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紫藤萝瀑布(节选)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只是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那明明媚媚的紫□仿佛在欢笑□那生机勃勃的紫□仿佛
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
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
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①“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
小的花苞里。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
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
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
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有删改)
1.【字词理解】读句子,给文中加点的词语换近义词。(填序号)
我只是伫立( )凝望(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
过。
A.站立 B.贮存 C.凝视 D.看望2
2.【标点符号】读第 2 自然段中缺少标点的句子,想一想下面四组标点的使用最恰当的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3.【句子理解】读画波浪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句①( ),句②( )(填序号)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帆与船舱,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把花朵比作笑容,
更显得美好可爱,抒发作者喜悦的心情。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帆与船舱,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把花朵比作笑容,
更衬托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悲伤。
C.运用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花的繁茂和生机勃勃,抒发作者内心的烦闷。
D.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花的繁茂和生机勃勃,抒发作者内心的喜悦。
4.【合理联想】作者写本文时,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她在庭院徘徊时见到了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阅
读画横线的语句,展开合理联想,下面说法较准确的是( )
A.因弟弟身患绝症,作者原本心情焦虑、悲痛,但看到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
生的喜悦。
B.因弟弟身患绝症,作者原本心情焦虑、悲痛,看到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便觉得人生无限美好,
从而叹息生命的短暂。
C.作者看到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内心非常兴奋、激动。
5.【象征意义】读宗璞写的紫藤萝让我们联想到了许多有象征意义的植物。请为下面的花朵选择它们在
人们眼中所对应的象征意义。(填序号)
紫罗兰( ) 百合花 ( ) 水仙花( )
丁香花( ) 康乃馨( )
A.纯洁、高雅、百年好合 B.自爱、自赏、吉祥 C.永恒的美
D.回忆与思念 E.尊重与关爱
6.【迁移运用】同学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鲜花盛开的美景,请仿照短文中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
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花盛开的样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秀美的武夷山,芬芳的马缨花,四季的花之歌都来自作家们触摸自然时的感受。读下面几个片段,完成
练习。
【片段一】武夷山的主要景点,大都罗列在九曲溪畔:石根壁笋,各浸水中;奇峰异峦,随波摇曳。
人们在溪上顺流而下,就能尽阅“一片丹山翠万重,寒流曲曲倒芙蓉”的秀色。漂流在九曲溪上的不是
普通的小船,而是长长的竹排,这似乎更能激起诗人画家的雅兴。头顶上,白云悠悠;座椅下,碧流濯
足。游客的心,和溪水贴得更近,充满了山野的情趣。那九曲溪,开阔处波平似镜,卵石可数;贴崖处
从容不迫,徐徐而行;转折处激流汹涌,声震山谷,使游人鞋裤尽湿,似乎有点儿紧张。水声,鸟声,
风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使你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节选自《碧水丹山话武夷》)
【片段二】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座深深的大院子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
气。寂寞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直到一天傍晚,我又走进这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
的香气。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
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
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
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节选自季羡林《马缨花》)
【片段三】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
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节选自纪伯伦《花之歌》)
1.【信息提取】阅读以上三个片段,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片段一写游览武夷山九曲溪时见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片段二写马缨花盛开在美丽的院子里,让作者感受到无尽的苦闷与寂寞。
C.片段三写“我”是什么,写出花芬芳而短暂的一生,以及它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2.【诗词积累】片段一中的古诗句“一片丹山翠万重,寒流曲曲倒芙蓉”让我们想到了这样的画面:
( )
A.远远看去,武夷山层峦叠嶂,弯弯曲曲的溪流中倒映着朵朵芙蓉花。
B.远远看去,武夷山层峦叠嶂,一层层峰峦倒映在弯弯曲曲的溪流中。
C.远远看去,武夷山一片红红绿绿,一层层峰峦倒映在弯弯曲曲的溪流中。4
D.远远看去,武夷山一片红红绿绿,弯弯曲曲的溪流中倒映着朵朵芙蓉花。
3.【对比判断】三个片段的作者在描绘景色时都( )
A.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生动。
B.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了兴奋、愉悦的心情。
