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巴中市零诊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收获
纪富强
秋天一到,老陶的院子里热闹起来。
门口是夹竹桃、百日红和大鸡冠子花,开得泼辣;墙角是丝瓜,一路奔袭,出了门外,吊
满条条吐着黄芯儿的绿蛇;走廊两旁是青萝卜、小白菜,跃跃欲试,长势撩人;临近门槛,挤
满了星星点点迎风招展的“朝天吼”小辣椒;南瓜们则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将胖身子在小南屋
上肆意舒展;最后剩一棵甜石榴树哪甘寂寞,直蹿得十几米高了,引一伙聒噪的麻雀前来筑巢。
偶尔风过,院子里欢声笑语不寂寞;俄而雨落,小院里清新舒怡不落魄。秋高气爽,老陶
就经常坐在这充实而丰盈的院子里,笑眯眯,乐滋滋,捧一本闲书,沏一壶龙井,直坐到落霞
横斜,天光暗淡。邻居们就羡慕老陶,夸他精细、赞他勤励,羡慕他心态好,赋闲生活过得悠
闲自在,趣意横生。
老陶的小区住的多是老人。这里地处城郊,交通不便,但房子却是村里开发的二层小楼,
价格便宜,环境幽雅。对于退休爱静的老年人来说,这绝对是块安度晚年的妙地!
但也有年轻人来住——老陶在和邻居们打牌时就认识了一位,小陈,三十冒头,机灵善谈,
学识丰厚,也懂得享受生活,最喜欢往人堆儿里扎,专爱凑老陶他们的场子。老陶他们下棋他
就站在一边支着,老陶他们打牌他又想方设法入伙。大家都喜欢他,老陶更是格外欣赏,每次
打牌总跟小陈搭档,几乎是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老陶听别人说,这小陈可不是个一般人,据说是某家企业的副总呢,年收入突破六位数!
就有人当面打趣老陶,说老陶你过去也是一厂之长,人家小陈才是副总,你挣多少,人家又挣
多少?大家同在一个小区里住,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老陶听了,就乐,就说,我巴不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强呢,这说明时代在发展,我们的
日子越过越好啊!不知不觉,一件轰动性事件却突然发生!小陈于某天被县检察院的警车带走
了,罪名是涉嫌挪用公款!过了很久,竟被判了缓刑放回来!
等事情渐渐烟消云散,人们又见到久违的小陈,他明显瘦了,脸上盖颧骨都凸了出来。人
们小心翼翼地与他招呼,他反而主动热烈回应,还跟先前一样去凑合老陶他们的场子。
时间一长,小陈就变成了牌桌上的常客。可曾几何时,老陶却变了脸;每次只要小陈一来,
老陶起身拔脚就走,该下的棋立即扔了,没打完的牌干脆一把丢掉。
人们就觉得蹊跷。有人当面质问老陶,老陶啊老陶,人家小陈当官时你和他打得火热,现
在遇到麻烦了,你就那么看不起人家?是啊!牌友们七嘴八舌地问。
老陶就苦笑,忽然却正了色道,你们这帮老家伙,小陈人还年轻,一点点挫折能算什么呢?
他的路还长,怎么能老跟着我们打牌下棋呢?玩物丧志会毁了人一生的!
人们听了顿觉有理,小陈现在整天没事干,净跟他们这些老头子瞎掺和什么呢?
于是小陈再来凑场,所有老人都一齐摔了扑克、推了棋盘,匆匆走人!小陈脸上的嬉笑就
忽然僵得结结实实,整个人如一截木头傻傻地戳在了原地。
如是几次,小陈再也不去凑场,心头恨死了老陶!从此见面,总是怒目相对,愤愤难安。
那是一个清凉的早晨,小陈忽听见门响,叫妻子开门。门开了,走进来的却是笑容可掬的
老陶。老陶手上满满都是些好东西:肥胖的葫芦、苗条的丝瓜、修长的萝卜、烫过发的小白菜、
救生圈样笨重的大南瓜、一塑料袋探头探脑的小红辣椒、一口袋扎着长辫子的大白葱......
小陈愣愣地迎进院子,不解地望着老陶。老陶笑着说,小陈啊,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玩意
儿,收获了,给你尝尝鲜。自己下力气种的东西,香着哪!
