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459571

大小:107.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皖江名校 2021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发现 芦芙荭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 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没 见到一户人家。 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我们都有些疲惫。小苗走在我身后。不知啥时候, 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 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 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 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 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等我们走近,老 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 我说,老人家,您好! 老太太说,烤一会儿。 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火盆里顿时又蹿起股浓浓的白烟。 我们就走过去。刚走到场院口,旁边里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 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 它不咬人呢,是稀奇你们。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蹦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 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 喳地在里面觅食。还有些鸟儿的叫声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 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 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一间屋子里运送。 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就提着肉进屋了。 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当我顺着那股 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 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 我激动地叫了一声。 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 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没 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 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 太阳并不暖和。 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老人说,不卖。 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 是呀,为什么要卖呢?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 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很快,《守望》 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之后,《守望》以她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初赛,复赛中脱 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 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5 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更重要 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 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 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又是一阵沉默。 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小苗说,老师,那个老头出事了。什么?老头怎么了? 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 表后,不知怎的,老头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 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那个老头一急就脑溢血了。 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我有些急,对着电话喊了一句。 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 小苗,我在电话里说,等着我,我立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 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 我还是去了。 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而 那个老头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那个院子再也闻 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老头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 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 我说,来了。 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 (选自《山西文学》2019 年第 8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叙写去山区采访途中在山沟里行走时的寂寞、疲惫,为下文看见一户人家、遇 见那对老夫妇做了铺垫,从而产生一种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 B.看到一排排腊肉,“我”问老人卖不卖,并对老人说“不卖”感到不理解,这折射出两 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小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 C.腊肉这一事物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散发异香,吸引“我”拍出极 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守望》,也引来了窃贼,致使老头患上了脑溢血。 D.宁静秀美的风光,恬淡自足的生活,平静安详的老人……这幅世外桃源般美好图景却因 我们的“发现”而不复存在,小说以“发现”为题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8.小苗让“我”“千万别来”而“我还是去了”,分别包含了两人怎样的心理?