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ID:460151

大小:12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百校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 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 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 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 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 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 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 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 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 20 多年来,网络 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 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 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 部有 9 部是玄幻类 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 200 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 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 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 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 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 2019 年初已翻译 100 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 者组的帮助,迄今翻译 500 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 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 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 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 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 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 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 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 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字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 青年的写作零准入,中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 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 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 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 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 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 PC 到移动,从文字到 IP,以文字为源 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 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 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 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 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 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 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 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 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 4 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 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 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 20 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 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 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 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 会性特征。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 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 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 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 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 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 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 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 B.近 20 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 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城。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 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 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 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 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 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 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 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 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 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 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说出三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 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 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 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 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 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 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说法中, 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考生要到文中圈出有关“网 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 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是对文本逻辑说理思路的考查。 题干要求“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做此题,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 解式: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 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 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 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 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 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解答】(1)A.“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理解错误。依据 原文文句“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 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分析可知,“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 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是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但 并不意味着“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 了。 B.“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 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分析可知,作者的意思是“网络小说聚集了通俗文学 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选项曲解为“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故此 项移花接木了。 C.“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分析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 准入’这种局面,‘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发 表的无门槛”,故此项曲解作者的观点了。 故选 D。 (2)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 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 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 “……,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分析可知, “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 是“热血幻想”,不是选项中“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故此项表述于文无依据。 故选 D。 (3)C.“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理解片面。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 知,“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此项 仅指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因此,与 其他三项相比,是不正确项。 故选 C。 (4)具体分析,①首先在论点的提出上,材料三首句单句成段,直接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提出“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观 点;②文章的第二、三段进行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据各段的关键句“……,这在客观 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 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分析 出各自的论证内容,分析出他们的论证关系;③在分析论证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作比 较论证的方法,如“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 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 占据了一半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 4 万多部现实题材作 品”,联系现实,具有说服力。 (5)具体分析,本题共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关键句“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 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 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 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 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考生可提取关键词“文化符号”,概括 出“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之要点;依据材料二“从技术上实现了 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中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 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 大”“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 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考生可提取关键词“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概 括出“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之要点;依据材料三扣住 “现实主义”“回归”“重建”,如答“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亦可。其他答案酌 情给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D (2)D (3)C (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 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时密切联系现实,现 实针对性强。 (5)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 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主管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 正能量)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 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江苏省徐州市 9 月学情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 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但是,所谓“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 划分的问题,而我们传统的划分方法和西洋是不同的。