小陈的眼眶一下就潮湿了,老陶的话似乎让他醍醐灌顶清醒过来。只有脚踏实地下力劳作,
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啊!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开口,只是紧紧攥住了老陶的手。
这年初冬,小陈重新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天一冷,小区里人们已经不再外出串门、
打牌了,小陈却忙活着进进出出,为各家各户送去了盆盆娇滴滴、红艳艳的百日红。
小陈逢人便说,收下它吧,自己种的可好看啦。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了老陶院子里长势喜人的蔬果植物,既反映了老陶退休生活的充实,也为下文
写他将“收获”送给小陈作了铺垫。
B. 老陶过去也是领导,“巴不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强”“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反话,暗示他
预感年轻气盛的小陈可能出事。
C. 从对小陈敬而远之,到主动帮助他走出人生低谷,看出邻居们既有见风使舵的一面,也有热
情友善的一面。
D. 本文通过对老陶和小陈人生经历的对比,反映出对某些身在高位之人利用公职谋取私利的行
为的否定和批判。
8. 本文以“收获”为题,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案】7. A 8. ①收获,指老陶院子里自己亲自栽种的蔬果植物,代表了老陶退休生活的
充实;②收获也代表了一种自食其力的人生态度,老陶将院子里的收获送给了小陶,就是这种
人生态度的传递;③收获也指犯了错误的小陈,是老陶和邻居们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9. 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①情节上,老陶的话让小陈清醒过来,暗示小陈会走一条新的人生
路,再说他找到新的工作等等画蛇添足;②人物上,老陶的深思熟虑、善解人意,小陈的聪颖
明理、知错能改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③手法上,不要最后两段,以“紧紧攥住老陶的手”结
尾在艺术上有留白的效果,能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答案示例二:不能删去。①情节上,前文写老陶送东西给小陈,这里写小陈回赠大家,使情节
更加完整;②人物上,写小陈找到新工作,给邻居们送去自己亲手栽种的鲜花,更能突出小陈
知错能改的形象;③主题上,更能凸显文章赞美自食其力的人生态度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项,“……都是反话,暗示他预感年轻气盛的小陈可能出事”错误。从原文“老陶听了,就
乐”“老陶就苦笑,忽然却正了色道,你们这帮老家伙,小陈人还年轻,一点点挫折能算什么
呢……”“走进来的却是笑容可掬的老陶。老陶手上满满都是些好东西……小陈啊……自己下
力气种的东西,香着哪!”等内容来看,老陶说这话时是很真诚的,他也没有预感到小陈可能
出事。
C 项,“见风使舵”无中生有。依据原文“老陶就苦笑,忽然却正了色道,你们这帮老家伙,
小陈人还年轻,一点点挫折能算什么呢?他的路还长,怎么能老跟着我们打牌下棋呢?玩物丧
志会毁了人一生的!人们听了顿觉有理,小陈现在整天没事干,净跟他们这些老头子瞎掺和什
么呢?”“走进来的却是笑容可掬的老陶。老陶手上满满都是些好东西……小陈啊……自己下
力气种的东西,香着哪!”等内容可知,大家都是想帮助小陈重新开始,靠自己的踏实劳动获
得收获,没有体现见风使舵的内容。
D 项,“通过对老陶和小陈人生经历的对比”错误。文章没有将老陶和小陈的人生经历进行对
比,而是用老陶的生活方式和老陶对小陈的态度,表达了否定和批判的主题。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丰富含义的能力。
本文中,“收获”既包含老陶的收获也包含小陈的收获。对于老陶来说,收获既包括自己下力
气种下并获得的蔬果植物(门口是……墙角是……走廊两旁是……临近门槛……南瓜们……最
后剩一棵甜石榴树……),也包括从这些劳动中获得的充实的退休生活。而对于小陈来说,收获
既包括犯错后重新获得的新生,更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悟出的“只有脚踏实地下力劳作,才能有
真正的收获”的人生态度。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选择“可以删去”或“不可以删去”均可。
如果选择“可以删去”,可以结合“小陈的眼眶一下就潮湿了,老陶的话似乎让他醍醐灌顶清醒
过来。只有脚踏实地下力劳作,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啊!”,从情节已经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已
经完成的角度加以证明;结合“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开口,只是紧紧攥住了老陶的手”,从以场
面描写结尾,产生留白的效果,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的角度加以证明。
如果选择“不可以删去”,就要分析后两段的内容及其与前文的关系。“这年初冬,小陈重新找
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小陈却忙活着进进出出,为各家各户送去了盆盆娇滴滴、红艳艳
的百日红。小陈逢人便说,收下它吧,自己种的可好看啦”在人物塑造方面,使得老陶的深思
熟虑、善良助人,小陈的聪颖明理、知错能改的形象进一步得到印证;在情节方面,与上文“老
陶笑着说,小陈啊,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玩意儿,收获了,给你尝尝鲜。自己下力气种的东西,
香着哪!”相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主题上,以事实印证了“只有脚踏实地下力劳作,才能
有真正的收获啊!” 更能凸显文章赞美自食其力的人生态度的主题。
阆中中学 9 月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
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 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
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
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
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
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
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喽?”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为停停,故意给对
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
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
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
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
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街量,也可称得上健美。
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儿,免得自己打哈欠。
“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流,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篷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
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优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
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
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
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
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
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
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
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
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
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7. 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间布置的细节以及肖夫人本人的衣着举止,都凸显了肖夫人生活的富有和满足。
B. 肖夫人选择贫穷艺术家做自己爱人,说明她对爱情的憧憬远远超过了金钱对她的诱惑。
C. 肖夫人的丈夫和“环境十分协调”,暗示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学艺术的穷学生了。
D. 小说围绕着“选择”的故事展开,虽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传达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8. 小说借助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年轻艺术家在和肖夫人谈话时的情感态度
