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460149

大小:114.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百校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 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 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 79 岁卧病在床的母亲, 下有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 老丁见唐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 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 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 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 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 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 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 每周五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 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 透了。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 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 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 反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 红毛狼叼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 鸹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 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 场上可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 将两头大黑猪“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 35 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 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 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 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 我可以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 10 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 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 步步实施。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 了,商量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 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 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 被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 顶楼房,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 个考到省城,一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 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 年第 9 期,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 贫策略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 里的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 帽,“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 答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 地表现出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 扶贫的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 狼叼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因,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使用“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8.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9.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 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 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 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3)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特征的能力。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有理有据, 不能用平时背的一些词来套。先要在文中找出该人物的相关内容,再来分不同方面进行概括。 当然有时也要适当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形象的设置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会跟写作背景有关。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层 次、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般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效果等方 面思考,每方面一点。当然也没有必要每一个方面都去牵强附会地答一些出来,还要根据文章 结尾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另外,回答时也要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泛泛而论。 【解答】(1)B.“不存在销路问题”错误,一则老丁与大石在确定养猪时没有提到“不存在 销路问题”,二则文中提到局长帮忙找销路,三则后文中大石提到“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 多养一些”,可见“不存在销路问题”于文无据。 故选 B。 (2)A.“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确,丢失猪崽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石,且从前文中也看不 出大石“不争”;另外,“悲伤”夸大了老丁当时的心情。 故选 A。 (3)根据“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局长批评老丁说: ‘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 是出路。’”“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概括出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 轻怕重。根据“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 钱买了八头猪崽,养起了猪……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 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 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概括出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 吃苦。根据“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 猪呗。’老丁笑了:‘你开窍了。’”“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 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大 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概括出真诚友善, 善于沟通、鼓励。根据“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 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灰灰 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 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 10 万元扶贫贷 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概括出 爱琢磨,有经营头脑。 (4)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人物塑造上,“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 当饲养员。’”老丁的回答交代了他在连队当饲养员的经历,揭示了老丁性格的成因,丰富了 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以局长问老 丁结尾,与开头“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局长点将的情节 相呼应,首尾圆和;主题上,结尾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突出“局长”与“老丁”人物关系的 友善、和谐,使“扶贫”的主题更深刻;艺术效果上,一问一答的结尾方式,使老丁指导唐大 石养猪的情节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情节妙趣横生。 答案: (1)B (2)A (3)①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②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③ 真诚友善,善于沟通、鼓励。④爱琢磨,有经营头脑。 (4)①交代老丁在连队当饲养员的经历,使老丁指导唐大石养猪的情节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 真实性。②与小说开头局长让老丁去扶贫的情节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宕开一笔,不再 叙写“扶贫”,而通过一问一答,表现人物,突出人物关系的友善、和谐,妙趣横生。④揭示 了老丁性格的成因,丰富了人物形象。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江苏省徐州市 9 月学情调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①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到卡塔古娜再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 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 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公寓五楼。