C.描绘了景物色彩,使景物更加生动。
D.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景物生动。
4.【感受方法】读三个片段,我们如何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读片段一,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旅行时类似的情形,感受作者的心情。
B.读片段二,我们可以联想到“马缨花”的寓意:双双对对,合家欢乐。由此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
寂寞。
C.读片段三,想象画面,我们可以联想到四季的更替,想到真挚的康乃馨,想到热情的玫瑰,想到
墓碑前洁白的菊花。
D.从三个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只能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这种方
法,这样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C 2.A 3.D A 4.A 5.C A B D E
6.示例: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粉嘟嘟的桃花林,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挨着一朵,挤满了枝丫。
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我呼吸着夹着桃花淡淡幽香的空
气,感到自己已浸在花香里。
微群阅读
1.B 2.B 3.A 4.D5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简介:1943 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2 月 25 日夜,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
连和三连在沂水县北部突遇日军 3000 余人马兵分数路的包围。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营长决定让
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
歪头崮。
歪头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与临朐(qú)县交界处的沂山,此崮只有北面是较缓的坡,东、南和西三
面都是绝壁,下临几百米的深谷。二连从歪头崮的北面撤到这里后,发现没有退路了,营、连领导就决
定在此固守,寻机突围。
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的时候,战士亓(qí)荣友站在前沿阵地的高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成前
后三层散兵队形,在东洋军刀的指挥下向歪头崮顶慢慢行进。日军的炮弹接连在二连阵地上爆炸,山脊
上飘荡起一片黑色的烟尘,许多战士剧烈地咳嗽起来。“是毒气弹!快把嘴捂上!”营长王子固大声地
喊起来。冲上山的日军此时趁机扑了上来,①二连长齐之顺冲出毒气范围,猛一挥手指挥大家两排枪打
过去,日军便丢下几十具尸体逃下山去了。
为了攻下歪头崮,日军从沂水县起飞了两架飞机参战,轮番俯冲轰炸。二连伤亡惨重。营长王子固
牺牲了,副营长徐福牺牲了,连长齐之顺也牺牲了,全连只剩下不到 30 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山
上已所剩不多的战士们,这时人人都非常清楚目前的处境,他们相互鼓励着,已经不能战斗的伤员们,
把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能战斗的战友,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等待着那最后拼杀时刻的
到来。6
中午时分,日军发起最后的进攻。排长孙现明双腿被炸断了,可是他仍然准确地让手榴弹在敌群中
爆炸。战士李兴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枪口喷出的是他无尽的愤怒。亓荣友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
击,他所在的那个方向,敌人寸步难进。弹药都打完了,只剩下孙现明手中的一颗手榴弹。敌人狞笑着
朝他们一步步逼近,却不开枪,明显是要抓活的。孙现明命令李兴诗等 3 人跳崖突围,李兴诗他们迅速
朝悬崖处扑去,②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同志们,永别了!”接着响起一颗手榴弹的爆炸声,孙现明同几
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③“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平静地对两名战友说。他回头轻蔑地瞟了一眼
正步步逼近的敌人,率先跳了下去。敌人个个目瞪口呆,僵尸般呆在原地,甚至不敢再往前迈进一步。
接着,亓荣友同另一战友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选入时有删改)
1.【整体感知】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下列故事情节排列准确的是( )
A.击退敌人——被围歪头崮——绝境中战斗——英勇跳崖
B.英勇跳崖——被围歪头崮——击退敌人——绝境中战斗
C.被围歪头崮——绝境中战斗——击退敌人——英勇跳崖
D.被围歪头崮——击退敌人——绝境中战斗——英勇跳崖
2.【理解句段】读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战士们的英雄气概,然后选一选。
句①中加点的部分( ),句②中加点的部分( ),句③中加点的部分( )。
A.是动作描写,表现其英勇无畏 B.是神态描写,表现其毫不畏惧
C.是语言描写,表现其视死如归
3.【句子练习】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完成练习。
(1)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和强调战斗之惨烈,赞扬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B.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C.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和强调战斗之惨烈,赞扬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D.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更鲜明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
(2)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文中语言描写的句子改写有问题的一项是( )
A.“同志们,永别了!”孙现明说,接着拉响一颗手榴弹同几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永别了!”接着响起一颗手榴弹的爆炸声,孙现明同几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B.“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平静地对两名战友说……7
“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一脸平静地望着两名战友。
C.“是毒气弹!快把嘴捂上!”营长王子固大声说。
“是毒气弹!快把嘴捂上!”营长王子固开心地大声喊起来。