变化。
9. “选择才是决定一切 。”肖夫人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请结合文章探究“选择”这一标题
的意蕴。
【答案】7. B 8. (1)谈论名画时,年轻人表现了对画的赞赏和对肖夫人的羡慕;(2)当肖夫
人说到年轻时面临的选择时,因为感觉她选择了金钱,年轻人的态度里多了揶揄(答“轻视”“嘲
弄”也可);(3)因为前面的判断,年轻人对夫人的故事不感兴趣,觉得她的话题很庸俗,感到
无聊,不肯逢迎。(4)年轻人略略地说“令人钦佩”,此时是勉强应付,想赶快离开。(5)最后听
到的选择和自己预想中的不同,年轻人感到非常惊讶。
9. (1)“选择”指肖夫人当年的选择。肖夫人当年选择了穷艺术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财富。
(2)“选择”指丈夫在现实面前的选择。现实生活让他选择了金钱,变成了忙于给“海军上将”
的
画肖像的人。(3)“选择”指肖夫人貌似选择了爱情,实则选择的是金钱。那个学艺术的穷小子
用艺术和交际提供她所需要的物质需求。(4)表达了作者对肖夫人夫妇的选择不以为然,同时,
呼吁年轻人艺术家和读者思考,在艺术和金钱面前该做出什么选择。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
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
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B 项,“肖夫人选择贫穷艺术家做自己爱人,说明她对爱情的憧憬远远超过了金钱对她的诱惑”
错误,由原文“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
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可知,“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
了一年”说明她对爱情的憧憬并未远远超过了金钱对她的诱惑。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梳理小说思路的能力。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及情感变化的题是
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要审清考查方式,对于考查人物
心理的试题,可以结合文中语句作答;对于考查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的试题,则可以结合小说
的情节作答。
(1)由原文“‘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 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
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
‘你真幸运。’”可知,谈论名画时,年轻人表现出了对画的赞赏和对肖夫人的羡慕;
(2)由原文“‘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
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喽?’年轻人多
少带点揶揄的口吻”可知,因感觉肖夫人选择了金钱,年轻人的态度里多了“嘲弄”;
(3)由原文“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
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可知,因为年轻
人觉得她的话题很庸俗,感到无聊,不肯逢迎。
(4)由原文“‘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可已看出,此
时年轻人是勉强应付,想赶快离开。
(5)由原文“‘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肖夫人说。‘哦,
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年轻
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可以看出,听到肖夫人的选择和自己预想中的不同,年轻
人感到非常惊讶。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就
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
自己的观点。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探究“选择”这一标题的意蕴,可以结合肖夫人将富有归于选
择进行分析,弄清肖夫人的选择目的就不难理解标题的意蕴。
(1)“选择”文中指肖夫人当年在婚姻上的选择,由原文“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可
知,肖夫人当年选择了穷艺术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财富。(2)“选择”指丈夫在现实面前的选
择。由原文“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可知,现实生活中肖夫人渴望享受
物质生活的愿望让他选择了金钱,变成了忙于给“海军上将”画肖像的人。(3)由原文“我丈夫
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
像……”可知,丈夫工作的变化说明肖夫人貌似选择了爱情,实则选择的是金钱。她所需要的
物质生活是依靠那个学艺术的穷小子用艺术和交际来满足的。(4)文中肖夫人和他的丈夫因为各
自的目的进行不同的选择,用“选择”一词做标题表明作者对肖夫人夫妇的选择不以为然,希
望以此引起年轻人艺术家和读者的思考,在艺术和金钱面前该做出什么选择。
射洪中学第一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
金瓮河因两岸草木凋敝,陡然开阔了。风儿像一支刚劲的笔,将盛夏时节山林这大块文章,
去除枝蔓,删繁就简,使之更有精气神。夏候鸟在迁徙之前,在河里尽兴地搅起涟漪,画出一
个套着一个的空心圆,似乎在与河流吻别。雨燕飞走了,野鸭飞走了,大雁见落叶越积越厚,
霜也愈来愈重,也做好编队,只待出征了。首度来金瓮河安家的东方白鹳,有一家已经远行了。
张黑脸看着夏候鸟渐次南迁,为那只有腿伤的白鹳而心焦,因为它每一次起飞,都要在地
面助跑很久,勉强跃起,也飞不高。
大雁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河畔聚集,给自己开欢送会似的,呀呀叫着,相互拍打翅膀,
分批飞起,在空中集结,排成人字形,离开金瓮河了。它们在天空的姿态,就像一艘远航的战
舰。
最后一批东方白鹳,选择的则是黄昏时分迁徙。三只成年白鹳,带着它们在这儿孵育的五
只新生白鹳,在落日中起飞。它们选择的列队方式是,那对夫妻白鹳,雄性的在前领航,雌性
的在中间,与来自两个家庭的五只新生白鹳并肩而行,断后的是三圣殿上的那只成年雌性白鹳。
它在迁徙之前,来到金瓮河畔,看望它的伴侣。它们交颈低语,耳鬓厮磨,恩爱不舍。断后的
雌性白鹳追随它们的孩子,飞向天空的刹那,落日血红,它就仿佛衔着落日在迁徙,孤独地留
在大地上的那只受伤的白鹳,仰望天空,发出阵阵哀鸣。
一场又一场的霜,就是一封又一封大自然的告白书,它们充分宣示了冬天即将到来。夏候
鸟飞走了,山林陷入了短时的寂静。那只无法离开的东方白鹳并不气馁,它孤独而顽强地在寒
风中,一次次地冲向天空,一次次地落下,再一次次地拔地而起。每当听到它飞起后又无奈落
地的沉重声响,张黑脸都要难过很久。他想着如果它落雪前不能飞走,就把它抱进管护站,饲
养一冬。他不能让明年春天它的伴侣飞回时,见不到它的踪影。
张黑脸做好了为这只白鹳而留守管护站的准备,甚至要推迟婚期。他修炉子,将掉皮的墙
泥抹平,将窗户钉上防风的塑料布,将门槛用棉毡裹上。他还去山里拾柴,一个冬天下来,火
炉不知要吞掉多少柴火呢。一日下午,他正准备去拾柴,听见空中传来“嘎啊——嘎啊——”
的叫声,是一只东方白鹳飞回来了,它直奔河畔受伤的白鹳。张黑脸欣喜地奔过去,一望,果
然是受伤白鹳的伴侣。看来它将孩子们顺利送上迁徙之旅后,还是放不下它的爱侣。
“雪就要来了,抓紧飞吧,你们能行的!”张黑脸每日给它们投食时,都要这么鼓励一句。
它们似乎听懂了,在与时间赛跑,很少歇着。它们以河岸为根据地,雌性白鹳一次次领飞,受
伤白鹳一遍遍跟进,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终于在一个天空灰蒙蒙的日子,携手飞离了结了薄
冰的金瓮河,渐渐脱离了张黑脸的视线。
那天晚上,张黑脸吃过饭,刮了胡子。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簌簌的落雪声,让他觉得那
对白鹳走得真是及时。
第二天早晨,张黑脸还在酣睡,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了,是德秀。她为张黑脸做
了早饭,他们每人吃了一碗面条,之后去山里拾柴。因为下雪的缘故,柴火被雪掩埋了,分辨
不清,再说他们迷恋两个人在雪地无言行走的那种踏实和幸福感,所以忘却了拾柴,一路向南,
走了很远很远。直到中午,他们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准备回返时,德秀首先看见松林的白雪地
上,似有几朵橘红的花儿在闪烁。她拽着张黑脸奔向那里。那傲雪绽放的花朵,原来是东方白
鹳鲜艳的脚掌!那两只在三圣殿坐窝的东方白鹳,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暴风雪。
这两只早已失去呼吸的东方白鹳,翅膀贴着翅膀,好像在雪中相拥甜睡。张黑脸指着它们
对德秀说:“这只白鹳叫树森,那只叫德秀,俺和你,你和俺,就是死了,也要埋在一起,咱
把它们埋了吧。要不乌鸦和老鹰闻到了,就把它们给吃了。”
雪下的林地还未冻实,他们没有工具为两只硕大的白鹳挖墓穴,只能动用十指。他们顶风
冒雪,干干歇歇,从中午一直挖到傍晚,十指已被磨破。当他们拾白鹳入坑时,那十指流出的
鲜血,滴到它们身上,白羽上仿佛落了梅花,它们就带着这鲜艳的殓衣,归于尘土了。
(节选自中篇小说《候鸟的勇敢》,有删改)
7.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详细地描写大雁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迁徙,而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则选择黄昏时分迁
