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浙江省 (Z20 名校联盟)2021 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13 题。(20 分)
苦恼
. [俄]契诃夫 著 汝龙 译
慕色畴暗,大片的雪统着刚点亮的街灯精洋洋地飘飞着。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
上一不动,身子往前伛着。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一动不动。
还是在午饭前,他俩就出了院子,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黄昏的暗影笼罩全城,街灯
黯涉光已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热闹多了。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猛一哆嗦,看见一个军人。为了表示同意,
姚纳抖了抖缰绳。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撮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喷的一响。
“你往哪儿闯啊, 鬼东西?,姚纳听见黑暗里有人嚷起来,“你到底是往哪儿走啊?靠
右!”
“你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车的车夫朝他咒骂,一个行人穿过马路,肩膀刚好擦着马鼻子,就狠狠地
瞪他一眼。姚纳坐在车座上惶恐不安。
“这些家伙真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跑来撞你的。”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个字来,只
是哼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
就死了……
“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
车夫又伸出脖子,挺起身子,笨重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
军官闭着眼晴,分明不愿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
馆的左近停下来。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
雨鞋发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撮得啧喷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他顾不得讲价了。青
年们相互推着,骂着,拥上雪橇。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祥的声音说,“快走!你戴的这是什么帽呀,老兄!
走,去彼得堡,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姚纳笑,“这帽本就不行啦!”
“得了,你啊,赶车吧!你就打算一路上都照这样赶车吗?要我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姚纳笑了,“好有兴致的爷!”
“呸!滚你的!”驼背愤愤地喊叫,“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
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
姚纳感到了背后那驼背的扭动的身子和颤抖的声音。他听着骂他的话,看着这几个人,
孤单感觉渐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顷,他又回
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
“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背咳了一阵说,“赶车吧! 车子照这么爬,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一给他一 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觉得,不如说听见脖子后面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爷!”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高个子问。
“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没来
找我,
却去找了我儿子……. .”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口吃说谢天谢地,
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
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
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
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
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法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
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姚纳看见一个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就下决心跟他攀谈一下。
“现在什么时候啦,朋友?”他问。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
可还没过上五分钟,他就挺起腰板,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
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他想。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
坐在一个又大又脏的火炉旁边了。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全睡着人。姚纳看看他们,搔
搔自己的身子,后悔回来得太早了。
“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眼蒙胧地咳了几声,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
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姚纳看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 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
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
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讲,
应当讲一讲他儿子怎样得病,怎样受苦,临死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对了,
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
活着多好。”
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
再会,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突然间,那小崽子跟你告
别,死了。你不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0.简要概括姚纳的“苦恼”的双重情感内涵。(4 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 分)
12.简析姚纳这一人物形象。(4 分)
13.《苦恼》和《祝福》都设置了人物“诉说与倾听”的故事情节,在诉说对象和倾听态度
上,两篇小说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各有什么作用? (6 分)
【分析】(1)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
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
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
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
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
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探究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
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