4.【写法感悟】短文第 3~5 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刻画了具体的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一说这
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以下片段,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的一幕幕场景,完成练习。
【片段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片段二】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除了十几个福建老乡代表外,
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汇拢来更多的人流。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
到我们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我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
来?”有的止不住地“呜呜”哭了起来。
【片段三】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片段四】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
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
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提取信息】片段一选自( ),片段二选自( ),片段三选自( ), 片段四选自( )。
A.《七律·长征》 B.《狼牙山五壮士》
C.《开国大典》 D.《忆长征》
2.【思考分析】以上四个片段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描写的,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片段一:首联概括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困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面”;后三联用长征途中的
几个场景作为“点”来具体描写长征到底有多难。
B.片段二:即将出发的红军队伍和源源不断来送行的人们,是从整体来写的,是“面”;描写乡亲8
们送行时的表现,如动作、语言、神态等,是从局部来写的,是“点”。
C.片段三:把班长看作“点”,战士们这个群体的呼应就是“面”。
D.片段四:毛主席是大典上的主要人物,是“面”;人民群众的呼应是“点”。
3.【总结写法】状状同学从以上四个片段中,总结概括出四种类型的“点面结合”方法,请你试着对号
入座。
A.整体与局部的组合 B.群体与个体的组合
C.概括与具体的组合 D.主与次的组合
片段一: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四:
第二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D 2.A C B 3.(1)A (2)C
4.短文有对二连战士群体的描写,如第 3 自然段中“山上已所剩不多的战士们……等待着那最后
拼杀时刻的到来”。短文也有对其中几位战士的细节描写,如对排长孙现明、战士李兴诗、亓荣
友等的描写。这样的写法,既描写了群体,又刻画了个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强化了描写
的层次感和画面感,突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微群阅读
1.A D B C 2.D 3.C A B D9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s 童年的春节
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给你以下任务,尝试阅
读本文。
1.写一份有关灯笼的介绍文字。
2.体会传统民风民俗对人们的影响。
3.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
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
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
10
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
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
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
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
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
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
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
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
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
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
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
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
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
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
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节选自《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有删改)
1.【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我能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填序号)
A.锃亮 B.添丁 C.游人如织
文中形容门被擦得很亮的词语是( );指新生儿降临,增加人口的词语是( );形容游
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的词语是( )。
2.【阅读策略】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下面阅读文章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完成“写一份有关灯笼的介绍文字”的任务,可快速阅读全文,找到第 2 自然段内容并仔细阅
读。特别注意那些描写灯笼寓意、灯笼种类、灯笼夜市的文字。
B.为完成“体会传统民风民俗对人们的影响”的任务,先默读浏览。要特别注意描写各种民风民俗
时大人、小孩的反应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C.为完成“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这一任务,可以主要关注第 1 自然段中吃饭、贴春联
的内容,第 2 自然段中祭灶王爷和花灯夜市的内容,还有第 3 自然段中烧灯笼上学的故事,把它11
们连起来讲述。
D.完成以上任务,不需要特殊的阅读方法,认真读每一段文字即可。