结合上下 文简要分析。(6 分) 9.画线的两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 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简要分 析“小苗让‘我’‘千万别来’而‘我还是去了’,分别包含了两人怎样的心理”。基本的解 题思路是:在文中找到“小苗让‘我’‘千万别来’”“我还是去了”句子所在的位置,然后 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概括,最后分别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的作用题,一般要考虑从环 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D.“不复存在”“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分析不够准确。“不复存在”过于片 面,依据文中“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 些花来”可知,“宁静秀美的风光”依旧存在,只不过老头得了脑溢血而使“恬淡自足的生活” 受到影响;“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分析程度过重,小说以“发现”为题使文章主题更明确, 暗示作者对平静恬淡生活的向往,揭示出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一 主题,并没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故选 D。 (2)当“我”把获奖的消息打电话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我” 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的追问之下,小苗告诉“我”“那个老头出事了”,并把出事的 缘由给“我”说了说,“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根本应过恬淡 自给自足生活的老头带来了无情的灾难,自己内心无比的悔恨和内疚,很想马上去看望老人, 去表达自己的这种歉意,但小苗却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结合“一夜之间, 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可知,这里,一方面小苗知道这件事是 因“我”而起,怕老人见到“我”之后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说明小苗对老人的同情, 不想去打扰老头,希望老头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 (3)本题题干说明了文中划线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文中两处划线部分为环境描写,考生在 分析时要先锁定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再进行具体分析。该两处描写,一处在文章开头,描写 的是“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的农家小院,景色迷人,热闹而恬淡;另一处在文章结尾部分, 描写的是“已是春天”的同一家农家小院,而此时的院落虽然景色依旧迷人,但由于老人的患 病而显得寂静而凄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首先,这两处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两处的描写景色虽然景色迷人,但所渲染的氛围不一样,前者欢快,后者凄凉;其次,在人物 形象上,同一处院子了这种变化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这里暗含着“我”的悔恨和愧疚; 再次,在情节上,前者描写的是冬景,后者描写的是春景,时间的推移,暗示着情节的变化,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另外,一前一后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然后, 在艺术手法上,文章在叙事中运用描写,使文章节奏舒缓,内容丰富;最后,在表达主题上, 通过前后对同一院落的“不同”描写,暗示出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 这一主题。 答案: (1)D (2)小苗:不想再去打扰甚至刺激老人,以便让他能够安安静静地养病,尽快恢复健康。 “我”:去看望老人,是为了表达因自己拍摄照片而导致老人家腊肉被偷人也患病的愧疚之情。 (3)①从冬到春描写院子里景色,暗示时间不断流逝,事情不断变化;②景色依旧美丽而老人 患病,异香不再,包含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与痛惜;③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且叙述 中夹杂描写,使小说节奏舒缓,摇曳多姿。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 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 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 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 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 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 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 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 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 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 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 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 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 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 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 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 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 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 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 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 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这大 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 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 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 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 没停。 