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 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 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 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由若干人组成的单位就是团体。团体 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 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我用这个譬喻是 想具体一些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我们的乡土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 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 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 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 的人。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 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 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 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 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 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 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 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 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而变化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 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 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 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种富于伸缩 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为中心。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 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 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 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 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在西方社会中,“国家”是最重要的团体单元。费先生认为“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 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为什么国家这 么重要?因为国家的行政边界即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基本制 度实施的地理领域,而正是这些基本制度使一个现代社会得以建构和运行,使公民的各项权 利、责任和义务得到制度保障。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的家,界 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 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借助这段话的思路,也许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许多背离国家利益和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 由于缺乏西方社会那种对“团体”的认同,中国人通常想的只是个人的利益,把一批批 的假货倒卖到境外,把一批批假药推向市场,既不在乎自己国家的声誉,不惜损害国家利益 和国内其他同行的利益,也不顾消费者可能受到的损害,只要自己眼下能挣到钱就行。中国 社会这种“酱缸”现象是有社会基础的,可能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 局”。 在中国现代社会里,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中很多人都有一个工作岗位, 每个岗位也都制定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这在形式上与西方现代社会没有区别。但是如果我们 平心静气地仔细想想,当我们在这些岗位上做事时,头脑中的主导意识是什么?如果想的是 “执行公务”、“履行义务”,想的是要对一个看不见的“团体”负责,这是“团体格局” 中的行为方式;如果想的是这件事做得好或不好会体现在自己的“业绩”上,或是把事情做 好了就会得到上级的认可,以此来报答他对自己的信任、赏识或支持,这就是从“差序格局” 关系网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当然,在现实中,人们可能会同时存在多方面考虑,但是其 中哪一个考虑真正占主导?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主要考虑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调查 和具体分析的问题。 (摘编自马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一个人可以参加多个团体,团体间界限模糊,团体内成 员间的关系平等而独立。 B.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圆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 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 C.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两部分组成,乡土社会的“人情冷热”问题,在西 方社会属于“权利问题”。 D.国家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团体单元,公民的各项权利在其中能得到制度保障,从而 使社会得以建构和运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对亲戚的称谓比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要简单的多,可以从东西方社会结构格局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其原因。 B.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分亲疏远近推出去,从 而形成各类私人关系网络。 C.“世态炎凉”这一世俗人情从亲属关系上反映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中心势力一 旦变化,人情也因之而改变。 D.由于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对“团体”的认同,中国人可能会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 益之上,形成“酱缸”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自我主义”的一项是(3 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材料一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 分) 5.学校即将举办辩论赛,请任选一方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写一份简要的辩论提纲。(6 分) 正方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以差序格局为主。 反方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以团体格局为主。 请按如下格式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 ▲ 方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以 ▲ 格局为主。 ▲ ▲ ▲ ▲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 2.C 3.D 4.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进行对比,使论证更加充分、清 晰;②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捆柴、水面波纹作比喻来论证两种社会格局的特 点,语言生动形象,通俗平易;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红楼梦》中的贾府、 苏秦潦倒归来等事例论述社会圈子富有伸缩性,增强文章说服力,降低理解难度。 评分建议: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两点得 2 分,答出三点得 4 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5.(示例一)正方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以差序格局为主。①差序格局好像水面上 泛开的波纹,一圈一圈,当前中国,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网络中区别着亲属关系的亲 疏远近;②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街坊”范围的大小决定于中心的势力厚薄,这正是我们感到世态炎凉的原因;③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酱缸”现象,与在岗位上 做事考虑的是个人的业绩等等,这都是从差序格局关系网络来考虑问题;④当前中 国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处处充满人情的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主的攀关系、讲交 情的社会。 (示例二)反方观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以团体格局为主。①团体格局好像是捆柴, 条理清楚,界限分明,团体里的人有一定的资格,在团体中强调权责对等并相互独 立;②突出的例子是农民在收获季节雇佣劳动力,被雇佣者就是一个个团体,他们 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团体也不能抹杀个人;③在岗位上做事时, 如果考虑的是履行义务、对团体负责,或是做生意讲规则,这都是团体格局中的行 为方式;④当前中国社会,不管农村还是城市,一个个团体构成了以团体格局为主 的结构形态。 评分建议:符合题目要求的格式且有总结性语句的得 2 分,结合一处材料相关 内容立论的得 2 分,结合两处及两处以上材料相关内容立论的,在结合一处材料相 关内容立论得 2 分的基础上再得 2 分,结合材料以外当前中国社会具体事例立论的 得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立论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得分。 苏州市 9 月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1.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的发展形态, 当下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介从口语、印刷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传 统部落由空间、语言和地理位置决定,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和信息传递只 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人们的感官觉知处于平衡的状态;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 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理性、逻辑、单向性和阶层化的社会心理逐渐形成;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 的世界,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通过人们各种感官同步互动而实 现,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释放出来,传统的宏 大叙事和权威叙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2.不同于都市,乡村社会始终是一个情感有机共同体。共同体中“尽管有种种的分离, 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在数字时代,将乡村 作为共同体,为生活在其内种种分离的不同成员提供了彼此博弈、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得 曾经的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建立和完善数字时代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最难突破的环节。从依靠乡绅治理、行政管理到法治约束,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社会结 构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权力与各种资源的分配。 3.过去,乡村管理是垂直式的,缺乏双向反馈机制,共同体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未形成 有机联结,结构单一曾一度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公开,乡村社会中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和个体缺乏沟通、互相猜疑,这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成本,也增加了治理难度。信息技术的 飞速发展与普及为改变此种现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沟通交 往的媒介,是实现信息最充分共享的天然桥梁。它加快推动了政策公开和信息透明,同时作 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为不同主体间沟通对话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4.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2019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的安徽合肥三 瓜公社小镇,在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学者、村民等各方协同努力下,展开交流 对话,推动了各方的了解与理解,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 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源源不断提 供乡村振兴的动力,市场化不仅激活了当地农业经济,而且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和乡土 文化再次联结起来,具有显著“重新部落化”特征。 5.信息时代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不仅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也使得个体与政府、企业在 治理权力的博弈中实现了动态平衡。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将一元化的乡村统治转变为多元共治 的社区式治理,为不同主体提供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的空间;同时不同主体本身也要深刻 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乡村基于中国人的意义,从而在互联网构筑的新环 境中不断凸显传统乡村社区固有的多元共同体意义。 (摘选自《“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赋权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材料二: 1.目前我国有 9 亿多网民,不到三成来自农村。数据显示,到今年 3 月,我国农村网民 规模为 2.55 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46.2%。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 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 希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2.应该看到,近年来“数字十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 2019 年 10 月,我国行 政村通光纤和通 4G 比例均超过 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 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 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 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 馆、千里外的好课堂。 