徙,这是因为它们的迁徙习惯不同。
B.“落日血红”时东方白鹳的迁徙,雪原上的红脚掌,以及白羽落血“仿佛落了梅花”等都
表现出了语言的色彩美,富有画面感。
C.张黑脸做好了为受伤白鹳而留守管护站过冬的准备等情节,既表现了他在工作中忠于职守,
也表现了他的爱鸟如命,淳朴善良。
D.两只勇敢的候鸟与张黑脸、德秀他们两位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映照关系,小说歌
颂鸟之爱情也歌颂人间爱情。
8.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
▲
▲
9. “文似看山不喜平”,请分析小说在两只东方白鹳迁徙上的情节设置及其艺术效果。(6 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 A(曲解文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对受伤的白鹳的依依不舍,更富
有人情味。)
8.(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代了天气转为秋凉,夏候鸟开始南飞的背景(1 分),
渲染了肃杀疏朗的氛围(2 分)。
(2)写众多夏候鸟开始迁徙,与受伤的东方白鹳形成对比(1 分),为下文写东方白鹳的迁徙做
铺垫。(2 分)
9.(1)情节上一波三折:首先是最后一批东方白鹳开始迁徙,但受伤的雄性白鹳不在其中;然
后是雌性白鹳去而复返,帮助受伤的伴侣一起起飞;最后是两只东方白鹳在暴风雪中殒命,未
能完成迁徙。(3 分)
(2)艺术效果:照应题目“候鸟的勇敢”,突出了主旨,表现出两只东方白鹳大无畏的勇敢,
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3 分)
射洪中学补习班第一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
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
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
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
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
一句:“不卖了。”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
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
天做 200 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的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
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
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
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
“两个饼,快点。”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
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
“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
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
我们明天再来。”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
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
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
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
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
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
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
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
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
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
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
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D.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留白手法的使用,增强了
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 小说是如何体现老牛饼艺的高超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深刻内涵?
【答案】7. B 8. 小说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
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
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
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
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
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项,“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理解分析有误,老牛
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他不媚权贵,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根据第 3 段“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
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倒数第 4 段“传言像一阵风……生怕明天
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这两处通过对周围人物抢购、抱怨、担心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老牛高
超的制饼手艺。根据“折扇男人果然来了……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康亲
王之手”分析可知,此处通过叙述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这一情节,
侧面烘托了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本文标题内涵的能力。
既要结合小说文本分析题目的表层含义,也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分析题目
的深层含义。根据“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三个大字”“光这还不算什么……‘不
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他做到了”等语句分析,
可知“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
直至生命结束;根据“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谁来了也不卖”等语句分析可
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根据“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
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
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根据“年到古稀的老牛……放低处不
仰视你”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成都七中 9 月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站在后台看人生
朱光潜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
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
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
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
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者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
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更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
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
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
那一副本性。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样,
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
