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非遗教育专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非遗教育专练

ID:459760

大小: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非遗教育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 四个方面。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促进非遺教育传播工作。 社会环境对非遗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 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向社会展示以 民众生产生活为中心的优秀传绣文化实践。传承人积累了与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 承和创新能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积极性高,是非遺教育和传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 承人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带动非遗项目保护,针对 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性。 受教育对象也是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因为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 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兴趣维系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定课 程体系能够极大激发受众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可有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我国非遗项目量大面广、情况多样,非遗教育常常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机构进行。 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在不同层面得以广泛开展,正是得益于多方良好的合作。文化和旅游 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曾在 2019 年举办过一场以“国家级非遗——山西静乐 剪纸”为主题的非遗教育展览,采用静态展览和剪纸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每天安排传承人 为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并配合剪纸类亲子绘本阅读,整个展期等同于一次剪纸现场培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至关重要,而非遗教育和传播的实质就是以非遗为 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下,推进此项工作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需要更 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传逆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 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李珊珊《非遗教育该关注什么》) 材料二: 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题。 首先,要明确非遗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非遗传承人推 荐评选、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非遗展演的组织开展、传承人进校园等环节都取得了可喜成2 绩。但这与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存在一定差距。非遗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 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 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通的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教育应该独立出来,并加以 政策明确和制度强化。 其次,要明确非遗育主体和政策导向。我国《非物质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 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因此,做好非遗教育的顶 层设计至关重要。非遗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非遗教育的资金来源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 非遗教育只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作秀,时间长了,后续传承人才匱乏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 最后,要调动跨界为量共同致力非遗教育。众所周知,非遗教有是跨界教育,教育、人 社、文化、行业、财政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国家层面,必须秉持倾斜性、开拓性、创新 性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制致策法规,让应该加盟非遗教育的各方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做到积 板投入、主动服务。 (摘编自于日锦、张崇福《非遗教育:突破红火背后的困局》) 材料三: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 对上海 10 个区的 15 所学校 1500 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 非遗活动?”这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 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 的占 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 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 的分别占 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 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能打破空间、时间的 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 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 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专业 2014 级学生田芳洲曾做过《剪纸在当代大学生 中普及度调查分析》,其中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获取非遗信息的。该问卷 通过网络发布,对国内部分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诩查数据显示,选择“网络媒体”的占 51.89%。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非遗信息。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 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的黏性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 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 (摘编自陆建非、刘蕾《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遗教育和传播要重视社群环境和社会生态,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这是因为所有的 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 B.开展非遗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实现这一目标 要靠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和制度保障。 C.中心任务不明确、资金来源无保障的非遗教育只是热热闹闹的作秀,这是非遗教育主管 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 D.00 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网络媒体是他们获 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优质的非遗 项目,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 B.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教育主题展览,让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对象充分互动,体现了 兴趣维系,有效达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 C.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学校是非遗教育主体,人社、文化、行业、财政等各界要在相关 法律的指导下积极投入、主动服务。 D.互动体验最能激发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与数 字技术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密切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的一项是(3 分) A.某市文化馆与市一中合作,邀请多门类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指 导学生体验与操作。 B.某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国家级非遗刺绣传承人为全体学生开设非遗文化讲座,并指导刺绣 专业学生练习针法技艺。 C.某市教育局举办抖空竹比赛,发动教师、学生及公众泛参与,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评委, 媒体全程报道。 D.某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要求每班出一期与京剧相关的板报,学唱一段京剧名段, 并举办京剧名家图片展。 4.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5.