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
系。
【解答】(1)由“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这个星期我……
嗯……我的儿子死了”等句可知,姚纳的苦恼最初来源于儿子的去世。由“‘拐弯呀,鬼东
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
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快到十点了……你停
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等句子可以看出,姚纳想要将儿子去世的悲伤向别人倾诉一
下,结果所有的乘客都不倾听他的苦恼,对他的苦恼无动于衷。因此,“苦恼”的深层含义
是姚纳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2)“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姚纳
的痛苦;“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是心理描写,
千千万万的人,却没有人听他倾诉,内心焦灼,绝望;“那苦恼是广大无垠的,要是姚纳的
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
没人看见”运用夸张的手法,“无边无际”“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写出姚纳苦恼的
深重;“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运用反衬手法,如此深重的苦恼,却无人理会
他,表现人的冷漠。
(3)由“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可知,主人公是一名车夫,由“其实
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可以看出,姚纳挣的较少,生活贫困。
由“你往哪儿闯啊,鬼东西?”“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
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可知,姚纳饱受
客人打骂,毫无尊严。
由“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我?我那个老婆早
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可知,姚纳丧妻丧子,命运悲惨。
由“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一口气说,谢天谢地,
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
漆黑的门口,不见了”“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姚纳看看他
的话发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
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
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可知,姚纳想倾诉而不得,孤独凄凉。
(4)姚纳向军人、年轻人、看门人、年轻的车夫倾诉,无人理会他的痛苦,跟小马倾诉时,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
了”,小马倾听了他的苦恼,倾诉对象由人到马,人的苦恼只能从马的身上得到安慰,表现
了姚纳的孤苦无依。
《祝福》中,祥林嫂向“我”、四婶、男人、女人等倾诉,倾诉对象始终是人,最初“四婶
起刻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
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
泪来”,后来“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
纷的评论着”,以人们对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答案:
(1)①儿子不幸死亡,姚纳备受丧亲之痛。②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2)①运用心理描写,表达了姚纳无人可以倾诉“苦恼”的焦灼与绝望。②运用夸张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姚纳心中的“苦恼”的浩大与压抑。③运用反衬手法,把姚纳巨大的苦恼与人
群完全的无视作对照,表现人的冷漠。
(3)①以赶车为生,生活贫困。②饱受客人打骂,毫无尊严。③丧妻丧子,命运悲惨。④
想倾诉而不得,孤独凄凉。
(4)①《苦恼》的诉说对象由人到马,《祝福》的诉说对象始终是人。②《苦恼》中的人
都不愿听姚纳诉说,只有马能倾听;《祝福》中的人对祥林嫂的诉说,先满怀兴致,后厌烦
唾弃。③《苦恼》以人只能从马身上寻求慰藉,来凸显姚纳的孤苦无依;《祝福》以人们对
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红玫瑰
(澳大利亚)莎拉·埃文斯
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他前一天去世了,妈妈想要对这栋破败不堪的房子来一次大扫
除。房子年久失修,墙上的油漆斑驳脱落,地板也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
“没什么不好的。”妈妈大步流星地从我旁边走过去,手里拎着两个装满清洁工具的塑
料桶。
“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私人空间了。”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
涌上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
烦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
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但因为外婆,我们从不跟他计较。
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玫瑰。在整个平淡无奇的农场,
外婆的花园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才不会关心这个呢,”妈妈打断了我的回忆,“一直都没关心过。当然了,我们不
该说死者的坏话。”说完,她迅速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婆在战时与一名军人私奔后,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
子。那时候,妈妈 10 岁,舅舅瓦尔 13 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 6 岁。
外婆的离去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免费劳力的丧失。为了缓解压力,外公
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
丹尼斯住在屋外的小棚子里。那里冬冷夏热,非常难熬。六个月之后,他离家出走,并
谎报年龄参了军。
受到丹尼斯成功出逃的鼓励,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
外婆的离去给了妈妈当头一棒,她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长大成人。她要打扫房子、洗衣做
饭,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西尔维娅。不过刚一成年,姐妹俩就从家里搬了出去。
责任,妈妈说,是她跟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
我负责收拾厨房。外公活到了 90 岁,在那么多个 10 年里,除了麦特斯厨灶换了新的之
外,厨房的样子竟然一点都没有变。我拉开橱柜的抽屉,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了旧信封、生锈
的图钉、断了的橡皮筋、褪色的羊羔奶嘴等物品。
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里面似乎装着什么东西,
一晃就叮当作响。盒盖上写着三个名字:梅、伊夫琳和西尔维娅。是外婆、妈妈和小姨的名
字。外婆的名字上有一道深深的划痕。多年没人动过的盒盖早就锈住了,怎么都打不开。
“你知道这盒里装着什么吗?”我问妈妈。
“子弹。”妈妈说着,伸手拿过烟丝盒。
我瞬间失去了兴趣。刚才在那些覆满灰尘的抽屉里我早就见过散落的弹药了,再发现几
颗子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她喁喁私
语。
“你说什么?”
“战争期间,你外公在家里挂了一幅地图,随时关注着盟军和敌军之间的战况。”她指
了指墙壁,“当日本军队离澳大利亚越来越近时,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
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
“他想枪杀你们?”
“他认为那样做比让我们被敌人抓走要好。”