3.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在这一 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 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4.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山高坡陡的偏 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 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 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5.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 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 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 (摘选自《精细开垦数字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 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B.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降低了治理成本,减轻了 治理难度。 C.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三瓜公社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自 治朴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 D.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信息化 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 1.B.(A“目前”错误,材料一第二行“当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C.“脱离了传 统部落的特征”错;D.已经落地生根错,材料二最后一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形成了较为固化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基于个体间的信任和 情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粘合剂,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B.传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 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 C.乡土社会中的有机团结、熟悉关系、信任机制、情感与道义关系作为维系乡土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空间载体,在重新部落化的乡村中也必不可少。 D.乡村数字化,包含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与重构,由此引发在城乡政治、 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深层结构中的巨大变革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B(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决定了传统部落的形成,材料一第三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乡村范畴的一项是(3 分) ( D ) A.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不仅有自己的抖音号、村播平台、网红学院、乡村数字图书馆, 还有水下智能机器人“数字鱼”的科技示范。 B.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 深入覆盖乡村,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C.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防治的监测预测,在耕种收管机械设备上安装更 多的传感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D.政府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低碳、绿 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来应对气候变化。 D(绿色智慧城市而非数字乡村)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数字技术时代乡村的“重新部落化”有哪些重要特征。(4 分) ①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时代; ②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③由乡村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每点 2 分,共 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①首先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出数字乡村的话题; ②接着分析数字乡村呈现广阔前景以及对实现数字乡村的思考; ③最后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每点 2 分,共 6 分) 南通市通州区第一次诊断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夜之间,官员直播“带货”风靡全国。许多政府官员化身网红,为农副产品代言,成 为老百姓眼中的“带货员”。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一个包括物流、存储、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 环节的产业系统。领导干部的直播间,对接起农户与市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这更是一 场政府服务的变革。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做工作不能只是文山会海、发号 施令、签字审批、纸上来纸上去,还要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 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兴起于疫情特殊环境,有其偶然性。但其必然性, 是新技术的滚滚浪潮对基层治理理念、方式和效能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官员“直播带货”走样变形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将 直播间当成秀场,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搞摊派,有的地方“亏本赚吆喝”,搞成了形式主义。 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种新兴形式在初期都有利有弊,这并不妨碍基层治理 理念更新与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这种嵌入移动互联网、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行政生态、提 高行政效能的有益尝试,拓宽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空间和渠道,增强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感,值得大力探索并给以一定的容错空间。 (摘编自翟永冠、唐弢《要带货,更要带新思维》)材料二: 前不久,南昌市民万女士向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称,自己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购 买了深圳一家贸易公司销售的虾,收到后发现部分虾已经变质,“虾头都是黑的”, 她在直 播间向商家询问原因时,竟被污蔑为“专业差评”。 无独有偶,今年,某明星主播一场直播下来销售额超 1 亿元,但其中多个产品此前涉虚 假宣传曾被处罚过。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也 显示,消费者对于虚假宣传和商品来源渠道不正等乱象颇为担心。“假货太多”、“鱼龙混 杂”、“货不对板”,是消费者反馈较多的内容。 而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的背后,是部分主播运营公司和主播缺乏足够的产品鉴别能力, 有的甚至不问质量、给钱就播。 今年 5 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 互联网营销师”列为 10 个拟新增的职业之 一,并专门下设了“直播销售员”工种。业内人士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行业标准,引导直播带货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摘编自《半月谈》2020 年第 12 期) 材料三: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基于用户心理和消费行为,商业模式包括:20 世纪早期出现的“饵 与钩”模式,即“搭售”模式; 50 年代麦当劳率先推出的“特许经营”模式; 60 年代沃尔 玛的“超级市场”模式……这些传统零售业的基本商业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主要基于 LDF: Location(位置)、Detail(细节) 、Franchise(连锁化)。 而在新的商业形态里,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变成了 SSS:Social(社群化)——企业与 顾客不能只是交易关系,必须是社群化的生活伙伴关系,才能生存; Service(服务化)—— 传统零售的服务仅限于卖场内的便利,未来零售的服务必须提供直达家庭的服务; Supply-chain(供应链)——在渠道决定购买的阶段,供应链体现为采购的强权与压价,未来 供应链则体现为对优质供应资源的争夺与供应链关系的维护。 事实上,自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后,全球商业模式革新的速度始终在加快。 搜索引擎、社交媒体、O20、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兴思想和商业模式的诞生, 对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商业模式从最早的线下实体商店,到后来的线上电商,再 到移动互联网电商,此番疫情进一步催热直播电商模式。 直播电商是对传统电商的一场颠覆。这不仅体现在渠道、终端、传播、支付等方面,更 体现在流量格局的重新分配。流量就是网民的自然访问量,是所有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传统 电商需要靠其他网站引流,但是直播电商把直播过程做成内容,本身自带流量。究其原因, 是商业生态背后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变。社会化媒体、即时通讯媒体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自由、高保真、即时化的传递及互动。这让每个人都可以不受 地域、生活圈的限制,与互联网上的任何个人实现交流。自此,商品售卖不用跨越万水千山,也无须在强势媒体上大搞宣传,只要掌握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便可相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 建立关系。 (摘编自吕本富王静云《直播带货风靡,商业模式升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既是疫情催生的偶然结果,也体现了新技术浪潮对基层治理产生的根本 性影响。 B.尽管直播带货出现虚假宣传等种种销售乱象,但面对新兴形式带来的这些问题,要给以容 错空间。. C.从传统电商到直播电商,在渠道、终端、传播、支付和流量格局的重新分配等方面都发生 了重大变化。 D.直播带货走样、翻车,一是因为地方官员搞形式主义,二是因为部分主播方缺少鉴别力, 一味追求利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嵌入了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手段的官员直播带货,优化提升行政生态和效能,增加了政府 与民众的互动,是政府服务的变革。 B.居民投诉被污蔑为“专业差评”以及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说明消除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 的矛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还需时日。 C.从线下实体商店到直播电商的发展,反映了零售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已从原先的位置、细节、 连锁化转向社群化、服务化、供应链。 D.商业生态背后社会形态的巨变,使得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具有不受地域、生活圈限制,相 对容易地与目标顾客建立关系。 3.下列各项中,没有涉及新商业形态下零售业关键成功因素的一项是(3 分) A.欧尚超市提供的淘鲜达服务,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在 1 小时内即可收到指定的新鲜蔬菜和 水果。 B.区长走进淘宝直播间,为当地商品“打 call”,对接起农户与市场,“带货”取得丰硕成 果。 C.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永辉超市利用智能购物自助结算功能,减少消费者.在门店的停 留时间。 D.小米以用户参与为核心,建造了粉丝用户的自生产、自传播和自消费的循环式社群商业模 式。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末段的行文脉络。(4 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营造“直播带货”的健康生态。(6 分) 1.B(不能给种种销售乱象以容错空间。)2.D(不受地域、生活圈限制本就是新媒体的社交化属性具有的特点,而非由商业生态背后社 会形态的巨变所致。) 3.C (A. 服务化; B. 供应链; D. 社群化。) 4.首先指出直播电商对传统电商的颠覆性;接着指出其颠覆性的具体体现;然后指出其颠覆 性的原因;最后指出直播电商的优势。(共 4 分, 每点 1 分) 5.①提倡务实理念;②提升主播方产品鉴别力;③培养专业人才;④完善法律法规;⑤制定 行业标准;⑥掌握新媒体社交化属性。(共 6 分,每点 1 分) ) 第一次月度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 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 《见萤火》 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 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 “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 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 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 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 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 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 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 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 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 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 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 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 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 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 《我,雪豺...》