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 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 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 在哪里,游戏结没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 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 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回各家各找 各妈”。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 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 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 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 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 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 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 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06,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一方面形象化地表达了向日葵内心的渴求,另 一方面引起下文。 B. 文章不仅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增强了文 章的感染力。 C. 文章插入了“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人们对难得雨 水的珍惜。 D. 为了求雨,整个村庄的男人“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渲染了求雨壮观的场面,烘托了人们对 雨的渴求。 8. 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7. B 8. ①内容上,交代了曾经生活在村庄的少年离开了村庄以及我离开了村庄的 感受。②结构上,一方面照应前文母亲在傍晚时的那一声呼喊。另一方面和前文形成对比。前 文“天一黑,母亲站在门口,喊孩子回家吃饭”,此处“留守在乡下的母亲,站在门口,朝村庄 里呼喊,只有回音,没有回应。”③主题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9. ①“呼喊”,指内心 渴求大声地表达出来,“希望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读者对生存的思考 以及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②文章围绕“呼喊”,描写了向日葵的呼喊、村庄男人求雨的呼 喊和母亲的呼喊,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③最后以“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 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 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错误,文章中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首先要明确段落内容,然 后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作用。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的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 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本文最后一段写当年捉迷藏的少年走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只留下母亲守在 村庄。这些母亲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和当年 的少年一起离开村庄,“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 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 晰”,每当天黑,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尾 段中“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 音,没有回应”照应前文“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 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 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同时“她们站在门口, 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与前文“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 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形成对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 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 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 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表达了我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散文标题作用能力。是针对文章标题设的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 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 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 比如本题要求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要从文章谋篇布 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就要先明白标题“呐喊”的含义。根据文章 中“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 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 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 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 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 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 土色,回到村庄”“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 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 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 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 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 也找不到的地方”“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 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 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等信息,可知文章标题“呐喊”指内心的渴求大声地表达出来,“希望引起注意”,进而引发读 者对生存的思考以及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文章开篇就点出“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 样子”,直接点题,然后详细写了向日葵渴望风,对着风呐喊,渴望“颗粒归仓”,就“整天呼 喊,希望引起注意”,接着写了整个村庄的男人为了求雨而呼喊,再写母亲对孩子的呐喊。