“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
妈妈盯着我。难道我说错了?
“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
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尽心照
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
“妈妈?”
“把盒子打开。”
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
“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我不解地问。
妈妈没有答话。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
10.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记不清有多少个折磨人的星期天,我们围坐在外公一碰就吱呀作响的木桌边,不耐烦
地听着他喋喋不休的抱怨。
(2)妈妈轻轻抚摸着盒盖上的划痕。
11. 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2. 结合全文,评析小说中的“外公”形象。
13. 小说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答案】10. (1)通过“围坐”“听”等动作描写和“折磨人”“不耐烦”的情态(心理)
描写,表达了家里人对外公的不满与无奈。(2)通过“轻轻抚摸”的动作(细节)描写,表
现了妈妈对外婆的深切怀念和对外公无情处置外婆的沉痛之情。
11. ①“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整理外公的房子,外公生前的异常言行,发现橱柜
的烟丝盒及两颗子弹等主要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见证和回忆串联起来的。②从“我”的
视角讲述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③通过“我”的情感流露(心理活动)丰富了妈妈、外公
等人物形象。
12. ①外公是个强悍的男人,独自守护着农场,并养大了三个孩子,有可敬之处;②外公是
个无情的人,居然用子弹杀死子自己的妻子,用交换孩子的方法迫使孩子多干活;③外公实
际上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使他人性尽失,化身为魔,屠戮亲人。
13. ①外婆亲手种下的玫瑰花在全文中摇曳生姿,作者以玫瑰花写外婆,暗中赞美了外婆生
前热爱生活、格调高雅、勤劳持家的品质;②妈妈对外婆留下的玫瑰花的热爱与对外公的冷
淡形成对照,暗示了故事残酷的真相;③外婆种下的玫瑰花“香甜酸郁”“深红色”,给作
品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战争的残酷与丑恶;④小说以“血红色的玫瑰”
收尾,增强作品的反思意味。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1)从内容上看,本句是写“我”走进房间,脑中涌起的对外公的记忆。从手法上看,“折
磨人”“不耐烦”是对我们当时听外公抱怨的心理、情态描写;“围坐”“听着”是对全家
人的动作描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再结合“吱呀作响”“喋喋不休”
等词语,可以看出全家人在听外公抱怨时的内心的不情愿和无可奈何。
(2)首先,从手法上看,此句是对妈妈的动作描写。然后,结合前文语境分析,这个破旧
的烟丝盒是外公的遗物,盒盖上写着外婆、妈妈和小姨的三个人的名字,里面装着处置她们
的子弹,根据盒子里“只有两颗子弹”可知,外婆已被外公处置。这一动作前加上“轻轻”
的修饰词,再结合后文语句“我们只是怕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表现了妈妈此时内
心对外婆深深的怀念同情,对外公做法的痛心。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叙述视角看,以“我”的口吻叙事,属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增强
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其次,从文章结构来看,结合
原文语句“我们在清理外公的房子”“我走进房间,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我把所有的东
西都扔进了垃圾桶,只留下一个破旧的烟丝盒”“费了好大的劲,我才把盒盖撬开”分析可
知,“我”的回忆和亲历串联起文章内容,所以“我”是线索人物。最后,结合文中语句
“‘这样做不好吧’我有点不安地冲着后门说”“外公会不高兴的,他最讨厌别人乱闯他的
私人空间了”“你说什么”“他想枪杀你们”“幸亏他没失去理智,这些子弹还在”分析,
“我”的情感流露,使妈妈、外公形象更丰富了。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是一个牧民,养着一群羊……外公独自养大了三个孩子。那时候,妈妈
10 岁,舅舅瓦尔 13 岁,小姨西尔维娅只有 6 岁”分析可知,文中的外公是一个在生活中强
大的男人。
根据原文语句“这些子弹是给我们准备的,每个人一颗”“为什么只有两颗子弹”分析可知,
外公枪杀了外婆。再结合语句“外公把瓦尔与邻居的儿子丹尼斯做了交换,据说这样他们可
以迫使男孩子们干更多的活”“瓦尔也试图一走了之,结果不幸被抓,被外公打了个半死”
分析,外公是一个无情的人。
根据原文内容“在他眼里,战争过后,道德败坏,女人放荡,偷情泛滥,整个社会简直就是
一个污秽堕落的泥沼”“他把几颗子弹放进了烟丝盒,并告诉瓦尔,要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
农场,他就把这几颗子弹分别喂给妈妈、西尔维娅和我”“他一直想让我们相信是你外婆背
叛了我们,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她抛弃了我们。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只是怕
他,所以什么都不敢说”分析可知,战争使外公失去人性,杀死亲人,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
人。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深刻意蕴的能力。
首先,从人物分析,根据原文语句“她看向窗外,怔怔地盯着外婆种下的那些血红色的玫瑰”
分析可知,玫瑰花是外婆栽种的。文中作者又用“血红”“香甜馥郁”“深红色”等词突出
玫瑰花的美好,所以,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实际是赞美外婆的美好,她是一个如花的女
子,热爱生活、勤劳高雅。
其次,从手法来看,根据原文语句“外公慷慨陈词的时候,妈妈总会溜出房间,去看外婆的
玫瑰”“我们都尽心照料着妈妈的玫瑰。我们也只能做那么多了”“责任,妈妈说,是她跟
外公保持联系的唯一理由”分析可知,妈妈对外婆的玫瑰花和对外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暗示了外公亲手杀害外婆才是故事的真相。
再次,从阅读效果分析,本文主旨是揭露战争扭曲人性的残酷,结合原文语句“外婆的花园
独居一隅,那些香甜馥郁的深红色玫瑰构成了农场唯一一道美丽的风景”分析,“外婆的红
玫瑰”是美的象征,给人温暖和希望。
最后,从文章主旨分析,文章以“外婆的红玫瑰”为题,以“血红色的玫瑰”收尾,“红玫
瑰”、外婆的遭遇是让人们反思战争的罪恶。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
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
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 所
问。
浙江省百校联考 2021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乃馨
[加拿大] L·M·弗西亚
每到月底,老妇人的儿子都会在账户里多加些钱,好让餐馆老板罗杰保证他总会对这位
特殊的顾客表现最谦恭的欢迎。
这位顾客虽然吃得不比鸟多,却要求坐在餐馆后头专供三人用餐的最佳席位上。每当正
午十二点钟响,老板拉开餐馆大门时,阿奈斯夫人总会准时出现,从不缺席;晚间六时三十
分,她又会偕同卖花女咪咪到来,咪咪的职责是:只要绽放在每一张餐桌上的美丽红色康乃
馨显露些微的凋萎,她就须将它换掉。
亲吻了阿奈斯的手之后,罗杰接过了她的手杖,若是在冬天,还得接过把她包得像洋葱,
一层又一层的毛皮服饰。像个被帆篷环抱的船夫,他小心翼翼地护送她来到她订的餐桌前,
扶着她挤入座椅之后,把小灯笼点亮,挪挪康乃馨,把它衬托出来,然后把菜单摆在她面前。
差不多全盲,差不多全聋,又刻意地作哑,这老妇人点点头表示满意,A.头上的羽饰夸张地
颤了颤,上仰的下巴晃了一下落在一大叠多出的下巴上,形成一个褶边。
阿奈斯已濒临她人生的终点,不再有什么食欲了,但是她并未丧失属于她岁月中特有的
风格;再怎么说她也不至于婉拒如此高雅侍奉的餐饮,即令她亲爱的、唯一的,永远在旅行
的单身儿子竟然把烹调的重任委托给了陌生人。不过,千真万确,那天晚间阿奈斯的确一点
胃口也没有!每一羹匙的汤刚一流到她的喉口就停滞了下来,费了好大的劲儿她总算把那一
小湾液体倾入下面的流域中。
阿奈斯很快就觉悟到她实在不该再勉强自己了。其实,她发觉这是上天赐给她很大的福
分,突然她又挣脱了另一种枷锁。几乎全然摆脱了声音与色彩的需求,她终于可以不要食物
了!只是,为了不惹人嫌,哪怕是她儿子,她仍然点了牛排与马铃薯;不过往四周偷瞄了一
