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三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上)
一、考题特点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常用的词
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应解释为:双方)
答案:D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 崔杼之子 :挑拔
C.景公与 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答案:C
2.古今都常用但有区别的词
如: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答案:D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A
3.考运用所学词语来解决实际阅读问题的能力
如: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答案:A2
4.考联系语境的阅读推断能力
如:《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这里“言”有多个
意思:
①论 ②字 ③说,告诉 ④学说
答案:记载言论的著作
5.结合教材考知识迁移能力
如: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答案:B
二、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
1.单音词多、双音词少
2.古今异议
3.偏义副词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三、文言实词复习方法
1.字形推断法
2.字音推断法
3.融会贯通法
4.成语印证法
5.相似结构推断法
6.语法分析推断法
四、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答案:B,爱惜,吝惜。A.喜欢,爱好。C.爱慕,欣赏。D.隐蔽,躲藏
2.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
3
答案:B,见识短浅。A.边界。C.轻视。D.自谦之词
3.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B。①朝见,朝拜;②朝廷;③竟然;④竟然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
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
答案:A。①确实;②确实;③如果,果真;④如果,果真
5.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 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答案:B,向……学习。A.跟随;听从,采纳。C.依傍;参与。D.官名;办事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木兰当户织 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 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答案:D.应当;应当。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
7.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
答案:C,快,急速。A.嫉妒。B.锐利。D.憎恨。4
8.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案:C,间或。A.悄悄。B.从小路。D.参与
9.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来贸丝,来即我媒
C.项伯即入见沛公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答案:B,接近,靠近。A.如果。C.当时。D.立即,马上
10.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祭勿忘告乃翁
B.骑乃得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C,竟然。A.你。B.才。D.是
11.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
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答案:D,约定。A.期限。B.希望。C.周年
12.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答案:D,宽容。ABC 均为“借助”
13.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
D.奇货可居
答案:C,意动用法,以……为奇。A.零头。B.适宜,适合。D.珍贵
14.“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身上衣正单5
B.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百花高楼更可怜
答案:A,怜悯,同情。B.可爱。C.可惜。D.可爱
15.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
答案:D,完成,达到目的。A.赴任,就职。B.成就。C.接近
16.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D.人穷则反本
答案:C,竭尽。A.不得志。B.穷冬,严冬。D.困窘,处境困难
17.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桑
B.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C.劝秦王显岩穴之士(隐居之士)
D.时周瑜受使至鄱番阳,肃劝权召瑜归
答案:A,奖励,鼓励。B.受到鼓励。C.劝说。D.劝说
18.“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答案:D,但是,可是。A.退。B.还,再。C.回头
19.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C.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B,到,往。A.如果。C.像。D.把……怎么办
20.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是又在六国下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
D.唯予马首是瞻
答案:A,正确。B.这。C.与“故”连用,译为“因此”。D.宾语前置标志,无实
义
21.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适得其反
C.适为虞人逐
D.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答案:D,到,往。A.出嫁。B.刚好,恰好。C.刚才
22.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D,一向。A.白色生绢。B.白色。C.白白地
23.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微查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C.微服私访
D.雁荡山具体而微者
答案:B,如果不是,如果没有。A 偷.偷地,悄悄地。C.不显露。D.微小
24.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B.伯乐相马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D,辅助。A.称代“他”。B.观察,审查。C
25.与“学以致用”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答案:B,达到。A.表达,表示。C.得到,取得。D.招纳,招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下)
一、文言虚词相关知识
高考考过的虚词有:之、其、以、乃、所、然、而、焉、于、为、则、也、矣、乎、
欤、但、遂、且、故、每、因、及等,其中频率较高的是:之、以、其、乃、因等。《考7
试说明》中列举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是:之、其、而、则、以、于、然、为、因、所、
者、且、也、矣、焉、乎、与、哉
以教材为例掌握文言虚词,如:
(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赤壁之下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助词)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不知东
方之既白
(音节助词)①扣舷而歌之
二、推断词义的方法
1.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连词,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递进连词,并且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承接连词,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连词,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 假设连词,如果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连词,地
2.语法功能分析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抽主干,分析结构,再判别虚词的功能应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3.“删”、“换”、“代”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惑而不从师 (《师说》)
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勾践灭吴》)
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
4.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
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04 年全国高考
卷Ⅲ,第 12 题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8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
序号 2007 年 2008 年
6 实词——文言实词解释 实词——文言实词解释
7 虚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8 句子——句中省略正误 句子——句意理解正误
9 句子——信息筛选归纳 句子——信息筛选归纳
10 文章——文意理解分析 文章——文意理解分析
三、练习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2.扣弦而歌之。《赤壁赋》
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4.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
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勾践灭吴》
6.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逍遥游》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8.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
9.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
10.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11.于是作《八愚诗》。《愚溪诗序》
1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13.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柳毅传》
14.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5.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6.其南为愚亭。《愚溪诗序》
17.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
1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19.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2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2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
23.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
24.少而强者不可保。《祭十二郎文》
25.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26.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
27.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9
28.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9.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
30.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31.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诗序》
32.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3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34.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35.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7.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38.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答案:
1.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兰亭集序》
2.扣弦而歌之。 结构助词,衬音,不译《赤壁赋》
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加强反问语气《祭十二郎文》
4.实迷途其未远。 助词,衬音《归去来兮辞》
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 假设连词,含有“如果,就”意《勾践灭
吴》
6.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副词,或许,或者《逍遥游》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假设连词,表结果,那么《寡人之于国也》
8.没死以闻。 目的连词,来;一说,介词,把《触龙说赵太后》
9.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介词,因为《虎丘记》
10.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寡人之于国也》
11.于是作《八愚诗》。 复音虚词,表承接《愚溪诗序》
1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介词,表被动《愚溪诗序》
13.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 代词,这样《柳毅传》
14.填然鼓之。 助词,形容词词尾,……地《寡人之于国也》
15.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动词,作为《烛之武退秦师》
16.其南为愚亭。 动词,是《愚溪诗序》
17.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动词,作《勾践灭吴》
1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介词,替《触龙说赵太后》
19.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介词,凭借,依仗,就着《兰亭集序》
2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动词,依靠;一说,介词,凭借《烛之武退秦师》
2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助词,……的(诗)《兰亭集序》
22.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 复音虚词,凭借……的方法《虎丘记》
23.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表停顿《祭十二郎文》
24.少而强者不可保。 ……的《祭十二郎文》
25.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让步连词,尚且《白马篇》
26.且臣少仕伪朝。 让步连词,况且《陈情表》
27.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肯定语气《愚溪诗序》
28.何为其然也? 疑问语气《赤壁赋》
29.将不可改于是矣。 感叹语气,了《勾践灭吴》
30.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陈述句中肯定语气,了《触龙说赵太后》10
31.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句末语气词,不译《愚溪诗序》
32.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代词,他们《愚溪诗序》
3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语气助词,表测度,吧《勾践
灭吴》
34.而况于明哲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呢《谏太宗十思疏》
35.失其所与,不知。 动词,依靠《烛之武退秦师》
3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连词,和《勾践灭吴》
37.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表疑问,呢《五人墓碑记》
38.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表疑问,呢《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