3.【阅读方法】(1)读批注一,按要求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2)读批注二,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福州,灯笼的寓意:
根据样式不同,文中儿童玩的灯笼有:
根据材料不同,文中灯笼的种类有:
4.【资料补充】元元同学在完成“讲一讲作者在春节过年时的故事”的阅读任务时,觉得资料不够丰富,
补充了《繁星·春水:冰心专集》中的一些文字。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
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
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
在旁边帮忙的厨师父和余妈。
请根据短文和以上资料,以第一人称视角梳理故事情节,下面顺序正确的是( )
①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祖父只忙着写春联和吉利话,我就傻傻站在一边看。
②从“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如灶糖、灶饼,我最喜欢的是灯笼。
③过年前,大人们忙着准备新衣鞋帽,各种糟肉、卤肉、年糕等食物。我站在一旁馋得流口水。
④元宵过后,光彩日子过完了,我最无奈的是和灯笼告别。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福建省的武夷山素有“丹山碧水”和“人间仙境”之誉,带着任务阅读下面几个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我在武夷宫住宿,从曼亭峰下来,上了船,对引路的人说:“这山有武夷九曲的名称,
如果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于是过第一曲而来到玉女峰,只见三座山峰比肩并列,高峻挺拔。
第二曲来到铁城障,被长屏风般的山岩遮拦阻挡着,似乎声音也难传进去。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
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烂也不掉落。第四曲、第五曲来到文公书院。12
第六曲来到晒布崖,崖壁的形状像刀切过似的,像用倚天长剑斩截石头作为城墙,石壁陡峭耸立,像要
向上奔腾,其势不可阻挡。天公放任它横行直刺,以至逼近苍天,却也不发怒,这是为什么呢?第七曲
来到天游峰,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窄,竹子树木也越来越密。一座楼阁凌空而起,众山都在它的下面,
八方荒远的山都蹲伏着罗拜;又像大禹铸造的九鼎,山林溪水中的各种精灵鬼怪,全都显露出它们的形
态。这天晚上月色很亮,三更时分起了风,如同千万鬼怪在奔腾跳跃,就要上楼来。揭师父很能作诗,
和他谈论,一直到蜡烛燃尽,才去睡觉。一夜梦魂萦绕,飘飘然还在山中与云烟往来。第二天早上,来
到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好景致,于是从崖上返回。
(翻译自袁枚《游武夷山记》)
【材料二】
旅游观光车运行示意图
任务一:设计武夷山游览计划,画一张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武夷山时为家人介绍。
【材料三】 一般的山岭,都是有土有石,土石相杂而成的,可武夷山的许多山峰,却由巨石构成,
一石一峰,山就是石,石就是山,壁立千仞,拔地而起。论高度,武夷山风景区的诸峰不算很高,其中
最高的三仰峰,海拔也不过 700 多米,仅及五岳诸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可是,它给人的感觉却高
峻异常;加上怪石嶙峋,奇险处处,使爱山嗜峰者目不暇接。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登峰巅,
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玉女峰像一
位修长的丽人,站立在九曲溪畔,风姿绰约。一线天巨岩裂隙一百丈余,崖顶狭缝宽仅尺许,置身其间,
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爬接笋峰,要抓铁索,攀悬梯,蹬石壁,陡峭可畏。仙掌石屏矗天,似仙人巨
面,堵山障海……这么多的奇峰怪岩,几十座相聚在一起,怎不令人神往。13
【材料四】
武夷山水路旅游注意事项
1.上船或筏前,服从码头调度安排,有秩序登船。
2.起航后,必须穿着救生衣,听从工作人员的安全告知。急流、转弯处拉好船上的安全绳。
3.落水时,吹响救生衣上的口哨,以提示景区安全人员前来救助。
1.【材料选择】为完成任务一,你可能会选用哪几个材料?( )
为完成任务二,你可能会选择哪几个材料?(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2.【阅读策略】下列关于“有目的地阅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完成任务一,我会重点关注材料一中“武夷宫住宿,从曼亭峰下来,上了船”“过第一曲而来
到玉女峰”“第二曲来到铁城障”等关键词句,这对规划线路非常重要。根据这些提示及材料二
图示可以设计出一张水路参观路线图。然后阅读材料四,把握水路游览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
B.为完成任务二,我会首先确定要讲解的景点。因为材料中关于山的资料是最丰富的,所以我会优
先选择一座山来介绍,例如天游峰。介绍时,也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如从材料一中提取位置信息,
从材料三中提取样貌信息,再从材料一中提取名人游记、故事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讲解任
务。
C.带有不同目的阅读同一篇材料时,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就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
不一样。
D.有目的地阅读材料时,应该极为细致地阅读,不能抢速度,一边读一边预测、一边提出问题,看
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3.【汇报成果】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再读资料,试着讲解天游峰。
14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B C 2.D
3.(2)“灯”和“丁”同音,送灯是添丁的意思。
走马灯、金鱼灯、白兔灯。
纸灯、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
4.C
微群阅读
1.AB AC 2.D
3.示例:武夷山自古有武夷九曲之名,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乘船游览,过第一曲至玉女
峰,过第二曲来到铁城障,第三曲来到虹桥岩,第四曲、第五曲来到文公书院,第六曲来到晒
布崖。第七曲便来到了天游峰。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
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清代袁枚在《游武夷
山记》一文中曾说:“众山都在它的下面,八方荒远的山都蹲伏着罗拜;又像大禹铸造的九鼎,
山林溪水中的各种精灵鬼怪,全都显露出它们的形态。”从这里可见其峰之险峻,其名之远播。15
第四单元主题阅读
小英雄雨来(节选)
雨来这么被推搡着在前面走,二百多鬼子和特务在后面跟着。
到了村东的大路上。连鬓胡子指挥官,耗子一样的小圆眼睛,滴溜溜转动着,瞧瞧那些土块下面的
红绿纸条,又瞧瞧雨来。紫黑脸宽鼻子的特务,急忙上前问雨来:“这些都是地雷吗?我就不信!”
雨来回答说:“不信?对啦,没有地雷。你去踩一踩吧!”
紫黑脸宽鼻子特务伸出大巴掌,给了雨来一个脖儿拐,咒骂着:“小兔崽子,我知道你没安好心眼
儿!”