下之后,她鬼鬼祟祟地把每一口食物轻吐在膝上的餐巾上,然后褶起一角盖上。面包与甜点
覆盆子果酱也如法炮制,之后,她将湿巴巴的小包塞入手提包里,继续假装进食……她正在
藏起的东西。
苦恼困惑,罗杰一本正经地训斥女侍,要求找回遗失的餐巾,并为阿奈斯夫人点她要的
草药茶。就在那时刻,老妇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冲动……就像好久以前,她怀孕时有的那份对
爱与呵护的渴望……在那种日子里她所欲求的对象从来无法寻获,可是现在有了儿子了……
可是现在……婷立在花瓶里,摇曳在温暖的灯光中,一层层的花瓣晶莹剔透,红色康乃馨的
幽香在餐馆里弥漫……阿奈斯伸出了手,将花朵凑在鼻尖,深深地嗅了一阵;之后,很高雅
地,脸上透着红光,启开牙齿,像吃朝鲜蓟【注】般地,开始自外层花瓣着口……
待她将花心放在桌面时,这才有些感觉到罗杰躬身立在她后面……这时,以一种聋人开
口般惊人,又不伤害人的礼貌的语调,阿奈斯对他说:“明天得给我白色康乃馨……你交待
咪咪好吗?……白色康乃馨……红的味道太重……你懂吗?罗杰?我改吃雏菊之前,想先好
好尝尝白色康乃馨!”
就在这一刻,在惊愕的店员与欣然的顾客众目凝视之下,阿奈斯决定风风光光地离开这
个世界,那一声令她闭气的朗笑自她一层层的下巴直泻而下,B.头顶上的羽饰也跟着作了最
后一次的振翅摇动。
(有修改)
【注】朝鲜蓟:别名法国百合,可食花蕾,叶柄经软化栽培后可煮食
10. 赏析第 6 段中的画线句子。
11. 文中两次写到阿奈斯头上的羽饰,分别有什么作用?
12. 说说文章以“康乃馨”为题的作用。
13. 阿奈斯的儿子在文中并未正面出现,联系文章,评价阿奈斯的儿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0. 细节描写(动作和神态描写),“脸上透着红光”“启开牙齿”“吃”等写出
了阿奈斯的反常。表现出她临终前的孤苦凄凉,也写出了她离世前对爱与呵护的渴望。
11. A 处写头上的羽饰是为了突出阿奈斯装饰的高雅和刻意。B 处是通过羽饰暗示着阿奈斯
的悲凉离世。
12. 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②康乃馨象征着对母亲的爱,以此为题,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③以“康乃馨”为题,浪漫温馨与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13. ①表面上关心、孝顺母亲,每到月底,都会在账户里多加些钱,同时拜托餐馆老板照顾
母亲。②实际上他自私自利。他是阿奈斯唯一的儿子,却常年在外旅行。他也不懂得母亲真
正的需求是儿子的陪伴,不理解母亲对爱与呵护的渴求,最后让母亲孤独地死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根据“阿奈斯伸出了手,将花朵凑在鼻尖,深深地嗅了一阵”“脸上透着红光,启开牙齿”,
可以判断划线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婷立在花瓶里,摇曳在温暖的灯光中,一层层
的花瓣晶莹剔透,红色康乃馨的幽香在餐馆里弥漫”渲染了温暖、清新、充溢芳香的氛围,
但是老妇人日思夜想的儿子却似乎永远等不来,表现出她临终前的孤苦凄凉;面对眼前的食
物她“不再有什么食欲了”,却“启开牙齿,像吃朝鲜蓟般地,开始自外层花瓣着口”,写出
了阿奈斯的反常,反衬出老妇人渴求爱而不得的痛苦与凄凉,写出了她离世前对爱与呵护的
渴望。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作用的能力。
“虽然吃得不比鸟多,却要求坐在餐馆后头专供三人用餐的最佳席位上”“把小灯笼点亮,
挪挪康乃馨,把它衬托出来”“她并未丧失属于她岁月中特有的风格”可以看出阿奈斯对高
雅的追求,“差不多全盲,差不多全聋,又刻意地作哑,这老妇人点点头表示满意”“羽饰
夸张地颤了颤”可以看出阿奈斯的刻意,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A 处写头上的羽饰是为了突
出阿奈斯装饰的高雅和刻意。“那一声令她闭气的朗笑”“头顶上的羽饰也跟着作了最后一
次的振翅摇动”中的“闭气”“最后一次的振翅摇动”暗示了阿奈斯在对爱与呵护的渴求中
凄凉孤独地死去。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
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来看,康乃馨象征着对母亲的爱,但老妇人最后却吃掉了康乃馨,出人意
料,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发人深省,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效果。
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来看,“康乃馨”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
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来看,餐馆中的康乃馨营造了清新、浪漫、温馨的氛围,但故事却以悲
剧性而结束,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从老妇人的儿子“都会在账户里多加些钱,好让餐馆老板罗杰保证他总会对这位特殊的顾客
表现最谦恭的欢迎”“把烹调的重任委托给了陌生人”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儿子表面上好像
很关心、孝顺母亲,其实推卸了作为儿子应尽的责任。
“她亲爱的、唯一的,永远在旅行的单身儿子竟然把烹调的重任委托给了陌生人”既表达了
老妇人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暗示了儿子的自私自利,他或许不理解母亲对爱与呵护的渴求,
只考虑自己的快乐,或许不懂得母亲真正的需求是儿子的陪伴,最后让母亲在餐馆孤独地死
去。
浙江省“山水联盟” 2021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
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
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
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
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
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
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
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
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
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
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
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
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
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
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
有人!”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 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
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
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
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
“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
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
了……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
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
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
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
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
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
已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
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
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
