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二)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裴迪送客时看到早梅开放,想念杜甫并寄赠一首诗,本诗是杜甫对裴迪的答谢之作。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紧承“动诗兴”,具体写裴迪送客的情形,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
16.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15.C(“寄寓了作者对裴迪没有自由的同情”不妥)
16.①思念友人。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伤。诗人由“伤
岁暮”而引发人到暮年的感伤。③思乡之愁。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乡愁,实际上表达了自
己羁旅思乡的愁绪。④忧国忧民。国家正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动荡的现实感伤时世,
忧国忧民。(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三点给 6 分)
8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①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
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 分)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
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
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
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
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
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
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
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对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表
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
(1)C
(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
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其中表达技巧
包括抒情方式,而抒情方式是诗歌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
判定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湖北省六校第一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
士的分离之苦。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
如年的心境。
C.“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
战的批判之情。
D.“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
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16.“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
情感的?(6 分)
15.D(“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
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
16.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2 分)第二问:①抓住细节描
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
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
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每点 2 分,答出两
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问,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
出答案。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
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
【鉴赏】本诗着眼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女主人公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诗歌
以景物起兴,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暮春、初秋景象,引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夫情怀。“春花
落尽”“秋风始高”将女主人公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度日如
年的心境。“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衬托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
处境。“荡子事征战”与“蛾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清晰地表现
了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意图。“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两句抓住夜晚这个特定
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使女主人公凄楚悲痛的情绪达到高潮。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2021 届高三新起点摸底联考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
今湖北鄂州。 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
孤独。
B. 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
弥漫。
C. 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
不同。
D. 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
新奇。
16. 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
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
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
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
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
心。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
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
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
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
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从表现手法
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
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
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
都心系国家。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
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
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9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1】。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2】,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3】。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琴曲名。【2】绿绮:古琴名。【3】有《风入
松》琴曲名。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卢子顺所弹琴声仿若寒松在风中发出的悲凉之音。
B. 第二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蜀僧弹奏的乐声像连绵的高山涧谷中的松涛一般。
C. 两首诗都重在表现琴乐的艺术魅力,所以诗人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
D. 两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艺术想象,而且还暗示了乐曲名称。
16. 咏乐诗中往往会融入诗人的感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融入自己听不懂幽人所弹琴曲、不能做其知音的愧疚之情。
B. 第一首隐含了对弹琴之人在洁白的雪花纷纷飞扬中乱弹琴的批评。
C. 第二首用“为我一挥手”表达蜀僧用弹琴的方式来寄寓离别之悲。
D. 第二首用“客心洗流水”表达听了动人的琴声后受到陶冶的感受。
17.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5. C 16. D
17. 答案示例:
第 1 首诗用议论的笔法结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世上没有
人赏识弹琴者的感慨,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伤感。
第 2 首诗以景结情,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句中碧山黄昏秋云显现的景象暗含了
对弹琴者让人陶醉的艺术水平的赞美。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
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
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
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 项,第一首诗提到了弹琴的时间“月夜”,第二首诗中“不觉青山暮,秋云暗几重”也暗
示了弹琴的时间,故选项中“均未提及弹琴的时间”有误。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
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A 项,诗人自己并非听不懂幽人所弹琴乐,也没有因此而来的愧疚之情。诗人是对弹琴人得
不到世人欣赏而发出知音难遇的感慨,也隐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
B 项,曲解了“白雪乱纤手”的内涵——纤手弹奏之中仿佛可以看到白雪纷纷扬扬飘舞的情
景,可见弹琴人琴艺高超;同时,也用“白雪”暗含了所弹琴曲的名称。
C 项,“为我一挥手”是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为我”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
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而非告别。
故选 D。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
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
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两首诗结尾方式的特点。
第一首,“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
这是采用议论的方式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
情感。
第二首,“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以景结情,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
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
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
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
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赏析: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
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
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
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
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
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
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
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
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
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
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
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
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
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听蜀僧濬弹琴》赏析: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
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
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
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
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
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颔联两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
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这两句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
特点。
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出句“客心洗流水”,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
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诗人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
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
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
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另一位诗人李
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
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
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
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
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
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
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
能打动人的心灵。
华中师大一附中 8 月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
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
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
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的景象:先写暴雨击花,再写牡丹的凋谢使人不忍
直视。“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作者自叹。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
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 “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清丽动人。
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16. 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
分别简析。(6 分)
15、【答案】 B。 “诗人细致地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
频”,是说:牡丹花那如玉盘一样的花冠上雨珠飞溅,让我屡屡伤心;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
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诗人并没有直接细致地描绘牡丹败落的场景,而是通过自己
的感受来写雨打牡丹。
16、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
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
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此诗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
的怜惜,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