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讲义第十七讲 说明文与议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高考语文讲义第十七讲 说明文与议论文

ID:459735

大小:2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第十七讲  说明文与议论文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有两部分      意义:两类阅读的解题思路有所不同  科学文阅读高考说明的能力要求: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2)文中重要的句子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5)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6)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能力应对:   又快又准地读懂文本 准确简明地回答问题   整体阅读的关键是理清语脉:   分析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梳理行文的语意走向,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及其根据。四个 “借助”;   ①借助对线索、过渡、照应句等的把握;   ②借助对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关系的辨识;   ③借助对指示代词和其它指代、借代、喻代类词语的指代内容的确认;   ④借助对表示肯定、否定、强调、揣测和有所保留、有所暗示等词语含义的理解。   读懂文章是关键   逻辑清晰是保证   边读边标是方法   运用基本阅读技巧,整体把握文章信息——筛选与整合   整体阅读。浏览全文,了解材料的内容,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重点阅读。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要慢速、仔细阅读,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 隐含信息,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把信息储存于大脑,以备答题之需。   1.圈点勾画: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首读理解率   (1)文中重要词语   ①重要名词术语的含义;   ②代词以及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③重要同义或近义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差别;   ④文中重要词语的语境义。   ⑤限制性词语。比如:可能、可以、大约、全都、已经、任何、不久等等。   理解途径:紧扣语境——词不离句   ①紧扣语境,判断指代内容。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 “这”“这 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2 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②紧扣语境,推断含义。“文中”指具体语言环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 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 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颔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 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 上有个骨架,穿越颞(niè)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 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这是测试代词“其”指代的内容。B 项。   (2)文中重要的句子   ①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②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③对重要概念和知识进行阐释的句子;   ④文章中的中心句。   理解途径:紧扣语境——句不离段。   ①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应着眼于本句,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以及词语 与词语之间的关系。   ②从语境入手。任何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以要 联系上下文或全文来理解;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忽视句 子在文中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入手。每一个句子都有其内部结构规律,理解结构较为复杂、信息较为丰富 的句子,就要分析其结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④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入手。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说明研究成果或研 究过程的结论句以及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等,在文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应根据具体情况 理解它们的含义。   2.勾画批注——筛选与整合   阅读中筛选分两种:检索性筛选,理解性筛选   检索性筛选目的是根据特定的要求,从书面材料中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能力表现 为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迅速找到原文中相关的部分和相应的语句。   理解性筛选以正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为目的。快速把握段落和层次的中心句就是这种 能力的一种体现。从阅读理解的过程来看,正确的筛选需要了解全篇的主旨以及各局部和 整体的关系,筛选的准确度和速度,直接反映着阅读水平的高低。   怎样标注   示例(08 北京卷)   (1)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 50 多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 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 5000 亿到 1 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 环境污染问题,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则会 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3   (2)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 运动计量法”来测试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 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这些样本,并释 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 现,报纸需要 2 到 5 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 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 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 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3)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 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 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 4 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 4 倍,这 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产生 70%的空 气污染和 50 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袋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 是将垃圾掩埋并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 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 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 能量要少 91%。   (4)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 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展望未来解决塑料袋问题的前景   大致概括各段段意,整体把握全篇思路,便于做题时准确搜索相关信息。   把握文本大意,能够回答以下三问:   第一问:全文围绕什么?   也就是话题是什么   第二问:每段在说什么?   也就是标注一下段意   第三问:作者主张什么?   也就是主要观点是什么   怎样回答考卷提出的问题   考点可以简单地这样记:   理解、筛选、(分析)概括、推断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词语(概念)的理解常常设错在“偷换概念”或“扩大范围”“缩小范围”“答非所 问”等等上。   句子的理解常常设错在“正误倒置”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答非所问”上。   