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普通高中 2019 级调研考试
语文
2020.9
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粘贴好条形码。如果是选择性考试科目,还
须将已确定(意向)选考的科目的标识用 2B 铅笔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保留好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毋不敬!”这句类似咒语的箴言,是《礼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敬的本义,不是对待别人的态
度,而是对待自己的要求,是自己端正自己,让自己警醒起来。所以,“毋不敬”这句话的第一要义是不要
不敬重自己。
一般认为,敬与不敬,是关涉孝与不孝、诚与不诚、君子与小人的问题。但古人之所以对敬这个问题
特别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敬与不敬,不只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而首先是关乎自身究竟是人还是畜生
的问题,这才是古代人与现代人对待敬的最大不同。在《礼记》中,子路引用孔子的话说:“祭礼,与其
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孔子如此强调敬在祭礼中的主导作用,其实具有某种警示世
人的意味。人们不禁要反问:如果在参加祭礼的时候缺乏敬畏之心,乃至玩世不恭,那会怎么样呢?历史
的教训是:不能敬者,败以取祸!这就不只是关乎是人还是畜生的道义问题,而且是关乎生死的生命问题!
《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典故,讲的就是“失敬弃命”的生死故事。故事的主角成肃公
在出征前依照常规参加例行祭祀,在社庙接受服肉的时候,漫不经心,态度举止失礼,不幸被在场的刘康
公言中:“今成子情,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成子这样失敬,无异于放弃自己的性命啊!他此去大概回
不来了吧?果然,成肃公后来死在了战地。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对于古人来说,祭祀不敬的因
果报应之事经常发生。这正如现代社会的交通事故,每天都会以惨不忍睹的画面提醒人们:小心上路,谨
慎驾驶,注意安全。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又时常抱有侥章。怎祥避免成子失敬之祸,无论对于古人还是
今人,都是一个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面对的人生课题。
怎样才能做到敬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修已”,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存心”这两位圣人都强调,要做
到敬必须发自内心而自警。而《礼记》的回答却略有不同:“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初看起来,这个回答似乎有点偏题,但实际上说的正是敬的根本,敬,不是一时表演出来的礼貌,而是-种发自内心的礼乐常态。
《礼记》针对恒敬的人生难题——要做到一时的敬易,要保持一贯的敬难——从礼和乐两个方面,提出了
具体有效的治难办法:一是致乐以治心,用音乐加强人的内在修养,让人安下心来;二是致礼以治躬,用
礼来端正外貌,使之庄重恭敬起来。庄重恭敬,人就有威严。心里只要有一点点不平和,有一小会儿不愉
悦,鄙俗狡诈之心就会乘虚而入,马上就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外表上只要有一点点不庄重,有一小会儿
不恭敬,轻率怠慢之心就会随之而来。
一言以蔽之,做人要敬。用礼和乐来加强自我修养是一门人生的基本课程,君子和小人概莫能外,古
人和今人一样道理。
(摘编自刘建华《从腹言“毋不敬”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记》的第句话“毋不敬”的意思是对自已要敬重,而非对别人敬重。
B.古人认为,敬与不敬是衡量一个人孝或者不孝、诚或者不诚的最重要标准。
C.我们对待敬,应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做到敬,必须发自内心而自警。
D.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君子还是小人,在人生中都要用礼和乐加强自我修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毋不敬”的要义谈起,接着探讨敬与不敬的问题以及做到敬的方法。
B.文章以成子“失敬弃命”的生死故事为例,从反面论证了祭礼中敬的重要性。
C.文章不仅论证了敬在中国古代的内涵,同时关注了当代人对敬的认识和看法。
D.文章引用《礼记》中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旨在论证古代人为什么要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认为,在祭祀中,心存敬意比祭礼形式更重要,并希望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能敬的人,可能会招来
祸患。
B.与孔子、孟子注重一时之敬不同,《礼记》更重视贯之敬并提出了治难的方法: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
C.心存敬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怀不敬的人,则有可能沦为畜生,或者遭遇丧身之
祸。
D.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神态是紧密关联的,心里的不愉快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外表的不恭敬也会影响内
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新华社北京 5 月 28 日电 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2020 年 5 月 28 日下午,北京,
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 2879 票赞成、2 票反对、5 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典》。热烈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久久回荡。5 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
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下。近百岁高龄的法学家全平,清晰记得自己亲历的新中国三次民法起草工
作。“第一次是 1954 年,第二次是 1962 年,第三次是 1979 年。”金平说,“必须承认,只有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安居乐业、法治深入人心,民法典才具备成功编纂的条件”中国民事法律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改革
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民事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完备。党的十八
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
济发展行稳致远,要靠民法制度调整关系、维护秩序;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需要民法制度立规明矩、激浊
扬清;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
2014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
