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清全套(附答案共8套含期中期末测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清全套(附答案共8套含期中期末测试卷)

ID:459432

大小:4.27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检测内容:第一章 机械运动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共 31 分。第 1~9 题为单选题,每题 3 分;第 10 题为多 选题,4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得 0 分)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初中生 100 m 短跑成绩约为 10 s B.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2.5 cm C.现在用的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60 mm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 4 s 2.用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共测了四次,其结果均不同,这说 明(C) A.该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不定的 B.这四次测量结果都是不可靠的 C.测量不可避免地有误差 D.测量次数多了反而得不到正确结果 3.(铜仁中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 选择的参照物是(B) A.轻舟 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 C919 试飞期间,一伴飞飞机与 C919 朝同一方向沿直线匀速 飞行,如图为伴飞飞机上的科研人员某时刻通过航窗所看到的 C919 图景,已知伴飞飞机的 速度比 C919 的大,则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的图景可能是(A)    5.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 1 h 内行驶 15 km;乙在 3 min 内行驶 750 m;丙行驶 100 m 需 24 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D)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6.烟囱上烟和路面上两小车上旗帜飘扬情况如图所示。关于两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 正确的是(D) A.甲车一定静止 B.乙车一定静止 C.甲车一定向右运动 D.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7.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 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 是(C) 2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8.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 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 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 5 s 和 2 s,当小强正通过关卡 1 左侧 9 m 远的 A 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 是(B) A.关卡 4 B.关卡 3 C.关卡 2 D.关卡 1 第8题图   第9题图 9.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a) 和(b)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C) A.经过 6 s 两小车一定相距 0.6 m B.v 甲=0.2 m/s,v 乙=0.3 m/s C.经过 6 s 两小车可能相距 4.2 m D.经过 6 s 两小车一定相距 4.2 m 10.(多选)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ACD) A.0~t1 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B.t1~t3 时间内甲静止,t2 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0~t4 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1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1_cm__,物体的长度是__31.0__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3__min__37.5__s。某同 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 D=__1.85__cm。 12.在学校运动会上,有甲、乙、丙三个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为 13.6 s、13.8 s、13.7 s,跑得最快的是__甲__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了在__路程__ 3 相同的条件下比较__时间__的方法。 13.如图所示是航空展上进行飞行表演时的情景,飞机的队形好长一段时间队形不变, 甚为壮观。当飞机队形不变时,飞机之间相对__静止__(填“运动”或“静止”);机群必须 速度大小__相等__(填“相等”或“不等”),方向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4.(扬州中考)淮扬镇高铁过江通道“五峰山公铁大桥”建成后,扬州将进一步融入上 海一小时经济圈。大桥主跨长为 1 120 m,一列 280 m 长的高铁匀速通过大桥主跨的时间为 70 s,则高铁的速度为__20__m/s;若以高铁为参照物,大桥是__运动__的。 15.小明看到旗杆上的旗子迎风飘扬,于是他将小旗固定在轻细的直杆上,然后把细杆 系在气球下面,如图所示。松手后气球带着细杆随风飞扬,请你判断细杆上的小旗__不能 __(填“能”或“不能”) 飘起,你判断的理由是__气球下面的旗子与风以相同的速度和方 向运动,此时旗子相对于空气来说是静止的,故旗子不会飘扬__。 16.端午节期间,民间有进行龙舟比赛的传统。如图所示,晓龙战队的队员们奋力划桨, 龙舟快速前进,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龙舟是__运动__的;以队员为参照物,龙舟是__静止 __的;开始晓龙战队船头与晓虎战队船尾平齐,晓龙战队奋起直追,当他们的船尾超过晓虎 战队船头,共历时 120 s。已知两队船长均为 18 m,假设晓虎战队的船速为 6 m/s 不变,则 晓龙战队的平均船速为__6.3__m/s。 三、作图题(4 分) 17.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 出其运动的 v-t 图象。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8 题 18 分,第 19 题 10 分,共 28 分) 18.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 A 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如图 1 所示,小球在做__加速__(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__1.8__m/s。CD 段的路程为__1.5__ m,比较 AB 与 BC 段的平均速度得 vAB__<__(填“>”“<”或“=”)vBC。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1)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1) sAB=0.3 m tAB=0.5 s vAB=0.6 m/s vB=1.2 m/s sBC=0.9 m tBC=0.5 s vBC= vC=2.4 m/s 4 sCD= tCD=0.5 s vCD=3 m/s vD=3.6 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 v-t 图 象,如图 2 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 A 处滚下,经过 2 s 到达 E 点时的速度为 __4.8__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 sAB 中点时的速度为 v1,经过时间 tAB 中点时的速度为 v2,则 v1__>__(填“>”“<”或“=”)v2。 19.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 0.2 s 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 是__先变大后不变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 A、C 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6.40 cm,则 AC 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0.16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纸锥的锥角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选择相同的圆纸片分别做出不同锥角的纸锥,让 它们从同一位置、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锥角的 关系(其他猜想及对应的做法合理即可)__。 (3)如图所示四个 v-t 关系图象中,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过程的是__A__(填图中的 选项字母)。 五、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20 题 11 分,第 21 题 8 分,共 19 分) 20.李明同学平时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十字路口,他家到该路口的路程约为 600 m,该路口到学校的路程约为 1.2 km。某天他从家中出发 2 min 后到达该路口,恰好直 行和左转的红灯亮起,在斑马线前等了 80 s 后,左转绿灯亮起,他又继续匀速骑车以 4 m/s 的速度到达学校。