结尾 写自己离开故乡,“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 自己可怜了”,可是“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 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既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呼应了文章标题“呐喊”。整篇文章围绕“呐喊”而行文,“呐喊”是文章 的线索,统摄全篇。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 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 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 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 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 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 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二中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 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 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 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 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 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 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 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 进靰鞡鞋里,靴鞑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 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 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 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 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 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 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 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 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 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 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 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 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 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 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 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 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 年 1 期,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 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 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 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中画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 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 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 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 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 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 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 【解答】(1)A.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不是“重 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故选 A。 (2)解答本题可从文章情节入手,文章开头三、四两节详细介绍了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 以及“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 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 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 沉。”可看出他手艺高超。“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 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 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 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 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可看出张皮匠为日军 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从日军的反应“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 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 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 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侧面写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 己的职业特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勇挑重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 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解答此题要在理解 这句话的基础之上从小说的几个要素的角度来考虑,这段话描写写了“轻柔的白烟”、“峰峦 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然后从故事情节角度考虑 此段照应前文“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 的上空飘荡着。”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从人物形象角度 考虑“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 荡着。”和后文“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 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两处情节相呼应暗示张皮 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由此可看出张皮匠机智过人,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 丰满。从思想内容上角度考虑,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本文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 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根据题目要求可选取两个角度赏 析即可。 答案: (1)A (2)①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②机智过 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③ 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④勇挑重任。暗 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①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 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②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③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 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④ 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 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点评】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 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 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 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 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 性格特点与品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984 年的那块门板 伍中正 1984 年的夏天,与以往的夏天不同。在张菊花的眼里,她觉得那年夏天除了漫长,还有点 儿害怕。 那天中午,男人黄福成盲肠炎突然发作,疼得在地上打滚,脸上身上满是汗,一件薄薄的 衬衣湿透,用手 揪得出汗水来。张菊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队里人眼中,黄福成体力好,干活儿有劲,一点儿小疼小病难不倒他。这下难倒了。 看着满地打滚的男人,女人张菊花急了,劝他拉他抱他上医院。 黄福成就是不依,还坚持说,等等吧,说不定就止住疼了。 张菊花眼看着黄福成疼得不行了,跪在黃福成跟前,哭着说,杂种的黄福成,你要不上医 院,我就死在你 面前! 上!上!上!黄福成从嘴里挤出三个字。最终才答应上医院。 最让张菊花头疼的是黄福成个子大,又躺在地上起不来。背着上医院,简直不可能。 张菊花在夏天紧跑慢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队长家,开口说男人黄福成病了,接着求了 队长。 老办法,还是用门板,请人抬着去。队长说。 队里以前有人生病,也是用门板抬去的。 人可以喊,到哪里去弄门板呢?在那个夏天的中午,张菊花想不出其他办法。 上次毛狗娘生病,是借的猪皮家的门板抬去的。毛狗娘不争气,人还没有抬到医院,半路 上就断了气。 后来,毛狗把那门板送过去,猪皮死活不接门板,非要毛狗做块新的。队长说。 队长说了一通,也没说出个办法来。 张菊花突然想到了我家。紧接着,她同样紧跑慢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了我家。 那一天,我爹我娘都没在家。 那时候,我还小。张菊花跑到我家,不跟我多说;不管不顾地就卸下了门板,背着往她家 走。我突然觉 得,一个个子不大的女人,身上咋有那么大的力气。 天气热到在地面上放一个鸡蛋就能熟的那种程度。张菊花在那块门板上铺了一张又旧又皱 的凉席后, 再没有在那块门板上铺任何东西。黄福成被叫来的四个壮劳力放在门板上。仰面朝 天的他没有说夏天一句 热的话,只一个劲儿地喊肚子疼。 黄福成是被抬到卫生院的。一路上,黄福成嘴里的喊声不断。那喊声撕心裂肺地散落在整 个夏天。 黄福成进了手术室。那块门板就被张菊花搬了出来。 那天下午,最先回来的父亲问了我。 门板去哪里了?父亲的问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直接告诉他,门板是队里的张婶子搬走 了,她家好像 有人生了急病,急着用门板送医院。 父亲只是问了门板的去向,并没有发火生气。 在田里插完秧回来的娘倒是发了很大的脾气,非要父亲赶快要回门板。 父亲非常纠结:去,得罪了黄福成;不去,得罪了我娘。 非常纠结的父亲装着要门板的样子,走进了夏天依旧炎热的那个下午。 那块门板就躺在医院场坪的一棵树下,静静地躺着。喜欢在医院里飞来飞去的一只小鸟还 在门板上蹦 蹦跳跳。 树是一棵苦楝树。树上一只蝉,叫一会儿,歇一会儿。 卫生院的医生说,病人黄福成要是迟来半小时,就没命了。张菊花一听,脸上是惊喜的表情。 张菊花急着还回那块门板时,在半路上遇到了父亲。 父亲执意要接过张菊花背上的门板。张菊花不依,非要亲自送到家里来。 张菊花走前面,父亲走后面。张菊花把我家的门板上好后,对母亲说了千恩万谢的话。那 一刻,母亲内 心生的气,总算消了。 30 年后,我在城里开了一家公司。由于我没有看准市场行情,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公司离 关门的那一天 不远了。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 我的妻子通过法院,把我传唤到法院。就在我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三分钟里,有一个人给 了我希望。那 个人是黄福成的女人张菊花。 张菊花在我的妻子面前说了当年我肯让出一扇门板救人的故事。希望我的妻子好好地珍惜 当年肯借出 门板的我。 那件事正好勾起了妻子的回忆。 1984 年夏天,她的父亲突然生病,也是借用人家的门板抬到医院的。多亏抢救及时,要不 然,命就没了。 她很感谢那家的主人,也很感谢那块门板。 回忆那段过往,我妻子擦掉眼泪,当着法官的面从我的手上,拿走了离婚协议书,很干脆 地撕了。 在我重开公司,东山再起时,我就想到了1984 年夏天的那块门板,那块门板挽救了黄福成 的生命,也挽 救了我跟妻子的婚姻。 (选自 2018 年第 20 期《小小说选刊》,原载于 2018 年 8 月 4 日《常德日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菊花的哭、骂和以死相逼,才使原本并不准备去医院的黄福成改变了主意,最终答应到医 院看病。 