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 2021 届上学期 9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
宫,士自远而至。改知夏县,作八监堂,书古贤令长治迹以自监。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筑
六堰灌田,岁省科敛数十万,水讼咸息。知威州。瞻以威、茂杂群獠,险而难守,不若合之
而建郡于汶川。条著其详,为《西山别录》。后熙宁中,朝廷经理西南,就瞻取其书考焉。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
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
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夏人入侵王官,庆帅
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
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哲宗立,转朝议大夫。初,
元丰中,河决小吴,北注界河,东入于海。神宗诏,东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复塞。
乃开大吴以护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图请还河故道,下执政议。瞻曰:“自河决已八年,未
有定论。今遽兴大役,役夫三十万,用木二千万,巨窃忧焉。朝廷方遣使相视,若以东流未
便,宜亟从之;若以为可回,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议者又谓河入界河而北,则失中
国之险,昔澶渊之役,非河为限,则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险,昔尧、舜都蒲、
冀,历年数百,不闻以河障外国。”后使者以东流非便,水官复请塞北流,瞻固争之,卒诏
罢役,如瞻所议。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
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
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语辅臣曰:“惜哉,
忠厚君子也。”
(选自《宋史·赵瞻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
改容/纳其言
B. 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
改容/纳其言
C. 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
改容/纳其言
D. 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
改容/纳其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用的田地。
B.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所辖范围不同。
C. 中国,文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文中指中原地区。
D. 太皇太后,是我国古代对皇帝法定母亲的正式封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瞻严于律己,理政有方,赵瞻任夏县知县时,设八监堂,写下古代好的县令的政绩用
来监督自己;任永昌县知县时,修了六条河堰灌溉农田,每年给百姓减少赋税数十万。
B. 赵瞻以史为鉴,劝说皇帝。英宗派遣内侍王昭明等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招抚各部,赵
瞻以唐代的史实为据,上奏章力劝皇帝召还内侍,并且言辞非常激切。
C. 赵瞻面对不公,敢于直言。西夏入侵王宫,庆帅孙长卿不能抵御,皇帝却加任孙长卿为
集贤院学士,赵瞻认为孙长卿应当被黜而不该奖赏,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 赵瞻面对朝议,有理有据。黄河决堤后,朝廷就是否恢复旧河道问题进行商议,赵瞻从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角度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恢复旧河道工程提案的不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熙宁中,朝廷经理西南,就瞻取其书考焉。
(2)王者恃德不恃险,昔尧、舜都蒲、冀,历年数百,不闻以河障外国。
14. 赵瞻为什么反对讨伐青唐首领?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后来在熙宁年间,朝廷治理西南,就用赵瞻写的书作为参考。
(2)称王天下的人依靠德操而不靠险要屏障,过去尧、舜在蒲、冀建都,经历了数百年,没