求: (1)李明骑车从家到该路口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李明骑车从该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是多少? (3)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1)李明骑车从家到十字路口的平均速度:v1= s1 t1= 600 m 2 × 60 s=5 m/s。 (2)李明骑车从十字路口到学校用的时间:t2= s2 v2= 1 200 m 4 m/s =300 s。 (3)李明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总路程:s=s1+s2=600 m+1 200 m=1 800 m, 总时间:t=t1+t0+t2=2×60 s+80 s+300 s=500 s, 则李明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 s t= 1 800 m 500 s =3.6 m/s。 5 21.小轩坐车经过铁路道口时,他注意到在列车还有一段距离才到达公路道口时,铁路 道口会亮起红灯,警告未越过停车线的汽车迅速制动,而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抓紧时间通过。 感兴趣的他想:在这样复杂的运动场景中,要保证汽车和列车都安全一定有注意事项。于是, 他测量了停车线距道口栏木的距离 s=5 m,道口宽度 s0=36 m,所乘汽车长 l=4 m,如果 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 v1=36 km/h,且把高速列车和汽车的运动都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如图 所示。问:当列车离道口的距离 L 为 225 m 时亮起红灯,为确保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安全驶 过道口,高速列车司机应使列车的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汽车通过道口的速度:v1=36 km/h=10 m/s, 由 v= s t得汽车越过道口所需的时间: t 汽车= s汽车 v1 = s0+s+l v1 = 36 m+5 m+4 m 10 m/s =4.5 s; 为确保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安全驶过道口,高速列车运动的时间等于汽车运动的时间, 列车的最大速度:v= L t汽车= 225 m 4.5 s=50 m/s=180 km/h。 检测内容:第二章 声现象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共 31 分。第 1~9 题为单选题,每题 3 分;第 10 题为多 选题,4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得 0 分) 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2.(娄底中考)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6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3.(聊城中考)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C) 4.(德州中考)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有关二胡说法 正确的是(A)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是乐音 5.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球形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 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某歌手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B.根据音调可以判断出是某歌手的歌声 C.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D.播放的歌声不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6.(南充中考改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水中传播的速度 B.地震产生次声波的频率高于 20 Hz C.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D.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7.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D) A.它的响度大小 B.它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C.它的响度太大 D.它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8.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 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很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 发出大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 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D) A.音色和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响度和音调 7 9.(菏泽中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0.(多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多个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D) A.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应观察橡皮筋是否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改变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 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将橡皮筋快速拨动 D.探究音色与材料的关系,应改变振动橡皮筋的力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6 分) 1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速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__介质__的种类,人能辨别出是琴声 还是鼓声,主要是声音的__音色__不同。由于发出的歌声的__音调__不同,音乐上才划分高、 中、低音的歌唱演员。 12.木琴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其琴键皆以木片制成;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 棒敲击,琴键__振动__就可以产生旋律,当用琴棒从左到右敲击琴键时,所产生旋律的音调 逐渐__变高__(填“变高”或“变低”)。用轻重不同的力敲击最左侧的键,所发出声音的__ 响度__不同。 13.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__声源__处 减弱噪声。人们以__分贝__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14.小明的手臂每秒挥动 2 次,手臂挥动的频率是__2__Hz,挥动时产生的声波属于__ 次__声波,人耳__听不见__(填“听见”或者“听不见”)。 15.(泸州中考改编)在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如“不敢高声语,恐 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响度大__(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 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声源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 探头是利用__超声波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传感器工作的。 16.站在百米跑道终点计时台上的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跑道的运动员计时,甲看 到起跑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乙则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__甲__计时员计时准确; 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__0.3__秒。(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三、作图题(4 分) 17.如图所示,根据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请在图中画出响度是原来的一半,音调不 变的声音波形图。 8     答图: 四、简答题(4 分) 18.有一句成语叫“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据说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口古钟,经 撞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仅洪亮浑厚,而且停止撞击后还良久不绝。于是有人得出结论:物体停 止振动仍然能够发声。请你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该结论是错误的。古钟振动产生声音,当停止撞击古钟后,古钟仍然在振动,所以 人能听到声音。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9 题 10 分,第 20 题 10 分,共 20 分) 19.