B.“我” 对张菊花从 “我” 家卸下门板背起来就走感到很惊奇,这从侧面烘托出了她急于救 人的焦急心理。 C.黄福成在被门板抬着送往医院的路上,喊声不断,作者以近于夸张的语言表现出了他遭受到 的疼痛。 D.小说对医院场坪上有关门板、小鸟、蝉的景物描写,暗示出张菊花的心情由原本的紧张不安 转为平静。 8.小说中有两处较为明显地使用了插叙,请概括分别插叙了何事,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方面各具 有怎样的作 用。 9.小说以“1984 年的那块门板”为题来组织材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D 8.①插叙了毛狗娘生病时借用猪皮家门板抬去医院看病的旧事,这段插叙性文字交代了门板不 能轻易借到的情形,为下文写张菊花到我家借门板做铺垫。②插叙了妻子的父亲生病时是借用 人家门板抬到医院的往事,这段插叙性回忆暗示出妻子能够回心转意的原因,并最终促使她撕 毁了离婚协议书,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①那块门板构成了全文的线索,贯串全文,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②那块门板关联到 黄福成、张菊花、我、妻子等人的不同的命运,突出了我的心地善良、热心助人和张菊花的机 智灵活、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更鲜明。③在那个时代,门板被用 作抬着病人去医院看病的常用工具,意味着当时交通、医疗等物资相对匮乏,暗示出典型的社 会环境。④我借门板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也因此举挽救了自己的婚烟,借此揭示了帮助他人就 是帮助自己、好人必有好报的道理,点明了主旨。 安徽省太和一中 2021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最后一只狍子 薛 涛 过去,在我故乡东北冬天雪白的旷野中,偶尔还能看见狍子奔跑,它们跃动的影子为旷野 边际太阳的红色光轮增添了神性的光辉。可是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想见到狍子已是一件相当奢 侈的事情了。 那是一种挣扎在雪白地平线上的真诚的生命。我的先辈们称这种可爱的生命为“傻狍子”。 我们的孩提时代与狍子一样“愚蠢悲壮”。 故事都是那只生着三叉角的狍子引起的。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家栅栏外面的谷草垛旁边。 它从遥远的旷野尽头跑来,惊奇地往栅栏内的院落张望,然后开始香香地咀嚼谷草垛上的谷草。 狍子!我爸从炕头跳了下去,从门后拎出一根木棍,一脚踹开门冲了出去。 狍子发现我爸来势汹汹,但它没有立刻明白即将发生什么。它新奇的目光迎向扑来的我爸, 把我爸看成了淳朴善良的大爷。它不懂得这个雪白纯净的旷野中会发生复杂的事情。 木棍不打折扣地落了下来。狍子意识到一些不妙,闪开了几步,但并没有跑开,还回过头 疑惑地看着我爸。 又一记重棍落了下来。这回它坚决地跳开了,跑得远远的,消失在旷野中。 晚上,我爸喝了酒,踌躇满志的样子。陪我爸喝酒的还有二叔、三叔。他们都是闻风而来 的,合伙打狍子是一件令人兴奋无比的事情。我爸说:“今年打的狍子不吃了,扛到集市卖掉, 攒足钱明年盖房子。”“狍子肉香,狍子皮暖和!"二叔、三叔吵嚷开了。那时我还是个无知的小 孩,父辈们的议论让我知道狍子是一种有用的动物:吃肉,做皮垫子,值钱,盖房子。 夜里又扬了场雪,盖住了狍子留下的蹄印儿。我爸他们说,雪又加厚了,那只狍子找不到 吃的,还会跑进村子,那就不愁打不着它。 “我爸发现了狍子。他一定能抓住它。”我告诉祥。 “狍子?"祥显得特别激动,“你们要杀狍子?你……狍子是善良的动物。要是人们在野外冻 麻了身子,遇上狍子,它会舔醒你,还把皮毛贴在你身上……爷爷讲的。” 1932 年冬天的一个早展, 祥的爷爷到镇上跑买卖,途中遇见了土匪。“土匪搜去了爷爷身 上的大洋,扒走了爷爷的羊皮袄,然后把爷爷扔在旷野中,打马而去。爷爷的腿受了枪伤,倒 在雪地上渐渐失去了知觉。‘嗒嗒’声从旷野深处传来,不久一股暖流荡遍了爷爷的全身。一群 觅食的狍子救了爷爷…… “那,咱们应该帮帮那狍子……”我说。 我爸、二叔、三叔拎着棍子守候在屋里,死死盯住窗外。栅栏外,那垛金黄的谷草上面挟 了一顶厚厚的白帽子,特别好看。这是诱引狍子的天然饵料。 一整天过去了,他们在炭火盆旁打起盹儿。 “看着点儿……我爸说完眯上了双眼。他把任务交给了我。 我和祥蹲下来,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很久。我也打起了瞌睡。 “看!”祥捅了我一下。 狍子!那只狍子!它正立在谷草垛旁安静地嚼着谷草。 我和祥走近了狍子。狍子闭上嘴巴,停止了咀嚼,天真地看了看我们,然后眨眨眼衔起一 根金黄的草梗,继续咀嚼。它吃得很有耐心,很香。 “快走吧,走啊。”祥朝狍子挥了挥手臂。狍子没有明白祥的意思,又天真地望了望我们。 我们向它掷石子,狍子跑开去,扬起一路雪末儿。我和祥又抓起-把谷草,扫掉狍子留在附近的 蹄印儿。 “咱们还得扫下去。”祥站了起来,望了望延伸出去的蹄印儿,“让他们发现蹄印儿追下去, 它肯定就没命了。” 我和祥商定吃罢晚饭沿着狍子的蹄印儿扫下去,顺便为它背上两捆谷草。 我没有去泥泞洼。在那个冬天的傍晚,祥背上谷草,一个人蹚迸了雪白的旷野,那时我正 躲在暖烘烘的小屋里围着火盆烤火。我爸说了,天这么冷,不准到外面玩,何况天叉黑了。 那夜我没有睡着。我爬起来向窗外望去,月亮正从旷野深处爬上来,向灰茫茫的高空爬升。 祥一定累坏了,我对不起祥。我想。 “砰砰!”来人急急地敲着窗子。“祥来过没有?快半夜了他还没回家!”是祥爸的喊声。 我全盘泄露了我和祥的计划——祥一个人去了泥泞洼,但我没去。父辈们松了口气,流露 出对我的赞许。 我带着父辈们顶着月亮向月亮升起的那块地方奔去。父辈们一路跑,一路骂着“傻跑子”。 他们骂祥。 跑了很久很久,泥泞洼到了。我抢先冲进了林子。 那只狍子!借助月光,我第一次真切地看见它眼睛中的美好与善良。它受了惊动,惊讶地望 着我们,但没有站起来。它身旁倒着祥。狍子用身子从北面挡着寒风,紧贴着样。 狍子看了看我,然后垂下头默默地嚼着一根谷草,缕缕香气从它嘴边飘过来。那是祥背来 的谷草。 父辈们相互望着,手中的木棍相继垂落下来。 我去找祥。“祥,我……有时候人还不如狍子。”我垂下头,干脆地说出了我的想法。这想 法折磨了我一夜。 “别说了。”祥看着我,那样子让我想起了狍子。 沉默。东方由白变红,一团火沉漫在那片遥远的林子中,林子要着火。 “看!看哪!”祥打破了沉默。 旷野中扬起一团团雪末儿,是那只狍子在奔跑。它正贴着雪白的地平线飞驰,在红色的晕 圈里跃动。 狍子发现了我们,停下跃动的脚步,回头望着。雪末儿落下,那道清朗的影子正好立在太 阳红色的光轮里,像一头神鹿! 旷野中最后一只狍子,永远地消失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的孩提时代与狍子一样‘愚蠢悲壮’”,这句话具有总领全文,揭示主旨的作用,“愚蠢 悲壮”蕴含丰富复杂的情感。 B.小说中人们称狍子为“傻狍子”,也骂祥是“傻狍子”,这里的“傻”是贬词褒用,实际上是 在高度费扬狍子和祥的善良可爱。 C.“狍子!”“那只狍子!”这样的短句在小说中多处出现,非常贴切地传达出人们见到狍子时或 惊奇或震撼的强烈情绪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既有动物与人类的对比,也有孩子与成人的对 比,以及“我”与祥的对比。 8.小说中插叙祥的爷爷的经历,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6 分) 9.有评论认为,薛涛的小说洋溢着一种“纯粹的美”。请结合文本分别从内容和语言特色上作具 体赏析。(6 分)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项中“高度赞扬狍子和祥的善良可 爱”表述不准确。根据文意,“高度赞扬”不当,其中也含有对狍子和祥的单纯、幼稚责备的意 思。 8.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两个孩子帮助狍子、狍子救护祥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②突出了 狍子救护人类的形象,强化了小说讴歌美好与善良的主旨。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加了小说 的传奇和神秘色彩。