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0.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1. 概括金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2. 文中“金豹怎么也睡不着”这一情节, 构思巧妙,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3. 有人把标题“海边的雪”改成“奇迹”,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简析理由。
【答案】10. ①运用衬托、对比手法,“雪花,都被映红了”“狂暴的风雪已经是微不足道
的了”从颜色、力度上反衬火焰的强大、炽烈,突出火焰给黑夜求救者、迷路者照亮方向;
②运用叠词“熊熊“远远近近”和对烈火颜色的直接描写,渲染出烈火浓焰的壮观气势;③
通过感叹语气、长短句结合表达出人们急切救人的内心期盼心理。
11. 金豹:①年老力衰、直面现实;②勤苦辛劳,朴实坦然;③珍爱生命,勇敢无畏;④舍
己救人,机智豁达;⑤富有生活经验,做事谨慎。
12. ①照应上文。突出海浪震耳、风猛雪大的恶劣环境对人物的心灵冲击。②为下文蓄势,
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下文紧张、凶险情节的发生。③将典型环境恶劣天气与典型人物踏实
谨慎的个性巧妙融合,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合理,结构紧凑。
13. (1)“海边的雪”更好:①点明小说典型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背景,营造了
人物活动特殊的环境氛围。②起到线索作用。“雪”贯穿小说始终,故事紧紧围绕“雪”发
生、发展并走向结局,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正因浪大雪猛,老人不放心,走出
铺子搬动舢板,才发现了落水者。也因为恶劣的天气,两个年轻人才会迷路,才有后面下相
关的情节。③起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看似平常的标题,暗藏悬念,能引读者在平静的阅
读中走向惊喜、惊叹, .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而奇迹"作标题,交代了故事结局,缺乏悬念。
(2)“奇迹”更好:①对老人“一举救四命”故事内容高度概括。既指难敌风雪的老人机智
战胜黑夜、雪浪,救起两位落水者,更指意外救了自己的儿子。②暗示情节曲折巧合,出乎
意料。③凸显人物的不平凡,暗示主题。不仅仅是对老人机智勇敢、舍己救人形象的赞美,
也暗示了温暖的主题。④设置悬念,“究竟发生什么奇迹?”能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往
下读。而“海边的雪”只是点明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
——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
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
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
等。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
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
物身份等。
画线句是“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
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
道的了……”。首先看句子用到的手法:结合“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
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这是侧面描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
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这是对比手法;运用这两种手法是为了表现火焰之大,从颜
色、力度上反衬火焰的强大、炽烈,突出火焰给黑夜求救者、迷路者照亮方向。再看词语:
“熊熊”“远远近近”,运用叠词;“嫣红”描写火的颜色;渲染出烈火浓焰的壮观气势。
最后看句式特点:“大火燃起来了!”,运用表感叹句;“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
雪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长短句结合,表达出人们急切救人的内
心期盼心理。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首先看他对待“年老”这件事的态度,结合“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
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金豹望着铺门
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
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可概括出“年老力衰、直面现实”。再看他发现
舢板并不保险后的做法,结合“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
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
了”“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
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
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可概括出“勤苦辛劳,朴实坦然”“富有生活经验,做事谨
慎”。然后看他得知海里有人时的做法,结合“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
身子立刻湿透了”“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可概括出“珍爱生命,勇
敢无畏”。当他想要点火却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
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大
火燃起来了!”,可概括出“舍己救人,机智豁达”。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通常应当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回答;但
本文要求从“结构”角度分析作用,考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分析,也可以从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角度思考。
“金豹怎么也睡不着”的原因,从上文看,“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
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可知这个情节照应上文,突出海浪震耳、风
猛雪大的恶劣环境对人物的心灵冲击。再看下文,写“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
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然后写两人推
舢板,听到海里有人呼救,两人想法设法救人等情节,可知“金豹怎么也睡不着”的情节为
下文蓄势,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下文紧张、凶险情节的发生。最后思考,恶劣的天气让细
心谨慎的金豹睡不着,才导致后面一系列情节的发生,这样将典型环境恶劣天气与典型人物
踏实谨慎的个性巧妙融合,使小说情节发展自然合理,结构紧凑。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标题的探究能力。此类题目有个性化解读的意味,但无论采用哪个标题,都
要给出理由,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给出合理解释即可。
如认为“海边的雪”更好,可从环境角度分析,“海边的雪”渲染出恶劣的气氛,为人物活
动营造了典型环境;从情节角度分析,“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下雪,天气及其寒冷、
恶劣,才使得金豹睡不着,去推舢板,从而听到有人呼救,在大雪中找不到点火的东西,才
不得已点燃铺子救人;也正是因为大雪才导致两个年轻人迷路;总之,雪使得小说情节跌宕
起伏,富有感染力;可从读者角度思考,看似平淡的标题暗藏悬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
步感受到情节的逐渐紧张,最后达到高潮,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而用“奇迹”则没有这种层
层浮出水面的感觉,太过直白。