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 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慢__,发出 声音的音调越__低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__频率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 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钢尺振动频率小 于 20_Hz__。 (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 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保持钢尺伸 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__。 20.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 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 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 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__声音__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__能量__。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距离发声体的远近__有 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 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__响度__。这里采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__控制变 量法__。 六、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1 分,第 22 题 14 分,共 25 分) 21.如图是某探险队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的示意图。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是 1 500 m/s,若发出超声波信号后经过 4 s 收到回声,则: (1)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的系统叫声呐。声呐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蝙 9 蝠这种生物的__回声定位__原理。 (2)此处海洋的深度? (3)能否用这种方法测定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解:(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 1 2×4 s=2 s,由 v= s t可得,此处海洋的深 度:s=vt=1 500 m/s×2 s=3 000 m。 (3)不能,因为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周围没有空气,所 以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2.如图所示,列车以 72 km/h 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 B 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 隧道前,A 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 1.2 s 后,在 C 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 (1)列车听到回声行驶的路程 s1 是多少? (2)鸣笛声从 A 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 C 处共经过的路程 s 声是多少?(v 空气= 340 m/s)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 s2 还有多远? 解:列车的速度 v1=72 km/h=20 m/s, (1)1.2 s 内列车前进的距离:s1=v1t=20 m/s×1.2 s=24 m。 (2)列车鸣笛后 1.2 s 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 s 声=v 空气 t=340 m/s×1.2 s=408 m。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距离: s2= s声-s1 2 = 408 m-24 m 2 =192 m。 检测内容:第三章 物态变化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共 31 分。第 1~9 题为单选题,每题 3 分;第 10 题为多 选题,4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得 0 分) 1.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其分度值为 0.01 ℃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2.(怀化中考)在水循环中,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 10 冰晶。这种物态变化属于(D)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凝华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C)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4.(安徽中考)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 25 min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 80 ℃ C.在第 30 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 10 min 到第 25 min 之间,由于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7题图 5.(广州中考)物质 M 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 依次为(C)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6.(扬州中考)《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 正确的是(C)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7.如图所示,将干冰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 “白气”,此“白气”是(B)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11 8.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9.(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都变 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10.(多选)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吸热的是(AD) A.运输食品时,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菜窖内放几桶水防止冻坏蔬菜 C.夏天吃冰糕时,常看到冰糕周围冒“白气”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4 分) 11.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 同点。 (1)__量程不同__;(2)__分度值不同__;(3)__体温计上有缩口,而普通温度计没有__。 12.“马踏飞燕”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现代工艺品厂家将“铜水”倒入模 具中使“铜水”__凝固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马踏飞燕”工艺品以出售。浇铸过程中,浇 铸用的材料——铜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说明“铜”是__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5题图 13.(东营中考)2019 年 1 月 14 日,东营出现罕见的雾凇景观,分外漂亮。“雾凇”是 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放热__(填“吸热”或“放热”)形成的。 14.(东莞中考)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液化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__汽化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熔化__吸热所致。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 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试管放入沸水中,试 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 要__吸收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碘的温度__。 16.(杭州中考)援藏教师到达西藏后发现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请用学过的知识解析 原因:西藏海拔高,气压低,__液体的沸点低__;提出一个把饭煮熟的方法:__用高压锅 12 __。 三、作图题(4 分) 17.图中 A、B 是水中不同深度的两处,请你根据水沸腾时的情况,大致画出 A、B 处气 泡的大小。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3 分,共 25 分) 18.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 序进行,其中,利用水浴法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好处是__使试管中的物质 受热均匀__。