①雨来一会儿把敌人领到野地里,一会儿又领到大路上,弯弯转转,在这片假地雷阵里走。突然,
他故意扯开嗓子喊叫一声:“小心地雷呀!”一个鬼子兵,正好踩到松软的地上,以为踏着地雷了,惊
叫一声,趴倒地上。这一叫,整个鬼子大队都忽啦忽啦闪到一边,叽里咕噜趴下来,吱哇乱叫。他们趴
了一会儿,不见雷响,才松口气站起来。雨来带着敌人继续往前走。广阔的田野上,一块两块没有收割
的豆子地,火焰似的高粱穗儿,雪白的棉花球,耸入云天的白杨树,都仿佛瞪着眼睛,等着看看鬼子怎
样踏到地雷上。
现在,雨来正领着鬼子大队在河岸上走。②雨来四下里看看,心想:已经把鬼子领到地雷阵的当中
来啦,我得想个办法脱身啦。怎么脱身呢?雨来一边走一边打主意。鬼子队伍的背后河堤上,大路上,
漫地里是地雷。前面的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也是地雷。
离头前的第一个地雷只有两丈远了……一丈远了……
还有几尺远了。雨来回头向鬼子指挥官说:“前面,地雷的没有啦!”③雨来故意一边走,一边回
头说话,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唉呀”叫了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滚进河里去了。雨来在水
里游着。他故意从水里冒出头来,扬手喊了声:“救——命——啊——!”就假装被波浪打进水里。接
着,仿佛被涌起的波浪推上水面似的,又闪露了一下小脑袋,就沉进河底去了。16
这时一个地雷山崩地裂似的爆炸了。河堤上升腾起来的浓烟,卷着沙土和炸碎的鬼子衣片,直冲上
天空。民兵的枪也响了起来,子弹带着啸声飞进鬼子混乱的队伍里。
(选入时有删改)
1.【整体感知】用小标题概括故事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正确的顺序是( )
①被逼引路,临危不惧 ②地雷建功,痛歼鬼子 ③引敌入阵,智勇脱身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③②①
2.【品读句子】读句子,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句①( ),句②( ),句③
( )。(填序号)
A.从人物言行描写当中,表现其机智勇敢
B.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当中,表现其机智冷静
C.从人物动作描写当中,表现其敏捷灵活
3.【写法探究】文中画波浪线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
A.面对日寇的入侵,每一寸中国的土地就像雨来那样饱含着愤怒。该处的环境描写,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描写景物,表现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B.用景物描写表现田野的广阔,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让敌人的大部队疑神疑鬼生怕中计,使故事合
情合理。
C.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使人心生赞美。
4.【迁移运用】读选文第 1 自然段,思考:一个十多岁的少年——雨来面对绝境,他会犹豫吗?他会想
些什么呢?请联系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写一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片段一】一名四十出头的中年布衣男子在太监引领下走进大庆殿,来到御座前,那男子屈身跪倒,
高声道:“臣李纲,参见康王殿下。”早已候在殿中站在一旁的汪伯彦听到李纲竟然仍以“康王”来称
呼赵构,顿时一横眼,嗤了一声道:“李纲,你也太大胆了。如今我主已是陛下,你却仍以旧谓相称,
这是冒犯龙颜,你想被问斩吗?”
李纲抬起头,双眼死死盯着说话的汪伯彦,一脸鄙夷地说道:“我正寻思是何人呢!原来是蛊惑康王的17
十策空谈君。真没想到,当日那个空谈出一番边事之人,如今居然也敢在大殿上大呼小叫了。”
李纲的一番话,说得汪伯彦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可面对这曾在大宋危亡之际真正出力拒敌的一代名相,
他不敢再开口。
(节选自小说《名相李纲》)
【片段二】虎门海滩,钦差大臣林则徐端坐在高台上,心想: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不管遇到多少困
难,我都要把收缴来的鸦片统统销毁!