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 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 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 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 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 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 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 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 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 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 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表的关注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 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 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 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能显 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 诗对形式感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禹骚》开始,乐府诗、 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 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 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 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 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 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 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 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 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 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 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 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 形式来凸现的。”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 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 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 息在材料三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 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是 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 性德几个人。“.把....联系在-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选 C。 2.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 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 -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 项,假设关系 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 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 C 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 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 D 项, “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倒数第 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 不是基本标准。故选 A。 3.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 料三观点的一项”,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 ‘常’”, 分论点一是 “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 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A 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 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B 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 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 C 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D 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 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故选 B。 4. [参考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 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一共三段, 第一、二两段段提出中心论点“当 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新诗的 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 术”。第三段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 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角度反驳- -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 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中国诗歌在诗歌 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艺术个性 相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 审美标准_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由和艺 术》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 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 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具体作答时, 根据以上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5. [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 贵任心。⑧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 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 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材料二简要 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 提出了哪些要求。题目已经确地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和材料二,可 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 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 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 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风 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新诗急需 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 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 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优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当下许多诗 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 使命感与责任心”“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凤骨的 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新诗在语言文辞方 面亦需要有‘风骨’” “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 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 打磨 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等信息,根据这些 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 “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 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 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 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 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 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 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 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 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 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 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 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 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 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 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 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 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 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 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 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 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 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 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 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 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 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 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 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 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 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 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 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 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 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 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 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 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 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 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 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 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 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4 分)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 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 分) 1.C【解析】A.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 人一视同仁”。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原文“地 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 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2.B【解析】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 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3.D【解析】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D 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 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2 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 系的重要性。(2 分) 5.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 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 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连云港市智贤中学 9 月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 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 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 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 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 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 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 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 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 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 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 “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 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 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 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 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 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 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16 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 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 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 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 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 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 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 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 年的 5 月 18 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 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 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 向。