可是他 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 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 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 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 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期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 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 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 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 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地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 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 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 深达十二尺的金光,房间里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 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 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父母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 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泄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 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 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 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 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 的金色光海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 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 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打开爸爸 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 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 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节选自《异乡客》,宋碧云译,有删改) [注]:①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兄弟俩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齐声 说”,体现了兄弟俩执拗的性格特点。 B.文中划横线句子是兄弟俩母亲的抱怨之词,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 学进取,而是看重最后的奖励。 C.小说中多次出现“星期三”,这段时间正是兄弟俩学习划船的时间,隐喻着一个摆脱一 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 D.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由 的同时,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在开头用“男孩子们”、“他们的爸爸们”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始 终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事。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故事,写孩子们的父母每星期三都去看电影,为故事的结局 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多处以细节传神,通过对兄弟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以外在 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D.小说采用“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色彩。 8.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4 分) 9.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 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请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 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B 7.C 8.(示例一)这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以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 结局,令人悲伤、悲悯;②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 (示例二)这不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 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星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光海” 里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与快乐,勇敢而执着追梦的他们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满分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9.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依据。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②魔幻 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之间没有违和感。如写“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等 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着现实生活。如在 “光海”里航行,象征现实中人类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满分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苏州市 9 月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离 婚 鲁迅 ① 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刚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了 起来,其中还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四人的坐位来了。庄木三一面 招呼,一面就坐,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 一个“八”字。 ② “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问。 ③ “不上城,”木公公有些颓唐似的,“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 ④ 合船都沉默了,只是看他们。 ⑤ “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 ⑥ “还是为她。……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 是不落局……” ⑦ “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 ⑧ “还是到他家。他给他们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我都不依。这回是他家新年会亲,连城里 的七大人也在……” ⑨ “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其实呢,去年我 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有什么 味儿…他于是顺下眼睛去。 ⑩ “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说,“我是赌气。你想,小畜 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又只知道帮儿子。七大人怎样?难 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了么?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 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 ⑪ 船便在新的静寂中继续前进;水声又很听得出了,潺潺的。八三开始瞌睡了。前舱中的两 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⑫ 爱姑瞪着眼看定篷顶,大半正在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 ⑬ “木叔,你老上岸罢,庞庄到了。” ⑭ 他们跨进黑油大门时,便被邀进门房去;大门后已经坐满着两桌船夫和长年。当工人搬出 年糕汤来时,爱姑不由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 帖,就不说人话么?”她想。“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从十 五岁嫁过去做媳妇的时候起……” ⑮ 她喝完年糕汤,知道时机将到。果然,不一会,已经跟着一个长年,和她父亲经过大厅, 又一弯,跨进客厅的门槛去了。 ⑯ 客厅里有许多东西,她不及细看;还有许多客,只见红青缎子马挂发闪。在这些中间第一 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慰老爷们魁梧得多;大的圆脸 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脑壳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地发亮。爱 姑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的。 ⑰ “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七大人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 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汉。你 看,这一点是‘水银浸’……” ⑱ “水银浸”周围即刻聚集了几个头,一个自然是慰老爷;还有几位少爷们,因为被威光压 得像瘪臭虫了,爱姑先前竟没有见。紧挨着门旁的墙壁,正站着“老畜生”和“小畜生”。虽只 一瞥,但较之半年前偶然看见的时候,分明都见得苍老了。 ⑲ 接着大家就都从“水银浸”周围散开;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脸向 庄木三说话。 ⑳ “就是你们两个么?” 21 “是的。” 22 “你的儿子一个也没有来?” 23 “他们没有工夫。” 24 “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也闹得够了。 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 散的好。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人的 意思也这样:和我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 25 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 26 爱姑觉得事情有些危急了,她很怪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自己的父亲,为什 么在这里竟说不出话。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她自从听到七大人的一段议论之后,虽不很懂, 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样的可怕。 27 “七大人是知书识理,顶明白的;”她勇敢起来了。“不像我们乡下人。我是有冤无处诉; 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28 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 29 “我知道那是有缘故的。这也逃不出七大人的明鉴;知书识理的人什么都知道我一定要给 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 30 “那些事是七大人都知道的。”慰老爷仰起脸来说。“爱姑,你要是不转头,没有什么便宜 的。打官司打到府里,难道官府就不会问问七大人么?那时候是,‘公事公办’,你简直……” 31 “那我就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 32 “那倒并不是拼命的事,”七大人这才慢慢地说了。“年纪青青。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 气生财’。对不对?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走!’就 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你要不信,他就是刚从北京洋学堂里回 来的,自己问他去。”于是转脸向着一个尖下巴的少爷道,“对不对?” 33 “的的确确。”尖下巴少爷赶忙挺直了身子,必恭必敬地低声说。 34 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是原本帮他们的,七大人又 不可靠,连尖下巴少爷也低声下气地像一个瘪臭虫,还打“顺风锣”。