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无疑是我们国家民法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节点。”白发苍苍的金平回想彼时,仍难
掩激动,“只有这个时代,才能诞生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根据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立法机关确立了“编
纂式立法”这一重要理念: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不是简
单的“麻袋装土豆”,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作出新规定。
源于风车水磨时代的《法国民法典》,因其对现代民法制度的“启蒙”而著称。来自工业化社会初期的
《德国民法典》,以其逻辑严谨、体系周密而传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民法典如何呼应时代,
为人类法治文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回溯到 2015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结合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现状,
一开始就明确了“两步走”的规划。首先制定民法总则,调整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
等重要内容,属于大的创新。然后对其他现行民事法律进行整合修订,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创新”与“整
合”协调搭配,让民法典在最大程度保持民事法律制度连续、稳定的前提下,体现立法的前瞻性和开放性,
有效回应时代要求。
2017 年 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民法典编纂顺利迈出第一步。2018 年 8 月,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亮相。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多次进行拆分审议。
编纂民法典,寻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基本规范的广泛共识,必须扑下身子,倾听民声。全国人大常委会 10
次审议,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 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
召开座谈会……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靚丽风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代表工作广纳民意,2019 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涉及民法典编纂的议案 32 件;选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夫妻共同债务等重点问题,专程奔赴有代表性的地方调研:针对物业纠纷等老
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走访小区、居委会……立法工作者深入基层,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让立法理念与社
会发展同步,法律条文与百娃期盼同频。
2019 年 12 月,由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草案符合我国国情,反映
了人民意愿,体现了民法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民事活动的内在规律,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又作了 100 余
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 40 余处:禁止物业公公司用断水、断电等方式催交物业费:明确公安等机关对高
空抛物坠物的调查责任……
一部民法典,映射一个国家的立法水平。这邮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必将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树起又一座法治丰碑。
(有删改)
4.下列对这则新闻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过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的努力,承载着中国亿万人民梦想的民法典历尽艰难终于诞生。
B.时代在革新,经济发展、社会风气、法治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对当下民法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C.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明确了“两步走”规划,其目的是通过大的创新来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D.开展民法典大讨论,立法工作者深入一线广纳民意,这是民法典能反映人民意愿的重要保障。
5.下列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闻导语中写到民法典表决通过的具体票数与大礼堂的热烈掌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B.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交代民法典通过的事实,后回溯其诞生历程,内容的重要性逐层递增。
C.新闻的叙述点面结合,既重点采访了法学家金平,也记录了众多立法工作者在立法过程中的付出。
D.这则新闻反映了我国的立法水平不断提高,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高度自信与美好愿景。
6.为了民法典的诞生,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乡场上
何士光“冯幺爸!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问。
冯幺爸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
“一条街上住着,吵哪祥哟!”
人们哄地笑了。正逢早饭后,乡场上已聚了差不多半条街的人。
他身旁的矮胖女人是罗二娘,冷笑起来:
“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在场呀!”
这些年来,一听见她的声音,人们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似的。罗二娘在梨花屯的地位,相当于贵妇人,
因为地男人是食品购销,任老大一个老实巴巴的民办教师,他家的娃儿,敢招惹罗家?
“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没……”
瘦弱的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么爸,恳求他。
“今早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
看样子他当时在场,可是不敢说。本来作为庄稼人,在这乡场上就低人一等,他呢,偏偏又比谁都更
没出息,老是说:“做哪样哟!做,不做,还不是差不多?——收那么几颗,还不够鸦雀啄的。”分到一点
点秋粮,他还要卖掉一两升,换斤酒,大醉一回。有人劝他,他反问劝的人:“我冯么爸就不是人,只该
喝清水?”还不到春天,就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①;以后呢,又涎着脸找人接济。他要求人,咋敢得罪人呢?