要。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
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
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
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
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
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
幸而为女子,也绝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中之喜剧了。如
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
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饮茶还更有
味。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
正因其有悲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显出庄严,在黑暗
中现出光彩。假如荆轲真的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的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
教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
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
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颗热心惊赞。
(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但文章重点突出了站在
后台看人生的方法,照应了题目。
B.作者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因此是非善恶
对他来说都无意义。
C.作者说一些人比较苦痛,是因为有些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或物看得重要,有些人以为造物主
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更优厚。
D.作者认为人生要有喜剧和悲剧,但是人生的价值在于有悲剧,没有悲剧的人生是毫无兴致的
人生。
8.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 分)
答: 。
9.本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
7.B(B 项,“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与“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不构成
因果关系,“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这句话推断也是错误的,根据文意应该理解为:作者
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不是如其他人那样只有是非善恶,所以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
都觉得很有趣味。故选 B。)
8.作者认为喜剧有趣味,是因为从中寻思玩味,得到了生命的乐趣。作者认为悲剧有趣味,是
因为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憾,也能从平凡中见出庄严,黑暗中现出光彩。(分析画线句“有些
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这句话
的含意,首先要看到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个单句之间都是因果关系,即“它们带有浓
厚的喜剧成分”是因,而“有些有趣味”是果。再抓住关键词“趣味”“喜剧成分”的意思分析。
作者认为喜剧有趣味,是因为从中寻思玩味,得到了生命的乐趣。同样,后一个单句是说“有
些”有趣味,是因为作者认为悲剧有趣味,是因为即便悲剧是人生一种缺憾,也能从平凡中见
出庄严,黑暗中现出光彩。根据“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
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分析“悲剧”的含意。)
9.(1)站在前台看待人生,是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和草木虫鱼一样。人生的痛苦,多是人
类自寻烦恼而已。体现了世间万物平等,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生活,不计较、不埋怨的人生态
度。
(2)站在后台看待人生,有如站在舞台后面看表演,把人和物一律看待,不只有善恶之分、美
丑之别,无论悲与喜,都是人生的趣味。
(3)两种方式看人生都体现了作者顺应本性、笑看人生、超脱达观,既有理性又不失热情的人
生态度。(文中说“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
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
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所以,作者的“站在前台看待人
生”,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和草木虫鱼一样。人生本没有痛苦,不过是人类自寻烦恼
而已。这些话体现了世间万物平等,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生活,不计较,不埋怨的人生态度。
“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
恋,就是厌恶。”“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人生本来
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
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
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站任后台看待人生,有如站在
舞台后面看表演,把人和物一律看待,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美丑之別,无论悲喜,都有人生趣
味。两种方式看人生都体现了作者顺应本性,笑看人生,超脱达观,既冷眼旁观又热情不减的
生活态度。)
9 月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布衣粗食
在他的记忆里,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
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
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
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
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
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
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
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习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
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
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
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
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
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
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
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
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
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
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
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
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
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翻了个
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
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 11 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
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
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
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 26 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