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__69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 加热到 8 min 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固液共存__态,该物质为__晶体__(填“晶体” 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__吸收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9.(东营中考)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 行。 (2)A、B、C 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B__(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保持不变__(填 “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__减少热量的散失__、__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 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__。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__石 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__。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20 题 14 分,第 21 题 12 分,共 26 分)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13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 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 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 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15 ℃。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含量高时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 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 30%逐渐增大到 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__D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 液中,宜选__B__。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 量达到 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120__℃。  答图: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升高__(填 “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__。 21.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 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 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水蒸气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__凝华__。 (2)请根据短文,小红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霜”形成的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 和__气温在 0_℃以下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 14 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__ 不能__(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__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 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霜__。 检测内容:期中测试 15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呼和浩特中考)下列数据较符合实际的是(D) A.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面积约为 1.5 m2 B.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 20~2 000 Hz C.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18 dm D.初中男生百米跑的时间约为 14 s 2.(德州中考)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 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3.(通辽中考)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C)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4.体育考试中,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相机,拍摄小丽 50 m 跑的过程,得到下列 四张照片,其中表示她加速起跑阶段的是(A) 5.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 图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B)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6.如图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 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 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B.玻璃管上的温度刻度值越向下越小 C.为了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要大一点 D.该温度计在设计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7.(深圳中考)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 图 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2~4 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 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4 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2 m/s D.3 s 时甲在乙的前方 16 8.如图甲所示,将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等的冰和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 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直接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B.由图乙可知,A 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 6 分钟 C.由图乙可知,A 物质在 2 到 4 分钟温度不变,说明这段时间它不吸热 D.由图乙可知,B 物质是蜡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9.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 (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①甲、乙 所示,其中__乙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4__℃。 (2)如图②是小明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 A 尺测量的长度为 __2.31__cm,B 尺测量的长度为__0.23__dm。 (3)如图③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276.5__s。 10.(盐城中考)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__振动__产生的。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__音调__发生改变;钢尺的振幅越大,声音的__响度__越 大。 11.小刚上午 9 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 12 km 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诉外婆到达 的时间,他先以 15 km/h 的正常速度骑了 12 min,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 6 min,为了不迟 到,他随后以 18 km/h 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则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__15__km/h;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是__9:48__。 12.如图,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让风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 拟了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况,晓彤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汽车是__静止__(填“静止” 或“运动”)的;小雪认为此时可以看做汽车在高速行驶,这是以__风__为参照物。 17 13.