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这 19 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 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 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 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 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 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 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 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 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 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 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喚醒 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 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1 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 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 他们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 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 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 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 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 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 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 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 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 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 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 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 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 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5.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答案】1. D 2. D 3. A 4. 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 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 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③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 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 5. 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 A 项,“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错误,“主 要原因”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 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这是原因之一,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 因”。 B 项,“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 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中“只要……就能够”错误,过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 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 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 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文中说“有可能”。 C 项,“……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错误,选项错置因果,材料二第一 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 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 “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结果,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 项,“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 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 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 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 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B 项,“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 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 的”这一观点; C 项,“《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 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D 项,“《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轰动效果” 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A 项,“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 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这是说明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这些戏曲艺术,如何传 承传统文化,不能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出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所以这则材料应该是探讨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 关系,关键词就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共有五段文字,第一段“现在一些年轻人, 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历史……”“现实的原因有很多……”,这些信 息告诉我们,第一段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第二段在第一段年轻人疏离戏曲的基础 上指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提出观点;第三段“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 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以及第四段“同时,我们不应把……”是分 析戏曲如何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第五段“一要美……二要真与善,……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 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由上文得 出结论。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借助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考生可以筛选出年轻人对待戏 曲的态度、年轻人这样对待戏曲的原因、年轻人的喜好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根据这些内容 进行概括。如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 理由究竟何在”,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 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 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 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 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 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第一次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ǀ(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 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 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 “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 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 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 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 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 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 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 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 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 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 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 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 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 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 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 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 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 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 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 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 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 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 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 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 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 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 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 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 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 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 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 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 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 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 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 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 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 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 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 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 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 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 文学等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 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意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 D 2. C 3. B 4.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 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观点一)不合理。 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 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 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 短。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