如认为“奇迹”好,可从人物角度思考,老人在恶劣的天气中凭借机智勇敢救起了两名落水
者是“奇迹”,意外救了自己的儿子更是“奇迹”,这样就凸显人物的不平凡;从情节角度看,
本文情节曲折离奇,确实堪称“奇迹”;而从主题角度看,这样的“奇迹”不仅仅是对老人
机智勇敢、舍己救人形象的赞美,也暗示了温暖的主题。最后从读者角度看,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而“海边的雪”只是点明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 10~13 题。(20 分)
呼 喊
田鑫
一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
作物已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
的水分和能量吸走。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
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
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
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
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欣喜、欢乐、焦虑,杂糅
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风所听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这乖
张的叛逆少年,跟着太阳跑了一天又一天,眼看着田野渐次凋敝,向日葵却撑着头颅,渴望
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
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
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
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
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
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喊声很快被风吹走,在秋天的乡下,一棵向日葵能证明万物尚有气息,一旦被砍头,大
地便一片死寂。 霜在路上,更多的呼喊将被隐没。
二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
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村里的
几眼井,都盖上了盖子或者加上了锁。要出嫁的女孩临出门,娘亲喊住她,噙一口水,喷到
她脸上,说一句:把脸擦干,去过有水的好日子吧。那些年,乡下的好日子都很简单,能吃
饱,有水喝,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
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底,
井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水喝
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
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他们的眼睛像干涸的泉。我跟在人
群里,被队伍过后的尘土包围,空气干燥,夹杂着土味。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
始念咒语:收日降雨顷刻生,驱龙掣电出方泓……我今奉咒急急行,此乃玉帝命君名,敢有
拒者罪不轻。急急如律令。咒语念完,锣声起,把咒语送到天上去。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
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这声音刚开始还是干燥的,后来就带上
了土味,再后来就嘶哑、混沌,带着血的味道。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没有喊来雨。人们面
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
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
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
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
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
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
性格和模样:硬、黑。
三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
直没停。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
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
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甚至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游戏结没
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
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
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
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别的孩子就潮水
一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
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
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
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
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
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 年 06 期,有删改)
10.分析文中划波浪线部分句子语言上的特色。(4 分)
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村民”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4 分)
12.试从行文构思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使三部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6 分)
13.本文以“呼喊”为标题有何深层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10. 【示例】①多用修辞,语言生动。反复,“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写出被遗忘的向日葵因
为终于被人想起而兴奋、喜悦的心情。拟人,向日葵的“呼喊”、“惶恐”、“告别”赋予向日葵
丰富的情感,生动而有表现力。比喻,把切割过的秆比作一把刀,形象生动。②多运用短句,
语言利落而有节奏感,使行文显得灵动而活泼。③语言生动形象而有趣味性。枯槁的秆“还
我头来”的呼喊充满幽默风趣的意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④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呼喊、告
别、站立”,表现向日葵在田野里的气息。(答出一点得 2 分,手法分析各 1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11. 【示例】①流落的先民在此落脚,常年过着缺水的艰难日子,却没人想过搬家,寄希望
于求雨来改变现状,可见村民安土重迁、愚昧保守、既来之则安之。②求雨不得,村民“面
带土色”回村,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挖窖、藏水,在与严
酷的自然斗争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他们有像水一样又硬又黑的秉性,可见村民顽强、坚硬、
执着、忍耐。③娘亲给出嫁的女孩“去过有水的好日子吧”的祝福,可见住在大山里的村民,
渴望幸福的生活。(一点 2 分,特点 1 分,结合内容分析 1 分,二点满分。如有其它解读,
言之合理也可)
12. 【示例】①文章三部分叙述主体分别是向日葵、村民和母亲,内容各自独立,但作者巧
妙地用“呼喊”串联了全文,使行文融合为一个整体。②过渡巧妙。第一部分结尾冬日来临,
大地陷入死寂,第二部分的呼喊起于大地的皴裂,引出村民求雨的呼喊声,最后由外界的呼
