2017 年
单选题 3 分,多选题 5 分,主观题 4 分。
5. 考点指向。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
用能力及阅读技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
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内容有“提取
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
纳,写出探究结果”等。
6. 创新价值。
作为一种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非
连续性文本由多种元素组合面成,板块丰富,文字浅显,可激发学生阅读趣味,提高阅读效率。其二,
能扩充文本形式,扩大阅读视野。阅读文木形式的扩充,使学生的阅读空间和视野扩大。其三,能指向
生活。非连续性文本取材于生活,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阅读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要贯穿于教学与考试的整个过程中,考前做好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储备,为应
试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试时要注重方法技巧,规范作答。
一、宏观上,明确“一个中心”,注重“两个结合”
1.“一个中心”是指通览各则材料,明确文本揭示的中心话题,确保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偏离正确
航向。非连续性文本的“中心”是由各则材料共同表现的,每则材料就像连续性文本中的各个段落,明确
了各段落的主要内容,就可以由段到篇,综合归纳出全篇的主旨所在。同理,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准确概括出每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出文本的“中心”,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
确保答题的正确方向。
如 2019 年高考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文本由三则材料组成,全都是文字性材料。通过比较
阅读,首先提炼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通过提取重要信息,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
家的大力支持”“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
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等,可知本材料主要介绍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材料二,通过四个世界之“最”,如“世界总体跨度最长”“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上埋进海
床最深的沉管隧道”“世界最重的沉管”等信息,可以明确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港珠澳大桥是“新世界
七大奇迹”之一。材料三中,报道港珠澳大桥建造综合运用一系列的“能力”,如“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
断能力”“预测能力”“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采
用的先进技术。根据对三则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可以直观明了地得出结论,这个非连续性文本的
中心話题就是“中国桥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明确于此,无论是解答客观性试题还
是主观性试题,例如本题的第 6 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容镇定,不偏不倚地切中要害,获得满意的答案。
2.“两个结合”是对考前阅读层面的“广度”的要求,也是对日常阅读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第一,阅读与生活相结合。
因为非连续性文本的取材大都来自于生活,如热点新闻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敏感的社会问
题等,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民生,使试题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性化。因此,复习备考时要善于
观察生活,思考并积累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广告、新闻、图标凭证、问卷调查、统计报表等都是生活中
鲜活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如 2019 年全国卷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卷的“中国桥梁建设”、
全国卷的“中国志愿服务”等;2018 年全国卷的“通信安全”、全國卷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全国卷
的“图书出版业发展新趋势”等,2017 年全国卷的“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调查统计表”、全国卷的
“小区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问卷调查”、全国卷的“博物馆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事业增加值统计
表”等。这些试题中的每一个文本的内容都与考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甚至身处其中,曾经亲身感受
到桥梁建设、志愿服务、通信技术、科技成果创新、图书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从中获得的种种便利。
对于诸如“央视纪录频道收视人群构成”“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等内容,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几乎天天面对、无法回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耳闻目睹,司空见惯。作为一个考生,如果平日里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注意积累、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前“入题”,感知“试题”情境,如果在应试中
遇到这样的阅读材料,自然就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作答。
第二,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随着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语文学科考查的综合性特点将会更加突出,充分彰显大语文理念。因此,
那种传统的只靠课堂学习和纯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样,非连续性文本的
阅读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之内,因为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独具学科特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在备考时,要把涉及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性文本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科
技、考古、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要广泛涉猎,获取第一手题料,了解相关知识,将它们
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紧密结合,以此扩大视野,全面备考,做到有备无患,以扩充知识储备容量,
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试能力。如 2019 年高考全国卷的“中国桥梁建设”和 2018 年高考全国卷的
“量子通信研究”的相关内容,明显属于科技领域的范畴,这是语文课本里所没有的;2019 年全国卷的“可
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卷的“中国志愿服务”以及 2018 年全国卷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涉及文
化、道德、科技、法律等相关知识,辐射面更广。如果不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不扩大
视野,博览群书,遇到此类问题的文本就可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二、微观上,牢记“五步”阅读法,训练“四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
1. 运用“五步”阅读法,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文本内容,这是解题的必要准备。与其他文本阅
读一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首先重在一个“读”字。总体上先粗读,即“鲸吞”;后细读,即“牛嚼”。具
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与结构。综合阅读能力训练要循序浙进。首先要训练从多则材
料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再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信息,最后围绕题目整合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基
本能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特点,提升文本阅读能力,适应考查要求。
(2)定向阅读,提取碎片化信息。阅读时目的性、方向感要很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常以碎
片化形式存在于标题、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要素中,阅读时要对这些要素作定向阅读,理清各材料
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迅速对文本碎片化信息进行提取,把握文本要点。
(3)比较阅读,统览信息,洞悉各材料的异同点。特别要对图表材料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审读和比
较,分析数据变化相关因素和原因,弄清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文字材料相对独立,但有时异中有同,
要善于求同存异,精准比对,领会意蕴。(4)深度阅读,整合要点,培养反思品质。倘若不深入思考、探究材料背后潜藏的问题本质,就
会造成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之间的断裂,从而导致对文本的误读。只有进行质疑、探究、发现的深度阅
读,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地整合、推理、判断,最终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精准把握精髓。