但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 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 35 “怎么连七大人……”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 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 来了。 36 “来——兮!”七大人说。 37 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 38 立刻进来一个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对七大人站定,垂手挺腰,像一根木棍。 39 全客厅里是“鸦雀无声”。七大人将嘴一动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然而那男人,却已经听到 了,而且这命令的力量仿佛又已钻进了他的骨髓里,将身子牵了两牵,“毛骨耸然”似的;一面 答应道: 40 “是。”他倒退了几步,才翻身走出去。 41 爱姑这时才又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 后悔,不由的自己说: 42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43 全客厅“鸦雀无声”。她的话虽然微细得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了;他跳了起来。 44 “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便向庄木三,“老木,那你自然是没有 什么说的了,她自己已经答应。我想你红绿帖是一定已经带来了的,我通知过你。那么,大家 都拿出来…… 45 爱姑见她爹便伸手到肚兜里去掏东西;木棍似的那男人也进来了,将小乌龟模样的一个漆 黑的扁的小东西递给七大人。爱姑怕事情有变故,连忙去看庄木三,见他已经在茶几上打开一 个蓝布包裹,取出洋钱来。 46 “呃啾”的一声响,爱姑明知道是七大人打喷嚏了,但不由得转过眼去看。只见七大人张 着嘴,仍旧在那里皱鼻子,一只手的两个指头却撮着一件东西,就是那“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 屁股眼里的”,在鼻子旁边摩擦着。 47 好容易,庄木三点清了洋钱;两方面各将红绿帖子收起,大家的腰骨都似乎直得多,原先 收紧着的脸相也宽懈下来,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 48 “好!事情是圆功了。”慰老爷看见两面都显出告别的神气,便吐一口气,说。“那么,嗡, 再没有什么别的了。恭喜大吉,总算解了一个结。你们要走了么?不要走,在我们家里喝了新年 喜酒去:这是难得的。” 49 “我们不喝了。存着,明年再来喝罢。”爱姑说。 50 “谢谢慰老爷。我们不喝了。我们还有事情…”庄木三,“老畜生”和“小畜生”,都说着, 恭恭敬敬地退出去。 51 “唔?怎么?不喝一点去么?”慰老爷还注视着走在最后的爱姑,说。 52 “是的,不喝了。谢谢慰老爷。”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六日 (选自《彷徨》,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小说开头写爱姑上船之后的坐姿,“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从这 个小细节可以推想爱姑的性格是偏向于泼辣的。 B.小说写到两个哼着佛号撷着念珠的老女人,从作者对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描写中,可以 看出她们虽然念佛,但对爱姑的遭遇却是冷漠、缺少同情的。 C.开头写到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其实并非是真被爱姑的理由说服,更可能是听 到七大人“也出来说话了”,感觉不便多言;另外也不愿再当众扫爱姑的兴。 D.小说中的爱姑比《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性要更彻底,她三年来坚持为自己的命运而努 力抗争,是一个已经自我觉醒的女性。鲁迅对其是同情兼赞赏的。 D(爱姑身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反抗性,但还没有真正觉醒,她只是觉得自己是明媒正娶的, 平时行为又不缺礼,所以不服气不甘心,其精神依然还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之中。鲁迅对她 是同情的,但也称不上太多赞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开头所交代的“爱姑的事”,主要是通过乘客同 庄家父女的对话显现的;同时,对话中也显现出乘客们对此事的不同态度。 B.小说语言简洁,形神毕现。无论是航船上的乘客,还是慰老爷客厅中的老爷少爷,鲁迅 基本都是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C.鲁迅在刻画人物时喜欢借用道具。小说中的七大人,一出场作者便写他摩挲、把玩、谈 论“屁塞”,正是“屁塞”这个道具写出七大人的威严、能主持公道。 D.鲁迅小说内涵丰富,令人玩味。爱姑的离婚大战明明是以失败告终,但慰老爷却用“恭 喜大吉”来作结束语,揭示了慰老爷、七大人“讲公道话”的实质。 C(“屁塞”这个道具是作者用来讽刺、丑化七大人的。) 8.请分析小说中“蓝袍子黑背心”的男人在文中的作用。(4 分) ①侧面衬托七大人的可怕和慑威力; ②引发爱姑内心微妙的变化,为下文爱姑屈服于七大人的权势最终败下阵来做了很好的铺 垫(每点 2 分,共 4 分) 9.鲁迅写《彷徨》时说: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请结合小说中爱姑这个人物形象简要 分析这一特点。(6 分) ①爱姑,是一个个性泼辣大胆勇敢具有抗争性的农村女性,她不懈抗争了三年,敢骂自己 的丈夫和公公是“小畜生”和“老畜生”,敢去威严无比的七大人面前讨说法等; ②但她的抗争并非出于自我的觉醒,她反抗的目的只是为了不离婚,她依旧受着封建思想 的禁锢; ③在七老爷、慰老爷等人的权势面前,她不自觉地就显示出了软弱性和奴性,抗争以失败 告终,命运以悲剧收尾。(每点 2 分,共 6 分) 创作背景 《离婚》发表于 1925 年 11 月。此时鲁迅刚刚经历了一场兄弟失和的情感重创。兄弟失和 爆发于 1923 年 7 月,鲁迅“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接着迁出八道湾居所,标志着分家己 成事实。1924 年 6 月鲁迅回八道湾居所“取书及什器”,发生了一场剧烈的争吵,从此兄弟彻 底分道扬镳。这场争吵曾使鲁迅一病不起,随后仅一年,就发表了《离婚》。如果将这场争吵的 实际情况和《离婚》中的描写相对比,就会发现小说虽然在名称和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但事件的内容和性质则丝丝入扣。 内容简介 爱姑是“沿海三六十八村”无人不知的庄家家主庄木三的女儿,她上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哥 哥,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从小就受到宠爱,蕴育了她大胆泼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为了 维护自己的名誉和权益,她敢于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发起挑战。因为丈夫“姘上了小寡妇”,她就 骂他是“小畜牲”;因为丈夫与父亲沆瀣一气,她就骂公公是“老畜牲”。夫家要“休”掉她, 她说:“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爱姑 对于封建礼教等陈规陋习敢于理直气壮地表示不满,并且公然进行反叛。 离婚的事情已经闹了整整 3 年也没个结果,最后,爱姑的夫家施家请出了有权势的七大人 出面调停。爱姑刚见七大人时还心存幻想,以为他能够主持公正,她说,“七大人是知书识礼, 顶明白的……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然而,七大人所维护的“公正”就是以 夫权为重要内容的宗法体制和整个的封建秩序,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七大人故弄玄虚的威势面 前,爱姑由莫测高深到心慌意乱,从优势转为劣势,深深地受到了伤害,先前的锐气已经一扫 而光。爱姑的幻想破灭了,她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 南通市通州区第一次诊断测试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 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 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 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 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 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 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 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 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 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 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 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 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 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 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 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 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 “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 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 “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 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 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 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 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 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 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 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 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 “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 好马上出发。” 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 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 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 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人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 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 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 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 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 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 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 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B.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 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D.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 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8.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4 分) 9.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 分) 6.D (幻想被抬上飞机,不是真实情境。) 7.A (“反衬”错。) 8.