有听说过用黄河来作为抵御外国的屏障。
14. ①要以诚信为根本。②青唐首领没有违犯王法。③战祸从此再起。(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守臣之不才者”是定语后置句,“不才”是“守臣”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
“追还”的宾语是“昭明等人”,“等”表示列举未尽,所以应在“等”后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是我国古代对皇帝法定母亲的正式封号”错误,“太皇太后”是古代皇帝法定祖母
的正式封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 项,“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文无据,下文“纳其言”指的是“追还昭明等人”,
并没有说皇帝采纳“赵瞻认为孙长卿应当被黜而不该奖赏”这一建议。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中,“经理”,古今异义,动词,治理;“其书”,赵瞻写的书;“考”,参考。
(2)中,“恃”,依靠;“险”,形容词做名词,险要屏障;“都”,名词做动词,建都;
“以”,用,“河”,古今异义,黄河。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赵瞻为什么反对讨伐青唐首领。从文中来看,由“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
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可知,下文赵瞻所说的话应该是反对的理由,由
“御外国以大信为本”可知,驾驭外国人要以诚信为根本;由“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
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可知,青唐首领没有违犯王法;由“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
起矣”可知,如果这件事不能成功,战祸就会从此再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瞻字大观,祖先是亳州永城县人。赵瞻考中进士,调任孟州司户参军,改任万泉县令。
捐赠圭田修建学校,学生从很远的地方来。改任夏县知县,设八监堂,写下古代好的县令的
政绩用来监督自己。又作为秘书丞兼任永昌县知县,修了六条河堰灌溉农田,一年给百姓减
少赋税数十万,因用水发生的纠纷都平息了。任威州知县。赵瞻认为威州、茂州群獠混杂,
地势险要难以防守,不如把它们合起来在汶川建州。分条详细著录,写成《西山别录》。后
来在熙宁年间,朝廷治理西南,就用赵瞻写的书作为参考。英宗治平初年,从都官员外郎任
侍御史。英宗下诏派遣宦官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招纳安抚各部。赵瞻认为唐代
用宦官作宣慰使,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赵瞻多
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适逢文彦博、孙沔防守西夏,另派冯京安抚各路,赵瞻又请求
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派老将。西夏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抵御,却加任孙
【
长卿为集贤院学士,赵瞻说孙长卿应当被黜而不该奖赏,赏罚颠倒。京东的盗贼多次起事,
赵瞻请求换掉曹、濮两地没有能力的大臣,没有结果。就请求隐退,力谏追回王昭明等人,
英宗改变了态度,接纳了他的意见。哲宗即位,转任朝议大夫。当初,元丰年间,黄河在小
吴决口,向北流入界河,向东流入大海。神宗下诏,东流入海的旧道淤泥很高,不能回流,
不能再堵塞。于是开大吴来保护北都。这时,都水王令图请求恢复黄河故道,下达执政官讨
论。赵瞻说:“黄河决口已有八年,没有形成定论。现在突然进行大工程,需要三十万劳工,
用两千万木料,我私下担忧这件事。朝廷刚派遣使臣察看,如果认为河水向东流不便,应该
立即听从他们的话;如果认为可以回流,应该制定几年的计划,以便缓和民力。”讨论的人
又认为黄河入界河北流,失去了中原的险要屏障,过去的澶渊之战,如果不是黄河,战事就
不会停止。赵瞻说:“称王天下的人依靠德操而不靠险要屏障,过去尧、舜在蒲、冀建都,
经历了数百年,没有听说过用黄河来作为抵御外国的屏障。”后来使臣认为使黄河水东流不
方便,水官又请求朝廷堵塞黄河北流,赵瞻坚决力争,终于下诏停工,听从赵瞻的意见。洮、
河各族认为青唐首领逐渐衰弱可以挟制,想依靠宋军的威力废除他,边防大臣请求立即发兵。
赵瞻说:“不行。驾驭外国人要以诚信为根本,况且已经任命了他爵号,他虽然丧失了众人
的支持,却没有违犯王法,有什么理由来讨伐他呢?如果这件事不能成功,战祸就会从此再
起。”于是就停止了这件事。元祐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对辅佐大臣说:“可
惜呀,他是个忠厚的君子!”