(5)归纳阅读,准确概括材料内涵。围绕文本的中心话题,明确各材料的内涵及表现的侧重点,
并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作出简要、精准的概括。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明晰文本结构,又为解答问题做好
准备,便于在解题时快捷、高效地找准答题区间,抓住对应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 在“五读”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四种能力。
如果说,“五读”是为了解决文本内容的问题,那么,训练“四种”能力则是重点解决答题技巧的问题。
二者彼此兼顾,共同发力,就为解答问题奠定了牢实的基础。
(1)快速阅读能力。未来的高考语文,阅读量更大,阅读范围更广。北大中文教授、语文教材总
主编温儒敏一再强调,“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 15%的人做不完”。毫无疑问,非连续性文本在长度、
广度和难度上都会有新的突破。不提高阅读速度,必将影响答题速度,留下终生遗憾。训练快速阅读能
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回忆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从按字、词阅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
逐步发展到按句按行进行阅读,比如根据文章主干与内容以脑图的形式形成具有自己记忆特点的场景或
图像,形象鲜明便于记忆。第二,检索法。在扩大视觉幅度的基础上,通过扫视在文本中检索自己所需
要的关键词和相关内容,筛选需要的信息。第三,归纳法。在阅读中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中心
意思,加深记忆。第四,循序法。非连续性文本条理清楚,阅读时可以依循段首句、图表标题或事理顺
序来速读,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归纳。第五,跳读法。根据题目涉及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跳跃式阅读,
避免无效或干扰信息的影响。
(2)图文转换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般由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组成,因此,图文转化能
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训练这种能力,一要做到“图文并重”,包括标题在内的文字信息,往往暗示或概括
了主要内容,具有导向作用。“图文”相互诠释,更易于准确解读文本。二要注意读图顺序,读表格要纵
向、横向结合,从数据变化中寻找趋势,总结规律,探索原因。三要紧盯主要信息,如图表中的最大数
与最小数、条形统计图的最高与最低、曲线变化幅度最大的与最小的等,这些往往是命题关注的信息。
(3)整合提炼能力。要能够把不同材料中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进行精准整合,犹如数学中的“合并同
类项”,这样就会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明确文本的脉络。同时,要挖掘文本中列举的现象、陈述的事
件的深层含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准确地提炼概括。(4)探究提升能力。要训练联想想象能力,视野和思维由文本中到文本外,由表层到深层,进行
缜密地生发联想,进而合理推断,最终运用文本中的相关知识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 养成“一种”习惯,是指“规范答题”的习惯。读懂了文本内容,提高了综合能力,并不代表应试就
能得高分。考生的思维成果最终要在试卷上展现出来,只有得到阅卷人的认可,才能获得满意的得分。
这个“满意度”就是“规范答题”。这里的“规范”包含三个方面要求:第一是表达规范,每条答案都要按照
“观点+陈述”的形式呈现,即先归纳提炼要点,再引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简要的分析阐释;第二是逻辑规
范,众多的答案要点要条分缕析,合乎思维习惯和事理顺序,更重要的是各要点之间不能重复,不能包
含,不能交叉;第三是书写规范,一是每个要点之前要用数字标出序号,做到条理明晰,二是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美观大方。
作为一种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在检测精准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围绕
主题探究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训练整体感知能力、逻辑联想能力和综
合分析能力。只要在“读”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在“练”的技巧和规律上细琢磨,在“写”的规范和美观
上严要求,通过科学有效的专项阅读训练,面对应试就一定能从容自如,取得满意的效果。
典题例析
(201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
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
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
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
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
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装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
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
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
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
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
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
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
筒快建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
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
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
人的自信心。
(摘編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
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
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
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
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
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
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
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
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
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已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
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
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阅读指要
1. 明确“一个中心”,确保答题不偏离主航向。
这个文本的中心话题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及辉煌成就”。
2. 概括各材料主要内容,锁定答题区间。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材料二:我国新建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
3. 归纳整理材料内涵,提炼概括文本主要信息。
围绕文本中心“中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及辉煌成就”,介绍了我国早期桥梁建设概况,特别是武汉
长江大桥的兴建的重要意义(信息区间在材料一);通过列举数字,介绍了我国新建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创七项世界之最(信息区间在材料二);并重点详细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智能化建造系统(信
息区间在材料三)。
解题方法应用指导
第 4 题: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中。由材料三可
知,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的才是数据层,D 项属于张冠李戴。
第 5 題: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
其中“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和“深插式
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等信息在材料二中,是正确的;材料三中虽然提到了“智能建造平台”,但没有说是
“首创的”,此项“首创的”表述于文无据。
第 6 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问“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
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其实就是让考生总结当今我国桥梁建筑有哪些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
就。考生只要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即可。通过“快速阅读”“综合阅读”“定向阅读”几步,可以
明确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一至材料三中。根据材料二可知,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
成就,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让国人信心倍增;根据材料二中的一系列数字和材料
三中“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等信息,表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综合材料
一和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在桥梁建设中,科技实力大幅增强,创新精神不断体现。
参考答案: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证明
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
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