销烟开始了。林则徐一声令下,一群民工先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水中,接着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池。
等烟土泡透了,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向上蒸
腾……
林则徐对外国商人的严正警告,那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现在,你们看到了吧!我大清政府禁烟
决心已定,且百姓拥护。望你们从此做些正当生意,如果再走私鸦片,你们将自投罗网。”
(节选自小说《虎门销烟》)
【片段三】大明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将士二万五千多人,战船数十艘,旌旗招展,
从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四月初一船队驶达台湾鹿耳门港外,郑成功擂鼓点将说:“众将勿以红毛火炮
为疑畏,当遥观吾益首所向,衔尾而进。”于是郑军从禾寮港与北线尾登陆,进攻赤崁城。荷兰总督揆
一多次遣使者来,妄图以十万两银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对荷兰使者义正词严地说:“台湾一向属于
中国,以前允许荷兰人借居,但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节选自小说《民族英雄郑成功》)
1.【提取信息】按照材料顺序,下列简介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依次对应的是( )
①福建人士,打败了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②福建人士,销毁害人的鸦片,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和利益。
③祖籍福建邵武,号梁溪先生,两宋之际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注朗读】下面对三个片段朗读语气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片段一应该抓住李纲的动作、神态读出浩然正气。
B.片段一中对汪伯彦的描写应该读出狐假虎威、阿谀奉承的语气。
C.片段二和片段三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D.片段三中第一句的环境描写要读得委婉含蓄。18
3.【感悟形象】对以上片段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片段一突出了人物的刚正不阿。
B.片段二突出了人物血战沙场、视死如归的决心。
C.片段三突出了人物的勇敢和冷静有礼。
第四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C 2.A B C 3.A
4.示例:我该怎么办?是面对鬼子的枪口冲上去跟他们拼命,还是带他们找到乡亲们?不,我不
能死,更不能出卖乡亲们。我要想办法把鬼子带到地雷阵里去,这样即使我死了,大家也一定
能把这群鬼子消灭掉。
微群阅读
1. C 2.D 3.B19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
善
QQ 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
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
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真的这么急吗?连让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
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我下到一楼时,忽然想起自己的
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我说
明原因,老人回去找了一会终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客气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
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
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
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 ”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
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有一天打扫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2008 年 12 月 22 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
课时,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
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
己好狭隘。从那以后,再遇到任何事,任何人,我都会警醒自己先听别人把话说完……20
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
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
些善很小很小,也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在心中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作者李慧,选入时有删改)
1.【整体感知】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B.生活中能够于细节处见精神。
C.善于关注细节,人间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做一个好人。
2.【理解句段】充分的细节描写能使人感受到人物的善,读句子,完成练习。
(1)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对老人的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
B.这句话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
C.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心和尊重。
D.这句话表现出老人超凡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善”。
(2)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
自己好狭隘。从那以后,再遇到任何事,任何人,我都会警醒自己先听别人把话说完……
对上面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的开心和兴奋。
B.这句话是环境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的后悔与自责。
C.这是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的后悔与自责。知错能改,其实这也是一
种“善”。
D.这是对“我”的言行描写,从中能感受到“我”的改变。
3.【情节梳理】短文通过以下三件事情来表现“善”的主题,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请选择。
(填序号)
A.详写 B.略写
(1)QQ 聊天时,朋友还没等“我”道别就已经下线。( )
(2)拜访前辈,老人身体不好却坚持在门口等客人走远了再关门。( )21
(3)检查作业,不给孩子辩解机会就大声呵斥,半年后看日记才知自己错了。( )
4.【领悟写法】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情来写?为什么三件事情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这样安排对表达文
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帮助?
福建省明珠小学开展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明明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围绕“按图索骥”这个题目选了
以下材料,读一读并完成练习。
【材料一】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
找目标。
【材料二】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蛈日②,蹄如累曲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
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
马好跳,不堪御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七》)
【注释】①隆颡(sǎnɡ):高高的额头。②蛈(tiě)日:眼睛鼓起,也有人认为是“蚨(fū)目”
之误。蚨,即青蚨。③累曲(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形容蹄子很大。
【材料三】
明明的日记
上体育课时,我的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腿。我带着几位同学把他送去医院。我们在医院门口看到了这
张分布示意图。看完图示后,我迅速带领大家把受伤同学送到了 1 楼综合门诊。22
1.【信息提取】根据上述几则材料中的内容,可以推测“骥”的意思为( )。
A.良马 B.驽马 C.癞蛤蟆 D.马
2.【信息提取】《相马经》中说好马有三大特征,指的是( )
①好跳,不堪御 ②高高的额头 ③眼睛鼓起 ④蹄子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拓展思维】围绕“按图索骥”这个题目,你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哪些材料?
23
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2.(1)B (2)C 3.(1)B (2)A (3)A
4.三件事都是平常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表现了“善”的中心意思。第一件事写对方的“不
善”以引入话题,所以略写。后两件事情都表现了人物的“善”,所以详写。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A 2.B
3.还可以找一找“按图索骥”这个成语故事带给人们的启示,人们按照线索寻找而获得成功的故
事等资料,都可以作为这一活动所需的材料。24
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
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
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再持
续 40 亿年。过了 40 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
地球的任何抖动!①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 4000 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 4000
万年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 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 4000 万年为奋斗目标!