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 态有机物,在常温下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装入钢罐内,对准人 的伤口处喷射,又在皮肤上迅速__汽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吸收__大量的热,使人 体受伤部位__温度__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 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14. 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 碘锤,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升华__。在此实验中,固态碘没有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 体,原因是__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__(已知碘的熔点是 113.5 ℃,碘的沸点是 184.4 ℃)。 三、作图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8 分) 15.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 30 m/s 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 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 v-t 图象。     答图: 16.如图,OAB 表示水沸腾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了 水的质量,再重新做实验,请在图中大致描绘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答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17 题 7 分,第 18 题 8 分,第 19 题 7 分,共 22 分) 17.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刻度尺__和__停表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 s t 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小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 动时间会__长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斜面长 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 5 s。如果 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 2.8 s。请计算出小 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v2 为__0.36__m/s(保留两位小数)。 18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 直线运动。 18.(河南中考)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__A 处向 上__(填“A 处向上”或“B 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缩短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 时间__。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的沸点 是__98__℃,还可获得的信息有__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__(写出一条即 可)。 19.(百色中考)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冰是__ 晶体__(填“晶体”或“非晶体”);当冰熔化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冰的质量__减少__(填“增 加”“减少”或“不变”)。 (2)冰在熔化过程中__吸收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 了__3__ min。 (3)加热到第 3 min 时,物质的状态为__固液共存态__(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 存态”)。 (4)在加热过程中,杯口上方出现“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 而成的。 (5)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 这样做不但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慢__(填“快”或“慢”),便于记 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五、计算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20 题 14 分,第 21 题 14 分,共 28 分) 20.国庆节期间,小陆从南宁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 500 m。途中当火 车以 72 km/h 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陆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 1 min 5 s。 (1)旅途中小陆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__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音__。 19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 0.8 km 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 11.5 s,则该火 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2)火车速度:v=72 km/h=20 m/s,根据 v= s t可得,隧道长:s 隧道=vt=20 m/s×65 s=1 300 m。 (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1 300 m+500 m=1 800 m,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t′= s′ v = 1 800 m 20 m/s =90 s。 (4)根据题意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s″=800 m-500 m=300 m,所用的时间:t ″=11.5 s,由公式 v= s t得,火车过桥时的平均速度:v″= s″ t″= 300 m 11.5 s≈26 m/s。 21.汽车出厂前都要进行测试。 (1)在某次测试中,测试司机小张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在飞快地后退,此时他是以__汽 车__为参照物的;如果以自己为参照物,则测试车辆是__静止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 8 m/s 的速度行驶 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 20 m/s 的 速度行驶 100 s,完成了整个测试,求: ①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②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某段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进入某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 离测速仪 370 m 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波信号,2 s 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波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340 m/s,求该车的速度。 解:(2)①根据速度公式 v= s t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1=8 m/s×500 s=4 000 m。 ②根据速度公式 v= s t得,汽车在模拟公路上以 20 m/s 的速度行驶 100 s 的 路程:s2=v2t2=20 m/s×100 s=2 000 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 s t= s1+s2 t1+t2 = 4 000 m+2 000 m 500 s+100 s =10 m/s=10×3.6 km/h=36 km/h。 (3)若汽车的速度为 v′,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 2 s 2 =1s 后与汽车相遇,由 v= s t可得, 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关系式为:v′×1 s+340 m/s×1 s=370 m,解 得:v′=30 m/s。 20 检测内容:第四章 光现象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共 31 分。第 1~9 题为单选题,每题 3 分;第 10 题为多 选题,4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得 0 分) 1.(巴彦淖尔中考)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C)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21 2.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左方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 若把水槽的右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 γ1,则(B) A.β>β1,γ>γ1 B.β=β1,γ=γ1 C.β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