广东省高研会高考测评研究院学习效率检测调研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
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
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
呼老黠隶诘之。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
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
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
令率吏士勤王。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守仁联舟为方阵,尽
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
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张忠尝纳宸濠贿,
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
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已病甚,疏乞
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守仁天资异敏。游九华归,
筑室阳明洞。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
“阳明学”。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
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
而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弱
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
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
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4 分)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4 分)
14.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皇帝对此的反应怎样?请简要说明。(3
分)
10.B【解析】“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意思为“王守仁根据习俗
加以引导”,排除 AC;“相率”属于后句,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整体为“相率伐木为
屋”,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排除 C、D。所以选 B
11.B【解析】文中指征调福建、广东兵力的文书。
12.C【解析】“趁宁王以金宝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原文“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
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而不是宁王,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
他的群臣时,发动突袭”。
13.(1)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
不知道的。(“贳”“阴”“觇”各 1 分,句意 1 分)
(2)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胶浅”“仓卒”
“遁”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因为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于是诬告王守仁。②皇帝不相信
张忠对王守仁的诬告,认为王守仁是学道之人,说王守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3 分)
【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取名云。王守仁五岁
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十五岁的时候,
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好谈论军
事,且善于射箭。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
事奏上。正德元年,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刘瑾发怒,在
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僚杂居王
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夷人欢喜,纷纷伐木造屋,让王守仁居住。正德十一年,南方盗贼
蜂起。前巡抚托病避去。王守仁到达,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就召来老而狡黠的仆隶诘
问。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
道的。于是传檄令福建、广东会合兵力,讨伐贼寇。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
出其不意发起进攻,俘虏斩获七千多人。王守仁统率的都是文吏和偏裨小校,平定为患数十
年的大寇贼,远近惊为神。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往吉安,修治器械舟楫,
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命令地方守土大臣各自率吏士尽力于王事。再次战斗,官军退却,
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众军拼死搏斗,叛贼又大败。王守仁连船结成方阵,拿出全部金银
珠宝犒劳将士。第二天,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
乘风放火,焚毁朱宸濠的副船。朱宸濠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
宸濠。叛贼被平定,京城听到了消息,众大臣震惊。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
仁知道,他轻视王守仁是个文士,强迫王守仁射箭。王守仁缓缓站起来,三发三中,京军欢
呼。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王守仁就上九华山,日晏时坐在僧寺。皇帝
探查得知,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为什么要说他造反呢?”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上疏
请求退休,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披麻戴孝哭着送别
的。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游九华山返回,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忽然悟出要推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他从事教育,专以培养良知为主。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
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王守仁因正直有气节而著名,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平定反
叛的藩王。文臣用兵,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广东省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
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
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
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
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
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
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
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
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日:“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
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
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
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日:“为狱者不当如此
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
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B.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C.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D.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迁,指两次升官职。《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则指降职。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 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的
D. 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 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
回到狱中。
B. 唐临崇尚节俭,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
度。
C. 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
大理卿。
D. 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
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2)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14. 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
出来。
(2)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人唯
独不说话。
14. 唐临待人宽容大度:①下人煮药出错,他暗中发现后,没有追究宣扬那个人的过失。②借
口天气阴沉昏暗,说自己不适合吃药,就让那人把药扔掉。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
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
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
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
“为国之要”偏正短语,译为“治国的关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法急则人残”与
“法宽则失罪”结构对称,排除 D。经过分析,断句为: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
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为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 项,“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位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是因为高宗做太子时,唐临就侍奉他,做皇帝后,唐临又担任侍奉的职位,凭昔日的
忠诚,所以高宗又授予唐临重任。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
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吊丧,哀悼丧事;将,拿;余衣,别的衣服;进,拿出。
译为: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
第二句得分点:录,审查;断,判处、审理;入,使进入,引申为“判处”。
译为: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
人唯独不说话。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