“冯幺爸!”罗二娘叫起来,“你真看见了?真像任家说的那样?”
她向前一步。在她眼里,冯幺爸不过像一条狗,只有朝她摇尾巴的份。
人们同情冯么爸了。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没那么简单!我们这乡场,是这样的狭
小,偏僻。只有街上那唯一的商店,才能买到半瓶煤油、一块肥皂。得罪罗二娘的话,商店的老陈也会对
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有光亮,也不知该用什么来洗衣裳了。更不要说,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
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正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一股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颊淌下来……
“冯幺爸!”曹支书点燃叶子烟,“是任家的娃儿说你在场。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
在!——你听清楚了?”
曹支书说话很懂分寸,但人们不会听不出其中的意思。
冯幺爸干脆不开口,抱着双手,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街头一时沉寂了。乡场上空,燕子低飞着,不
住地啁啾……远处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
罗二娘冒火了。冯幺爸一声不吭,不也意味她理亏?这等于在一街人面前丢她的脸,而这人竟然是连
狗都不如的冯幺爸!她直接开骂,一声接一声地“呸”,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你就实事求是地讲!”
冯么爸终于动了一动,站起来了。“我冯幺爸,大家知道的,”他说得慢吞吞的,声音像在发抖,“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
说,像一条狗!……我得没有办法呀!……验是丢尽了……”
“去年呢,”他接着说,……谷子和苞谷合在一起,我多分几百斤,算来一家人吃得到端阳……自留地
还有麦子要收……去年没有硬喊我们把田放了水来种小季,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到户,打田栽
秧都容易了!……秧子载下去,往后就有谷子挞,有苞谷扳……
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扯好远呀!”
万设轩到,冯幺苍猛地特过身、也把脚一段,眼都红了微开声音吼起来:
“曾支书!这四销粮,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了!”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
“我冯幺爸要吃二两肉不?”他自己拍着胸腔回答:“要吃!……这又怎样?买!等卖了菜籽,就买
几斤来给娃们吃一顿,保证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起赶场天都有猪杀,要肥要瘦还随你选!”
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
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罗!你那一套吃不通啰!……做活话——这回政策是准许的,我看你能把我
咋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一直在场!罗家娃儿检了别人东西不但不还,别人问他一句,
他还一凶二恶的!任家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
他迈开一双大脚,头也不回地走了。他那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大家想起来,
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
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
在挺直起来……
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早天雷一样,使得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这雷声又化为久久的喧哗和纷纷的议论,
像随之而来的哗啦啦的雨水一样,在乡场上闹个不停。不管罗二娘再怎样吵闹,大家心满意足地散开了。
确实是春工忙啊,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
(有删改)
[注]①回销粮,指国家从农村征购来又销售到乡村中缺粮生产队和农户的粮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冯幺爸、罗二娘、任老大女人等称呼,责任田、自留地、解放鞋等用语,使小说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B.与罗二娘的蛮横无礼有所不同,支书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他要求冯幺爸实事求是,这表明他是顾全
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
C.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乡场上燕子的明啾和远处布谷鸟的鸣叫,与现场的沉寂形成反差,烘托气氛,暗示
人物内心即将发生变化。
D.面对曹支书的不断催问,冯么爸却讲起自己去年种地的收成与生活的变化,表面看来是答非所问,却为
下文他突然爆发埋下伏笔。
8.小说如何塑造冯么爸这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变化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与元九书
白居易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
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追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
千余首。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
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仆自登朝来,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禅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
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足下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
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大率如此,不可過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诚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如近岁韦苏州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
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
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迁。以质
合迁,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