喊过渡到作者内心深处母亲的呼喊。③层层深入,由面到点。一万棵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呼喊,
一村男人求雨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呼喊,母亲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爱的呼喊,由群像到个体,
感受逐渐鲜明深入,情感渐次真切动人。(一点 2 分,三点满分。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13. 【示例】①生命的象征(向日葵角度):在深秋,孕育无数生命的土地正走向枯萎,向阳
而生的向日葵的呼喊体现了土地的生机与气息。最后呼喊的隐没,又预示着新一轮生命的孕
育。②不屈精神的象征(村民角度):村民为求雨发出的呼喊,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以及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坚韧、不屈服的性格。③爱的象征(母亲角度):作者内
心深处的呼喊声里饱含着对母亲的爱与思念。④故土之思的象征(综合角度):“呼喊”是作
者的乡土情结。一物、一事、一人都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以及
对落后的故乡,年轻人纷纷离去后留下落寞与伤感的无奈。(一点 2 分,三点满分。如有其
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浙江省 A9 协作体 2021 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
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
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
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
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
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
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
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
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
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
裝,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
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
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
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
约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
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
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
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
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
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
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
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
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
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
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
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
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
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
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10.概括小说中父母的形象。(4 分)
11.小说中多次出现“礼拜三,父母看电影”的情节,简析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及作用。
(4 分)
12.该小说体现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但他的“魔幻”是建立在 “现实”的基
础之上的,请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6 分)
13.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0.①重承诺 ②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③热爱生活(一点 2 分,共 4 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11.①按时间顺序叙事,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或“按时间展开故事,推进情节”,或“以
时间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故
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一点 2 分,共 4 分)
12.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②魔
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写“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
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
现心灵的真实”),如在光里航行象征现实中孩子们(或“人类”)对梦想的追逐(或“对
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一点 2 分,共 6 分)
13.参考答案一:
赞同。①小说以 37 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②孩子
们因追逐梦想(或“自由”,或“快乐”,或“诗意”)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③
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
的悲哀”)。
参考答案二:
不赞同。①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感染,
沉醉在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中。②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快乐”(或“自
由”,或“诗意”)。③像托托兄弟这样勇敢而执着追梦的孩子最终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
岸,比起那些永远禁锢在大陆上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表明观点 1 分,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4 分,答出三点 5 分)
浙江省嘉兴市 2021 届高三 9 月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0-13 题。(20 分)
母亲
陈修平
春节前几天,栗明正在家吃着说饭,手机响了,一看是母亲打来的电话。
栗明感到很惊奇,多年的印象中,母亲几乎没给他打过电话。
已过古稀之年的母素,执意不在城里与栗明一起生活,而是坚持留守在乡村老家。
父母年轻时的日子过得很苦。父亲去世后,栗明本想让母亲来城里跟着自己享点福,但
母亲却说,你们夫妻都要上班,孙子又上大学去了,城里又没啥熟人,我一个人关在家里就
跟傻子一样,还是乡下好……
栗明拗不过母亲,更不想母亲过得不开心,就只好由着母亲在乡下生活。但栗明心里总
放不下母亲,毕竟母亲已经年迈,于是每周都要给母亲打电话问安,就像例行性的一样。
栗明每回打电话,问母亲身体咋样,母亲总是说很好;问母亲需要些啥,母亲总是说不
需要。母亲打电话过来,肯定有啥事,不然不会打电话来的,栗明边想着母亲的点点滴滴,
一边赶紧接通了电话。
儿呀,村里在刻功德碑,上面就是没有你的名字,我看都不好意思看了,叫我这张老脸
往哪儿搁?
妈,前两年村里修祠堂,咱们家不是按人口集资了一万吗?
这不是刻集资的,是刻另外捐款的,最少的也捐了一千,听说村里就你一人没捐。
妈,祠堂早就建起来了,听说余下了十多万,还要捐款干吗?
修池塘,修广场!