(6 分,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在行文中借祥之口,插入了祥的爷爷被 狍子救护的经历,题目要求分析这种插叙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从小说的情节、 人物、主旨几个方面入手,再加上它带给读者的特有的阅读感受,即艺术效果,综合分析叙述 手法的作用。本题需要从情节设计、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多个角度对插入爷爷的经历这 一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 9.内容:①小说以东北雪白的旷野为空间背景展开情节,这一背景开阔、雄浑而又简约,富有独 特,纯粹的自然之美。②小说以可爱的狍子和孩子为主要表现对象,他们都被称为“傻狍子”, 体现着善良、纯粹的形象之美。③小说通过一个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救护的动人故事,讴歌了天 地之间美好、纯粹的人性之美。(3 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语言特色:小说语言整体上朴素自然,而开头和结尾部分,运用诗意化的语言赋予狍子以神性的 光辉,营造出神奇纯粹的意境之美。(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风格的赏析。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对鉴赏能力要 求相对较高。就本题来说,要求学生从“纯粹的美”的角度赏析作品,那么作品的哪些方面能 够体现“纯粹的美”呢?无非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再加上主旨、语言等。从其中 选取作品最突出的几个方面,就可以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进行解答了。 安徽省霍邱二中 2021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锚地 陆颖墨 那时候我在虎门炮台山上招待所体验生活,有一段时间,只有我一个人住在山上,我留神到 一件蹊跷事:每当天黑时,就有一位不像本地人的中年妇女趁我不在的时候上山。我就有些上 心:她是谁?到山上干什么? 这天晚饭我又注意到她从山下上来了,一直走到二楼我房间门口的外走廊上。她静静地站 立着,向远处海面眺望。稍一会儿,她从手提包中掏出一个望远镜,举到了眼前。 她在看什么?我马上想到,不远处的海面上,驱逐舰支队正在进行锚训①。 这位妇女难道要看什么情报?可想想也不对,训练一般是在白天,到晚上,没什么可看的。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找到保卫干事小刘。听我说完情况,他就笑着夸我警惕性高,我一看 他笑得不地道。果然他又说,山脚古炮台上旅游点看海景的望远镜是高倍的,哪有这样的特务, 舍不得花那几毛钱,还费半天劲爬到你那山上去? 他的话确实有道理,但我心中的疑团还是没有消除。 第二天她又来了,和昨天一样,看了 一会儿之后放下望远镜,居然伸开双臂在空中比划起 来。 我很快发现,她使用的是海军的旗语,只是手中没有信号旗。我边看着她的手势,边翻译是 什么意思。她用词断断续续,还尽是最常用的,却又看不明白,有点“密电码”的味道。好不 容易,我看懂了一句:“舱里机组正常。” 这有什么意图?这信号发给谁看?而且,说的是关于我们的军舰!忍不住,我开门出去了。 她像是有点吃惊,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惊慌,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并没有中止手中 的动作。 再找到小刘,正要把新情况和他通报,他倒先开口说:“怎么,警惕性还是高?实话跟你 说吧,你说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这才告诉我,那妇女原来是“太行山”号导弹驱逐舰舰长老周的妻子。她是从东北老家赶来 探亲的,部队临时决定锚训,和丈夫没能说上话。夫妻两个只能隔着这不远的几海里看个影子。 她就在山下家属招待所住着,明知道丈夫这次训练得五十天,在她的这个假期无法回来,可她 宁愿这样住着。 “我上军校前就在老周手下当信号兵,你小子,怀疑到我嫂子头上了。” 我有一点不明白:“舰长不是可以让家属随军么?” 是呀,道理上是这么说,可舰长家就他这个独子,两个老人都有病,家里怎么弄? 我不再说什么,就把打旗语的事给他说了,他听了,叹口气:“也真是呀,说不上话,人 家打打手势,还不行么?前几天,她才从我这儿找了本旗语教材,没想到这么快就会了!” 可是,她的旗语是怎么打的?我们一句都看不懂,他老公就能明白?我就把这些和小刘说 了。他有些不相信,但还是不情愿地说:“咱们去看看。” 等我们赶到山上,天有些暗了。按照平常,她也该回去了,可今天却没有走的意思,依旧 在挥舞着手臂,也依旧是我们看不懂。不过,我又找出一句看懂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的:“688 升梯正常。” 她见我们过去,又是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没有停止自己的动作。小刘不干了:“怎么嫂子, 光认识周舰长就不认识我了。” 她对我们抱歉地点点头:“对不起,这几天打扰你了,也就这儿能看见那边。” “就这儿?”小刘伸着脑袋张望了一下:“我说呢,从山下看,‘太行山’号正好叫‘松 花江’号挡住了。” 我赶紧表态说:“嫂子,没事,一点也不打扰,以后你尽管来。” 她笑了笑:“不用了,明天我就要走了。” “明天?”我们一愣:“不是说要住一阵子的么?” 她说:“家里来了电报,说他爸的身体又……” 我们俩一怔,一下子想不出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那你跟舰长的话…… 挥完了没有?”这个“挥”字用得勉强。 她又笑了笑:“怎么说呢?要说,哪有个完?只是还没告诉他我就要走,总想拖到最后,让 他晚知道一会儿……” 我看看天已变黑,她怎么挥那边也看不见了,就非常不安:“都怪我们,这一打岔,害得 你们……” 她连忙阻止:“别这么说。这么多年,没打声招呼就分手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听到这些,更不知说什么好了,就问:“大嫂,明天你什么时候的车?” “中午。” 那有了,你明天上午来这儿再挥呗!”她摇摇头,“那不行,训练时间我万万不能影响他。 每天,我总是在晚饭后才来看他……” 好一阵沉寂,只听到山下的潮声阵阵传来。 她觉察到我们的难堪,诚恳地说:“你们不要上心,这信号旗的打法我也刚学了个皮毛, 再多的话也没法儿说了。” 我觉得她说的也在理,不单是为了安慰我们,就顺势问:“好些旗语,我们都看不明白, 舰长他……” 她把脸扭向海中,看着那边:“他会看懂的……” 我不甘心:“那舱里机组正常是什么意思?” 她笑了:“是场里的鸡和猪产量都增长了。” 原来如此,我有点想笑,但丝毫笑不出来。再问“那 688 升梯正常呢?” 她说:“就是他老爸爸的身体在好转……” 原来如此!想必这些都是舰长最关心的,他怎么能看不懂呢?这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 才琢磨出来的。我又不明白了:“不是来电报说他爸爸身体……” “有我在,不要他分心!”她这句话说得很果断。 我心里一热。就在这时,对面山上的信号灯亮了。对,信号灯!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声对 小刘说:“伙计,快拿手电来!” 小刘举起手电说:“我用这个给你发信号,有什么话就都说出来。” 就这样,那只手电以一个水兵妻子的口吻,向大海诉说起来。 很快,“太行山”号舰上也闪起了手电光。 “他看到了!”她兴奋起来。 就在这时,其他的军舰上,亮起了一点又一点的手电光,都是朝这边回信号。我傻眼了:“坏 了,都以为自己的家属来了!” 大嫂也愣住了,连说这怎么好。 小刘说:“都乱点什么鸳鸯谱,我马上说明一下,让他们别瞎起哄。” 不料大嫂拦住:“别……” “怎么?” “……要他们能看懂,就让他们都看吧。” 海面上一片繁星依旧在眨着眼睛,看样子,是都看懂了. 【注】锚训,是舰艇部队的一种训练方法,军舰驶离码头,在离海岸不远处抛锚训练,舰上的 人可以看见陆地,却不能上岸,时间一般是一两个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锚地”为题意味深远,既写出了妻子与丈夫隔海遥看时内心的守望,又体现了舰队 上全体官兵对祖国和亲人的依恋之情。 B.小说多处运用铺垫照应手法,如“我”一开始对两个旗语意义的困惑与后面“她”的解释, 既妙趣横生,又使结构严密、紧凑。 C.