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
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唐临曾让人煮药,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是因为唐临待人宽容大度。唐临“令
人煮药”,但是那人却“失制”,而唐临“潜知其故”,也就是下人煮药出错,他暗中发现了
事情原委,但是唐临却对下人说:“天气阴沉昏暗,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文中
赞扬唐临说“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所以,唐临没有追究宣扬那个人的过失,反而
说不宜吃药,是因为他的宽容大度。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
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
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人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他的伯父唐令则,
在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因谄媚,曲意迎合太子李勇获罪而被杀。唐临年轻时与兄唐皎都有
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有轻罪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
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
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和他们约定,让他们按
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宽恕恩惠,到约定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临因此知名。
两次提升后任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审查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处置的申诉冤案关押的三千多
人。多次升迁后任黄门侍郎,再封给他银青光禄大夫。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宅第,衣服
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
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了解了此事,让人把他叫来对他说道:“今日感觉呼
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加工
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那人说:“天气阴沉昏暗,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
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的宽恕到了如此地步。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
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
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我以前做太子时,你就侍奉我,我现在做皇帝,你又担任侍奉
的职位,凭昔日的忠诚,所以我又授予你如此重任。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
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
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
帝奇怪地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
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
如此吗?”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再封给他金紫光禄大夫,又担
任过兵部、度支、吏部尚书。显庆四年,因犯罪被贬为潮州刺史,死在他的任职.上,终年
六十岁。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
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
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
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
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
其转徙,扶老携幼,剔椽发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
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
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
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
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
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
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
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
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
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
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
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
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
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
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服除”亦称“除丧”。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
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三个月。
C.“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
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
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知古才能出众。考中进士后,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
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官职。
B.魏知古耿直敢言。唐睿宗为公主修建道观,魏知古多次进谏,直言盛暑修观,劳民
伤财,唐睿宗认为他言辞恳切,停止了修建道观。
C.魏知古忠君爱国。他秘密揭发窦怀贞等人的乱国阴谋,窦怀贞被杀,玄宗赐封二百
户,五百段物。随后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的节操。
D.魏知古正直仁爱。他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赏赐,恩意优渥。开元三年去世,宋
璟赞其为正直仁爱的典范。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5 分)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5 分)
10.C
11.B(“小功”为五个月。)
12.B(“唐睿宗停止修建道观”属无中生有;且魏知古前后两次进谏,第一次是站在
百姓角度,第二次站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角度。)
13.(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
众人议论纷纷。(“乖”、“崇”、“震摇”、“藉藉”各1分,句意1分。)
(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
赐五十匹布帛锦缎。(“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各1分,句
意1分。)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田儋者,狄人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强,能得人。陈
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
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杂内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
当王。”遂自立为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秦将章邯围
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较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
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齐人闻王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
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以距诸候。田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
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因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迢齐王假假亡走
楚。齐相角亡走赵;角弟田间前求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田儋子市为齐王,荣相之,
田横为将,平齐地。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田荣曰:
“使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肯出兵。”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
之不义。”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齐曰:“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
于身也。今田假、田角、田间于楚、赵,非直手足戚也,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
龄用事者坟墓矣。”楚、赵不听,齐亦怒,终不肯出兵。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楚兵东
走,而章邯渡河围赵于巨鹿。项羽往较赵,由此怨田荣。
(节选自《史记·田儋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章邯走而西/项粲因追之而因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
B.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因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
C.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而因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
D.章邯走而西/项粲因追之/而因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从弟,指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的平辈男性中年幼于己者,亲疏远近当介于弟、族弟之间。
B.建国,既指古代天子封立诸侯王国,又指建邦之所居,即建立国都。文中指后者。
C.衔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的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两端有带,形状如筷子。
D.手足,意指兄弟,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手足戚则指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田儋凭借宗族势力,求得人心。他出身齐国实力不弱的田氏宗族,最早拉起造反大旗,自
称齐王,并控制齐地。
B.田儋应时而动,刚勇果断。他借杀死犯罪家奴要报告官府得知为由,杀死狄城守令,迅速
起兵以响应了陈涉起事.