哈里是一个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有过热血与激情(1 分); 一度堕落与迷惘(1 分);想要 改变自己,寻求新生(1 分) ;最终得到灵魂的净化与超越(1 分)。 评分建议:共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9. 实线: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进程(2 分),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1 分);虚 线: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2 分),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1 分)。 评分建议:共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第一次月度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莱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一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 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 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 方志敏身高 1 米 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 在担任闽渐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子的标志性 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 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 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 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 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 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 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 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了,为什么那 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 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 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 30 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 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营着 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 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 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 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 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减,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 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 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 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 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 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 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 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 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 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 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 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 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 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 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 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方志 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 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 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 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8.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D 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 若”理解错误。理解文句要贯彻“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从文章的标题到行文到主题, 都在于突出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写方志敏被捕也是为了突出他的“清贫”。从上下 文可以看出,“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实际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 7.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 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文中亚瑟并未体现“坚守清贫”的品格,B 项“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分析错误,亚瑟临刑前谈笑风 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8. [答案]“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 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 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 分)而舍弃富裕的生活, 拒绝名利的诱感(1 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意的能力。作答本题既要指出“清贫的高贵”字面意义,更 要指出其在本文的特殊含义,即方志敏“清贫的高贵”的具体内涵。“清贫”的字面含义为生活 清苦,“高贵”的字面含义为精神富有。而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则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概括, 根据“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建设可爱的中国”等内容,可以 概括出“清贫"的原因或目的,即“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根据其家庭以 及国民党、蒋介石劝降等情况的叙述,可以概括出“含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感”,根据 “方志敏式”苏维埃政府等情况的叙述,以及方志敏嘲笑搜身士兵的话语,可以概括出“坚守 贫困,清白节俭”。 9. [答案]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 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 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 民的赤子情怀。(共 6 分,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方法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表现方法上的 概括。根据“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等,可有“实地探访”的概括:根据方志敏的一张照片以 及解说等内容,可有“解读资料”的概括;根据对《清贫》 的认识,可有“重温作品”:根据对 《牛虻》中亚瑟的有关叙述,可有“联想英雄”的概括。思考时由文本内容到概括,形成文字 答案时则应有概括到文本内容,做到有概括,有结合文本的分析。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 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 老丁,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 79 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 两个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 家的光景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 长批评老丁说:“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 搞产业扶贫才是出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 目简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 的两排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 草长出的肉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 猪崽,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 老丁都随单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 里,到了周日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 老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 把猪圈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 少了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 着一头猪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 刺,围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 买不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 “消费”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 35 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 丁笑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 “大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 多养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 10 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 成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 落实。