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
罪吾,率以诗也。
[注]①元九,即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3.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C.启奏之间有可以教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D.启奏之/间有可以教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杜:指“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两人分别为唐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
B.翰林: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专门充任翰林学士,以专掌机密文件。
C.韦苏州:指韦应物,因为他曾任苏州刺史,故以供职地相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柳州,与此类似。
D.讽谕:古诗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人对社会弊病进行直接揭露、讽刺批评,希望统治者闻而知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居易批评流弊,志在振兴诗道。他认为唐代虽有李杜等名家,但风雅比兴、关注现实的作品太少,表
明唐代诗风己衰颓,他决心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B.白居易身为谏官,希望匡救时弊。他认为诗文应当反映时事,想用奏章、诗歌等形式来帮助皇帝了解民
情,但还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就遭受他人的毁谤。
C.白居易以诗讽世,饱受世人非议。他写的《贺雨诗》《哭孔战诗》《秦中吟》等,被认为不合时宜甚至招
来忌恨,许多与他结交的朋友也不能理解他。
D.白居易感念知音,不愿迎合世人。他的诗歌世人并不喜欢,他的讽谕诗、闲适诗也只有元稹一个人看重,
不过他相信这些诗作多年后可能会有人赏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5 分)
(2)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古钗叹
张籍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①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注]①兰膏,一种润发的香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为七言古体诗,句式比较灵活而不太讲求对仗,全诗多次换韵,语言平易自然。
B.“有古仪”“生光辉”写古钗昔日风采,与如今破损不用的境况构成虚与实的对比。
C.诗歌首尾呼应,开头的“百尺泥中今复得”,与结尾的“虽离井底入匣中”相呼应。
D.诗歌题目为“古钗叹”,表面上为古钗叹惋,实则别有寄托,蕴含诗人深沉的情意。
15.诗歌围绕着古钗的命运展开,叙还抑扬结合。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 , ”的结论。
(荀子《劝学》)
(2)《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的演奏,用“ , ”两句感慨两人命运的相
似。(白居易《琵琶行》)
( 3 )《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描 写 当 年 寄 奴 北 伐 征 战 沙 场 的 两 句 是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疫情 的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社交时,人们更加注重安全距离;吃
饭时,渐渐习惯使用公获;外出回家后,都能做到 洗手。这些科学的防疫措施,在疫情
防控时不仅能起到积极有效的防疫效果,即使在今后非疫情防控时期,也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一道防线。
除此之外,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不论是医学专家,还是体育运动方面的专家,都在通
过各种方式 大家参与科学健身。一时间,( );在线健身指导、
科学健身讲座等一系列与健身有关的内容,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愈发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参加 .的健身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地参与健身活动,我们就能收获健康与快乐。坚持健身,
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常态化 及时 号召 丰富多彩
B.日常化 及时 号召 多姿多彩
C.日常化 按时 呼吁 多姿多彩
D.常态化 按时 呼吁 丰富多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疫情防控时不仅能起到积极有效的防疫效果,即使在今后非疫情防控时期,也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
道防线。
B.在疫情防控时不仅能起到积极有效的防疫效果,即使在今后非疫情防控时期,也是巩固人们身体健康的
一道防线。
C.不仅在疫情防控时能起到积极有效的防疫效果,即使在今后非疫情防控时期,也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
一道防线。
D.不仅在疫情防控时能起到积极有效的防疫效果,即使在今后非疫情防空时期,也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
道防线。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瑜伽垫、哑铃等健身小器具,是大家网购的新宠
B.健身小器具如瑜伽垫、哑铃等,成为大家网购的新宠
C.大家网购的新宠,变成瑜伽垫、哑铃等健身小器具
D.瑜伽垫、哑铃等健身小器具,成为大家网购的新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① ?首先,光线穿过手机的镜头进入内部的光学系统。② ,这些
透镜能把从物体发出的光线汇聚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再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并将这些电
信号编码成手机芯片可以看懂的一串数字信号。③ ,会将它们存储,经过一系列处理把
它们变成一串指令,告诉显示屏上的每个像素点该发出怎样的光。屏幕上每个像素点发出的光汇聚在一起,
就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手机照片。
21.下面是某校戏剧社演出前主要工作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里。高二(1)班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对“宅”文化展开
讨论。有人认为,“宅”在家里可读书可上网,自由自在;也有人认为,“宅”得太久,足不出户,容易与
社会脱节;还有人认为,“宅”有“宅”的乐趣,但也要走出去看看世界……
对于“宅”文化,你怎么看?请你写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