C.田荣不善合作,对形势有误判。先是拒绝曾帮他解围的项梁邀请- -起追章邯, 后是拒绝
楚怀王的命令不肯出兵援赵。
D.田荣虽"收儋余兵东走东阿表现的勇敢坚强,但他对个人恩怨斤斤计较,不能以大局为重
的性格却致使了最后的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4 分)
(2)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义。”(4 分)
14.项梁被谁所杀?为何项羽非常怨恨田荣?请简要说明。(3 分)
10. [参考答案] B
11. [参考答案] B。
[解析]文章"建国"应指“古代天子封立诸侯王国”,而非国都。
12. [参考答案] C
[解析]前第一次项梁“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后,文中并未说“邀请”田荣一起追章邯;
而后,文中是“项梁使使告赵齐,发兵共击章邯”,并非题中所述楚怀王的命令。
13. (1) 田儋假装绑住自己的家奴,带领着手下的年轻人去县府,称在拜见县令之后杀死有
罪的家奴。(“详”、 “从”、 “谒”各 1 分,句意 1 分。)
(2)楚怀王说:“田假是我们同盟国的君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我们,杀了他是不合
道义的。”(“与国”、“穷”、“归我”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参考答案] 章邯(1 分),因为田荣提出苛刻条件,最终也不肯出兵援救,项羽由此也就
非常怨恨。(2 分) (共 3 分)
[参考译文]
田儋是狄县人,战国时齐王田氏的同族。田儋的堂弟、田荣的弟弟田横,是当地有势力的人
物,而且宗族强盛,很得人心。在陈涉开始起兵自称楚王的时候,派遣周市攻取并平定了魏
地,向东打到狄县,狄县固守县城。田儋假装绑住自己的家奴,带领着手下的年轻人去县府,
称在拜见县令之后杀死有罪的家奴。在拜见县令的时候,他们乘机杀死他,然后又召集有势
力的官吏和年轻人说:“各地诸侯都已经反秦自立,齐地是古代封建的诸侯国,而我田儋,
是齐王田氏的同族,应当为王。”于是,田儋自立为齐王,并且起兵攻打周市。周市的军队
撤走以后,田儋乘机带兵东进,夺取并平定了齐国故地。秦将章邯带兵在临济围攻魏王咎,情
况紧急,魏王派人到齐国来求救。齐王田儋带领军队援救魏国。章邯在夜间让兵马口中衔枚,
趁夜幕的掩护进行偷袭,把齐魏联军打得大败,在临济城下杀死田儋。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
田儋的余部向东逃跑到了东阿。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的消息之后,于是就拥立以前齐王田建
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丞相,田间为大将,以此来抗拒诸侯。田荣在败逃东阿的时候,
章邯进行围追阻截。项梁听说田荣情况危急,于是就领兵来到东阿城下,并且-举击败章邯。
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但田荣对齐人立田假为齐王一事非常气愤,于是就带兵回
去,攻击追逐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丞相田角逃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在此以前已到赵
国求救,也就留在赵国不敢回去了。田荣于是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田横为
大将,平定了齐地。项梁追击章邯以后,章邯的军队反倒日渐强盛,于是项梁就派遣使者通
报齐国和赵国,要两国共同发兵攻打章邯。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死田假,赵国杀死田角、
田间,那我们才肯出兵。”楚怀王说:“田假是我们同盟国的君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
我们,杀了他是不合道义的。”赵国也不愿意用杀田角、田间来和齐国作交易。齐国人说:
“手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手,足被蝮蛇咬了就要砍掉足。为什么呢?因为倘若不这样的话,
就要害及全身。而现在田假、田角、田间对于楚国、赵国来说,并不是手足骨肉之亲,为什
么不杀掉他们呢?况且若是秦朝再得志于天下的话,那么不仅我们要身受其辱,而且连祖坟
恐怕也要被人挖出呢。”楚国、赵国都不肯依从齐国,齐国也非常生气,最终也不肯出兵援
救。章邯果然击败了楚军,并且杀了项梁,楚军往东溃逃,而章邯也就乘机渡过黄河,围攻
赵国的巨鹿。项羽前往援救赵国,由此也就非常怨恨田荣。
广东省梅州市龙田中学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
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
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
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
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
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
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
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
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
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
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
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
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
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
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
具,日:“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 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
夷/
B.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
诛夷/
C.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
夷/
D.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
诛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 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 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 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
就一定跟随。
B. 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
国事上书进言。
C. 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
展现了他的才华。
D.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
示子女遵守法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 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
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
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14. 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
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常见断句方法技巧: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
三处不同,借助排除法;然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
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
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
参考句意断句: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
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
借助语法等辅助手段断句:“上无功德”,是独立完整的句子,“功德”是并列词语作“无”
(没有)的宾语,“德”后断开,排除 AC;“攘神器有之”,“攘”,侵夺、偷窃之意,“攘”
和“有”是连动关系,共同做谓语部分,承前共用主语“上”,独立句子,“之”后停顿;“嫡
庶”是固定的词语,是指嫡子与庶子,之间不可断开;“竞侈僭/相倾阅”是并列结构,内
容各自独立结构上相互照应;据以上分析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
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
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错误,不包括“君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 项,“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可见选项
A 表述绝对。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
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
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
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是,这,应该;委任,交托重任;每,每次;为,替;
陈,陈述;犹,如同。
(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足以,足够用来;保,保全;躬,自身;累叶,几代、几世;忠
节,忠诚守节操;尚,崇尚;尔,你们;宜,应该,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效法。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首先回归文本找到相关句子,然
后扩展信息,关注前后语境,可能会有一些提示,如果没有,需要考生自行根据文本信息加
以推断分析,这就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了。题干为“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
何,各有怎样的目的?”这里的“目的”应该是太宗的本意,这里是类比手法,同类人物通
过对照想要说明或者得出相同点。考生若了解萧何其人,会有助于答题,所以平时应该广泛
阅读积累知识面,自然能够提升理解能力。民间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
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
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可见萧何在历史上的名气之大地位之高。
。
第一次在劝说叔父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时,“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
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智
慧和谋略对取胜的举足轻重,功高至伟,用萧何类比让对方哑口无言。