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 说看能不能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 大石对支书说:“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 市里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 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 个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 的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 草饲养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 “掌声”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 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许 应了此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 "“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 他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 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 故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 猪崽,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因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 “灰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8.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9. 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6.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不必担心销路"错误,一 则老丁与大石在确 定养猪时没有提到"不存在销路问题",二则文中提到局长帮忙找销路,三则后文中大石提到"你只 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 一些"。 7.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确,丢 失猪患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石,且从前文中也看不出大石"不争";另外,"悲伤"夸大了老丁当时的心 情。 8.①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②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③真诚友 善,善于沟通、鼓励。④爱琢磨,有经营头脑。【评分细则】本题共 4 分,每点 1 分。回答时只要答 出关键词或意思差不多即可,不必表述一致。比如,第①点回答"虚心""服从"等即可。若是有其他 答案,根据情况酌情给分。完全不沾边的不给分。 9.①交代老丁在连队当饲养员的经历,使老丁指导唐大石养猪的情节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与小说开头局长让老丁去扶贫的情节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宕开一笔,不再叙写"扶贫",而 通过一问一答,表现人物,突出人物关系的友善、和谐,妙趣横生。④揭示了老丁性格的成因,丰富 了人物形象。 连云港市智贤中学 9 月月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 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 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 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 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 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 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 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 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 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 ,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 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 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 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 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 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 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 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 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 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 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 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 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 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 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 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 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 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 “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 “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 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 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 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 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 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 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 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 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 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 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来源:Z.Com]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了笔 架村的贫穷、闭塞。 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再 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丰富 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的思 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0. 6.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 的影响”) 11. 7.C(“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12. 8.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 假。(每点 1 分,共 4 分) 13. 9.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 因,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 了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点 2 分,共 6 分) 第一次调研 (二)现代文阅读题Ⅱ(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 上转转。但少平推诿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 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 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 于他的脸究竟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 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一 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 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 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 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 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 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 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 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裁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 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 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 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 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 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 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 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 他还 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 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 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 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 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 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 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 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 生命也有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 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 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 深 地伤害了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 牙湾煤矿的特点。 8.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 分) 9.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 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 分) 6.C 7.B 8.①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 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 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 9.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 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 自己的幸福。 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 多人的生活状态。(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6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