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 15 元。他站在
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那就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 11 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
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
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
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
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结构严谨。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为
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说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例如“他”开始不情愿在城市打工而后来却主动去找擦 鞋
人体现了“他”在来到城市之后心智不断成熟。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所有的委 屈化成
了泪水”,通过这些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D.小说中的“他”和母亲是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缩影,小说通过他们在城市的“冷暖”遭遇,
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
8.请简要分析“城管巡查”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9.请概括分析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6 分)
7.A 项,“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起到的是总领全文
的作用,不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8.①这一情节是城市冷暖的结合点(1 分),母亲被烫伤是“冷”,好心人帮助是“暖”(1
分)。
②这一情节是小说的转折点,将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答出推动情节发展亦可,1 分)
因为这次事件,小说的主人公看到了城市的“暖”获得了前行的动力(1 分)。
③这一事件,体现出了母亲的坚强(从塑造人物作答亦可,1 分),也体现出了主人公和
母亲之间的亲情(1 分)。
9.①成熟懂事,内心坚韧。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商议辍学;来到城市后,尽管不愿意为
人擦鞋,但为了读书的梦想一直坚持;
②孝顺母亲。在母亲被烫伤后,尽管母亲拒绝,但他感到不能失去母亲,连夜去买药;
③顽强不屈,积极乐观。和母亲一起努力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含泪奔跑”。
(答出一点给 2 分,观点 1 分,依据 1 分。言之成理即可)
白塔中学第一次月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茶 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
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
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
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这
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
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
了。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
润光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
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ロ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
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
一小井。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
小磨坊。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ト干的作坊。
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
不少钱!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
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
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
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
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
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
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
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
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
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
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
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
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
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
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
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
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
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
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
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
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
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
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
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
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
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
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
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
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
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C.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
“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
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这篇小说确实呈现
出散文化倾向,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B “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
雄厚;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详写
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
(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得全分。)
9.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
节链,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完整
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
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但都
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得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