第二次在太宗准备去攻打辽国,嘱咐房玄龄守好后方,解除帝王带军出征的后顾之忧时说“会
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
能,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房玄龄在帝王心中分量之重宠爱之深,所以相信他并委以重任。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型的技巧:扣语境,抓关键,明结构,辨句式。
1.着眼全句,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得分点;
2.把握结构关系,解难释疑,依境定义;
3.关注句式,找到标志,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
“皇上本无功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
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
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
的,必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
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您作为秦王,征战各方我未尝不跟随,众
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我只招纳人才到我的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诚心畅
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为您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
有时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
以重任。每次为我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
秦王征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按照顺序论功行赏,功居第
一,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
人凭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
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论功行赏要先于
诸将一样。”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
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
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
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
外族。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惟有讨伐高丽不止,皇
上听我的劝告很是不满心意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
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玄龄执掌国
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
闻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
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
心孩子们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
各取一个,对他们说:“在这些方面用心,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
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
云浮市蔡朝焜纪念中学 2021 届高三 9 月月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
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
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
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
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
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
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
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
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
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
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
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成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
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立,而其箕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李疑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B.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C.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D.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遺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闾巷,小的街道,借指民间。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
民间。
B. 吏部,曾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
称。
C. 邸,犹旅馆,古代为旅客提供膳宿的建筑。官办的旅邸在都城有馆、驿、邸、舍名称,供公
出的官员差吏使用。
D. 京师,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是帝王与朝廷所在地。后也用来称首都周边地区。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B. 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 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D. 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2)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
德很高尚,希望能借住。”
(2)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前去,提着(包裹)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并封存起来
作上标记。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
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至”的主语是“二
子”,“取囊按籍而还之”的主语是“李疑”,所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 BD;比较 AC 两项,
主要区别在“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这句断句,这句中的“反”是“反而”的意思,在句中
起转折作用,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所以其前面要断开,排除 A。故选 C。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 D 句中“后也用来称首都
周边地区”错,首都周边地区称京畿。故选 D。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 A
项,“但此人却不知感恩”错,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
人不知感恩”。故选 A。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杖:拄杖;踵:名词作动词,走到;被疾:疾病缠身,生
病;舍: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收留;假榻:暂时借住。第二句得分点:遂:于是、就;
里人:邻居;偕:一起;携:携带;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发:打开;志:记下;封识:
封缄并加标记。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
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
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
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
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
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
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
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
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
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
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
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
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
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
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
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
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
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
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
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
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
人啊,好人!”。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
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
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