小说中“我”对周舰长妻子的怀疑与小刘对周舰长妻子的信任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我” 虽然有一定的警惕性,但是军事经验不足。 D.小说选材以小见大,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择军属探看军人的一些细节,在叙述中 蕴藏着情感,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 8.小说中舰长老周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文中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好在周舰长夫妇彼此的手电光信号中结束,文中最后一段描写多余。你如何 看待这个问题?说说理由。(6 分) 7.C 8. 形象特征: ①热爱祖国,坚守岗位。每天坚持长时间的训练,长达 50 天的锚训期间不上岸 与妻子见面。②孝顺父母,牵挂家人。费劲心思地与妻子“旗语”交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家 里的生活情况。(每点 2 分) 刻画方法:侧面描写。老周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妻子的叙述及小刘的介绍展现出来的。(2 分) 9.(1)多余。 ①从生活常理看,文中的手电光是老周妻子发出的,各家情况又不一样,尾段却说“都看懂 了”,未免牵强,不够真实。 ②从叙事技巧看,其他军舰上的人到底能不能看懂手电光,故事有一定悬念,这增强了小说的 可读性,尾段则破坏了小说的悬念效果。 ③从主题表达看,在彼此的手电光信号中结束全文,就已经能够表现她对丈夫的理解与关心和 以她为代表的军属对军人保家卫国的支持。 (2)不多余。 ①从生活常理看,手电光虽是老周妻子发出的,但其他舰上的军人长期与亲人分别,想说的话 可能都很相似,“都看懂了”符合常理。 ②从表达效果看,尾段运用比拟修辞,将手电光比做星星,营造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美丽意 境,给读者美的享受。 ③从主题表达看,更能从个体到群体角度写出了锚地的军人与亲人分别、心中牵挂的常态,更 体现出军人保卫国家、军属积极支持的无怨无悔的高尚品德。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中学 2021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匠 心 李广阔 乾隆二十八年冬,苏州城内大雪盈门。 腊月初六清早,雪后初霁,玉雕师傅陈唯友推开自家大门,发现门楼下蜷卧着一个少年, 厚厚的雪花没及他的胸襟。陈师傅急步上前呼唤,少年已无声息,伸手一探,气若游丝。陈师 傅忙唤徒弟们将人抬至屋内,加覆棉被,喂饮热汤,良久方醒。仔细询问得知,少年名叫程准, 乃徽州人氏,年方十四,因家乡连年遭旱,家人皆被饿死,留下他背井离乡,流落到苏州城。 听罢讲述,陈师傅不禁长叹一声,吩咐徒弟们找一身棉衣给少年换上。得了暖衣饱饭,不 几日,那少年气色便缓和过来。再见之时,陈师傅发现这少年面容清秀,身上的粗布棉衣虽不 甚合身,却掩盖不住眉宇之间的英气。陈师傅念他年纪尚幼,又举目无亲,于是决定收他为徒。 不久,陈师傅便发现,这程准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踏实勤奋,肯下苦功,不出 两年时间,竟学完了师兄们五年才学完的基本功。陈师傅嘴上不说,心里却为当初的决定感到 庆幸。 两年后,陈师傅在家里举行了一场比赛,要徒弟们各尽所学,做一件作品相互鉴赏。那程 准连续几日闭门不出,最后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虽稍显稚嫩, 却已初见功力,城内的几位先生看后皆赞赏有加,唯独陈师傅笑而不语。 自此,陈师傅对程准另眼看待,手把手地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于他。那程准也不负师望, 技艺精进,未出五年,便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在全国征召玉雕贡品。程准精选上好玉料,下了整整半年功夫制作出 一件作品,取名“丹凤朝阳”,业内人士皆称精品,程准也颇为自豪,对夺取贡品头筹志在必得。 未料陈师傅看后非但没有赞美之词,反而力阻程准将作品送往京城。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但 程准只是默默地将玉雕收起,跟着师傅回了家。 此后,程准仍然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只是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凡构思动工之前, 必先同陈师傅商讨一番。陈师傅初不以为意,后多次在窗外看到程准抱臂踌躇,犹豫之态毕现。 陈师傅大骇,嘱程准今后创作不要再来找他,按己意行事即可,但程准退缩之态并无改观。 一日清晨,陈师傅忽称自己那把祖传的楠木刻刀被盗,并直接命人将程准叫来,诘问程准 昨晚为何潜入自己住室将刻刀窃走。众人愕然,皆认为以程准平日为人,决不会干此龌龊之事。 然陈师傅一口咬定昨晚只有程准一人去过自己卧室,且其他贵重财物并未丢失,必不是外人所 为。程准大呼冤枉,但陈师傅不为所动,程准百口莫辩。两天后,陈师傅不顾众人苦劝,要将 程准逐出师门。事已至此,程准不再申辩,向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含泪离去。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名动海内、誉满京城的玉雕大师程准接到下人禀报:陈老先生病 重,恐怕时日无多。程准听此,星夜起程赶赴苏州。恩师榻前,程准再行师徒大礼,而后轻轻 说道:   “师傅,弟子有一事……”   “为师知你所问何事。雕刀被窃一事与你无关,那把刻刀并没有丢。当年为师只是要寻一 个借口将你赶出去。从看到你的第一件作品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玉雕人才。那年朝 廷征召贡品时,你的那件‘丹凤朝阳’当入精品之列,但在为师看来,奉迎之意过浓,境界不 高,此匠人之忌也。不想经历此事,你信心大挫,却让为师始料未及。为师知道,大树下面好 乘凉,但大树下面亦不长草。你的技艺已日臻完美,不能总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只有把你赶出 去,才能助你成为一代巨匠……”   程准听罢,早已泪如雨下,陈老先生吩咐家人将那把楠木刻刀取来,颤颤巍巍地交到程准 手上后,便溘然长逝。   程准手捧刻刀细细端详,乌黑油亮的刀柄上,深深地镌刻着八个小字:匠心独运,浑然天 成。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以简洁的语言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渲染出一种寒冷肃杀的气氛,为下 文发现奄奄一息的流浪少年程淮埋下伏笔。 B.陈师傅决定收程准为徒,一方面是因为他年纪尚幼,举目无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英气 勃勃,天资聪颖,是一个难得的玉雕人才。 C.程准“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体现出感恩之心;而陈师 傅“笑而不语”则暗含着赞许与欣慰之情。 D. 小说结尾,陈老先生将刻有“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楠木刻刀交给程准,寄寓了匠心 永在、世代传承的深意,深化了小说主题。 8.结尾处师徒二人的对话,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于“匠心”具体内涵的理解。(6 分) 答: 7.B (程准“天资聪颖,是一个难得的玉雕人才”是收徒后才发现的。) 8. ①交代事件原委,解释前文悬念,使情节更加完整;②进行语言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使陈师傅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③具体揭示陈师傅的“匠心”,有助于突出主题。(每点 2 分) 9. ①技艺精。踏实勤奋,肯下苦功,做到技艺臻于完美。②境界高。保持人格尊严,绝不 奉迎权势。③有创新。有独立见解,不活在师傅或权威阴影之下。(每点 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