非遗教育应该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 分) 1.B(A 项“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有误,原文为“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4 拥有”,且 “群体拥有”不等于“群众性”;C 项“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 后果”有误; D 项“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中的“他们”指的是“大学生”而不是 “00 后”, 材料三中的“00 后”与“中小学生”同义) 2.A(A 项“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有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还需要科学的顶层 设计) 3.D(D 项顶层设计欠合理,缺少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实施过程没有体现跨界合作) 4.①论述内容上,材料二侧重阐释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侧重阐述非遗教育 如何利用数 字技术;②论述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事理分析的方法,材料三主要运用事实(调查数 据)论证的方法。(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②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的保 护与培养提 供政策和制度保障;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教育进校园;④ 充分调动学 生的兴趣,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重视互动体验,善用数字技术。(每点 2 分,答对其中 三点给 6 分) “非遗”传承须奋力 努力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应 该看到,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 离尚远。其中,立法滞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了解,保护方式 欠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而言,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持久战”,须要一代一代的人来做,仅靠调动积极性和应急性措施是 不够的,必须有竖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只有 几年的时间,它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规律,都仍然在科学阐释和界 定的过程中,这给立法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国 50 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5 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以及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 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立法提供了基础。在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中,20D5 年公布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相继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工 作原则等从政府规章的角度被明确提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重 要推动作用。2004 年 8 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还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目前我国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展,而又面 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 程,已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着眼于保护,除了经费投入等物质层面的保障以外,在保护方式上,注重保护 的整体性、活态性,强调活态的立体性保护十分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要靠 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要重视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但不能忽视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 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非物质形 态的内容主要靠传承人承载和传承,所以保护工作不要见物不见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它, 就要让它在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中间活态存在,要让它按照自身发展衍变的内 在规律去衍变,不要人为地去改变这种自然衍变的进程。传承人有责任把前辈的传 统和技艺传授给下一辈,并在传承过程中把自己新的创造赋予其中。只有尊重和把 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的自然传承规律,才会让它在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以形神 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6.下列对文中“非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有的是要靠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 出来,这是其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 B.“非遗”是指某东西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等之 类的非物质形态内容。 C.“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表现为 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非遗”是要靠传承人去承载和传承的,它有独特的规律。传承人必须忠实 于祖上的文化,如实地加以继承。6 7.下列对文中标题“‘非遗’传承须奋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非遗”进行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和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 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还很远,因此作者如是说。 B.虽然我国在 2005 年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法》尚未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程,所以作者有如是说。 C.由于我们对“非遗”的价值认识不够,以致经费投入不多,往往顾此失彼, 见物不见人。 D.人们对“非遗”的传承规律认识还不够,有的人不太尊重它的传承规律,将 自己新的创造加入其中,破坏了它的整体性。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遗”的保护要靠一代一代的人,不仅要调动人们保护“非遗”的积极性, 还要建立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与保障。 B.保护“非遗”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已在国务院的《意见》和《通 知》两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并对“非遗”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及其规 律也作了科学的阐释和界定。 C.目前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保护方式还欠科学。我 们在保护中要注意保护它的整体性和活态性。 D.“非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与一定的族群、地域分不开,我们要 保护它,就得先尊重它,不要人为地改造。 9.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一出台,就可以完全彻底地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B.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只要我们尊重和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传承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以形神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C.我国 50 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国外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我国近几年来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立法提供了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应是指日可待的了。 D.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丰富的族群和地域进行整体性保护,这就意味着 要求当地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产生活。7 6.C 7.B 8.B 9.C 解析: 6.C (A.不是“有的是要”而是“都要”。错在缩小外延。B.不全面,它还有 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D.不只是“忠实”“如实”地继承,还要在尊重它的 规律的同时把自己的创造赋予其中。) 7.B (A.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一套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 距离尚远。C.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承传人个人的新创造是可以赋予其中的。) 8.B (将“未然”说成“已然”。“非遗”的形态、构成等还在科学阐释和界定 过程中。) 9.C (A.“就可以完全彻底”太绝对。D.推断方式不严密,将必要条件说成了 充分条件,应改“只要……就……”句式为“只有……才……”句式。D.“整体性 保护”应限于“非遗”本身,“要求当地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 行生产生活”有违社会发展进步规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