筛选信息时要:   借助题干的关键词语来帮助判断   借助文本的标示词语来帮助判断   借助问题涉及的区域来帮助判断   概括信息时要:   找准概括的区域、分层筛选   借助抽取与抽象、整合信息 4   按照题干来表达、准确简明   推断类试题要:   原文有根据、合理作推断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状况),拟一条一 句话新闻。   今年 2 月 28 日上午,信息产业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从 3 月 1 日起,在 基本不增加用户负担的前提下,电话通话费每三分钟低于 0.16 元的,调整到 0.16 元;高 于 0.22 元的,降到 0.22 元。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为 500 元至 1000 元,移动电话 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为 500 元至 1500 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 不再收取初装费。与电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邮资也进行了调整:平信、印 刷品今后按本埠与外埠区别收费,不超重的本埠平信由每 20 克 0.50 元提高到 0.60 元,外 埠由每 20 克 0.50 元提高到 0.80 元_______(不超过 22 个字)      要弄清每方面信息的概括意思,分别是“3 月 1 日”,“电信费和邮资”,“价格有 降有升”。整合一下表达出来就是:   电信费、邮资 3 月 1 日起调价,价格有降有升。   或:3 月 1 日起邮资上调,电信费有升有降。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答案:C   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答案:B   正确的推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推理依据正确,逻辑关系正确,语言表述正确。   整合信息,比较判断   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 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第一自然段)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当科学家 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 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 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第二自然段)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 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第四自然段)   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 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 分)5      【试题解析】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审题指导】“最有效方式”——唯一    “在可降解塑料袋发明之前”——前提   【文意分析】文中第 3 段提到“无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循环重复利用”, 从上题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塑料袋比纸袋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本题答案是:循环、 重复利用塑料袋。   第二问   (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   (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 (3 分)   学生问题   不明题意,自说自话   如:个人认为是亚麻袋或毛料袋。亚麻对于塑料袋来讲再好不过了,亚麻袋不爱破, 做的花样也美观,毛料袋就更不会了,动物身上的毛,好降解,又轻又美观。   缺乏文本意识,断章取义   如:最有效的方式是将其掩埋,并用水泥隔绝。因为这样可以使其接触不到空气,水 和阳光,不会给农作物、地下水带来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答题思路欠严谨,语言表达不准确   如:不随意丢弃垃圾袋,而可循环重复利用垃圾袋。因为垃圾袋的循环使用和回收比 再生产能量少很多,不易造成污染。   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清文本思路,进而导致概念不清,表述缺乏准确性。   高考解题,带有很强的“速度竞争”的特点,所以,我们不但要做得对,还要做得 快。   在明瞭了对应题目类型作答以后,我们还不妨借用一些“不战而胜”的方法。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答案:C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 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 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碳、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 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 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 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6   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招数:   1.有意混淆   2.以偏概全   3.张冠李戴   4.因果颠倒   5.误划类别   6.无中生有   7.偷换概念   8.断章取义   9.画蛇添足   10.答非所问   词语理解身旁找,   句子理解局部找,   筛选信息全篇找,   推断不是必须找。   搜索区域很重要,   一找一比就知道。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 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 看,南端的圜丘高 5.18 米,皇穹宇高 19.2 米,祈年殿上升到 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 3 米, 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 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 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 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 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 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色”。 “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 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 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 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 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 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 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7 (取材于杨辛《天坛》)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案:C   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答案:D   16.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 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考察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分析】天坛——“高、清、圆”不是意境,而在此基础上的“崇高、祥和、清朗” 才是意境。   【分析】故宫——“庞大”“封闭”“方正”“色彩”不是意境,而由此感悟出来的 “雄伟”(雄壮、雄浑、宏大、恢弘、大气……)“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 重、庄重、深沉……)才是意境。   4.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 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与“清”关系最大。(1 分) 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1 分),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1 分)   意思对即可。回答与“高”、“圆”关系最大者,若解说合理,酌情给分;若无解说 或解说不合理,不给分。   第 4 题,依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天坛的圜丘与祁年殿建造在南北轴线上,大道 两旁都植松柏树。整个天坛大约有 10 万株树。树木的作用与“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 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基本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理由答作“松柏等树木的青 色与天坛的基本色彩相符合”亦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