栗明想起来了,祠堂落成后,一次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曾提到村里人想把祠堂前的小池
塘改造成大池塘,把祠堂前的水田改成大广场,不少人捐了款,还有人花两三万元买了石狮
子捐给村里放在祠堂前。当时母亲问过栗明捐不捐,栗明没作声,母亲也没再说啥。栗明听
说了,村里把小池塘扩大,是为了风水;把水田建广场,是为了气派。他内心是反对这么做
的,因为这会浪费不少土地,村里的土地本来就很少,尽管这些年村里众多人去了镇上、县
城或市里生活,而土地是不能浪费的。而土地是农民的根呀,说不定啥时候又会回来。另外,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知道农村有一些基层干部有机会就贪,利用一些建设项目捞取好处,因
此他不想捐这个款。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说出来,说出来不但不能改变事实,反而可能招致村
里人说三道四,会背地里说他是书呆子,甚至还会讥笑他在政府部门工作就不知道自己有多
了不起……
妈,修池塘、修广场就让他们修吧,这个我不想捐款,更不想上啥功德碑。
儿呀,你是咱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吃上国家饭的。人要脸面树要皮,村里就你一人没上
功德碑,你以后回村里好意思?我在村里能脸上有光?你要是不捐,我身上还有两千块,就
代表你捐出去,让村里把你名字也刻上功德碑!
妈,我咋能让您出钱呢?您身上这点钱,都是我给您的生活费省下来的,您就放心用吧,
吃好点。我不是没有这点钱,而是不想出钱做这个。
儿呀,我知道,你现在手头也宽裕了。钱,光看着有啥意思,你也要留名啊,你是这个
村里长大的,你也应该在这个村里留下点啥啊!
是呀,现在经济也不紧张了,确实能够为村里做点啥!栗明眼前浮现出村东头一片菜园
地,这片莱园地与村子之间隔着一条两三米宽的港汊。栗明依稀记得,村里人曾经从后山上
砍了几棵松树,把树干截断,拼在一起,架在港汊两岸,上面铺了土,就成了一座简易桥。
每天,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要经过这里,侍弄菜园,或者采捕蔬菜。而采摘蔬菜的主要
是村里的女人,栗明就不知道有多少次跟着母亲去过这片菜园。后来一场大雨,发了大洪水,
将这桥冲跑了。再后来,村里人不知从哪抬来了一块长长的青石条,架在了港汊上,当作桥。
但这块青石条很窄,只有四五十公分宽,栗明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走在上面总是战战兢兢的,
担心掉下港汊。起初,村里人没钱在这条港汊上修桥;慢慢地,外出打工的打工,进城带孩
子的带孩子,没有几个人在村里生活了,也就没有人想着要在这港汊上修桥了。这块青石条
就一直架在这条港汊上,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母亲越来越老了,这几年,栗明总担心母亲
去菜园时掉下去,总是叮嘱母亲下雨天、打冻天不要去菜园地里。
想到这里,栗明有了主意,便对母亲说,妈,我既然决定了不捐钱修池塘、修广场,就
不会改变;您也说得有道理,我现在确实也有能力为村里做点事。我想在村东头的港汊上修
一座桥,代替那块青石条。
儿呀,这样也好呀,那我去跟村里人说,你出钱修这座桥,让他们把你名字也刻上功德
碑!
妈,不用刻功德碑,我不在乎这个,只要您健康平安开心就好,我会跟村里负责的说好,
待明年天气好时,就把这桥修起来。
第二年母亲节前,栗明利用周末回了村里,运去了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请人把桥
修了起来,桥面比青石条宽了三四倍,并在两边安装了不锈钢扶手。
母亲节那天,新修的桥正式通行,村里有人建议给桥取个名字,栗明脱口而出,就叫母
亲桥吧!栗明想的是,这既是自己的母亲经常走的地方,也是村里众多母亲走的地方;还有
一点,这桥就是经母亲点化才修起来的——想到这里,栗明脸上浮起了一丝红晕……
10.文章详细描写村东头桥的变化过程,有什么作用?(4 分)
11.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13. 简析栗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13.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以“母亲”为题的好处。(4 分)
10.(4 分)①内容上,为下文栗明决定为村里修桥的情节作铺垫;②人物上,有助于塑
造其孝顺的形象特点;③主题上,桥的不变、简陋与村里修池塘、修广场追求气派形成对比,
讽刺了浮躁之风。(写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11.(4 分)①人称上,第一、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使表达更自由。②顺序上,
插入栗明对桥的回忆,使内容更丰富,情节富有变化。③叙述上,母亲跟粟明的对话和栗明
的心理活动交替出现,推进情节变化,使叙事集中。(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12.(6 分)①孝顺母亲。栗明心里总放不下母亲,每周电话间安等,包括后来的修桥,
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母亲安全的考虑。②做事理性。对于给村里捐款一事,粟明有自己
的想法,不盲目跟风。③不慕虚名。粟明多次强调不在乎刻功名碑。④懂得感恩。粟明赞同
母亲“手头宽裕了应该为村里做点事”的观点,最后为村里修建“母亲桥”。⑤患得患失。
粟明不想捐款给村里修建池塘、广场,却又害怕别人讥笑自己而不敢说出理由。(每点 2 分,
特点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13.(6 分)①以母亲串起小说的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②以母亲烘托主人公稟明的形
象。③通过母亲坚持让儿子在功德碑.上留名和栗明坚持造桥的对比,突出批判村里人慕虚
名讲排场的主题。④“母亲”既实指母亲,也是虚指村子,题为“母亲”,借此倡导人类的
反哺精神。(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