②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 400 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
那么这 400 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 400 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 400 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 400 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
果按照现在这种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 4000 年后乃至 4000 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
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
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 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
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 4000 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
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25
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整体感知】默读画“ ”的句子,想一想,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伏笔铺垫。 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2.【梳理内容】短文从哪两个方面回答了第 1 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 )
①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②地球上的资源能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③地球上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是否能够增加。
④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否能够持续高速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理解句子。
(1)对句①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描述最准确的是( )
A.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强调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B.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强调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C.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能量强大,如果演化为红巨星则破坏力更大。
(2)联系上下文理解短文,句②中“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的是( )
A.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B.人类发动的战争威胁
C.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 D.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
4.【语段理解】短文第 4 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围绕“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这句话,作者先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
明人类近 400 年来取得的成就比有人类历史以来的 400 万年间取得的成就还大,同样消耗的资源
总量也多得多。再说明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难以想象。
B.“4000 年后乃至 4000 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作者用强烈的反问表达担忧。围绕这
个观点,作者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人类近 400 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对地球的破坏同样巨大。
5.【观点表达】读短文第 6~7 自然段,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说说你对“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这句话的理解。
26
公交车是常用交通工具,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让出行更顺利、快捷。小林同学家住盛唐站附
近,他希望早上 9 点前赶到位于漳浦一中的表哥家聚会。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1.【信息提取】根据上述材料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
B.图中,站牌上箭头指示方向就是公交车前进的方向。
C.一般来说,公交车停靠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转车次数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D.不同车次停靠的站点数量是不一样的,而且不会有交叉。
2.【信息归纳】根据以上材料信息,下列乘车路线安排明显不合适的是( )(多选)
A.坐 3 路公交直达,从盛唐站出发坐 4 站到漳浦一中站。
B.坐 2 路公交,从盛唐站出发,坐 2 站到县政府站下车,再换乘 1 路公交,坐 1 站到漳浦一中站。
C.坐 2 路公交,从盛唐站出发,坐 6 站到黄仓开发区站下车,再换乘 1 路公交,反向坐 4 站到漳浦
一中站。
D.坐 3 路公交,从盛唐站坐 1 站到中心市场站,转 2 路公交坐 1 站到县政府站,再转 1 路公交坐 1
站到漳浦一中站。
3.【对比判断】上题中的可行方案哪一个更符合小林同学的需求?请说明原因。
27
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B 2.B 3.(1)B (2)A 4.A
5.示例: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取决于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和地球为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者觉得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控制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学会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D 2.AD
3.坐 2 路公交,从盛唐站出发,坐 2 站到县政府站下车,再换乘 1 路公交,坐 1 站到漳浦一中,
这个方案最合理。这个方案公交车停靠站点较少,根据出发时间和希望到达时间也可以排除其
他方案。28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天堂音乐(节选)
那是 1791 年的圣诞夜,21 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
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
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
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
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
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
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老人静静地听着。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
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
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
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
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
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
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
的寒风中。
(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选入时有删改)29
1.【字词理解】文中形容久病不愈,病危将死之时的词语是( );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的四字
词语是( )。
A.弥留 B.夙愿 C.油然而生 D.穷困潦倒
2.【语段理解】(1)反复朗读第 4 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
A.老人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
B.老人好像看到了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
C.老人好像看到了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
D.老人好像看到了天使在歌唱,在为他指引方向。
(2)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第 4 自然段内容,想一想老人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 )
资料袋:《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结构是 ABACA 的形式。A 段用的是 A 小调,显得
温柔而亲切。B 段出现一个新的曲调。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音乐从弱起,渐渐
变强,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 A 段。C 段多用和弦,
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
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 A 段。
A.温柔而亲切 热烈而紧张 优美与温和
B.严肃而稳重 温柔而亲切 热烈而紧张
C.热烈而紧张 温柔而亲切 优美与温和
D.老人的联想与音乐的旋律无关
3.【整体感知】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下面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贝多芬被爱丽丝的美丽所感染,忘情地创作出了这首音乐,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B.爱丽丝、老人的穷困让贝多芬深感同情。以“献给爱丽丝”为名,是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努力,改
变命运。
C.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经过长期的酝酿,他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
名,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
D.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能够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名,不
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
4.【迁移运用】你也有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吗?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听音乐时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30
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kuì)②粮,过雍(yōnɡ)门③,鬻(yù)歌④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lì)
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jù)⑨而追
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跃抃(biàn)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⑪。乃厚⑫赂⑬发⑭
之。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④鬻歌:卖唱。
⑤:中梁。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⑧曼声:拖长声调。⑨
遽:立刻,匆忙。⑩抃:拍掌,两手相击。⑪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⑫厚:很多。⑬赂:
赠送财物。⑭发:送走,打发走。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既去(已经) B.既去(离开)
C.忘向之悲也(方向) D.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
2.【内容理解】(1)“韩娥善歌”中“善”的意思是( )
A.善良。 B.善于,擅长。 C.熟悉。 D.赞许。
(2)“韩娥善歌”这个故事说明( )
A.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
B.像韩娥这样会唱歌的人。
C.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努力追求技艺的精湛。
D.人民大众应该懂得欣赏像韩娥这样的善歌之人。
3.【句子理解】解释“一里长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
4.【观点表达】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竟能余音绕梁三日。联系资料袋内容,和同
学交流你的感受。31
资料袋:本故事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与本故事相关的成语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
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D 2.(1)D (2)A 3.D
5.示例:在舒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
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一片片枫叶正
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地下落……继续前行,一条小溪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
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好像在告诉我:
“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小古文阅读
1.C 2.(1)B (2)A
3.韩娥的热情演唱,引得整个乡里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
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忘光了。
4.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结缘,韩娥因善唱而青史留名,音乐的力量实在令人震撼。32
第八单元主题阅读
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
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
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
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
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
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
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
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
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
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
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
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
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33
(节选自《鲁迅散文集》)
1.【字词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试着给加
点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近义词吧。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 )
A.南方 B.北方 C.从来 D.方向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
A.展现 B.消融 C.消息 D.消灭
2.【句子理解】(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联系上下文,翻译成现在的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吗?
B.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
C.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很丰富。
D.博识的人们觉得他无论单调还是丰富,都是不幸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将江南大地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B.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滋润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C.赞美江南女子青春的美丽。
D.写江南的秀美风景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3.【题目感知】下面各组题目多多少少都与鲁迅相关,读题目,照样子填序号。
A.以事物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D.题目特别吸引人
例:雪 风筝 狗 猫 鼠 ( A )
(1)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 Q 正传 ( )
(2)奔月 补天 铸剑 ( )
(3)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 )
4.【内容梳理】阅读全文,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
A.文章第 1 自然段描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
B.文章第 2、3 自然段写孩子们一齐来塑雪罗汉,雪给人们增添无限的生活乐趣。
C.文章第 4~6 自然段描绘朔方的雪蓬勃奋飞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4
D.全文通过描写雪景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了他希望在朔方永远居住和欣赏
雪景的愿望。
5.【走近鲁迅】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
资料袋
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
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
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
光明。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评论
写作背景:鲁迅的《雪》写于 1925 年 1 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
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鲁迅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其对
冷酷黑暗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情怀。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听抖音热歌《丁丁》,7 岁的侄子居然问我那些闽南方言唱的是什么。天啊,福建闽南人
听不懂本地话。再看看 16 岁的儿子,也是在福建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儿,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
也不常用,说得不熟练。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用
方言讲课。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
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现在也只讲普通话,很多闽南话她连听都听不懂。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
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35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方话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唱起歌来可有韵味呢,有文化的语言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也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
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引自互联网)
钱乃荣(语言专家):“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
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上更受欢迎的
原因。”
程乃珊(作家):“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
(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敬文东(文学博士):“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
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
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
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1.【现象分析】第一则材料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网友听抖音热歌《丁丁》发现侄
子听不懂闽南话这个现象引发的。对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家现在只讲普通话,不讲本地方言。
B.随着城市的开放,方言逐渐失去交流沟通功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C.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D.方言里缺少文化。
2.【分析判断】统观材料一、材料二,判断方言具有哪些价值。下面说法有问题的一项是( )
A.方言里有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
B.方言里有文化内涵,值得保留和欣赏。
C.方言毫无价值,即使消亡了也毫不可惜。
D.方言交流起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3.【观点表达】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观点各不相同:有人
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说普通话,生36
活说方言。你觉得方言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第八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1)A C (2)B
2.(1)A (2)B
3.(1)B (2)C (3)D 4.D
5.示例:“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相比南雪,作者更喜欢北雪。他觉得朔雪
才称得上是“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鲁迅坚定了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
治作斗争的决心,在黑暗中追寻革命的方向。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B 2.C
3.示例:我觉得方言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在
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就显得很有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我国大多数学生来说也主要
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有助于我们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
作为福建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